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石城砚制作技艺 | 外文名称 | Shicheng inkstone craft |
---|---|---|---|
所属地区 | 江西 · 赣州 · 石城县 | 遗产编号 | Ⅷ-12 |
江西石城砚,早在北宋时期就以天然色彩丰富、花纹图案独特著称于世。清·曾兴仁《砚考》中誉之为"花蕊石",因产于江西省石城县龙岗乡的黄石山,又名为"黄石"。石城砚开创于北宋,失传于清代,直到1991年冬,由石城县文联副主席、龙砚斋主人赖德廉挖掘研制及后来痴砚堂主江华基制作生产,一曰江西石城砚、一曰石城天然石画砚。
石城砚石藏于深涧中,温润如玉,抚之如小儿肌肤,发墨快而不损毫锋,是制砚的上乘之石。石品十分丰富;石色五彩斑斓;石纹奇特、独具天然石画;石画清晰如绘,有如山水、人物,又似飞禽走兽,有如古老传说、现代"精灵",能看出山石之皴法,勾勒点染、泼墨泼色之笔墨情趣,酷似传统的中国画,蕴涵"妙理清机不尽吟"之天然雅趣,为观赏砚中的佼佼者也。 为研制开发石城砚,砚艺者以集诗、书、画、雕刻、戏剧等多艺术门类于一身优势,另辟蹊径,历经十多年的艰辛,寻求出一条"天公造物,人意臻美"的治砚之道,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中国文房四宝》杂志开辟专栏发表石城砚作品与文章,国家文物收藏界专家们对石城砚予以很高的评价。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砚艺者们寻求出一条"天公造物,人意臻美"的治砚之道,初步形成石城砚手工技艺制作十五道流程:(1)采石→⑵选荒料→⑶锯石→⑷精选分档→⑸相石→⑹立意→⑺构图→⑻雕刻→⑼开堂设池→⑽切边→⑾打磨→⑿题款→⒀治印→⒁上蜡→⒂包装;总结了石城砚艺十二要诀:一是采石要专心、石脉走向看分明;二是选料要传神、花纹布局预测准;三是锯石稳又牢、紧盯纹理仔细瞧;四是好女配好郎、精货派上好用场(分档);五是一相抵九工、磨刀不误砍柴工(相石);六是了无新意不动刀、巧纹巧色用得巧;七是构图法则好、师古师今是高招;八是雕刻无他求、形似神似死不休;九是开堂设池无他计、因砚而异美为宜;十是切边好不好、方圆自然妙;十一是打磨手要轻、护皮不伤筋;十二是题识落款不乱为、画龙点睛主题现。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遗产编号:Ⅷ-12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石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遗产级别: 省
阜新国际玛瑙宝石城地址在哪?
阜新国际玛瑙宝石城地址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S211,这里比较偏僻,但是高速可以直接到达噢,你导航一下,很容易到。
请问石城县房价合理吗
石城县房价还是比较适中的,推荐石城爱琴广场楼盘,最新均价5200 元/平方米,位于中心的城区,沿着琴江河,风景很好,石城二中,石城中学都很方便,目前周围的话大量的KTV各种餐饮...
求石榴盆景制作技艺?
盆景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珍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它是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的结晶,也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
渭塘中国珍珠宝石城在哪里?
渭塘中国珍珠宝石城位置在:A 中国珍珠宝石城 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B  ...
铜陵市石城路物资大楼在什么区?
在铜官山区石城大道南段586号鐧惧害鍦板浘
石城砚享誉艺坛,多次在国家级、世界华人艺术大赛中获奖,龙砚斋赖德廉老先生的作品《五龙金珠》砚、《江山如画》砚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收藏,石城砚为收藏家、艺术家们所宠爱,还有的成为馈赠亲友或友邦的高雅礼品。石城砚不但为国人所喜爱,更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地视为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研磨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承传和历史的见证。
松花石砚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曾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这种砚以松花石为原料制成,松花石又名 "松花玉",因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混同江砥石山松花江的发源地而得名。
砚石以绿色为主,与红色颜料可以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松花石砚在清代被视为国宝,专供御用。
明式家具的品种十分丰富。保留下来的,主要有凳椅类,几案类、橱柜类、床塌类、台架类等。此外尚有作 为屏障之用的围屏、插屏、落地屏风等。
明式家具的制作技艺被称为古代家具制作技艺的最高峰。正宗的明式家具不论大小,都没有一滴胶水、一颗钉子,而是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艺来结合部件,使家具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这也是明式家具能保持百年的秘诀之一。另一个令人称奇的制作技艺是明式家具的线条弧度与人体结构相适应,人坐上去不仅舒适,还能有助于纠正身姿坐态。此外,苏州制造的明式家具也继承了江浙地区匠人精明细致的特点,做到了惜木如金。苏州工匠用灵巧的双手将木料巧妙套用,甚至连很小的木片都派上用场。
明式家具制作年代为明中期至清早期,时间跨度200余年。经典明式家具以其材质昂贵,做工精绝,式样讲究,数量稀少而称雄。
永春漆篮,从闽南传到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并被选送意大利、波兰、日本、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展览,在东南亚华人华侨聚居圈和台湾地区有重大影响。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有500多年的传承历史,发端于传统竹编,是闽南一带迎神祭祖、寿诞喜事、婚庆嫁娶、拜亲会友等必备器具或馈赠礼品。永春漆篮技艺,融竹编技艺和漆画堆雕技艺于一体,匠心独运,造型独特美观,种类齐全,“灰篮”、漆画堆雕技艺,更胜一筹,文化内涵丰富。其制作原料配制、工艺流程掌握、制作技艺等有很强的科学性,颇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1江西特色小吃和特产根据地区分类有南昌、九江、景德镇及井冈山等风味。
<1>南昌特色小吃有拌粉、瓦罐汤、藜蒿炒腊肉
<2>九江特色小吃有竹筒粉蒸肠
<3>景德镇特色小吃有冷粉、桃酥饼
2江西特色小吃和特产详细介绍
<1>南昌拌粉:拌粉是南昌当地非常有名的小吃,其制作简单,味道可口,每天早上一碗拌粉,一个瓦罐汤是南昌大多数人的早餐,是南昌各大小吃街都有的一道小吃。
<2>瓦罐汤:瓦罐汤又叫煨汤,是我们江西久负盛名的小吃,共分有五大系列:肉饼汤系列、养生系列、排骨汤系列、滋补汤系列和鸡汤系列,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再搭配拌粉,就更妙了。
<3>藜蒿炒腊肉:藜蒿炒腊肉是江西的一道特色名菜,以来自鄱阳湖的藜蒿和腊肉为原料做成,藜蒿本是鄱阳湖里的一种水草,最早是居住在鄱阳湖边的居民发明的,后面慢慢传到菜桌上,称为一道名菜,一般在春节期间作为年夜饭、接待客人的菜肴。
<4>竹筒粉蒸肠:用竹筒做出来的小吃竹香味浓厚,而且经过竹子的过滤非常的纯净,肉鲜嫩无比。这种肉的做法很简单,首先要把肥肠切块,然后把肥肠倒入清水中焯去骚腥,取出后再用料酒、酱油、盐、味精等腌渍起来,大约要经过一个小时的时间,等到研制结束后,把之前准备好的诸如姜末、干椒末等的调味品和肥肠一起放入竹筒中,然后再把竹筒在笼上蒸,等到能闻到肉香时就可以熄火了,吃时在上面浇上一层红油,香喷润滑,非常好吃。
<5>冷粉:冷粉在很多地方都有,景德镇的有所不同,粉条粗大,直径有05cm,制作简单,味道独特,是景德镇十分受欢迎的一道小吃。
<6>桃酥饼:景德镇著名小吃,以桃酥为主要原料制成,具有口感酥松,味道可口等特点,有“中国桃酥王”之称,会经常买来当休闲食品吃。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2004年末,全省户籍人口为6461万人,居全国第8位。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 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共有 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 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0位。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 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
安徽地位的变迁
安徽在建国初期,曾被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列为沿海省份,它的两个主要城市蚌埠和芜湖当时被公认为大城市。这一点在当时的报纸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毛选和邓选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有关文章。而在建国后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里,安徽的经济地位也一直保持在全国第十四五名左右,属中等发达的省份。
安徽当年敢为天下先,凤阳小岗村在全国最先实行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此而名扬中外;芜湖的“傻子”年广久则成为当时中国个体户的代表,被誊为“中国第一商贩”。资源方面,安徽有天下第一山--黄山,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有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有四大米市之首--芜湖,有华东最大的煤炭基地,有华东最丰富的铁矿和铜矿,有中国最丰富的水泥原料,有中国第七长的内河通航里程,铁路长度华东第一,科技方面,有中国科技大学,有中科院安徽分院,省城合肥号称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等等,基础在中西部来比是相当的超前的。
但自八十年代以来,安徽发展缓慢,在全国的位次逐年往后靠,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明代,安徽的芜湖就是全国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以浆染业与松江的棉纺织、苏的丝织业、铅山的造纸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并称与世(见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明清时期的徽商称雄中国商界达数百年,芜湖、巢湖、安庆素称鱼米之乡,虽不敢比湖广熟天下足,但从芜湖米市能成为四大米市之首,就可看出鱼米之乡的富庶了。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
安徽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名人辈出,星转斗移,改革开放给安徽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如今,安徽省正在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天下客,广结世界朋友。安徽因天柱山旧称皖山而得其简称“皖”,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建省,是取历史上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命名。它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分别与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接壤,跨长江、淮河流域,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面积约为十四万平方公里,人口五千多万。
安徽历史悠久。和县陶店镇汪家山龙潭洞里发掘出三、四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猿人骨化石,被命名为“和县猿人”,同时证明早在三、四十万年前安徽省境内长江流域就有古人类活动。根据《左传》的记载:夏禹曾在涂山(今怀远的当涂)大会诸侯,说明安徽早就是个著名的历史名地了。其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貌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境内山脉主要分属大别山山系、黄山山系和天目山山系,海拔高度约在500-1900米之间。大别山系位于江淮之间、跨皖鄂豫省、大部分在安徽省境内,最高峰海拔1700米左右。黄山山系位于省境江南地区中部,为世界著名自然风景区,古人早就有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黄山最高峰海拔近1900米;天目山山系位于省境南缘,为皖浙两省界山;大别山以东的江淮丘陵,海拔多在100米—200米之间,最高峰不超过400米,低处为海拔10—30米的起伏不定。
境内河流自北向南分属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新安江位于省境南部,发源于休宁县内,为浙江省钱塘江正源,向东经新安江水库流入钱塘江,境内流长240公里,流域面积6400平方公里,支流多为源短流急的山溪性河流。全省有大小河流200多条,大小湖泊500多个,大小水库5000多座。位于省境中部的巢湖,是全国第五大淡水湖,平均水深1—3米,常年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水质优良,适合各类淡水动、植物生长。位于皖南的太平湖,是全省最大的人工水库,面积90平方公里,风景秀丽,可以作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安徽旅游资源众多,有各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名胜古迹近200处。风景奇绝的黄山是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古称“南岳”的天柱山、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等名山。还有战国时期的古城寿春(即今寿县县城)、灵璧虞姬墓、乌江项羽祠、唐代诗人刘禹锡以《陋室铭》而闻名的“陋室”、保存在和县历阳镇上以李白《赠汪伦》诗而闻名的泾县桃花潭、宋代名臣包拯的故乡合肥有后人建造的包公祠、包公墓园、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旨于凤阳建造的中都城遗址和明皇陵及皇陵碑,另外安庆市有太平天国英王府,毫州有曹操宗族墓群和华佗庵,歙县有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等。
安徽资源丰富,本省茶竹林特产丰富,全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4个: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此外广泛分布于皖浙赣接合地区的气味清香的屯溪绿茶也很有名。竹编制品舒城舒席篾片细致薄软,曾在国际赛会上获奖。安徽是我国主要的中成药产地之一,名品有铜陵凤丹、宣城木瓜等。传统的毫州古井贡酒、淮北口子酒为荣获全国金奖产品。
著名果品有砀山酥梨、徽州雪梨、怀远石榴、宣州蜜枣、三潭枇杷等。水产以长江鲫鱼、巢湖银鱼、清水大蟹为佳品。特产风味食品有宿州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鸡、安庆胡玉美蚕、豆酱、当涂采石茶干等。传统工艺品有文房四宝宣纸、徽墨、宣笔、歙砚,以及芜湖铁画、徽州木雕等。集散于泾县的皖南特产宣纸生产有1000多年来历史,绵韧、洁白、不腐、耐折,是名贵的书画用纸,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用之而得以久存传世,徽墨有“药纸如漆,万载存真”之誉而光辉千古。芜湖铁画出自明清,它吸取了传统国画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奇葩。
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78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歙县、寿县、亳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建筑、徽菜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
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
省内还有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黟县、桐城、凤阳。
赣砚制作工艺、铅山连四纸制作工艺、瑞昌剪纸艺术,还有瑞昌竹编技艺、万载夏布、彩瓷艺术制作、上栗和万载传统烟花制作工艺、会昌传统藤器制作等工艺。
民间舞蹈多样婺源傩舞、南丰跳傩、崇仁跳八仙、乐安滚傩神等。
民俗风情尤其是采茶戏、东河戏、山歌、于都唢呐等流芳古今、扬誉中外。目前,赣南采茶戏、于都唢呐“公婆吹”、兴国山歌、石城灯会、信丰古陂“席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江西省简称赣,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庐山、滕王阁、三清山、 婺源、龙虎山、井冈山等闻名海内外。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参考资料:
钢都:鞍山
陶都:宜兴锡都:
石城:南京
花城:洛阳、广州
羊城:广州
日光城:拉萨
瓷都:景德镇
煤都:抚顺
雾都:重庆
春城:昆明
泉城:济南
瓷器,历来都是与我国历史、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器物,是中国的象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连我国的英文名称“CHINA”也因瓷器得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国瓷器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独特的我国的社会发展史。
瓷器是由一种专门的泥土(高岭土)经高温(通常1200℃以上,有的高达1300-1400℃)烧制而成的器皿。瓷器轻脆、易碎,其表面一般施有耐高温的釉质,经高温烧造的瓷器釉面光滑,釉色永不脱落消退,易清洗,耐擦洗。
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当时的瓷器,无论在胎体,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一般称当时的瓷器为“原始瓷”。至宋代时期,我国的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宋代也就成为可我国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元朝时期,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我国瓷器的代表,江西景德镇因此也被称为“瓷都”。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在我国漫长的瓷器发展史上,随着瓷业的发展,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名窑都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并形成了各种工艺、流派、名家,构成了中国瓷器艺术的总体面貌。其中江西景德镇、福建泉州市德化县、湖南株洲市醴陵市三个地方最富盛名,形成了“三大瓷都”的说法。
景德镇的瓷器自不必说,艺术陶瓷,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以工艺瓷闻名天下,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等皆为上品,一度是中国对外国元首的赠品。泉州德化瓷在宋元时期曾随着泉州刺桐港的繁荣而畅销海外,《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陶瓷大多产自德化。一直以来,德化白瓷都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株洲醴陵陶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瓷器烧制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历史上有名的窑口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复存在,或者埋藏于土壤之中。2003年至2004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德化召开会议,就现有几个历史悠久的有些还仍然在生产陶瓷的城市评为现代“瓷都”,共六个: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南禹州、福建永春、河北唐山、广东潮州。其中并不包括景德镇,但是我们并不能忽视它在我国制瓷历史上的地位。
一、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是一座瓷业城市,在一千多年单一的古代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中,它获得过“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的美誉,有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荣耀,更有以帝王名号命“景德”镇名的殊荣。至20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已发展成为全国唯一集陶瓷教育、研发、生产、流通、考古、旅游为一体,具有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完整的现代陶瓷产业体系的城市。
景德镇是一座开放创新的城市,自古“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纳南北诸窑之长,制造出青白瓷,首创了高岭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制瓷,把清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种制瓷工艺发展到了极致,研发了以煤代柴的窑炉技术,奠定了全国瓷业中心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古代,景德镇虽处山区一隅,却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把瓷器远销南亚、西亚及欧洲诸国,景德镇的瓷器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传播向了世界各地。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载“新平制陶,始于汉世”。六朝时,制瓷业有了发展,唐武德间“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五代时景德镇窑业发达,瓷器造型多样,至今仍保留着胜梅亭、石虎湾和黄泥头等10处古瓷窑遗址。
宋代陶瓷生产发展迅速,据《陶记》所载,当时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所产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有“琼玫”、“饶玉”之称。自宋开始,改“昌南”为“景德镇”后,景德镇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元代,朝廷在景德镇开办了皇家御器厂,清代改为御窑厂。明代初期,景德镇之外的各大名窑场日趋衰落,虽有龙泉青釉瓷仍大量烧造,但始终无法和景德镇瓷匹敌。明万历时期,景德镇窑炉众多,瓷器烧造兴旺,万历后期,已每日佣工不下数十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使景德镇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清道光年间,景德镇从北边的观音阁到南边的小港十三里,东西像绵延二三华里,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风格最专一的瓷业都会。
二、福建德化
福建德化原本是一山区小县,位于福建省中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西北部,南接永春县。宋代以降,制瓷业一直是德化的重要支柱产业,德化的制瓷业历史悠久,富有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德化瓷,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产品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畅销国外。
德化窑是闽南最富盛名的民窑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拥有相当地位和影响。根考,德化窑始烧于商周,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时期,无数产品远销海外,其白瓷独树一帜而名闻遐迩,青花瓷大量外销。德化窑发展到清代,建白瓷工艺失传,代之而起的是青花瓷和彩瓷的生产,以青花瓷器为主流。
青花瓷器具有清新明快的色调,丰富优美的装饰纹样、花纹有润泽和釉子保护不致伤脱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是我国陶瓷中最富民族特色优良传统品种之一。青花瓷器的生产,发明于唐宋,元明清时代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花瓷业。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德化窑在明代晚期已经开始青花瓷器的生产,入清以后,逐渐取代白瓷而占主要地位,瓷窑几乎遍布境内各处,而以北部、中部最为集中。青花瓷器的生产,将德化县古代瓷业推向全面兴盛的发展阶段。
德化青花瓷器的兴衰,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朝。特别是康熙朝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蓰,同时又进口青花钴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地产钴料的状况,使青花瓷器得到长足发展,嘉道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遭受破坏,青花瓷业也逐渐走向衰落。民国时期曾一度试图重振,都未能实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形势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德化瓷器在不断改进装饰技艺,增加花色品,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重要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德化窑自商周时期始,曾有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此学习制陶工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学成归国后开创了日本制陶术的新纪元。元至元二十九年,马可波罗到达泉州,盛赞德化瓷“瓷市甚多,制作精美”。清康熙二十九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收藏第一件德化瓷器。
三、浙江龙泉
在我国的陶瓷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产品要数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青瓷了。目前,龙泉青瓷烧制技术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陶瓷类第一个申报并成功入选的项目。我国古代的龙泉,除了盛产“龙泉宝剑”,龙泉青瓷也是其代表作品。龙泉青瓷窑址主要分布在近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太顺等县,其中以龙泉市最为密集,目前发现的窑址有300多处。
五代时期龙泉窑初创,它在吸取越窑、婺州窑和瓯窑的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器物主要为生活器具,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有灰白、灰黑、灰褐等色,釉色以青黄、青褐为主,少量烧制黑釉器,部分器物口沿处加施酱褐点彩。
北宋早期是龙泉青瓷由初创期进入成长期的转折点,是龙泉窑自成一体的关键时刻。瓷器风格与瓯窑相似,虽然是受瓯窑影响,瓷器的质量比较好,釉色淡青,装饰单一,主要采用刻划花纹的形式。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到了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元代早期和中期是龙泉青瓷持续发展时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至元晚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水平有所下降,胎土淘洗渐粗,质地不如南宋晚期致密,胎中铁等杂志增加,气孔较多。
明代早中期龙泉窑继承元代的制瓷工艺,产量较大,涌现大量精品。清代龙泉窑只有地处龙泉查田镇西南七公里的孙坑和大窑等几处窑厂,生产少量青瓷。民国初期,我国收罗罗马瓷成风,虽然龙泉青瓷的规模生产已经停止,但个体作坊烧制乱真的仿古瓷器仍然存在,其技艺越过明清产品的风格特点,直接模仿宋元风格。
四、河南禹州
河南禹州是钧窑的故乡,禹州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目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
钧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我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花瓷是在天目黑釉上零星施加一些或蓝或白或褐色釉料,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产生一些或蓝或白或黄或褐色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而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的确,这种瓷是钧瓷的前身,没有花瓷上的窑变斑点的启发,窑匠们就难以想到整体上的窑变。而钧瓷窑变,是禹州瓷器艺人的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
唐代钧釉是在黑色釉上点缀有大块的蓝白釉斑,或在蓝白釉上点缀有大片的黑色釉斑,也有在黑釉上全施蓝白釉,其釉色变化黑白蓝相间,黑里泛蓝,活泼多变,主要以铁为着色剂,这种釉瓷古人称之为“花瓷”。
宋代钧釉,窑变单色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瓷窑工除去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取其蓝白色,追求一种雅致如玉的效果,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其窑变色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窑变花釉,其釉色特点是在青蓝色釉面上点涂紫红色斑块,烧成后犹如在蓝天上出现的彩霞那样美丽灿烂。
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且流动性稍大,有紫红色斑块的也没有宋钧那样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而稍显呆板,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
清代钧釉,由于历史原因,钧瓷至明代已经断烧,到了晚清钧瓷又开始恢复,当时主要用风箱小蓝碳窑烧制,所谓的“炉钧”。炉钧釉是一种特殊的钧釉,与前代相比,釉内溶剂成分较多,故釉高温下流动性较大,冷却时容易析晶,所形成的窑变效果很奇特,釉色有朱砂红、天青、天蓝带各种紫等。
四、福建永春
永春窑,窑址位于福建省永春境内。始于宋,终于清。永春县位于福建中南部,与著名的建白瓷故乡德化相毗邻,烧造器物也受德化窑影响很大,已发现窑址20多处,宋代5处,元、明各1处,清代14处。主要烧制碗、杯、瓶、盘、洗、碟、盒、罐、盅等,其中碗类占90%以上。
永春窑的产品以碗为主,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碟纹的。蝴蝶纹是具有福建特色的纹饰之一,青瓷、青白瓷盘、碗上都有此装饰。罐的外壁有莲瓣纹。盒子的造型也很多,盒盖有模印细线条纹饰,图案有牡丹、卷草、莲花和其他折枝花卉;边缘有回纹、云纹等,花纹映衬在釉色之中,美观可爱。
宋元时期,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永春窑与晋江磁灶窑、南安窑、德化窑、安溪窑等地方窑口烧造的瓷器,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远销到包括东亚、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
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蓬莱窑器质量最好。碗为大宗产品,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蝴蝶纹最早见于龙泉窑青釉盘、碗上,而后福建地区诸窑瓷器上常可见到。青釉、青白釉盘、碗上都有此装饰,是具有福建地区特色的装饰之一。青白釉盒子数量仅次于碗,盒子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些盒子上还有酱红色彩绘。盒子是宋、元时期外销数量较多的一种器形。江西及福建各窑生产的盒子大量销往海外。明、清时期窑址都烧青花瓷器,风格与德化窑的接近,支烧方法都为足部满釉砂粒支烧。清代后山窑烧造的圈点纹碗与东非坦桑尼亚出土的中国青花碗一样。这种碗在德化、安溪都发现过,装饰纹样是晋江地区瓷窑共有的,专为供外销而生产。
永春窑的产品大多施青黄釉,青中泛黄,釉面开冰裂纹,施釉不及底,有流聚现象,胎质灰白坚致,有的较粗厚。杯、碟器内有一周涩圈,器外挂半釉,器心凸出,釉色呈橙色或粉青。锦斗寨下窑的器物釉色呈青灰、青褐;同时还发现大量的黑瓷,其釉色乌金铮亮,胎坚硬厚重,施釉不及底。
五、广东潮州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从境内陈桥村贝丘遗址中,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人物瓷雕,用料精细,釉料洁白晶莹,造型秀美,以别具风韵而饮誉瓷坛;通花瓷花,更以雕镂精细的镂空技艺、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珑剔透之美而独步瓷坛。
潮州窑,在今广东潮安县,唐宋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窑址范围广,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遗物最为丰富。被当地村民称为“百窑村”。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
明嘉靖黄佐《潮州府志》载:长史庄典墓在韩山东白瓷窑山。清《砚山斋杂记》载:广东窑出潮州府,其器与饶器类。《韩山志》则载:宋明人称韩山附近制陶地日“白瓷窑”。这些记载说明了,潮州窑窑址位于韩山东,烧制白瓷与类似江西景德镇窑的影青之类的瓷器。
潮州窑是我国南方以烧制青白瓷(影青)为主的瓷窑之一。它的胎薄质坚,瓷化程度较高,釉色白中闪青、细腻光润。烧制器物以盘、碗为多,壶、盒、炉次之。形制精丐,它与江西景德镇的宋代青白瓷相比,并无逊色。潮州窑的造型富于变化,这可说是它的一个特征。
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胎体较厚。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
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为典型。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
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盘有区别。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通花瓶是在瓷坯体上雕通几何图纹,或各种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经高温烧成后,由人工彩绘装饰花纹,再经烤花窑烧制而成。其装饰多以镂空几何纹样为底纹,底纹多为四方连续图案,便于雕刻,适于烧制,易于表现出精工细致的艺术效果。类型则有大体上有通花与釉上彩绘结合、通花与浮雕结合、通花与瓷花结合、综合性装饰等类型。
雕刻技法上有单层雕刻、双层雕刻、多层雕刻等,可以说,通花瓶是具有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瓷器艺术品,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雕塑镂空与提花融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通花瓶”也已成了瓷艺界公认的专用术语。
动物瓷中以变形动物瓷塑最负盛名,它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强调动物之某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使之神韵独具;而花瓶、瓷盘的彩绘,也推陈出新,异彩纷呈,不但有釉下的五彩、青花,釉上彩的古彩、新彩、堆雕金,兼有釉下釉上的斗彩,还不断吸收引入新的形式和技法。笔法上有工笔、有意笔,有兼工带写,也有现代派彩绘。
潮州彩瓷中的釉上彩绘,颜料丰富,构图清新,工笔彩绘,工整细腻,色彩富丽,经历代艺人的努力,形成了有别于其它瓷区的彩绘风格,陶瓷界誉之为“潮彩”。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友谊通花瓶》、《双福瓷花篮》及获得国际金奖的《天球瓶》和堆雕花瓶系列(一组5件)等。
另外,“七大瓷都”还有“天下名瓷出醴陵”的湖南醴陵瓷、有“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称的汝窑,以及有“北方瓷都”之称的河北唐山,篇幅所限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