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砂土液化灾害

周敏

砂土液化灾害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砂土液化灾害 外文名称 liquefaction disaster of sandy soil
学    科 自然灾害与防治 释    文 地震破坏损失程度增加

砂土液化灾害概述

学科:自然灾害与防治

词目:砂土液化灾害

英文:liquefaction disaster of sandy soil

释文:饱和的砂土(特别是粉细砂)受振动后结构和性状发生严重变化而发生流动变形,以致抗剪强度和承载力严重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现象或过程所引发的灾害。砂土液化主要受土质性状、埋藏条件、成因类型和振动荷载这四方面条件控制。通常是:以粉细砂为主的砂土,土中粘粒含量越少、级配越均匀、孔隙比越大、相对密度越小、渗选性越差、塑性指数越低、饱和度越高的砂土,越容易发生液化;上覆土层越薄、有效压力越小、排水条件不良、压密性差的砂土容易发生液化;发育在河口三角洲、河床、漫滩、低级阶地的沉积时代较晚的砂土容易发生液化;地震或其他活动造成的振动作用强度越大、时间越长或振动次数越多越容易导致砂土液化。砂土液化可使地基失稳,造成房屋、桥梁等工程沉陷、倾斜、开裂、倒塌。还可导致喷水冒砂,因此破坏耕地和农作物。砂土液化是地震的重要次生灾害,使地震破坏损失程度增加。

砂土液化灾害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砂土液化灾害常见问题

砂土液化问题

尾矿库液化深度很可能大于20m哦 

砂土液化和流砂的共同点和区别

我知道的流砂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河水的冲积经过地质的变化而形成的砂层,在遇到水流的情况下,整个砂层发生流动,从而形成了流砂层,在长江沿岸、沿淮部分地区以及我省的砀山、萧县也有流沙层的分布...

砂土液化临界值计算时,地下水位埋深取值

那我觉得0和负值是一样的,因为你判别的是地表一下的饱和砂土,只要保证你判别的土层是饱和的就行啦。。

砂土夹卵石―标贯―液化判别

Q3的不用判,水位以上的不用判,砾砂好像也不用判,你这个是不是可以定砾砂了

关于砂(粉)土液化的问题

判断沙土(粉土)是否液化,土的埋深在不大于15米,原位测试可进行标准贯入法,试验室可进行相对密度试验,或动三轴液化试验,对于Q3及以前的土可判为不液化,我想原因1、土的埋深较深,1、土质较密实,3、土...

砂土液化现象

砂土液化类型

砂土液化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渗透压力引起的液化(或称砂拂) 当砂土下部孔隙水压力达到或超过上覆砂层和水的重量时,砂土就会因丧失颗粒之间的摩擦阻力而上浮,承载能力也全部丧失。砂沸主要来自渗透水压力的作用。在土力学中常把它列入渗透稳定问题的畴,但从它的物质状态评价也属于液化范围。常见于地面无载荷的天然条件下的砂层,也可发生于开挖基坑底面。地震时出现的地面喷水冒砂现象主要就是下部砂层发生液化造成的。

②单向加载或剪切引起的液化(或称流滑) 主要是因为疏松的砂土颗粒骨架在单向剪切作用下发生不可逆的体积紧缩(即剪缩作用),同时孔隙水又未能及时排出,因而引起孔隙水压力上升和有效应力下降,直至转化为液体状态造成的。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海岸或河岸以及土坝的饱和砂土边坡中。

③往返加载或剪切引起的液化(又称往返运动性液化)大都表现为大地震中饱和砂土地基和边坡的液化破坏。此外,在机器基础振动,爆破动力作用下也会产生这种现象。饱和砂土在往返剪切作用下,当剪应变很小时,一般都有剪缩现象,都会引起孔隙水压力上升。但是随着剪应变的增大,中等密度以上的砂土就会出现剪胀现象。这是因为砂土颗粒在大剪应变时互相翻滚而使骨架体积增大。此时孔隙水压力相应下降,而有效应力和剪阻力则相应回升,从而抑制了砂土继续变形。经过多次往返剪切,在小剪应变段由于剪缩量和孔隙水压力的累积,便可以出现液化状态,而当饱和砂土足够松时,可出现"无限度"的流动变形。

砂土液化概述

​在外力或内力(通常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砂土颗粒丧失泣间接触压力以及相互之间的摩擦力,不能抵抗剪应力,就会发生液化。砂土液化后,孔隙水在超孔隙水压力下自下向上运动。如果砂土层上部没有渗透性更差的覆盖层,地下水即大面积溢于地表;如果砂土层上部有渗透性更弱的粘性土层,当超孔隙水压力超过盖层强度,地下水就会携带砂粒冲破盖层或沿盖层裂隙喷出地表,产生喷水冒砂现象。地震、爆炸、机械振动等都可以引起砂土液化现象,尤其是地震引起的范围广、危害性更大。砂土液化的防治主要从预防砂土液化的发生和防止或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陷两方面入手。包括合理选择场地;采取振冲、夯实、爆炸、挤密桩等措施,提高砂土密度;排水降低砂土孔隙水压力;换土,板桩围封,以及采用整体性较好的筏基、深桩基等方法。

砂土液化在地震时可大规模地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在中国1966年的邢台地震,1975年的海城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地震等几次大地震中,有些建筑物的破坏,就是由砂土液化造成的。国外也有类似的例子,在美国1964年的阿拉斯加地震和日本1964年的新※地震中,砂土液化也使许多建筑物下沉、歪斜和毁坏,有的地下结构甚至浮升到地面。1925年,美国的舍费尔德土坝在地震时全部崩溃,也是由坝底部分饱水砂土振动液化所致。

美国A.卡萨格兰德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砂土液化现象。近年来,H.B.希特等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学者早在50年代就倡议用动力三轴试验进行液化研究。从邢台大地震以来,大量砂土液化事例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者对地震液化的研究。

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

1、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2、地面沉降: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3、泥石流: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4、岩土膨胀:由于其在土体中杂乱分布的裂隙及反复胀缩变形造成强度衰减的特性,所以常常给人类的工程建筑带来严重破坏,造成许多地质灾害。

5、水土流失: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扩展资料: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2、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3、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地质灾害   百度百科_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地震灾害的特点与破坏形式

1、地震中国多为30千米以内的浅震,6度设防城市超过80%。历史上死亡2万人以上的地震有十余次,中国占四次,其中1556年1月23日的陕西华县、潼关大地震中死亡人数为83万。

2、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滑坡与泥石流是一种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这类灾害具有分布广、破坏性强、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等特点,不仅会阻塞河道与交通、毁坏农田和建筑物,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3、洪水河南1975年8月因台风北移,大片积雨云遇冷骤降,连续暴雨三昼夜。总降水量达到1605mm,若干水库溃坝,不少堤坝被迫炸口分洪。有29个县113万平方千米农田被淹,1100万人口受灾,9万人死亡,损失超过100亿元。

4、沙漠化世界每年沙漠化面积6万平方千米,受沙漠侵蚀的面积为21万平方千米。2000年3月22~30日的一场席卷华北,延及南京、上海的沙尘暴起自内蒙西部阿拉善沙漠,大范围的沙尘和泥雨波及京、津、冀、陕等地,汽车和马路上被泥雨污染得斑斑点点,污渍不堪。

5、核泄漏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地震有哪些危害?

1地震灾害的特点

强烈地震可引起严重的地震灾害,其中最普遍的地震灾害仍然是各类建筑物的破坏,人员伤亡也主要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特别是在大城市、大工矿区等人口稠密、房屋集中的地区,地震的破坏性及其灾害严重性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瞬间发生、灾害严重、预报困难等几个方面。

1)地震灾害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可在几秒到几十秒钟内摧毁一座城市。地震前有时没有明显预兆,以致人们无法躲避,从而造成大规模的毁灭性灾难。我国自1949年以来,地震已造成274万人死亡,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使600多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几百亿元。

2)地震成因的特殊性使得地震临震预报工作还很不成熟。因此,地震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还很严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能够对许多其他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预报和防治。但对地震灾害仍然停留于监测阶段,还不能准确有效地预报地震的发生,更谈不上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了。

3)地震不仅直接毁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还不可避免地诱发多种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地震灾害本身造成的损失。

4)在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有时无震成灾,这在其他地质灾害中是罕见的。地震谣言造成灾难的事例时有所闻。现代通讯技术和传媒技术很发达,有时可对地震谣传起着灾害放大的作用。

2地震灾害的破坏形式

地震灾害按其与地振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地震灾害要素的组成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间接灾害三种。地震原生灾害源于地震的原始效应,是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时房屋倒塌引起人员伤亡、地震时喷砂冒水对农田的破坏等。地震次生灾害泛指由地震运动过程和结果而引起的灾害,如地震砂土液化导致地基失效而引起的建筑物倒塌、地震使水库大坝溃决而发生的洪灾、地震引起斜坡岩土体失稳破坏而造成灾害、地震海啸引起的水灾等。地震间接灾害也称为衍生灾害,是地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长期效应的表现。如地震使城市内某局部地区的地面标高降低而导致该地区在暴雨季节洪水泛滥、地震造成人畜死亡而引起疾病传播、地震灾区停工停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灾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等均可看作是地震的衍生灾害。

(1)地面运动

地面运动是地震波在浅部岩层和表土中传播而造成的。强烈地震(震级>80级)发生时,人们有时能够观察到地面的波状运动。地面运动是地震破坏的初始原因。地震地面运动的破坏形式有:

1)水体破坏,形成海啸、地面涌水等。

2)土体破坏,形成砂土液化、淤泥触变、沉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

3)岩体破坏,包括岩体的破裂、崩塌、滑坡和地裂缝等。

4)地震构造力的直接破坏,主要形成地震断层和地裂缝等构造形迹。

地面破坏与地震烈度有关。烈度高时,地震的直接破坏比较明显;烈度低时,地表仅仅出现水体与土体的破坏。

(2)断裂与地面破裂

在地面发生地震破裂的地方,往往出现建筑物开裂、道路中断、管道断裂等现象,所有位于断层上跨越断层的地形地貌均被错开,有时地面还会产生规模不同的地裂缝。统计资料表明,震级≥55级时,特别是大于65级的地震才会出现地震断层。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地震断层的破裂长度越大(Barbara W Murck等,1997)。

(3)余震

余震经常使地震灾害加重。余震是主震后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震级较小的地震。例如,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后4个月内记录到1260次余震。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省南投县发生里氏76级地震后,至10月9日共发生大小余震11790次,其中有感余震109次。

(4)火灾

火灾是一种比地面运动造成的灾害还要大的次生地震效应。地面运动使火炉发生移动、煤气管道产生破裂、输电线路松弛,因而引发火灾。地面运动还使输水干线发生破损,使扑灭火灾的供水水源也被中断。

(5)斜坡变形破坏

在陡峭的斜坡地带,地震震动可能引起表土滑动或陡壁坍塌等地质灾害。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州以及伊朗、土耳其和中国均发生过地震滑坡、地震崩塌灾害。房屋、道路和其他结构物被快速下滑的滑坡所毁坏。

(6)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现象在多数大地震中可见。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日本新潟地震发生了砂土液化。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时发生的大面积喷水冒砂现象也是砂土液化引起的。

(7)地面标高改变

地震还会造成大范围的地面标高改变,诱发地面下沉或岩溶塌陷。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就有多处岩溶塌陷发生。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时造成从科迪亚岛到威廉王子海峡约1000km海岸线发生垂直位移,有的地方地面下沉2 m多,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地面垂直抬升达11 m。

(8)海啸

地震的另一个次生效应是地震海浪,也称海啸。水下地震是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啸对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危害特别严重(表9-4)。

表9-4 全球有历史记录以来的地震海啸

(据Barbara W Murak等,1997,有增补)

(9)洪水

洪水是地震的次生灾害或间接灾害。地震诱发的地面下沉、水库大坝溃决或海啸均可引发洪水。后两者引起的洪水是一次性的,而地震诱发的地面下沉属于永久性的地面标高降低,在雨季可能无数次地发生洪水灾害,有时甚至造成永久性的积水。如美国密西西比河田纳西州一侧穿过新马德里的瑞尔弗特湖就是1811~1812年间一系列地震发生时因地面沉降引起洪水而形成的。

野外地质调查面对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地震引起的灾害有直接灾害,也有由直接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直接灾害是由于地震的直接作用,如地震波产生的强烈震动、地震断层错动和地面变形,引起房屋破坏、工程设施损毁、物品损坏等,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员压埋和伤害,属于地震直接灾害,主要包括:(1)房屋破坏。地震的最直接破坏对象就是房屋。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房屋受损或者倒塌不仅造成巨大的建筑财产损失,而且还会因砸压造成人员伤亡和器物财产损失。(2)基础设施破坏。人工建造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燃气、输油、供暖等生命线系统,大坝、灌渠的水利工程,都是地震破坏的对象。这些设施被破坏的后果,既包括本身的经济价值丧失,也包括功能丧失带来的损失,加剧了地震灾害。(3)工业能力破坏。工业设施、生产设备、装置的破坏,不仅造成了直接物质财产的损失,而且还将影响震后的回复重建、物资供应和经济发展。(4)室外财产破坏。牲畜、车辆等室外财产也会遭到地震的伤害和破坏。(5)环境破坏。大震还会引起山体滑坡、崩塌、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破坏自然环境,并造成基础设施、林地和农田的损毁。地震发生时引发的直接灾害,还会进一步引发一连串的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成为次生灾害。如因房屋倒塌使火炉翻到、燃气泄漏、电器短路等引起的火灾;因地震导致的水库垮坝或堰塞湖决口引起的水灾;因仓库、储罐、容器破坏受损引起的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和扩散;因工厂房屋和设备破坏造成非正常工作状态导致的爆炸;因设施破坏、环境恶劣、水源污染造成的瘟疫流行;因破坏严重、救灾不力、供应中断或地震谣言引起的社会骚乱;因海底地震引发的地震海啸;因核设施损坏造成的放射性核泄漏等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引起的场地震害类型有哪些

根据国土资源部394号令,必然面对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六种,然后根据不同区域适当确认一些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风蚀沙埋等。因为你不可能所有的灾害都碰到,在六大灾害不存在的情况下,要分析当地其他可能对工程建设造成影响其他地质灾害

地震的危害

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按震级大小可分为七类:超微震(震级小于1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的地震)、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7级)和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

中国自20世纪以来,大约平均每3年发生两次7级以上地震。1966~1976年期间,发生了十多次7级以上大地震,多发生在98°E以东的人口稠密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大地震多发生在西部地区,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造成的破坏作用主要有:

(一)地裂

地震引起的地面裂缝,主要有两种:

1.构造性地裂

构造性地裂是地下断层的错动连带地面的岩层发生相对位移而形成的地面新断裂。一般规模较大,形状也比较规则,常呈带状出现,裂缝延续可达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带宽几米至几十米。

2.重力型地裂

在古河道、湖河堤岸边、山麓和田地场院等处,由于土的结构不均匀,土坡不稳定,或地下有液化层而引起交错的、大小形状不一的地裂缝。

(二)山崩

山区陡坡在强烈地震时引起坡面物质失稳而向下崩落。

(三)砂土液化

地下水位以下的较松散的砂土、轻亚黏土在突然发生的地震动力作用下土颗粒间有压密趋势,孔隙水来不及排除使孔隙压力增高,抵消了颗粒间的有效压力,因而土的抗剪强度急剧下降,甚至趋近于零,土颗粒呈悬浮状态,形成如同“液体”一样的现象,称为砂土液化。砂土液化使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能包括抗压抗剪能力急剧下降,引起地表发生形变。

(四)海啸

海啸是地震发生在海底时,造成海底的滑移或海底平面的变化,扰动海洋产生巨浪冲上陆地的现象。海啸产生的海浪十分巨大,浪高可达十数米,对海岸附近的人员与建筑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

(五)工程破坏

地震时各类房屋建筑物破坏或倒塌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地面强烈运动产生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地震作用,超过房屋建筑材料承载能力,使房屋结构产生裂缝或很大变形,以致不能恢复原状;如果在地震反复作用下,房屋结构的裂缝和变形继续发展超过了容许限值,结构完全丧失承载能力,导致坍塌。

地震破坏房屋建筑的另一种形式,是由于房屋结构之间的结合不良,强烈地震引起连接部分破坏,结构丧失整体性。

桥梁的抗震能力较差,地震会引起岸坡滑动,桥头下沉,墩台向河心移位,桥孔缩短,墩台折断引起桥面倒塌。

(六)道路破坏

大地震之后,常见由于路堤破坏引起的铁轨扭曲。路堤的破坏表现为下沉、开裂、坍塌、错落等。

(七)生命线工程的破坏

生命线工程指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交通、电信等工程设施。地震后往往由于地裂缝或错动使地下管线破坏。变压器倾倒或输电塔架破坏,使供电、供水、通信中断,城市桥梁破坏,引起交通阻塞。

(八)次生灾害

地震发生后,由于工程设施遭受破坏,引起停水、停电、火灾、有毒物质或核辐射的扩散,造成的河水倾溢、水坝崩塌等引起的水灾,易燃、易爆物、剧毒品等设备受损引起的煤气爆炸和环境污染等灾害统称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