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河滩碎石路 | 影响 | 正常驾驶活动 |
---|---|---|---|
测控对象 | 汽车车体 | 最佳测控方向 | 平行侧视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碎石路面问题
两种方法。要吗你套用装饰定额里面的铺碎石要吗你套用市政定额。
碎石路面的做法
一,做法:依靠粘土作为粘结材料,便于就地取材,施工简易,路面易于成型。所用石料不低于4级。施工方法有灌浆法、拌和法、层铺法数种。前两种施工方法效果较好。灌浆法施工时,将粘土调成泥浆,将主层碎石碾压稳定...
碎石路基孔隙率检测步骤
用水袋法,路基挖坑,将挖出的碎石称重,除以碎石的实际容重就是挖出的碎石的体积。用水袋将坑填平,称填满的水重就得出水体积,也就是坑的体积。孔隙率=1-碎石体积除以坑体积。
泥结碎石路面的图纸有吗?
泥结碎石路面指的是以碎石为骨料,经碾压后灌泥浆,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粘土的粘结作用形成的路面。泥结碎石面层厚度一般为8~12cm,碎石粒径为2~4cm,粘土塑性指数12~20,用土量不超过碎石的15%(按...
广东定额 级配碎石路基用什么定额呀?
广东定额 级配碎石路基应该怎样套定额呢?? 可以参套碎石路基定额 ,然后换算、调价即可。
沥青碎石路面【bituminous macadam pavement】指的是用沥青碎石作面层的路面。它坚固耐用,是现在最常用的路面之一。
碎石路面按施工方法及灌缝材料的不同,分水结碎石、水泥结碎石、泥结碎石、泥灰结碎石、干压碎石、湿拌碎石等路面。各种碎石路面的施工要点如下:
由马克当碎石路面改进发展起来的一类路面,其强度主要取决于碎石间的相互嵌挤锁结作用(粘结料的粘结作用是次要的)。
碎石路面用做面层的最小厚度为 8厘米;用作基层的厚度应根据设计强度确定。如果厚度超过16厘米,则应分两层铺筑路面。所用石料强度应不低于 3级,碎石尺寸一般用50~75毫米和35~50毫米两种。
泥灰结碎石基层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所首创。这是由泥结碎石发展而来,在碎石空隙中灌注石灰粘土浆作填隙粘结料的一种碎石基层。其强度和水稳性都优于泥结碎石基层。其铺筑方法与泥结碎石基层相同。这种基层用的石灰约占灰土总重的 6%,石灰土用量不应超过混合料总重的20%。这种基层必须采用灌浆法施工。
水结碎石路面 碎石经洒水碾压形成的路面。这种路面以碎石和水碾压形成的石粉浆为粘结料,因此所用石料应有一定的粘结力。通常采用的碎石有石灰岩碎石和白云岩碎石。铺筑时,先摊铺碎石,用中型压路机预压;洒水后再用重型压路机压紧;然后分两次撒铺嵌缝料(第一次用15~25毫米的石屑,第二次用 5~15毫米的石屑)。每次撒铺后,均需洒水碾压紧密。如果用水结碎石作基层,可不必铺撒第二次嵌缝料。
泥结碎石路面 以粘土作为粘结料的碎石路面。作为面层的粘土塑性指数和用量(占碎石与土总重的百分率)的乘积应不超过150;用作基层则不应超过100。这种路面采用灌浆法铺筑应先摊铺碎石,用中型压路机预压;再向碎石空隙中灌入粘土浆(以体积计,粘土与水各占一半);随即撒铺尺寸小于15毫米的嵌缝料,厚约1.5厘米,碾压密实。采用拌和法施工应将碎石与土拌和后再摊铺压实。采用碎砖或礓石代替碎石铺筑的路面称为泥结碎砖或泥结礓石路面。
春季山顶露营注意事项:
1、山路险峻,在很累时,一般注意力就会下降。因此靠山边的岩壁走,可以降低山上掉落石头或者雪塌造成伤害。走在碎石头很多的岩壁上,要先踩一下试探落脚处是否扎实。
2、山入夜,温度会降到很多,风也会变得特别大。所以,在傍晚应该尽快找到一个适合扎营的地方。如果未能找到,需要继续走时。由于风太大,尽量手摸着岩壁走。夜里视野不好,不要走太快且处处小心。
3、适合扎营的标志:地势平坦宽阔即可。最好是:扎营地附近有“防护墙”如树,岩壁,挡风挡雨用;有水源;附近能找到干树枝,生火。尽量不要为了方便看日出选择山顶做扎营地,即使地势平坦。因为山顶夜里的温度最低,而且信号也相对较差。最好是在800m或3分之2高度左右,差不多日出再登顶看。
4、尽量多带食物上山,山上的食物价格也很高。所带的东西尽量以轻便为止,按个人喜好取食物,水是必须的,不要嫌水太重。
5、一定要带一些高热量食品,比如巧克力。一大早去看日出的时候,带上这些很实用。还需要带一些咸味的食品,因为爬上爬下,人容易出汗,可以补充一点盐分,非常有益。此外,水果也比较重要,特别是要在山上多住几天的。
有一年春天,大家一起玩滑梯。甘蔗很胖,行动很慢,等在他后面的我等得着急,在甘蔗刚坐上滑梯时,一脚把他揣了下去。甘蔗直接头朝下栽了下去。他摔得很重,头上马上鲜血淋漓。我被吓傻了,飞快的“逃跑了”。我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走着,又累又饿,最后还是乖乖地回家了。听说甘蔗地头被缝了7针。每次看到甘蔗头上那个浅浅地凹印,我都会很内疚,把头埋地低低的。
有一年夏天,很热很热,我们一起去河滩玩,那时的水还很清很亮,我们站在水里打水仗,抓小鱼,不亦乐乎。赤着脚走在软软绵绵的沙滩上,躺在冰凉的石头上,舒服极了。突然毛毛大叫一声,原来有只螃蟹夹住了她的脚!不过一个小时后,我们就捧着黑乎乎的螃蟹腿吃地满嘴发黑了。那螃蟹可真好吃啊···
有一年秋天,我们大家都买了滑轮,于是每天下午放学,路人们都可以看到六个穿着滑轮行走在大街小巷的孩子。他们的脸上,有满足而幸福的笑容。即使满脸汗水,也开心不已。那时,我们经常城乡边缘的一条水泥小路。那条路自上而下有七八个拐弯,而且坡度极大,一不小心就会栽下4米多高的悬崖。每次滑下来,腿都发麻了,不过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呵呵。
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很大的雪,操场上有人泼了水,结了一条弯弯曲曲十几米的冰道,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屁颠屁颠地冲到操场上滑冰。冰面毕竟很滑。每当我们摔倒的时候,便索性舒舒服服地躺在冰面上。那天晚上有很多很多的星星。很美很浪漫,可惜我们那时只是觉得好玩,并不懂得欣赏。
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了。所以我们只好灰溜溜地回家了。
再见以后,还会怀念吧。
把伤痛与笑容埋在心底,永远不变的是我们的友谊
再见···
还会再见!!!!
阿廖沙因把桌布放进染缸遭外公毒打,卧床养伤。后来,外公来看他,向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在伏尔加河上做纤夫时的情形,节选片段即为外公讲述内容。
片段主要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纤夫拉纤时的场景,一是纤夫们休息时的场景。两幅场景形象而逼真地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俄国纤夫生活的全貌。一方面纤夫的工作是沉重、痛苦、令人无法忍受的。赤脚逆水行船,上有能将脑壳晒的直冒油的太阳,下有又尖又利的碎石子。腰弯的头点地,浑身的骨头格格作响,汗浸得眼看不见路,连跌交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可以趁机喘口气。这种场景让人不由得想到俄国著名画家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所展示的纤夫形象。纤夫的日子是沉重而艰辛的,这里作者坚持了他现实主义写作原则,不夸张,不想象,全部用白描手法将烈日下纤夫拼命拉纤的步履维艰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后让人动容。但另一方面纤夫们对待沉重生活的态度又是开朗乐观的。休息歇脚时,他们一边煮饭,一边唱起心爱的歌谣,喊声震耳,连稀饭溢出来都不知道。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们没有叹息,没有沉默,而是工作时拼命努力,休息时尽情宣泄。为了显示纤夫们歌声的豪迈,作者用伏尔加河水来衬托。“这时,伏尔加河的流水就仿佛流的更快了,河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直冲云霄。”白天劳作场景与傍晚休息场景对照来看,俄国纤夫生活的悲惨与对生活乐观开朗的态度就很鲜明的体现出来了。
这个片段是《童年》全书中对外公为数不多的正面描写中着墨最多的一处。阿廖沙听着外公的讲述,觉的外公成了外婆童话中的人物,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一个人用纤绳拉着一条巨大的灰色货船沿着伏尔加河逆流而上。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外公残暴自私、冷酷、吝啬之外还有一些好的品质,如果不是当时社会的逼迫,也许他不会变成后来那样一个令阿廖沙讨厌、憎恶的恶人,这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茨冈》赏析
这个片段是全书的第三部分,叙述阿廖沙在外公家生活的场景。在这个片段里,几乎外公家的每个人都出场了,有善良能干、活泼开朗的小伙子茨冈、勤快正直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能歌善舞、善良慈祥的外婆、快活善良的保姆叶夫根尼娅、也有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和自私毒辣、贪图钱财的舅舅们,每一个人都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显露了自己的性格。所有人当中,小伙子茨冈着笔最重,他是阿廖沙童年时代最喜欢的一个玩伴,陪他度过童年一段寂寞孤单无助的生活,使阿廖沙在外公、舅舅制造的压抑阴霾的气氛中感觉到一丝阳光,作者对他是有无限怀念的。
片段通过三个事件来回忆他:茨冈陪阿廖沙做游戏、节日晚上的娱乐活动、茨冈之死。其中,第一与第三个事件都以茨冈为叙述中心,第二个事件也用很大比重写他。三次事件的描写使茨冈的性格得到充分展现。陪阿廖沙游戏时,作者从客观叙述的角度刻画茨冈的性格:聪明灵巧、可爱天真、善良。会把细线做成马具,用纸剪出雪橇,让蟑螂拉着奔跑,会让小老鼠眨着眼睛拖尾巴直立行走,还会用纸牌或钱币变戏法。同孩子玩耍时,他的喊叫声比孩子们还高,简直与孩子没有什么差别。阿廖沙挨打时,他明知没用,还是一次次忍不住把手伸出去。节日晚上的娱乐活动,作者主要通过茨冈的动作来塑造他,对他跳舞时的姿态作详细描述。他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厨房中央旋转着,仿佛浑身着了火,踏着小碎步,靴跟敲击地板,震得桌子上和橱柜里的餐具哗哗响,一会儿,他又张开双臂,恰如雄鹰展翅,两腿舞得飞快,简直看不出他在迈步;他忽然尖叫,或往下蹲,像一只金的雨燕飞来飞去,他的丝绸衬衫金光闪闪,颤抖着,浮动着,映照着周围的一切。”“小茨冈忘情地跳着,毫无倦意。看来,如果现在打开门让他到外面去跳,他会沿着大街一直跳下去,跳遍全城……。”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天真、聪明灵巧、开朗乐观的人却被舅舅们害死了。他们让他在刮风下雪的寒冬背沉重的橡木十字架到雅科夫舅舅亡妻的坟上去。十字架要两个人吃力地抬起来才能放到他背上,而他只有19岁。结果脚被绊了一下,十字架砸在脊背上,他因失血过多而死。茨冈之死这段描写中,从一个儿童的视角详细记叙了他所见的一切。一方面专用三小段文字描述茨冈临死前的状态,显示他临死前的痛苦与凄惨。开始从外面抬来时,他躺在厨房的地板上,嘴角冒着粉红色的血泡,鲜血在他身下积了一大片,顺着地板向门口流去。第二节仍写鲜血,“血一直在流着,门槛下面已汇集了一大片血,黑糊糊的,仿佛在不断升高。”第三节中阳光已离开他,他脸色发暗,手指已不再动弹,濒临死亡。这几段描写还写了他的神情、身体形状及周围阳光的变化,通过它们的变化描写,我们清楚的看到活力与生命是怎样一点点、一丝丝从一个力大无穷的正直青春年少的小伙子身上失去。他才19岁,还梦想着有一幅唱歌的好嗓子,还想再陪孩子游戏,还想再跳起欢快的舞蹈,可这一次都不可能实现了。另一方面作者还通过两种不同类型人的言谈举止来写茨冈之死:一类以外公、舅舅为代表。雅科夫舅舅说:“幸亏我们及时撒了手,不然我们也会被砸成残废的。”“幸亏我没有抬十字架根部那一头,否则我也……。”外公走进厨房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这些混帐东西!多好的一个小伙子,让你们给白白地毁了!再过四、五年,他就是一把好手,千金难买啊……”所有话语中没有一丝内疚、难过的意味,有的只是幸免于难的庆幸与失去雇工的惋惜。这一切从侧面反衬出茨冈的死对他们来说是多么毫无价值。果然,“小茨冈被悄悄埋掉了,没有举行葬礼”。另一类以外婆为代表。作者这样写外婆的表现:“外婆伏在地板上,两手在伊凡脸上头上和胸部抚摩着,对着他的眼睛呼吸着,然后拿起他的手,轻轻地揉搓。蜡烛全被她碰倒了,后来她吃力地站起身来,脸色铁青,身上的黑衣服闪着光亮。她可怕地瞪大眼睛,低声说:‘滚出去,该死的东西!’”老雇工格里戈里与保姆叶夫根尼娅也十分难过。格里戈里在茨冈背十字架出发前就十分担心,问茨冈:“扛的动吗?”挨舅舅的骂后,还嘱咐茨冈当心,别压坏身子。出事后,痛骂舅舅们压死了茨冈。保姆一反快活举态,伤心哭诉。作者就这样通过两类人不同表现的对比记述了茨冈之死,既表达了他对茨冈之死的无限哀伤,又揭露了外公、舅舅们的冷酷无情。
片段中作者在刻画小茨冈形象的同时,还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刻画了阿廖沙周围的其他人。外婆这里主要突出了她擅长跳舞的特征。作者在这里用了抒情的笔调把外婆跳舞时的神态描绘的惟妙惟肖。先是轻轻跳着,两脚在地板上无声滑动,再是轻轻走来走去,身子摇晃着,忽然间又迈开舞步象旋风似的旋转起来。三种动作中,神情、举止各不相同。作者从眉毛、眼睛、双手、身材、脚步、双臂等身体各个部位角度用变化多姿、丰富优美的语言,将外婆舞姿写得优美动人。保姆叶夫根尼娅快活善良的特征通过她演唱的民歌及对茨冈之死的态度来塑造。她唱的两首民歌诙谐有趣而又符合她身份。茨冈死时,她伤心痛哭。从老匠人格里戈里对阿廖沙的谈话及对待茨冈之死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正直的品质,他告诉阿廖沙舅舅打死老婆的事,痛骂舅舅害死了茨冈,作者通过话语描述塑造了这个人物。
这个片段还刻画了雅科夫舅舅的两重特征,一个特征是残忍无情,一个特征是善弹吉他。片段中两处写到他的残忍无情,一处是他打死老婆,一处是他害死了茨冈。前一处作者采取倒叙的方式来交代。作者没有在他打老婆时描写他的残忍,而是通过打死老婆后他醉酒时大哭大闹,在自己脸上、额上和胸脯上捶打,大声哭诉的表现和老匠人格里戈里向阿廖沙讲述舅舅打老婆的情形来表现他的残忍无情,后一处作者则采用现场目击的方式写他的残忍。小伙子茨冈之死他负有直接责任,但他却没有一丝愧疚,只是庆幸自己的命大,还威胁格里戈里说就算是他害死茨冈的那又怎么样。作者除刻画了雅科夫舅舅残忍无情的个性外,还用多种艺术手法写了他弹吉他的高超技艺。一是从他弹吉他时的神态动作来写。从头发、脖子、脸庞、眼睛、双手的姿势及动作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他演奏时的全神贯注;二是从听众的反映上来写。人们安静下来,屏息静气,如醉如痴。“米哈伊尔舅舅的儿子萨沙听得最为着迷,一幅紧张的神气,一直朝雅科夫探着身子,目不转睛地望着吉他,呆呆地张着嘴,口水从嘴角流下来。有时他听得出神,不小心从椅子上掉下来,连忙用手撑着地板。这时他干脆坐在地板上,瞪着一双呆滞的眼睛,继续听下去。”三是从乐曲给人的感觉来写。乐曲让人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读者在欣赏雅科夫舅舅弹奏吉他这一段文字时,要注意不可认为他弹得一手好吉他就觉得他是一个好人。作者描写这段内容,主要是为了烘托气氛。节日晚上的活动是阿廖沙最幸福、最难忘的美好时光之一,舅舅的演奏只是一个背景衬托,真正让阿廖沙难忘的还是外婆与茨冈的舞姿。雅科夫舅舅吉他弹得再好,本质上也还是个残忍无情的恶棍,这是读者欣赏时要注意的一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俩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