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等高线地形图

周敏

高线地形图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等高线地形图 表达式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应用学科 地理 定义 地图上相同海拔高度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等高线地形图常见问题

谁有某个公园的等高线地形图?贵求啊?

这个估计不会有人给你的,其实也很简单啦,找个测量的人给你去搞一搞,场地不大的,一天就可以搞完,希望对你有帮助

等高线地形图中水坝应建在何处为什么

等高线地形图中水坝应建在:口袋形地形,口小(峡谷)肚大的口小(峡谷)处。如下图中的红色粗短线处:这样的地方大坝的长度短(红线段),工程量小,投资少;肚大(绿色圈内),蓄水(库容)量大。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区别分水线与集水线?

分水线一般会在地形图上体现出来,如果等高线向外突出说明里高外低的地势,这样水会向外流,就是分水线。 集水线则相反,水向内流

关于等高线开挖

现在有一截洪沟,图纸说明中写到截洪沟沟体沿1890~1885等高线开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计算? 洪沟沟体上沿1890~1885等高线开挖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段沟自然地坪不是水平的,但沟的深度是一...

在做景观施工图时竖向等高线的画法,等高线的画法?

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高程用等高线表示,等高距为0.25 --0.5 m。水池池底高程若用等高线表示,水面要标出最低、最高及常水位。

地质构造图构造等高线图

通常把构造等高线图也作为构造图的一种。它是用某个构造面或地层面等标志层面的构造等值线来表现褶皱等构造的三维立体形象的图件,一般比例尺较大。构造等值线即某一标志层面上一定高度的走向线,其弯曲显示岩层走向的变化,其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岩层倾角的陡缓,而其圈闭则表示穹隆和构造盆地。

地形测量测绘地形图的作业

主要类型

地形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

控制测量

①控制测量是测定一定数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为地形测图的依据。平板仪测图的控制测量通常分首级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首级控制以大地控制点为基础,用三角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在整个测区内测定一些精度较高、分布均匀的控制点。图根控制测量是在首级控制下,用小三角测量、交会定点方法等加密满足测图需要的控制点。图根控制点的高程通常用三角高程测量或水准测量方法测定。

碎部测量

②碎部测量是测绘地物地形的作业。地物特征点、地形特征点统称为碎部点。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常用极坐标法测定,碎部点的高程通常用视距测量法测定。按所用仪器不同,有平板仪测图法、经纬仪和小平板仪联合测图法、经纬仪(配合轻便展点工具)测图法等。它们的作业过程基本相同。测图前将绘图纸或聚酯薄膜固定在测图板上,在图纸上绘出坐标格网,展绘出图廓点和所有控制点,经检核确认点位正确后进行测图。测图时,用测图板上已展绘的控制点或临时测定的点作为测站,在测站上安置整平平板仪并定向,通过测站点的直尺边即为指向碎部点的方向线,再用视距测量方法测定测站至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按测图比例尺沿直尺边沿自测站截取相应长,即碎部点在图上的平面位置,并在点旁注记高程。这样逐站边测边绘,即可测绘出地形图。

数字化成图--最新AutoCAD地形图测绘高级开发概述

简介

《数字化成图:最新AutoCAD地形图测绘高级开发》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地形图基础知识,野外数据采集,AutoCAD高级开发,菜单编制、命令延伸、基本图形符号库开发,地形图和地籍图自动绘制,三维立体制图等。《数字化成图:最新AutoCAD地形图测绘高级开发》可作为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工程、物探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采矿工程、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房地产管理、环境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地形图基础知识

1.1 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1.1.1 1:100万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1.1.2 1:1万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1.1.3 1:5000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1.1.4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1.2 地形图的比例尺

1.2.1 地形图上的内容

1.2.2 地形图的比例尺

1.2.3 比例尺的精度

1.2.4 比例尺与图幅面积

1.3 地物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1.3.1 地物取舍和测绘的一般原则

1.3.2 地物在地形图上的表示

1.3.3 图形符号

1.4 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

1.4.1 地貌的基本形态

1.4.2 等高线表示地貌

1.5 图形注记

1.5.1 注记

1.5.2 注记排列形式

1.5.3 注记字向

1.5.4 注记字隔

第二章 野外数据采集

2.1 GPS控制测量

2.1.1 GPS控制测量

2.1.2 GPS控制网布设

2.1.3 GPS控制网布设方案

2.1.4 GPS野外数据采集

2.1.5 数据处理

2.2 全站仪导线测量

2.2.1 布设形式

2.2.2 导线测量的等级及技术要求

2.2.3 全站仪导线测量外业观测

2.2.4 全站仪导线测量内业数据处理

2.3 全站仪野外碎部数据采集

2.3.1 碎部数据野外采集的方法与步骤

2.3.2 DTM520全站仪数据采集简介

2.3.3 索佳SET500全站仪数据采集简介

2.3.4 TC(R)702/703/705全站仪数据采集简介

2.3.5 TOPCON GTs一330全站仪数据采集简介

2.4 数据通讯

2.4.1 数据通讯步骤

2.4.2 计算机通讯操作

2.4.3 全站仪通讯操作

第三章 图形数字化

3.1 坐标系统的转换

3.1.1 坐标换算公式

3.1.2 控制点坐标换算

3.1.3 地物点及图形

3.1.4 图形分幅编号

3.1.5 修测内容的连接

3.2 数字化菜单制作

3.2.1 AutoCAD菜单简介

3.2.2 菜单文件的类型及自定义文件

3.2.3 定制菜单

3.2.4 菜单实例

第四章 图形绘制基础

4.1 常用绘图命令

4.1.1 简单平面图形绘制命令

4.1.2 绘制复杂图形命令

4.2 常用编辑命令

4.2.1 选择对象

4.2.2 通过关键点编辑对象

4.2.3 对象特性查看及修改

4.2.4 移动、旋转、修剪、拉长、复制和对齐

4.2.5 利用圆角或倒角方法修饰对象

4.2.6 创建偏移对象、对象阵列和镜像对象

4.2.7 删除、放弃与重做

4.3 图层、线型、颜色

4.3.1 图层

4.3.2 颜色

4.3.3 线型

4.3.4 线宽

4.3.5 正确使用图层、线型、颜色和线宽

4.4 显示命令与坐标系

4.4.1 图形的缩放与平移

4.4.2 重画和重生成

4.4.3 坐标系

4.4.4 坐标

4.4.5 利用捕捉精确绘图

4.5 文字注释

4.5.1 设置文字样式

4.5.2 文本输入

4.5.3 文本编辑

第五章 图形图例符号绘制

5.1 图形块

5.1.1 定义图形块

5.1.2 插入(引用)图形块

5.1.3 定义图形文件块

5.1.4 当前图形中插入图形文件

5.1.5 编辑一个图形块的组成对象

5.2 控制点符号

5.2.1 测量控制点说明

5.2.2 单一控制点符号绘制

5.2.3 系统参数的设置

5.2.4 用程序插入一个控制点符号

5.2.5 批量控制点的自动展绘

5.3 独立地物符号

5.4 植被及土质符号

5.4.1 植被符号

5.4.2 土质符号

5.5 线型

5.5.1 线型文件及格式定义

5.5.2 复合线型格式及定义

5.5.3 使用新线型

5.5.4 形定义

5.6 充填图案设计

5.6.1 图案的定义格式

5.6.2 图案的构成

5.6.3 图案文件与图案库的建立

第六章 地形图绘制

6.1 展绘碎部点

6.1.1 展点方法及步骤

6.1.2 使用说明

6.1.3 展点程序

6.2 居民地绘制

6.2.1 三点房绘制

6.2.2 多点房绘制

6.2.3 不规则房屋绘制

6.2.4 较小比例尺房屋绘制

6.2.5 其它房屋绘制

6.2.6 垣栅绘制

6.3 工矿建筑物绘制

6.3.1 符号类

6.3.2 面积边界+符号类

6.3.3 面积边界+注记类

6.4 交通及附属设施绘制

6.4.1 铁路绘制

6.4.2 道路绘制

6.4.3 桥梁、渡口、航标绘制

6.5 管线及附属设施绘制

6.5.1 电力线

6.5.2 通讯线绘制

6.5.3 管道绘制

6.5.4 管道附属设施

6.6 水系及附属设施

6.6.1 坡、坎绘制

6.6.2 水涯线绘制

6.6.3 沟渠等的绘制

6.6.4 部分水系独立符号绘制

6.7 境界

6.7.1 境界说明

6.7.2 境界绘制实例

6.7.3 境界绘制程序

6.8 等高线及高程点绘制

6.8.1 等高线

6.8.2 高程点及注记

6.8.3 土质符号绘制

6.9 植被符号绘制

6.9.1 植被说明

6.9.2 植被绘制方法

第七章 地籍图测绘

7.1 地籍图基础知识

7.1.1 概述

7.1.2 土地权属

7.1.3 土地利用类别

7.2 地籍图简介

7.2.1 分幅地籍图

7.2.2 宗地

7.3 界址线、界址点绘制

7.3.1 界址点、界址线

7.3.2 界址点、界址线绘制程序

7.3.3 绘制方法

7.4 宗地图绘制与面积量算

7.4.1 切割宗地图

7.4.2 插入宗地图图框

7.4.3 面积量算

7.5 分幅地籍图绘制

7.5.1 分幅地籍图分幅原则

7.5.2 分幅结合表

7.5.3 分割

7.5.4 图廓绘制

7.5.5 标准图廓自动绘制

第八章 三维立体制图

8.1 三维绘图基础知识

8.1.1 三维几何模型

8.1.2 三维坐标系

8.1.3 用户坐标系统

8.1.4 三维显示功能

8.2 创建曲面模型

8.2.1 三维基本形体表面

8.2.2 多边形网格

8.3 创建实体模型

8.3.1 创建基本三维实体

8.3.2 拉伸与旋转面对象生成三维实体

8.3.3 创建复合三维实体

8.3.4 编辑三维实体

8.3.5 实体的三维操作

第九章 CAss绘图软件简介及图形检查

9.1 CASS简介

9.2 数据传输

9.3 内业成图

9.3.1 点号定位

9.3.2 坐标定位法

9.4 绘制等高线

9.4.1 建立数字地面模型(构建三角网)

9.4.2 绘制等高线

9.5 图形检查

9.5.1 面状地物封闭性检查

9.5.2 高程检查

9.5.3 独立地物及文字重复检查

9.5.4 房屋注记检查

参考文献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等高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就是注记,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1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三大基本要素

2比例尺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都是数字式时,分母大的比例尺小。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平原:等高线非常稀疏或几乎没有,无闭合区或闭合区极少,一般海拔200米以下,地形图上一般用成片的深绿色或浅绿色表示

丘陵:等高线散布众多,闭合区内圈数层级少,一般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地形图上一般用黄绿色、淡绿色、绿色间杂表示

山地:等高线多而密集,闭合区内圈数层级多,一般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地形图上一般用、棕、深等多层次间杂表示,也可以有浅绿色、绿色等狭长的河谷盆地间杂

高原:等高线稀疏,但与平原或山地相交的边缘十分密集,一般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地形图上一般用成片的或棕表示

盆地:等高线外高里底

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制作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如下:

1、水库

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其次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洼地、小盆地。

2、港口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港阔水深的避风港湾,避开含沙量较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积

3、水电站

水电站选择建在河流落差大的地带

4、宿营地

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边,以预防突降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1、公路和铁路线

一般情况下要选择坡度较缓、线路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尽量避开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等。尽量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运行安全。

2、引水管道,引水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脊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3、输油线路,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如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等,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等高线稀疏,则地势平缓,适宜发展种植业;等高线密集,则地势较陡,适宜发展林业和牧业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制作方法如下:

以木板为海平面,以5厘米为级差进行测量,先在山边木块上垂直地竖一根绿色标杆。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将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

用手擦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自然。将直尺垂直摆放在山体旁,按照相同的高度间隔,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用细线小心地沿着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

在山体上表面用水粉涂上不同的颜色。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度,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在图的左下角把各种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实验器材:橡皮泥,刻度尺,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水粉颜料。

每个小组一张活动任务表:描述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特征及判断方法的表格;小练习一题。课外资料一份,进一步了解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步骤。

地形图和等高线常识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1)山顶:也称山峰,山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

(2)山脊: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3)山谷:登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4)盆地: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

(5)鞍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的低处。

(6)陡崖: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7)陡坡和缓坡: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

手绘等高线地形图方法:

1、首先,把大致范围确定出来,也就是画出一个长方形;

2、根据等高距,确定适宜的比例尺;

3、描点:通过点来确定好相应的位置;

4、连线: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给了等高线地形图怎么分辨地形类型

1地形图上常用哪几种等高线

等高线 (Contour line)是表示地势起伏的等值线它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各相邻点所连接成的封闭曲线,垂直投影到平面上的图形一组等高线不仅可以显示地面的高低起伏,而且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和图形判断地貌的形态类型和斜坡的坡度陡缓因此熟悉等高线的特性对测绘和应用地形图是非常重要的等高线的特征,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程均相等; ②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但不一定在一幅图内闭合; ③在一幅图内,等高线愈密,表示地面坡度愈陡,反之则缓; ④除悬崖外,等高线不能相交,也不能重叠,而悬崖、峭壁则用特殊符号表示; ⑤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在地图上的等高线有以下几种:①基本等高线,又称首曲线,它是按基本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 ②加粗等高线,又称计曲线,它是为便于查找高程,每隔四条加粗一条基本等高线,这条加粗的基本等高线,就称为粗等高线; ③半距等高线,又称间曲线,它是按1/2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它是用来显示基本等高线难以显示的重要地形,它可以不必全绘或闭合; ④辅助等高线,又称助曲线,它是按1/4基本等高距测绘出来的等高线,是用来显示半距等高线仍不能显示出来的重要地形,不需要全部绘出或闭合。

2谁知道地理中的等高线图的知识点

第一,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 ①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水平距离测算地面实际距离 ②形态上的特性,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第二,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高整也相同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 ⑨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第三,熟练判断等高线圈上的基本地貌类型 第四,学会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①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②确定铁路、公路线:一般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 ③工厂区位的选择: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潭等资源产地,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销售市场,从而确定工业部门的布局 ④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采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潭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⑤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3初一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点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如山峰、山地、丘顶等);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如盆地、洼地等)。等高线是曲线状时,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并在图上绘有陡崖图例。由一对表示山谷与一对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该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该处坡度较缓。

高原:一圈一圈的同心圆,越靠近中心的圆所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它的海拔越高

盆地:和高原的图相同,数值正相反,代表中心的海拔低

丘陵:在一个区域内,有许多小的形同于高原的等高线图,其标注的值相差不会太大,否则就成山峰了

山地:图形也类似于高原,不一定是圆形,在一个圈内,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小圈,代表山峰

如何识别:看每条线上标的数值,数值越大,代表海拔越高,如高原山地等;数值越小,海拔越低,如盆地。

4初一地理 地形等高线的详细知识

1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

因为地图空间有限,在表现地球表面的现象时,一方面必须按一定比例尺缩小表示,另一方面要对地表现象进行选择或综合,保留和突出主要的、本质的特性,显示有用的地理现象,因此地图不是地球的机械缩小。人们阅读地图,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分布、联系和变化等内容。

2 地图比实地要小许多倍。这样,繁多的地面事物不可能全部反映在地图上,只有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和概括(综合),地图才有可能清晰、易读。

在将详细的地图缩小成更小的比例尺地图时,对原图的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和概括。比如,一个居民点,在比例尺较大(例如1∶10 000)的地图上,往往街区和房屋都有较详细的反映;但在比例尺较小(例如1∶100 000)的图上,只能概略地反映它的主要轮廓;在比例尺更小(例如1∶1 000 000)的图上,甚至只能采用一个圆形符号,或者根本不能在图上反映。

这种对地图内容的取舍和概括,叫做制图综合。制图综合是绘制地图中最复杂的创作过程。

3地图的比例尺又叫缩尺,是图上的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比例尺的计算公式里,图上的单位距离一般是1厘米。

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为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4 地图上的地面景物是采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的。

除了符号,多数情况下还要附加必要的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可以有选择地、形象地突出反映地面景物的许多地理特征。因此,要利用好地图语言,必须熟悉地图的图例。

5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主要是指按国家制定的统一规范细则编制、以同等详细程度表示地面各种基本要素的地图。地形图是经过实地测绘或者根据实测图并参考有关资料编制而成的,包括国家基本地形图和专业生产部门测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在地形图上,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其他要素用规定的图式符号表示。等高线法是最主要的地貌表示方法,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

其他表示地貌的方法还有分层设色法和晕渲法等。6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例如池塘水面的边缘线,就是一条等高线。如果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线。

如果把这些水平曲线都投影到一个标准的水平面上,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在图纸上,就得到了可以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征的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的高程是从海平面开始量算的。

我国地形高程的起算点,统一用青岛的黄海水准原点。自海平面以上,每隔一定高差便可设一条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叫等高距。

等高距大小的选择是根据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地形高低起伏的特征等因素来确定的。一般说来,比例尺愈大,等高距愈小,这样对地形的反映就能详尽一些。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必须有高程注记。地形起伏的特点,就是通过这些有高程注记的一系列等高线的排列形式来表现的。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和缓。如果等高线间隔非常均匀,说明坡度均一;如果等高线的高处稀疏,向下逐渐密集,说明坡度上缓下陡;如果等高线的高处密集,向下变得稀疏,说明坡度上陡下缓 题目 、某同学的前后为山峰,左右两侧为谷地,则他所处的地形是 A、陡崖 B、谷地 C、鞍部 D、盆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冬至前后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B、夏至前后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C、6/7/8月是去南极考察的好时机 D、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3、关于等高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在地图上将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B、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形越陡 C、等深线与等高线原理一致 D、在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称为分层设色 答案1C 2D 3B 因为1从课本上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知道,在山峰和山谷之间的平地部分被成为“鞍部”。

2夏至时北极极昼,冬至时南极极昼,这是由于太阳直射点不同导致。而极昼时是考察最好时机,所以ABC都错。

D正确 3B肯定错误,因为等高线表示同一高度,所以越稀疏表明地势越平坦,其他的都是书上定义,看看书吧,肯定会有很大收获。

5地形图上常用哪几种等高线

等高线 (Contour line)是表示地势起伏的等值线。

它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各相邻点所连接成的封闭曲线,垂直投影到平面上的图形。一组等高线不仅可以显示地面的高低起伏,而且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和图形判断地貌的形态类型和斜坡的坡度陡缓。

因此熟悉等高线的特性对测绘和应用地形图是非常重要的。等高线的特征,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程均相等; ②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但不一定在一幅图内闭合; ③在一幅图内,等高线愈密,表示地面坡度愈陡,反之则缓; ④除悬崖外,等高线不能相交,也不能重叠,而悬崖、峭壁则用特殊符号表示; ⑤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在地图上的等高线有以下几种: ①基本等高线,又称首曲线,它是按基本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 ②加粗等高线,又称计曲线,它是为便于查找高程,每隔四条加粗一条基本等高线,这条加粗的基本等高线,就称为粗等高线; ③半距等高线,又称间曲线,它是按1/2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它是用来显示基本等高线难以显示的重要地形,它可以不必全绘或闭合; ④辅助等高线,又称助曲线,它是按1/4基本等高距测绘出来的等高线,是用来显示半距等高线仍不能显示出来的重要地形,不需要全部绘出或闭合。

6关于地理五带和等高线的知识

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26ˊ和南纬23°26ˊ之间来回 五带

移动。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称为热带。

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高度很小,可以观察到极昼和极夜现象,得到的太阳热量极少,气温很低,称为寒带。

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得到的光热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也较适中,一年四季分明,称为温带。

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春分日(3月21日左右)和秋分日)(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不同的是,春分日这天过后,太阳往北移动,而秋分日过后,太阳往南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等高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特性

(1)同一等高线上任何一点高程都相等。

2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相等。等高线的水平间距的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

(3)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

(4)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悬崖处除外)。

7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别

1、存在的意义不同

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剖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它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建筑铁路、公路和其他工程时,可作为计算土石方量的依据。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2、绘制方法不同

等高线地形图是从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各点海拔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

地形剖面图是如我们选择一幅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形图,等高线的间隔为50米,要求绘制MN线的地形剖面图作一条与MN线段等长的水平线;

用分规在MN线段上量取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移到水平线上,得到点1、2、3、4、5……,点1代表450米的等高线,点2代表500米的等高线……,而两点之间的距离,则表示两条等高线在地面上的水平距离。

根据需要,定出合适的垂直比例尺,以决定剖面的高度。地形图的水平比例尺是1∶10000,也就是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地水平距离100米,如果要求这个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相等,那么,由于点1所代表的等高线高程为450米,所以可取45毫米表示它的垂直高度。

在各点垂直线的顶点用曲线加以连接,就成为MN线的地形剖面。这个剖面的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是相等的。

3、判读规律不同

地形剖面图需要根据经纬度,确定剖面的地理位置。依纵坐标,看图示地区地形起伏变化情况,是山、谷、盆地、高原和平原。再依剖面图判断其地貌类型和地势特征。

最后按照掌握的世界或中国地理知识,回答该地区所属国家、地区以及城市,山脉、地形、河流、海洋名称,和与此有关的气候、土坡、地质、植被、洋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情况。

等高线地形图的平原海拔是小于200米等高线稀疏。丘陵是海拔小于500米但是大于200米。山地是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 高原是海拔大于500米,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扩展资料

等高线虽然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和坡度,但对缺乏读图经验的人来说,却不容易建立起地面起伏的立体感。为更好地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倾斜缓急,可以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如山峰、山地、丘顶等);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如盆地、洼地等)。等高线是曲线状时,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现出地面的起伏、地势的变化和坡度的陡级还能形象地显示出一个地区的地形类型及其特征。所以表示某处地貌状况与平整土地、修集筑路等工程建设诸方面常用到。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势比较平缓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势比较陡峭

平原: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以较小的高度来区别于高原

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丘陵:高出海平面500米以下的山地,或比高在300米以内的山地,称为丘陵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

山峰:等高线是闭合的,数值向中间增大

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为一条狭长而两侧陡急的高地,顶上可能平坦,广阔或成刀口等形状,两侧坡度则可能均匀一致,或一侧急直,一侧缓和,多见於广阔平坦地区,此外,地势较周围高耸而绵长的,也可视为山脊,等高线表示山脊成椭圆形线

山坳:位在一条狭窄上,两山间的低下处,河流从此相背分流,与鞍部无明确分别,通常以两侧宽阔又缓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两侧较为狭窄险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山道路等高线表示山坳,自低地向上弯去

鞍部:也是山脊上两山间的低浅处,但略比山坳为高,如鞍部地形狭窄而深下,用来作横跨山脊两侧的道路,则称做山隘

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

特别要记住!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是山脊

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