书名 | 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 | 作者 | 陈拴发 陈华鑫 郑木莲 |
---|---|---|---|
ISBN | 7-5025-7732-7 | 页数 | 544页 |
定价 | ¥68元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6年3月 | 开本 | 16开 |
本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科技图书,可供公路路面设计、施工、养护等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亦可作为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机场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相关院校的参考教材或相关培训教材。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第一篇 理论基础
第一章沥青结合料
第一节 沥青材料的分类、组成和结构
第二节 道路石油沥青的基本性质
第三节 改性沥青
第四节 乳化沥青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特性
第一节 基本特性
第二节 高温稳定性
第三节 低温抗裂性
第四节 水稳定性
第五节 疲劳特性
第六节 老化特性
第二篇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第三章热拌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与技术要求
第二节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三节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实例
第四章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Superpave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三节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用
第五章 沥青玛脂碎石(SMA)混合料
第一节 SMA混合料的结构组成及强度形成机理
第二节 SMA混合料的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第三节 SMA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第四节 SMA混合料设计实例
第六章 纤维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纤维与纤维沥青胶浆基本性质
第二节 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增强作用机理
第三节 纤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七章 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混合料
第一节 OGFC混合料技术特点
第二节 OGFC混合料的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第三节 OGFC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八章 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LSAM)
第一节 LSAM混合料的结构特性及强度形成机理
第二节 LSAM混合料级配设计
第三节 LSAM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九章 贮存式冷铺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贮存式冷铺沥青结合料的制备及技术要求
第二节 贮存式冷铺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材料及技术要求
第三节 贮存式冷铺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第十章 沥青稀浆封层与微表处混合料
第一节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的结构类型
第二节 沥青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的组成材料
第三节 稀浆封层与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十一章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技术特性
第二节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材料及技术要求
第三节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应用
第十二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沥青再生机理与方法
第二节 再生剂的作用及其技术标准
第三节 再生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第三篇 沥青混合料施工
第十三章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技术
第一节 沥青混合料的拌制与运输
第二节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第三节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第四节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与防治
第五节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
第十四章 其他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技术
第一节 沥青玛脂碎石(SMA)混合料路面施工
第二节 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混合料路面施工
第三节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
第四节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AM)路面施工5
第五节 沥青稀浆封层与微表处混合料路面施工
第六节 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
参考文献
全书针对不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特点,在设计、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学习性。
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分别是什么?
旧路面要清除尘土、松散颗粒及杂物,清扫干净,表面保持干燥。将路面上尖锐、突兀的部位予以铲平;对路面严重破损、破碎处,应铲除其破碎部位,并用沥青混凝土修补。对有严重裂缝或车辙的路面,则需铺填一层1~2c...
热拌沥青混合料与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特性区别
热拌沥青混合料,是常规的道路铺装、修补材料,性能满足设计要求,但是施工比较麻烦,特别是用于修补时,成本很高。冷拌沥青混合料又叫沥青冷补料,优点是施工简便,缺点是稳定性较差。主要用于小面积沥青路面临时修...
沥青混合料问题
和厂家结算一般按照过泵单子算,无机料要料一般按照2。4算,如果刚下完雨,要按照2.45算。
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不错,说得很详细
沥青混合料运输?
这就是经验,值得学习。
沥青路面具有行车平稳、舒适、噪声低、养护维修方便、可以再生利用等特点,在各类公路和城市道路,尤其是高等级公路中得以广泛应用。随着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对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型沥青混合料路面结构和材料。因此,作为道路工程师不仅需要了解沥青混合料的基本特性,掌握不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更主要的是还应该具备研究和开发新型材料的知识和能力。
随着《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颁布实施和SMA、OGFC、Superpave、纤维沥青混合料等新型沥青混合料的广泛应用,在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中出现了相应的改变,为了便于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掌握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施工,特编写本书,并对冷铺沥青混合料、稀浆封层与微表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等养护技术进行介绍。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将编著者的研究成果和其他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纳入其中,对近年来沥青混合料设计和施工中遇见的如马歇尔试验中稳定度、密度曲线无峰值,混合料特别是粗级配混合料或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中的离析等热点难点做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处理方法。
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理论基础,主要介绍沥青结合料与沥青混合料的基本性质和技术要求,为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施工控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篇,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主要介绍热拌沥青混合料、Superpave沥青混合料、SMA混合料、纤维沥青混合料、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混合料、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AM)、贮存式冷铺沥青混合料、沥青稀浆封层与微表处混合料、浇注式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等常用沥青混合料的材料技术要求和混合料设计方法,为合理选择和应用沥青混合料提供依据,并通过实用性很强的设计案例方便读者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混合料组成设计;第三篇,沥青混合料施工,主要介绍热拌沥青混合料、沥青玛脂碎石(SMA)混合料、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混合料、浇注式沥青混合料、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AM)、沥青稀浆封层与微表处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等沥青混合料的拌和生产、运输、摊铺与碾压等内容,并针对不同沥青混合料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注意要点及其对应的控制方法和保障措施。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均列于书后,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同时对在编写过程中给予了热情帮助的长安大学公路学院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国内外同行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5年12月
第一章 沥青材料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
第三章 热拌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四章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第五章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全料设计
第六章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七章 机场道面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八章 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设计
第九章 大粒径热拌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十章 稀浆封层混合料设计
第十一章 环氧沥青混凝土设计
第十二章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十三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十四章 储存式冷铺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十五章 彩色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十六章 废旧橡胶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十七章 超薄沥青磨耗层混合料设计
第十八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发展概况、沥青气候分区;第二部分介绍沥青、集料、沥青混合料性能、强度形成机理、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理论;第三部分介绍沥青路面修筑技术;第四部分介绍了新型沥青混合料。
本书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可供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施工和管理(监理)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山东省交通系统一个重要的课题总结,全面介绍了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LSPM)柔性基层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包含LSPM性能、结构组合设计、材料设计、混合料施工与质量控制、质量评定标准等内容。
本书适合于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从业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碾压,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决定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的关键工序之一。以往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实践证明,许多路面缺陷,诸如路面平整度不符合要求,路面的疲劳破坏、底温剥落、高温车辙、平面裂纹等,都与压实工序质量控制有密切关系。
由新疆疆南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315国道英吉沙过境公路段,在进入施工阶段,交通厅根据当前公路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要求,提出了创建精品工程的要求,要求在其它指标都达到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路面平整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除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各道工序上严把质量关外,还与新疆路桥总公司,新疆建工集团等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一起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碾压工序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和探讨,对碾压工序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了逐项分析,在碾压设备的选择,碾压工艺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1、影响碾压质量的因素
11、碾压工序对平整度的影响
影响路面平整度的因素较多,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碾压工序之前的各道工序造成的,如底基层平整度差和摊铺机摊铺平整度差等。底基层平整度差,将使铺层厚度不均匀,即使摊铺平整度达到要求,但在压实后,因铺层厚度不同,其压缩量也不同,势必影响到面层平整度,另一部分是在碾压工序中造成的,碾压工序只能保持摊铺层平整度,而不可能提高摊铺层平整度,因此,要提高路面平整度,首先应提高底基层平整度和混合料摊铺的平整度,碾压过程影响路面平整度的因素主要是铺层材料的推移和压实度不均匀。
在碾压过程中,铺层材料的推移,主要是因为压实机械选用不合理,压实方法不当及压实工艺不正确造成的,沥青混合料摊铺层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压实阶段,其强度是不同的,只有压实设备的荷载、轮宽、轮径所决定的压实关系与受压层承载强度相适应时,才能得到好的压实效果。如果超过受压层的承载强度,碾压轮会使材料产生隆起而引起摊铺材料的推移,沥青混合料铺层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须以驱动轮为前轮进行初碾压,则从动轮的水平推力会使铺层材料推移而产生波浪。如果方向轮为从动轮,在碾压未稳定铺层时转向,也会使铺层材料产生严重推移,破坏已铺材料的均匀性,路面的压实效果,一方面决定于压实设备的重量,另一方面决定于压实力的作用时间,当压实设备确定后,作用时间就成了影响压实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果在碾压过程中碾压速度不均匀,或在某一断面停留时间过长,也会造成压实度不均匀而影响平整度。
12、碾压密实度不足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密实度,是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沥青路面的抗老化性能,高温抗车辙能力、低温抗裂纹能力、耐疲劳破坏能力,抗水剥离能力等,都与路面的空隙有直接关系,资料表明,当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大于7%时,每增大1%其透水性将增大2倍,空隙率小于8%时,则可以消除剥落现象,空隙率由8%降至4%,其弹性模量将提高636%,空隙率由8%降至5%时,路面寿命延长3倍,由此可以看出密实度对路面质量的影响。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碾压目的,就是提高混合料的密度,减少铺层材料间的空隙率,使路面达到规定的密实度。
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一方面需要克服混合料之间的内聚力,另一方面要克服混合料之间的内摩擦力。因此,对沥青路面的有效压实,既要使混合料之间的内聚力和内摩擦力尽可能小,又要对混合料施加足够的压实力。
沥青混合料的内聚力,主要是由粘结剂和填料的性质决定的,内聚力的大小,主要受混合温度影响,温度越高,沥青粘度越低,混合料之间的内聚力越小,越易于压实,温度越低,沥青粘度越大,混合料之间的内聚力就越大,就越不利于压实,但是,温度过高时,混合料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碾压时混合料容易被推移,会破坏铺层材料的均匀性,使路面平整度下降。因此,碾压温度必须控制在一个最佳的范围内,最佳的碾压温度,是混合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支撑压路机压力而不产生水平推移,又不至于因混合料的变形模量过高而难以压实。
混合料的内摩擦力,主要是由混合料的配合比、骨料的形状和大小决定的。碾压沥青混合料时,需要克服的主要是内摩擦力。实验表明,混合料材料处于振动之中时,其内摩擦力将显著减小;当材料处于共振状态时,其内摩擦力比静止时减小80%,这将容易使混合料材料重新组合而形成密实的结构层。选用共振压路机,可以使被压材料处于振动状态,从而使混合料得到有效的压实。
13、表面裂纹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表面横向裂纹,是常见的路面缺陷之一,通常的长度为25-102mm,间隔25-76mm。这些表面细裂纹在摊铺材料时,一般是看不到的,往往出现在压实过程中。
导致表面裂纹的原因,除沥青混凝土材料及级配缺陷外,往往与压实设备的选用,碾压、工艺控制等因素有关,静力式滚轮碾压过于松散的沥青混合料时易造成路面的横向裂纹,这种裂纹一般不会扩展到整个面层,通常只有6-10mm深。
被动轮为前轮的静碾压路机,碾压稳定性较差的新铺层时,由于材料推移,往往会出现表面裂纹。
2、压实设备的选用
选用适当的碾压设备对压实沥青混凝土路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常选用的压路机有:静力式滚碾压路机,轮胎式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三大类。静碾压路机又分三轮压路机和两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又可分为单驱单振单钢轮压路机,单驱单振双钢轮压路机和双驱双振双钢轮压路机。
21、静力式滚碾压路机
静力式光面滚碾压路机是通过自身重量所产生的静压力作用在铺层材料上,使铺层材料颗粒产生位移,自上而下逐渐密实起来的。这种作用力所达到深度和铺层所达到的密实度,由压路机自重大小和在每处的作用时间等因素决定。因此,在达到好的压实效果,除压路机要具有一定重量外,碾压速度和碾压遍数是非常关键的参数。图1反映了碾压次数和压实度的关系。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线路每年也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不断建设中,沥青作为公路
施工的一种重要的材料,因此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沥青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混合料配合比,
因此探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对于公路的施工质量来说有着比较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类型选择;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及意义。
一、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生产配合比设计。在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之前,可以依据路面结构的级配类型去选择尺寸比较
合适的振动筛,振动筛在选择时也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振动筛的振动分档要使热料仓中的
材料维持在均衡状态,这样也可以使生产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原材料的选择
1、在通常情况下,沥青混凝土由以下原材料组成:细集料、规格不同的粗集料、填充分料以及沥青等。原材料在选材时要遵循的原则包括经济性较好、技术性高以及相对环保。
2、细集料的选择。一般来说细集料主要包括人工砂、天然砂以及石屑等材料,它在沥青混合料中的
主要作用是使粗集料之间的空隙变小,使得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更高。在实际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它的技术指标,还要考虑它和沥青的耐磨性及粘结力等。
一、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等三个阶段,通过配合比设计决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
1.材料准备
按相关试验规程规定的取样方法,取足够数量的具有代表性沥青及矿料试样。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2004)材料质量的技术要求试验各项性质,当检验不合格时,不得用于试验。
2.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组成设计
矿质混合料配合比组成设计的目的是选配一个具有足够密实度并且有较高内摩阻力的矿质混合料,可以根据级配理论,计算出需要的矿质混合料的级配范围。但是为了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常是采用规范推荐的矿质混合料级配范围来确定。按现行规范规定。按下列步骤进行:
(1)确定沥青混合料类型
沥青混合料类型根据道路等级、路面类型、所处的结构层位选定。
(2)确定矿料的最大粒径
规范对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D)同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的关系均有规定,为此结构层厚度人与最大粒径口之比应控制在h/D>25。只有控制了结构层厚度与最大粒径之比,才能拌和均匀,易于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和平整度,保证施工质量。
(3)确定矿质混合料的级配范围
根据已确定的沥青混合料类型,查阅规范推荐的矿质混合料级配范围。
(4)矿质混合料配合比例计算
①组成材料的原始数据测定。根据现场取样,对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进行筛析试验。按筛析结果分别绘出各组成材料的筛分曲线,同时测出各组成材料的相对窃度”供计算物理常数备用。
②计算组成材料的配合比,根据各组成材料的筛析试验资料,采用图解法或电算法,计算符合要求级配范围的各组成材料用量比例。
③调整配合比。计算得的合成级配应根据下列要求作必要的配合比调整。
a通常情况下,合成级配曲线宜尽量接近设计级配中限,尤其应使0075、236和475删筛孔的通过量尽量接近设计级配范围中限。
b.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宜偏向级配范围的下(粗)限。对一般道路、中小交通量或人行道路等宜偏向级配范围的上(细)限。
c、合成的级配曲线应接近连续或有合理的间断级配,不得有过多的犬牙交错,当经过再三调整、仍有两个以上的筛孔超过级配范围时,必须对原材料进行调整或更换原材料重新设计。
3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可以通过各种理论计算的方法求得。但是由于实际材料性质的差异,按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最佳沥青用量仍然要通过试验方法修正,因此理论方法只能得到一个供试验参考的数据。采用试验方法确定沥青最佳用量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维姆法和马歇尔法。
我国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 - 2004)规定的方法,是在马歇尔法和美国沥青学会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多年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总结发展起来的更为完善的方法,该法确定沥青最佳用量按下列步骤。
1)制备试样
(1)按确定的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计算各种矿质材料的用量。
(2)根据相关材料推荐的沥青用量范围(或经验的沥青用量范围),估计适宜的沥青用量(或油石比)。
2)测定物理、力学指标
以估计沥青用量为中值,以05%间隔上下变化沥青用量制备马歇尔试件不少于5组。然后在规定的试验温度及试验时间内用马歇示仪测定稳定度和流值,同时计算空隙率、饱和度及矿料间隙率。
3)马歇尔试验结果分析
(1)绘制沥青用量与物理力学指标关系图,以沥青用量为横坐标,以视密度、空隙率、饱和度、稳定度、流值为纵坐标。将试验结果绘制成沥青用量与各项指标的关系曲线。
(2)求取相应于稳定度最大值的沥青用量a1、相应于密度最大的沥青用量a2
以及相应千规定空隙率范围中值筋青用量a3,求取三者平均值作为最佳沥青用量的初始值OAC1。
(3)求出各项指标符合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的沥青用量范围OACmin-OACmax,其中值为OAC2。 ”
(4)根据OAC1和OAC2综合确定沥青最佳用量(OAC1),按最佳沥青用量的初始值OAC1在图中求取相应的各项指标值,检查其是否符合规定的马歇尔设计配合比技术指标。同时检验VMA是否符合要求,如能符合时,由OAC1及OAC2综合决定最佳沥青用量OAC。如不能符合,应调整级配厘新进行配合比设计马歇尔试验,直至各项指标均能符合要求为止。
(5)根据气候条件和交通特性调整最佳沥青用量。由OAC1和OAC2综合决定最佳沥青用量OAC时,还应根据实践经验和道路等级、气候条件考虑所属情况进行调整。
①对热区道路以及车辆渠化交通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预计有可能造成较大车辙的情况时,可以在中限值OAC2与下限OACmin范围内决定;但一般不宜小于中限值OAC2的05%。
②对寒区道路以及一般道路,最佳沥青用量可以在中限值OAC2与上限值OACmax范围内决定,但一般不宜大于中限值OAC2的03%。
4.水稳定性检验
按最佳沥青用量OAC制作马歇尔试件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或真空饱水马歇尔试验),检验其残留稳定度是否合格。
如当最佳沥青用量OAC与两个初始值OAC1、OAC2相差甚大时,宜将OAC与OAC1或OAC2分别制作试件,进行残留稳定度试验。我国现行规范规定,=型沥青混凝土残留稳定度不低于75%,Ⅱ型沥青混凝土不低于70%。如不符合要求,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或者采用掺加抗剥剂方法来提高水稳定性。
5.抗车辙能力检验
按最佳沥青用量OAC制作车辙试验试件,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方法,在60℃条件下用车辙试验相对设计的沥青用量检验其动稳定度。用最佳沥青用量OAC与两个初始值OAC1或OAC2分别制作试件进行车辙试验,我国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94)规定,用于上、中面层的沥青混凝土,在60℃时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对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不小于800次/mm;对一级公路及城市主干路宜不小于600次/mm。如不符合上述要求,应对矿料级配或沥青用量进行调整,重新进行主配合比设计。
经反复调整及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并参考以往工程实践经验,综合决定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
(1)具有较大的稠度:表征粘结性大小,即一定温度条件下的稠度;
(2)具有较大的塑性:以“延度”表示,即在一定温度和外力作用下变形而不开裂的能力;
(3)具有足够的温度稳定性:即要求沥青对温度敏感度低,夏天不软,冬天不脆裂;
(4)具有较好的大气稳定性:抗热、抗光老化能力较强;
(5)具有较好的水稳性:抗水损害能力较强。
扩展资料:
沥青混凝土对材料的一般要求
一、石料
1、石料应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能。
2、与沥青有良好的粘附性,具有憎水性。
3、清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
4、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
5、砂应是中砂以上颗粒级配,含泥量〈3%~5%)。
二、填充料
矿粉应干燥、洁净、细度达到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沥青混合料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如下: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编,标准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交通部,日常的具体解释和管理工作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负责。
现发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94)与《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6—98)同时废止。
目录内容如下:
1 总则
2 术语、符号、代号
21 术语
22 符号及代号
3 基层
4 材料
41 一般规定
42 道路石油沥青
43 乳化沥青
44 液体石油沥青
45 煤沥青
46 改性沥青
47 改性乳化沥青
48 粗集料
49 细集料
410 填料
411 纤维稳定剂
5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
51 一般规定
52 施工准备
53 配合比设计
54 混合料的拌制
55 混合料的运输
56 混合料的摊铺
57 沥青路面的压实及成型
58 接缝
59 开放交通及其他
6 沥青表面处治与封层
61 一般规定
62 层铺法沥青表面处治
63 上封层
64 下封层
55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7 沥青贯入式路面
71 一般规定
72 材料规格和用量
73 施工准备
74 施工方法
8 冷拌沥青混凝土料路面
81 一般规定
82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83 冷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
84 冷补沥青混合料
9 透层、粘层
91 透层
92 粘层
10 其他沥青铺装工程
101 一般规定
102 行人及非机动车道路
103 重型车停车场、公共汽车站
104 水泥混凝土桥面的沥青铺装
105 钢桥面铺装
106 公路隧道沥青路面
107 路缘石及拦水带
11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111 一般规定
112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113 铺筑试验路段
11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115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116 工程施工总结及质量保证期管理
附录A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附录B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附录C 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附录D OGFC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附录E 沥青层压实度评定方法
附录F 施工质量动态管理的方法
附录G 沥青路面质量过程控制及总量检验方法
附录H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件: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