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

周敏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 作者 胡曙光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是通过组成、结构优化设计,采用先进技术制备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高技术水泥基材料,其性能特点是韧性好、强度高、可设计性好,是当前本领域研究的重点和技术应用的难点。本书是作者团队近二十年来开展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总结,内容包括理论研究、实验分析、生产与制备、工程应用。作者围绕材料的增强机理、设计与制备,工程应用技术的难点和关键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介绍了所取得的系统性理论和技术应用成果。

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设计、生产技术人员和大学师生参考。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目录

第1章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发展概况

1.1 引言

1.2 传统水泥基材料所面临的挑战

1.3 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特征与概念

1.4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动态

1.5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内容与重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有机物与水泥的界面化学反应

2.1 实验原材料

2.1.1 水泥品种

2.1.2 水泥熟料矿物制备

2.1.3 有机物的选择

2.2 化学反应性的红外光谱研究

2.2.1 实验方法及测试条件

2.2.2 测试结果分析

2.2.3 红外加合谱分析

2.3 水溶性聚合物溶液的性质

2.3.1 聚合物的溶解特性

2.3.2 聚电解质性质

2.3.3 PVA和PAM的化学活性

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

2.4.1 XPS技术原理

2.4.2 实验设备及制样方法

2.4.3 测试结果及讨论

2.4.4 俄歇参数分析法

2.5 水化反应体系中的离子浓度变化及效应

2.5.1 液相中Ca2+和Al3+的浓度变化

2.5.2 水化体系的反应热效应

2.5.3 水化固相的XRD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组成、结构及其改性

3.1 水泥基材料的界面

3.1.1 界面的概念与黏结类型

3.1.2 水泥基材料的界面研究

3.2 聚合物一酸盐水泥界面黏结层的结构模型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原理

3.2.2 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3.3 界面化学键合层的深度分析

3.3.1 XPS转角深度分析原理

3.3.2 实验方法及条件

3.3.3 PAM与CA单矿水化界面键合层的组成、结构

3.4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3.4.1 纤维水泥基材料界面的细观特性

3.4.2 纤维一基体界面力学模型

3.4.3 纤维一基体界面黏结性能的试验方法

3.4.4 影响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黏结性能的因素

3.4.5 改善合成纤维一基体黏结性能的措施

3.5 界面改性与偶联剂作用

3.5.1 界面改性与偶联剂作用机理

3.5.2 烷偶联剂增强界面黏结作用

3.5.3 偶联剂改性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行为

参考文献

第4章 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多层次结构

4.1 硬化水泥浆体微结构

4.1.1 水泥水化硬化机理

4.1.2 硬化水泥浆体微观结构的形成

4.1.3 硬化水泥浆体微结构模型

4.2 界面过渡区结构

4.2.1 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形成

4.2.2 界面过渡区结构模型

……

第5章 水泥基复合材料体积稳定性与控制技术

第6章 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复合增强机理

第7章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参考文献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信息

版 次:1页 数:384字 数:484000 印刷时间:2009-9-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030255556包 装:精装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常见问题

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前景!

水泥复合材料的主要特征咱不罗嗦了,对于路桥,一个是增强,一个是自修复。增强材料有金属,有机,无机纤维,比如钢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芳族聚酰亚等等。自修复机敏水泥以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以及...

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有哪些谁能说说?

1.混凝土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和粗、细集料按适当比例拌合均勾,经浇捣成型硬化而成。按复合材料定义。它属于水泥基复合材料。如不用粗集料,即为砂浆。通常所说的混凝土,是指以水...

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厂家各位有推荐的吗?

您好,我把我知道的给您推荐下。A     天瑞集团郑州水泥公司地址:     崔庙邵寨村B     郑州天瑞水泥销售处地址: &n...

水泥基复合材料保温板的价格如何?

水泥基复合材料保温板是一种复合材料做成的外墙外保温板,主要有水泥,玻璃纤维,网格布,粉煤灰,胶粉,纤维素等组成。价格120,以上价格来源于网络,实际价格请以实际为准。

聚合物水泥基复合防水材料好吗?

挺好的啊。它有以下优点:1、涂膜强度高,延伸率大,对基层收缩和变形开裂适应性强。   2、可在潮湿基层上施工,粘结强度高。   3、涂膜透气不透水。 &n...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作者简介

胡曙光,男,1957年生,湖北武汉人,工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首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建材行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副理事长,美国混凝土学会(ACI)中国分会副理事长,国际结构与材料实验室联合会(RILEM)高级会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建筑材料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水泥工程》等副主编、编委。获国家和省部科技奖15项,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作5部,培养研究生90多名。 主要研究方向: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环境与生态建筑材料制备原理与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水泥混凝土领域的应用。

新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定义

1.2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

1.3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1.4 新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类别与品种

第2章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组成材料

2.1 纤维增强材

2.2 基材

第3章 纤维与水泥基材的复合增强作用

3.1 概述

3.2 影响纤维与水泥基材复合增强作用的要素

3.3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限制收宿时纤维的阻裂作用

3.4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收缩裂缝的理论模型

3.5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弯时纤维与水泥基材的复合增强作用

3.6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韧性

第4章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作工艺

4.1 纤维增强水泥的制作工艺

4.2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制作工艺

第5章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试验方法

5.1 纤维增强水泥的性能试验

5.2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性能试验

第6章 属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6.1 纤维增强高强混凝土

6.2 钢纤维增强膨胀混凝土

6.3 不锈钢纤维增强耐火混凝土

6.4 金属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

6.5 钢棉增强水泥

第7章 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第8章 合成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第9章 天然有机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第10章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第11章 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第12章 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水泥基复合材料材料简介

它比一般混凝土性能有所提高。以短切的耐碱玻璃纤维约3%~10%含量的复合材料为例,其密度为1600~2500kg/m3,抗冲强度8.0~24.5N·mm/mm2,压缩强度48~83MPa,热膨胀系数为(11~16)×10-6K-1。性能随所用原材料、配比、工艺和养护条件而异。

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上用于制造建筑构件,如内、外墙板天花板等。

新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内容

该书内容丰富、系统性好、信息最大且实用性强。对我国从事纤维增加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设计、生产与应用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可作为高校有关专业的课外读物。

高一化学上册第四章复合材料知识点

第一章概论

1、复合材科的定义、组分功能和作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复合后的产物为固体时才称为复合材料,为气体或液体不能称为复合材料。

组分:其组分相对独立,通常有一相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分散相,称为增强相(增强体)。

功能和作用:复合材料既可以保持原材料的特点,又能发挥组合后的新特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从而最合理地达到使用所要求的性能。

2、复合材料的命名

强调基体,以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如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

强调增强体,以增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如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基体材料与增强体材料名称并用,如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玻璃钢)。3、复合材料的分类方式

按基体材料类型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按增强材料种类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复合材料,金属纤维复合材料,陶瓷纤维复合材料;

按增强材料形态分: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短纤维复合材料,粒状填料复合材料,编制复合材料;

按用途分: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

4、常用的基体材料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轻金属基体(主要包括铝基和镁基),用于450℃左右;钛合金及钛铝金属间化合物作基体的复合材料,适用温度650℃左右,镍、钴基复合材料可在1200℃使用。5、常用热固性基体复合材料:环氧树脂,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

常用热塑性基体复合材料:聚醚醚酮,聚苯硫醚,聚醚砜,热塑性聚酰亚胺。常用陶瓷基体复合材料:玻璃,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无机胶凝材料;6、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定义及不同

玻璃是无机材料经高温熔融、冷却硬化而得到的一种非晶态固体;玻璃陶瓷是将特定组成的玻璃进行晶化热处理,在玻璃内部均匀析出大量微小晶体并进一步长大,形成致密的微晶相;玻璃相充填于晶界,得到的像陶瓷一样的多晶固体材料。

7、氧化物陶瓷有哪些,属于什么结构:氧化物陶瓷主要为单相多晶结构,主要有Al2O3,MgO,SiO2,ZrO2,莫来石等;

8、非氧化物陶瓷有:碳化硅,氮化硅。

9、什么是复合材料的界面,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以及作用如何实现

复合材料基体与增强体接触构成的界面,是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纳米以上)、结构随基体和增强体而异、与基体和增强体有明显差别的新相—界面相(界面层)。它是增强相和基体相连接的“纽带”,也是应力和其他信息传递的“桥梁”。

界面作用产生的效应:①传递效应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和增强物之间的桥梁作用;②阻断效应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③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等;④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

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耐冲击性等;⑤诱导效应增强物的表面结构使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而产生一些现象,如强的弹性、低的膨胀性、耐冲击性等。

10、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类型及各自特点

1)类型:I类界面相对比较平整,只有分子层厚度,界面除了原组成物质外,基本不含其它物质;II类界面为犬牙交错的溶解扩散界面,基体的合金元素和杂质可能在界面上富集或贫化;III类界面则含有亚微级的界面反应产物层。

2)相容性特点: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亦不溶解;I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但相互溶解;II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反应形成界面反应层。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1、弥散增强和颗粒增强的原理

1)弥散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弥散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荷载主要由基体承担,弥散微粒阻碍基体的位错运动,微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能力越大,增强效果愈大,微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尺寸较大(直径大于1m)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但增强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颗粒阻止基体位错运动的能力越大,增强效果越好;颗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颗粒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

2、什么是混合法则,其反映什么规律

混合法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同组分之间的关系):cfVfmVm,Ec=EfVf+EmVm式中为应力,E为弹性模量,V为体积百分比,c、m和f分别代表复合材料、基体和纤维;

反映的规律:纤维基体对复合材料平均性能的贡献正比于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及改性方法有哪些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①化学结合②物理结合③扩散结合④机械结合。界面改性方法:①纤维表面改性及涂层处理,②金属基体合金化,③优化制备工艺方法和参数。

4、界面反应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什么影响

界面反应和反应程度(弱界面反应、中等程度界面反应、强界面反应)决定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其主要行为有:①增强了金属基体与增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②产生脆性的界面反应产物;③造成增强体损伤和改变基体成分。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

1、玻璃纤维的分类:无碱玻璃纤维(碱含量小于1%)、中碱玻璃纤维(15%~125%之间)、有碱玻璃纤维(碱性氧化物含量大于12%)、特种玻璃纤维。

2、玻璃纤维是以玻璃球或废旧玻璃为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成,单丝直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3、玻璃纤维的化学组成: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氧化钙、三氧化二铝等。4、玻璃纤维的物理性能:①外观和比重:表面光滑,密度216~430g/cm3;②表面积大③拉伸强度高,④耐磨性和耐折性差,⑤热性能:导热系数小、耐热性较高,⑥电性能:取决于化学组成、温度和湿度(无碱纤维的电绝缘性比有碱纤维优越,碱金属离子增加,电绝缘性能变差;温度升高,电阻率下降;湿度增加电阻率下降),⑦光学性能:玻璃

纤维的透光性比玻璃差,玻璃纤维可用于通信领域以传送光束或光学物象。

5、影响玻璃纤维化学稳定性因素:①玻璃纤维的化学成分,②纤维比表面增大其相应的耐腐蚀性降低,③侵蚀介质体积和温度(温度升高,化学稳定性降低;介质体积越大,对纤维侵蚀越严重)

6、玻璃纤维的制造方法:坩埚法、池窑拉丝法。

7、玻璃纤维制造怎样避免表面损伤

玻璃纤维制造工艺三个步骤制球、拉丝、纺织。可以在在拉丝过程中用浸润剂,它的作用:①原丝中的纤维不散乱而能相互粘附在一起,②防止纤维间磨损,③便于纺织加工。

8、碳纤维是有机纤维经固相反应转变而成的纤维状聚合物碳。含碳95%左右的称为碳纤维,含碳量99%左右的称为石墨纤维。

9、碳纤维的分类:

根据力学性能分类:高性能碳纤维、低性能碳纤维

根据原丝类型分类:聚丙烯腈基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纤维基碳纤维、其他基纤维基碳纤维

根据功能分类:受力用碳纤维、耐焰碳纤维、活性炭纤维、导电用碳纤维、润滑用碳纤维、耐磨用碳纤维

10、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先驱体转化法(有机纤维碳化法)原材料有人造丝(胶黏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工艺过程:5个阶段:拉丝、牵引、稳定、碳化、石墨化。

11、氧化铝纤维的基本组成主要分为:氧化铝,含有少量的SIO2、B203或Zr2O3、MgO等。

12、碳化硅纤维制备的工艺:①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②烧结法(先驱体转化法)

1)化学气相沉积法:它的结构可大致分成四层由纤维中心向外依次为芯丝、富碳的碳化硅层、碳化硅层、外表面富硅涂层。制备的步骤:①反应气体向热芯丝表面迁移扩散,②反应气体被热芯丝表面吸附,③反应气体在热芯丝表面上裂解,④反应尾气的分解和向外扩散。

13、芳纶纤维的性能:优异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优良的减震性、耐磨性、耐冲击性、抗疲劳性、尺寸稳定性、耐化学腐蚀、低膨胀、低导热、不燃不熔、电绝缘、透磁性、密度小。缺点:热膨胀系数具有各向异性、耐光性差、耐老化能力差、溶解差、抗压强度差、吸湿性强。

14、晶须:是以单晶结构生长的直径极小的短纤维,由于直径小(<3um),造成晶体中的缺陷少,原子排列高度有序,故其强度接近于相邻原子间成键力的理论值。由于晶须的直径非常小,所以不适合容纳在大晶体中常出现的缺陷,因而强度接近于完整晶体的理论值。

15、晶须的性能:①晶须没有显著的疲劳效应,②具有比纤维增强体更优异的高温性能和蠕变性能,③它的延伸率与玻璃纤维接近,弹性模量与硼纤维相当。

16、颗粒增韧的三种机制:相变增韧和微裂纹增韧、复合材料中的第二种颗粒使裂纹扩展路径发生改变、混合增韧。

17、刚性颗粒增强体:指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热、耐磨、耐高温的陶瓷和石墨等非金属颗粒,如碳化硅、氧化铝、氮化硅、碳化钛、碳化硼、石墨、细金刚石等。18、延性颗粒增强体:主要为金属颗粒,一般是加入到陶瓷、玻璃和微晶玻璃等脆性基体中,目的是增加基体材料的韧性。第四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环氧树脂:是—种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活性环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粘附力强(树脂中含有极性的醚键和羟基酸、碱对固化反应起促进作用)、已固化的树脂有良好的压缩性能,良好的耐水、耐化学介质和耐烧蚀性能,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2、聚酰亚胺树脂PI:是一类耐高温树脂,它通常有热固性(不熔性)和热塑性两类。3、聚酯树脂与环氧、酚醛树脂相比:①工艺性良好,室温下固化,常压下成型,工艺装置简单;②聚酯树脂固化后综合性能良好,力学性能不如酚醛树脂或环氧树脂;③固化过程中无挥发物逸出,制品的致密性好;④价格比环氧树脂低得多,只比酚醛树脂略贵一些;⑤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缺点是固化时体积收缩率大、耐热性差等,主要用于一般民用工业和生活用

品中。

4、聚合物原材料设计选择原则:①比强度、比刚度高原则,②材料与结构的使用环境相适应的原则,③满足结构特殊性要求的原则,④满足工艺性要求的原则,⑤成本低、效益高的原则。

5、RTM成型法:是一种树脂注入成型法。

制造工艺主要分五步:①增强纤维的预成型片材的制作;②将纤维的预成型片材铺设在模型中;③给模型加压,使铺设的纤维的预成型片材在模型内按产品形状预成型;④利用低压将树脂注入模型,使树脂均匀地渗透到纤维的预成型片材中;⑤在模型内加热固化。

RTM优点:成本低,质量高,产品尺寸形状稳定,可以适应多种固化树脂和热塑性树脂,也可以两种以上的不同增强纤维的组合复合材料的成型,还可以适应多种二维编织和三维编制的复合材料制品的成型。

第五章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1、固态法:是指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基体处于固态下制造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

1)粉末冶金法:是用于制备与成型非连续增强型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一种传统的固态工艺法。它既可适用于连续、长纤维增强又可用于短纤维、颗粒或晶须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优点:①增强材料与基体金属粉末以任何比例混合;②对增强材料与基体互相湿润的要求不高,使颗粒或晶须均匀分布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中;③采用热等静压工艺时,一般不会产生偏聚等缺陷;④可进行二次加工,得到所需形状的复合材料部件的毛坯。缺点:①工艺过程比较复杂;②制备铝基复合材料时,防止铝粉爆炸。

2)固态扩散结合法:是将固态的纤维与金属适当地组合,在加压、加热条件下使它们相互扩散结合成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热压扩散法、热等静压法、热轧法、热拉和热挤压。

其中热压扩散法三个关键步骤:①纤维的排布;②复合材料的叠合和真空封装;③热压(最关键)。为了保证性能符合要求,热压过程中要控制好热压工艺参数(热压温度、压力和时间)。

2、液态法:是指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过程中,金属基体处于熔融状态下与固体增强物复合的方法。包括铸造法、熔铸复合法、熔融金属浸渗法、真空压力、浸渍法、喷射沉积法。与固态法相比,液态法的工艺及设备相对简便易行;

1)铸造法包括高压凝固铸造法、真空吸铸法、搅拌铸造法、压力铸造法。

压力铸造法:指在压力的作用下,将液态或半液态金属基复合材料(或金属)以一定速度充填压铸模型腔或增强材料预制体的空隙中,在压力下快速凝固成型而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浇入、加压、固化和顶出。

2)喷射沉积法:是一种将金属熔体与增强颗粒在惰性气体的推动下,通过快速凝固制备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第六章陶瓷基复合材料

1、陶瓷基体的分类(按组成化合物的元素)

氧化物陶瓷基体:氧化铝陶瓷基体,氧化锆陶瓷基体,莫来石陶瓷基体

碳化物陶瓷基体:碳化硅陶瓷基体,碳化硼陶瓷基体

氮化物陶瓷基体:氮化硅陶瓷基体,氮化硼陶瓷基体

2、陶瓷基复合材料存在的界面:①机械结合,②溶解和润湿结合,③反应结合,④混合结合。

3、陶瓷基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1)热压烧结成型法(常用):松使散的或成型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混合物在高温下,通过外加的压力纵向(单轴)加压使其致密化的成型方法。

热压烧结法主要工艺流程:纤维处理→料浆浸渗→缠绕成布→制作预制片→层叠成型→热压烧结

该方法的优点:①与无压烧结相比,能降低烧结温度,延长保湿时间,得到较细的晶粒;②获得高致密度,高性能的复合材料;③材料性能重复性好,使用可靠,控制热压模具的尺寸精度可以减少材料的加工余量;

该方法的缺点:①只能制作形状简单的零件;②模具的消耗大,一次只能单件或者少件烧结,成本较高;③由于热压力的方向性,材料性能有方向性,垂直于热压方向的强度往往比平行于热压方向的强度要大一些。

2)直接氧化法:由液态浸渍法演变而来,,利用熔融金属直接与氧化反应制备陶瓷锦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在融化金属的表面形成所需的反应产物。

3)高聚物先驱体热解成型法(又称热解法):通过对高聚物先驱体进行热解,直接获取块体陶瓷材料的方法。

4)化学气相沉积成型法(CVD法):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颗粒,纤维,晶须及其他具有开口气孔的增强骨架上沉积所需陶瓷基质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

第七章水泥基复合材料

1、水泥基复合材料分类: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聚合物混凝土复合材料(聚合物混凝土、聚合物浸渍混凝土、聚合物改性混凝土);

2、聚合物浸渍混凝土:是一种用单体浸渍混凝土表层的空隙,并经处理而成一整体的有机—无机复合的新型材料;(聚合物功能:黏结和填充砼中空隙和裂缝;浸渍液功能:①对裂缝的黏结作用消除裂隙尖端的应力集中;②增加砼密实性;③形成一个连续网状结构;)

3、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将聚合物乳液掺入新拌混凝土中,可使混凝土的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的材料。

可以。常规纤维水泥板材都应用于室内,因为室内环境比较稳定,如不受外力影响,使用年限与建筑物同寿,可以使用25年以上。室外由于受风吹日晒,酸雨等影响,环境恶劣,普通板材很难用于室外,即便用于室外受各方面影响使用寿命也会很低,易施工的特性,特别适用于外墙。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