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坡缕石 | 外文名称 | Palygorskite |
---|---|---|---|
颜色 | 白、灰、浅绿或浅褐色 | 硬度 | 一般2-3 |
矿物密度 | 2.05-2.32g/cm3 | 应用 | 主要用于 在化工、农药、国防、医药、建材、轻纺等行业 |
在化工、农药、国防、医药、建材、轻纺等行业广泛应用,近年来在环保、汽车、绝缘、陶瓷工业的应用,也有突出进展,由于坡缕石中石棉含量为0,因此是替代石棉的理想材料。
坡缕石(Palygorskite)
[晶体化学] R3 主要为Al3 ,其次是Fe3 ,通常R3 原子数可达2;□代表八面体空位;R2 主要代表Ca2 ,进入通道中以平衡电荷。水有3种存在形式:一是结构水(羟基水);二是在带状结构层边缘与八面体阳离子配位的水;三是在通道中由氢键连结的沸石水。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呈土状、致密块状,扫描电镜下呈针状、纤维状、棒状、纤维集合体。白、灰白、青灰、灰绿色。土状或弱丝绢光泽。土质细腻,有油脂滑感。质轻,性脆。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吸水性强,粘舌。具粘性和可塑性,干燥后收缩小。水浸泡崩散。悬浮液遇电介质不絮凝沉淀。
偏光镜下,二轴晶( ),2V=30~40。Ng=1.5272,Np=1.5175。针状、纤维状集合体,一维延长,平行消光。
加热过程中的热效应:90~150℃,失去吸附水和沸石水;240~300℃,失去结晶水;450~520℃,失去晶格水。放热效应在900~1000℃之间。
[产状与组合] 两者都可分为淋滤-热液型和沉积型两种成因。
[鉴定特征] 依据其主要理化性能,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可准确鉴定。
[工业应用] 钻井泥浆原料;吸附剂、脱色剂、净化剂和过滤剂;催化剂载体;稠化剂和稳定剂; 悬浮液和乳化液的稳定剂;还用于填料和调节剂、干燥剂、玻璃珐琅、建筑隔音、隔热材料等。
坡缕石
理想的化学成份为Mg5Si8O20(OH)2(H2O)4.nH2O, SiO2 56.96% ,MgO 23.83% 19.21%成份中常有Al、Fe混入,AL2O3替代部分MgO.
坡缕石晶体呈毛发状或纤维状,在电子纤维镜下呈长柱状或针状,白、灰、浅绿或浅褐色,硬度一般2-3,当加热到700-800℃时,硬度可能提高到5,密度2.05-2.32g/cm3,平行纤维轴方向有良好的理解。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很好的流变性和催化性能,同时,具有理想的胶体性能和耐热性能,是一种少见的矿物。
侧石、缘石、侧平石如何分
关于《市政定额》中的侧石、缘石和侧平石侧石:机动车主路与非机动车路之间的隔离带之间用的石为侧石,即---露出地面的。缘石:非机动车路与人行路之间的石为缘石,即---只露一面的。...
石榴石和黑曜石哪个好
从功效来看石榴石的主要功效是美容养颜,促进血液循环,使人自信。黑曜石的主要功效是转运辟邪,辟邪能量非常强大。从收藏价值来看,石榴石相对好一点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石榴石宝石和红宝石原石有哪些区别
紫牙乌是指石榴石宝石,石榴石的英文名称为GARnet,由拉丁文“Granatum”演变而来,意思是“像一样”。石榴石晶体与石榴籽的形状、颜色十分相似,故名“石榴石”。紫牙乌也称“子牙乌”,我国珠宝行业...
碎石,砾石,卵石
砾石接近于卵石呀。
石英石是天然石还是人造石
装修时候说的都是人造石英石,就是以石英为主要物质添加树脂来合成的一种人造石材,石英含量在90%以上,从板材上就能看到很多透明颗粒,那就是石英,人造石英石台面继承了石英的一些特质,比如硬度极高、耐高温、...
具有二维连续的硅氧四面体片,其中每个硅氧四面体都共用3个角顶,同相邻的3个四面体相连,四面体中的活性氧指向沿b轴周期性反转。每任意两个硅氧四面体片之间,活性氧与活性氧相对,惰性氧与惰性氧相对,且活性氧与OH-呈紧密堆积,阳离子充填于活性氧与OH-构成的八面体空隙中,形成一维无限延伸的八面体片(带)。因此,其结构可视为变2:1型结构层。在惰性氧相对的位置上有类似于沸石的宽大通道,并充填着沸石水。每一八面体片(带)所连结的两个硅氧四面体片形成类似于角闪石"I"字束的带状结构层,并平行于a轴延伸。整个晶体结构可看成由这种带状结构层连结而成。因此,坡缕石类似于角闪石发育{011}解理,并沿a轴发育形成棒状、纤维状形态。与辉石结构比较,坡缕石的带状结构层宽度相当于辉石链的2倍(b0=2×0.9nm。
单斜晶系,C2h3-P2/m;a0=1.34nm,b0=1.80nm,c0=0.52nm,β=90~93;Z=2。已发现一种斜方对称和3种单斜对称的晶胞。结构特点是有沿a轴延伸的带状结构层和通道。通道横断面积0.37*0.64nm2。
(Grenn Grossular-Gamet)
有两种变种:一种为透明的晶体。另一种则呈块状。南非的称为德兰士瓦玉,以其产地命名,因与玉石相似,可能含有磁铁矿石的黑色斑点。自1960年代,肯尼亚一直在开采透明的绿色钙铝榴石,称为沙弗来石。块状可用于装潢,沙弗来石刻面后用做宝石。
石笋石产于浙江省常山县砚瓦山地区,又称松皮石、鱼鳞石、蛇皮石、白果峰等。属观赏石中硬石类,大多呈条柱状,如竹笋,故名。
恐龙蛋(Dinosaurus egg)
恐龙类产的卵,因具有坚实的外壳,故可保存为化石。恐龙蛋大小不一,小的3cm左右,大者长径达56cm,形状通常为卵圆形,少数为长卵形或椭圆形,可成窝保存。恐龙蛋化石最早是在法国南部的Provence发现的。1869年Matheron第一次描述了在Rognac的Trummern层中找到的两块碎蛋片,1877年Gervais对此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它们的结构和龟鳖类的卵最为接近,因而认为是属于一个末知种属的爬行动物的蛋。随后又在Rognac发现了另一个蛋化石,其显微结构也和龟鳖类的蛋很相似。壳的细微结构与上述所发现的标本一样,和爬行类的龟蛋很相似,基本上是由很多细小的圆锥形的乳突组成,乳突的末端向外突出,在表面上形成了密集的瘤状小突起纹饰。由于这些蛋化石比较大,有的直径大于20cm,因此被认为是恐龙的蛋。
中生代恐龙蛋化石是一类很稀有而又很特殊的化石,恐龙蛋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等地都有发现,而以我国发现的最为丰富。我国是产恐龙蛋的大国,无论在蛋的品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令世人瞩目的。河南南阳,广东南雄、始兴、惠州、河源,江西信丰、赣州,山东莱阳,四川,内蒙,江苏宜兴,湖北安陆等都是重要的恐龙蛋产地。
(1)河南西峡盆地的恐龙蛋河南南阳西峡盆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恐龙蛋化石
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最早由河南省地质局12队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74年发现,目前已确认7个蛋化石埋藏点,西峡盆地的蛋化石主要分布在西峡县的丹水镇、阳城乡和内乡县的赤眉乡等地,面积大于40km2(图65)。恐龙蛋化石常呈窝状分布,排列有序,每窝10多枚至30多枚不等,偶见50枚至70枚者,到1993年6月已发现恐龙蛋达数千枚,估计整个分布可达数万枚,其数量之多为世界所罕见。尤其是恐龙蛋化石原始状态保存完好,基本上未遭后期构造运动的破坏。除少量蛋壳受岩层挤压底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整无损,这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见的。
西峡盆地所发现的恐龙蛋,有的如鸡蛋大小,直径4~6cm,有的长径达40~50cm,以扁圆状占多数,有的形如橄榄,长达50cm以上。西峡盆地恐龙蛋类型全,种类多,已发现有,杨氏蛋(Yaungoolithus)、蜂窝蛋(Faveoloolithus)、圆形蛋(Spheroolithus)、副圆形蛋(Paraspheroolithus)、似滔河扁圆蛋(Placoolthus oftaohesis)、安氏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andrewsi),瑶屯巨形蛋(Macroolithus yaotunensis)、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似金钢口椭圆形蛋(Ovaloolithus ofchinkongknensis)等9种类型。
(2)广东南雄盆地的恐龙蛋南雄盆地是我国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位于南雄盆地西端的始兴县所发现的化石,分布于沿浈江两岸长约20km,宽约4km的连绵起伏的小山上。到目前为止,已列入登记的化石点有113处,其中恐龙化石点32处,恐龙蛋化石点73处。
始兴县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保存完好,有2~3枚至10多枚、20多枚、甚至30多枚一窝的。历年已挖掘出的恐龙蛋在200枚以上。恐龙蛋有圆形和长椭圆形两种,个体大小各异。据统计,圆形蛋占蛋总数的70%左右,长椭圆形蛋占30%左右。
圆形蛋∶形状如“铅球”,有的因埋藏过程中受到挤压略呈扁圆形,表面光滑,呈褐红色。蛋的直径7~13cm,大多7~9cm蛋壳厚薄不匀,l~3mm不等。其中,发现保存较好,排列规则,数量较多的有两窝,一窝有33枚,另一窝35枚。
长椭圆形蛋:外表有凸出的长条纹或蓖点纹,蛋的直径范围,长径8~19cm(大多8~13cm),短径5~7cm,蛋壳普遍较薄,厚1~15mm。其中,15枚一窝的保存最完整,呈内外分层放射状排列。
(3)江西赣州-信丰盆地的恐龙蛋在上白垩统红层中保存有较多的散碎蛋壳化石,亦有单个完整的和20多枚成窝的。以壳饰为粗糙丘点状(粗皮蛋)和点线状(长形蛋)为主。笔者曾于1976年在赣州郊区采获两枚带胚胎的长形蛋化石,长径18cm,短径75cm,壳厚18mm。粗皮蛋是肉食类恐龙的蛋,观赏价值较高。
(4)内蒙古二连盆地的恐龙蛋二连查干诺尔和阿拉善吉兰泰盐池一带,素有“恐龙公墓”之称,不仅出土了门类众多的恐龙骨胳化石,还有恐龙蛋出土。70年代,吉兰泰盐池北部毛尔图鄂博,查汗敖包等地找到三窝27枚恐龙蛋化石及大量蛋壳碎片,均埋藏于白垩系紫红色砂岩中,每窝相距100~200m。蛋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与现代的龟鳖类相似。蛋呈短椭圆形,长径142mm,短径138mm,蛋壳厚112~168mm,大小相差不多。
1989年,在乌拉特后旗白垩纪砂岩地层中。发现一窝共13枚完好的恐龙蛋化石,呈放射状排列。排列方向是大头朝里,小头朝外(与江西赣州发现的一窝13枚的恐龙蛋化石,排列方式相似)。蛋形与吉尔泰所发现的不同,为长形蛋,长径17~18cm,短径778cm,壳厚1~2mm,蛋的两端大小接近,一端稍圆,略大些;-端稍尖,略小些。
(5)山东的恐龙蛋山东莱阳的恐龙蛋可分为二种,一为短圆蛋(Oolithus Spheroides),蛋形短圆,长径为80~95cm,短径为60~74cm,壳厚2~3mm,壳面具小丘状的凹凸;一为长形蛋(Oolithus elongatus),蛋形长而扁,一端钝,一端略尖,长径可达17cm,短径约为60cm,壳厚1~2mm,壳面粗糙,具虫条状刻纹。
恐龙蛋最珍贵的品种是含胚胎的恐龙蛋。目前,在我国的广东南雄,江西赣州,内蒙二连,河南南阳均有发现。恐龙蛋是收藏者最喜欢收藏的品种之一,特别是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国,由于美国影片《侏罗纪公园》的播映,掀起了收藏恐龙蛋及与恐龙有关的化石热,新加坡一姓谢的商人声称,他有一颗东南亚发现的完整无损的恐龙牙齿化石要出售,售价为625万美元伦敦博纳姆斯拍卖行也宣布,1993年9月将拍卖在中国发现的10枚一亿年前的恐龙蛋化石和在美国犹他州发现的23块恐龙粪便化石。
完整恐龙蛋(特别是含胚胎恐龙蛋)的发现,对研究恐龙的生态、生殖习性和灭绝原因,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值得指出的是,一旦发现恐龙蛋化石应加以妥善保护,个人不能随意采挖,更不能自由采挖!——董枝明《恐龙大地》
足印化石简单说就是动物的足迹遗痕留下软泥上,经过地史时间的地质作用而成为岩石。足印化石是在地史中,特定时间与空间,动物活动的实际记录。他与其它任何的古生物证据比较,真正是临场的快照留影。它们能够指示出往某一特定方向,有多少的动物经过,同时能提供出有关於它们体型大小,速率,与多样性的特殊讯息。因而痕迹的图幅能够转换成整族群恐龙确实迁移行动於某一特定地区的透视图象。
回溯到1929年,一位牧师也是法国着名的脊椎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与杨锺健在陕西省,神木县进行地质旅行时,采集到一个足印化石。这是中国最早所发掘到的恐龙足迹印痕,推测是由似禽龙类留下来的。发掘以将近30年,才在1958年,库恩(Kuhn)正式命名为杨氏中国足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位日本地质学者,H Yabe与Tokio Shikama被派往中国东北采查资源以供给战争所需。他们在辽宁省西部,朝阳县的羊山四家子发掘到恐龙足印。所有足印属於同一种恐龙所遗留,被命名为热河足印。 所有足印,由一种小型侏罗纪中期腔(虚)骨龙遗留,为一种跖行动物,三趾型。
在四川盆地中产出相当丰富的足印化石,包括了中国境内所发掘到最老的足印,二件四趾型被命名为Pengxianpus cifengensis,推断是由原蜥脚类恐龙遗留的。
在1982年,於云南省金陵县的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发掘到四个属的恐龙足印化石。在金陵盆地中恐龙足印保存的异常丰富在厚约15公尺的砂岩层之中,推定为湖泊相沈积物,总计估算多达1800个足印遗留在这个盆地范围。大部份足印是属於食肉类恐龙遗留的,或许是由1987年於金陵盆地发掘到的双脊龙所留下来的。
Schizograllator xiaohebaensis是一种兽脚类恐龙的足印。标本是由一系列连续保存的十一个足印构成,它也可能是由只脊龙遗留下来的。
张此足印是发掘在煤层中。包括了四趾型,三趾型,与半趾型。一般外型呈三角形,第四趾较第二趾为长。模式标本发掘於吉林,辉南松杉岗煤矿。
陕西足印是一种小型腔骨龙遗留下来的。它是一种三趾型,各趾均较为细 长,第二趾与第三趾相当分开。趾末端具有尖爪,跟部较小。这件标本是采集自陕西省,铜川焦平煤矿,在细砂岩薄层上遗留的两个足迹印痕。
在1984年,於内蒙古的鄂托克旗,Chabu Sum白垩纪早期地层中,出现大量的恐龙足印化石。内蒙古博物馆李荣研究员采集一些标本,包括了1700个石板遗留的足印。这些足印遗留在湖边的砂岩层上,当湖水乾涸,这些荒凉沙泥成为陷阱。大群恐龙到水边饮水而留下印痕。根据仔细分析,这个区域总计有五到六种不同种类的恐龙来来往往。在1987年,中加恐龙考察队曾经勘查这个地点。
中国的恐龙足印化石,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完整的保存而且陆续被发掘出土。仍然有相当丰富的足印,重见天日,仍有待学者进一步的挖掘与研究。——内容来自《恐龙大地》作者:董枝明
中国的恐龙蛋不论在数量上、类型上、保存的完好程度上,都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早在1923年,安德鲁斯就在内蒙古的二连附近发现了恐龙蛋,这是中国发现恐龙蛋的最早记录。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人在沈大铁路沿线的泉头与双庙子两个站之间的某处发现了十多枚恐龙蛋,时代为白垩纪。经过日本科学家的研究,其中一枚长835毫米。遗憾的是现在已找不到这批蛋化石的下落。1965年笔者陪同杨钟健去东北考察,曾参观过大连自然博物馆部分古生物标本,据当时该馆的负责人介绍,该馆现存的一些恐龙蛋是日本人采的,不知是否就是上述地点采到的。1996年6月,新闻媒体报道在辽宁昌图发现了恐龙蛋,进一步证明在辽宁境内确有恐龙蛋的发现。
第一个在中国找到恐龙蛋,并对此作了学术研究的中国科学家是周明镇教授。他于1950年带领山东大学地质学生在山东莱阳作野外实习时,曾发现两枚恐龙蛋及一些蛋的碎片。1951年及1954年他先后发表有关的研究论文。1951年,杨钟健与刘东山在山东莱阳又发现了至少三十六枚恐龙蛋。195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有关人员又在那里发现了两窝完整的恐龙蛋,每窝十二枚,排列很不规则。杨钟健分别于1954年、1958年和1959年发表三篇论文,讨论这三次发现。1964年,笔者与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王存义和时墨庄在江西赣州发现了一窝保存保存完整的恐龙蛋。这窝蛋共二十一枚,分三层排列,蛋尖的一端向外,蛋壳表面十分粗糙,有各种不同的纹饰。蛋壳有3毫米厚。结合1962年至1964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广东南雄始兴发现的恐龙蛋,杨钟健对国内发现的恐龙蛋进行了综合研究,初步把它们分为四种,即粗皮蛋、长形蛋、圆形蛋和南雄蛋,为后来我国恐龙蛋的分类打下了基础。
在杨钟健之后,我国发现的恐龙蛋绝大多数是赵资奎研究的。他在恐龙蛋显微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恐龙蛋的分类和命名原则,规定“属”名为后缀一律为-oolithus。例如在宁夏阿拉善左旗发现的一种恐龙蛋应命名为:
蜂窝蛋科
蜂窝蛋属
宁夏蜂窝蛋
他把中国发现的恐龙蛋分为五个科,常见的有长形蛋科、圆形蛋科和蜂窝蛋科。197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张宝堃、韩兆宽等在广东南雄采到了一窝比赣州发现的更加完好的恐龙蛋,共二十九枚,分三层,排列成环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蛋。根据赵资奎的分类方法,它属于长形蛋科。他还根据蛋壳的结构讨论了恐龙的进化方式以恐龙灭绝问题。1993年,他研究了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晚期的棱齿龙蛋化石。现在人们还无法知道恐龙蛋的形态结构和恐龙骨化石的关系,换言之,无法指出某一种恐龙蛋是哪一种恐龙产的。然而,有些科学家在美国蒙大那偶然发现含有胚胎骨化石的恐龙蛋,借助对胚胎风化石的检测,确认是棱齿龙类马凯拉氏跑山龙的。参照这一研究结果,赵资奎将内蒙古发现的恐龙蛋定为棱齿龙科棱柱形属,种名为戈壁柱形蛋。后来,在广东南雄的白垩纪晚期地层中,也发现了这种恐龙蛋。1994年,赵资奎在众多世界著名恐龙蛋专家们合著的《恐龙蛋及其幼婴》一书中撰写了《中国的恐龙蛋:蛋壳的结构与进化》一文。该文对我国多年来的恐龙蛋研究作了总结,受到海内外瞩目。
我国产恐龙蛋的地方很多,除上述地点外,还有新疆的奇台,河南的内乡,山东的诸城,浙江的临海、义乌和龙游等县,另有珠江三角洲的四县市,河南的西峡盆地,以及东北的吉林等地。拥有这么多的恐龙蛋产地,对我国的恐龙研究来说,不疑是一大福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群众缺乏保护意识及有关部门的管理不善,致使许多产地遭到破坏,大量化石流失。早在1974年河南淅川县滔河乡马家坟就发现了三窝恐龙蛋,每窝四至七枚,呈放射状,交错叠压排列。可惜当地群众并不认识恐龙蛋,而把它们当成一种叫石胆的中药材。有人做起了“石胆”买卖。由于每一枚恐龙蛋是以一至五元人民币的低价收购的,利润很大,一些不法之徒便通过港、澳、台将恐龙蛋化石走私到国外。从此山乡不再寂寞,形形色色的商人纷至沓来,致使埋藏恐龙蛋的化石的山坡被挖得千疮百孔。这一破坏自然遗产的极为错误的行动,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震惊与婉惜。1993年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一百零一名院士在愤怒与痛心之余,联名呼吁社会各界救救恐龙蛋。于是从国务院到国家文物局,一直到河南省各级政府,立即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恐龙蛋,并对走私恐龙蛋、破坏恐龙蛋产地的不法分子进行了严厉的打击。据初步统计,在此之前,全世界发现的完整的恐龙蛋不过五百多枚,而1993年一年仅我国西峡、淅川两地就挖出至少五千多枚。与这些不法分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河南郑州的奇石收藏家李广岭先生,把他自费收购的两千多枚恐龙蛋都无私地捐献给国家,受到国家文物局的表彰与奖励。
我国的恐龙蛋资源相当丰富。比如,1995年在湖北省的郧县一带也现了大批的恐龙蛋,较集中的就有五个地点,其中一处面积不到10 000平方米,就可见到两千多枚恐龙蛋。对这些恐龙蛋的分类研究以有埋藏学的研究,将极大地增进我们对恐龙蛋的了解。可以预料:通过对西峡盆地三个县发现的恐龙蛋以及郧县盆地恐龙蛋的系统研究,我国恐龙研究必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恐龙蛋引起的争鸣——化石中的DNA
1994年,奇石收藏家李广岭先生独具慧眼,把一枚外硬内软的蛋交给笔者鉴定。笔者当场就肯定它是恐龙蛋化石,但光凭肉眼还弄不清那里软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物质。于是笔者把这枚恐龙蛋交给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恐龙专家饶成刚先生。由于该馆缺少先进的测试设备,他又把这枚蛋化石交与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的地质学博士王在锐先生。在该院以及北京大学物理系电镜室专家的配合下,使用了稳定同位素、傅立叶红外谱、X光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视电子显微镜以及岩矿分析等手段,研究者最后认定蛋内絮状灰白色软物质是由一种自然界常见的粘土矿物坡缕石构成的。坡缕石在化学成分上含结构水,是硅酸盐矿物的一种,这种物质的分子式是Mg5(H2O)4(Si4O10)(OH)2。由于它呈絮状,表面积特别大,很容易吸附其他物质,所以这 个恐龙蛋内的坡缕石是否含有机物就值得一步研究。
经人介绍,李广岭把这枚恐龙蛋送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他们把这枚蛋化石取名为XL—001号,X意为未知数,L是指李广岭。经北大几位专家测试,认为它含有05%~1%的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这一发现使他们万分兴奋,专家们决定对它进行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也就是遗传基因的试验。经过艰苦的工作,他们宣布:经过排除污染,已提取到恐龙基因片断。
从理论上讲,古生物化石中的DNA是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被保存下来的。本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古生物学家乔治·波伊纳尔曾出版了一本名为《探索琥珀中的生命》的书,书中提出了获得恐龙DNA的一种可能性。假设在恐龙生存的时代,一只刚叮咬过恐龙的苍蝇,陷入了一团树脂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这团树脂成了一块琥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就能从这只苍蝇体内的恐龙血细胞中提取DNA。波伊纳尔提出这种假设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他曾从五个三千多万年以前的无刺蜂中提取了这种蜂的DNA并进行了扩增,结果发现这种蜂的DNA与现生的无刺蜂的DNA完全一致。《侏罗纪公园》一书的作者迈克尔·克赖顿是医科出身的作家。他深知科幻是科学基础上的幻想,所以他也设想有一只苍蝇叮咬了恐龙身上的血,因而体内含有恐龙的血细胞,但马上被树脂粘住包围,变成了琥珀昆虫。科学家从保存在琥珀中的苍蝇身上提取了恐龙的DNA,又设法复活了恐龙。也有的科学家从距今12亿年以前的象鼻虫的琥珀中提取到象鼻虫中的DNA。所以能从琥珀虫体内提取DNA,是因为琥珀中昆虫完全被封闭在树脂中,与外界隔绝了。现在提取DNA的主要手段,是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技术。这种技术极为敏感,极微量的恐龙DNA以及被污染的DNA都会被大量扩增。北大几位青年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技术从恐龙蛋中提取DNA的。这一研究成果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引出了一连串疑问:从恐龙蛋中提取的DNA就一定是恐龙的吗?既然蛋内形成的坡缕石絮状物是外界硅酸盐矿物质渗入蛋壳的结果,这就不能排除霉菌、真菌以及古细菌(不是古代的细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污染。更何况这枚蛋早在1993年9月被打开,一直保存了常温下,所以也不能排除外界的污染。有人提出他们提取到的DNA序列与美国一位科学家从恐龙骨骼中提取的序列高度同源。但同样的问题是:在恐龙骨化石中找到的DNA就是恐龙的DNA吗?为此,尽管有的新闻媒体对此作了肯定的报道,但不少科学家出于科学的严肃性,仍然认为说已经找到了恐龙的DNA还时为过早。
最近德国慕尼黑大学帕伯实验室特意分析了在科学期刊或媒体上报道过的四个恐龙样品,其中两个来自美国的蒙大那州和犹他州,两个来自南极。他们重新分析的结果显示,这几个样品中的DNA不太可能是长期保存下来的。他们也发现这些样品有近代生物的污染,即便在南极那样寒冷条件下保存下来的样品也受到污染,为此,他们认为从这些样品中得到恐龙DNA的可能性很小。他们认为越是年代遥远,保存条件的要求越高,只有在琥珀中的昆虫由于迅速与外界隔绝,才减少污染的可能性。可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找到真正公认的恐龙的DNA。
通过这次试验与讨论,还会进一步扩大我们知识的视野,从中可以看出下面几个问题:
(1)古生物化石中的DNA是在定的特殊条件下被保存下来的,外硬内软的蛋化石絮状物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经绝大多数已石化的蛋内是无法找到的。王大锐博士等专家鉴定的絮状物是坡缕石也是正确的,DNA是附在坡缕石之上的。限于时间、设备以及参加工作的人员不是分子生物学的专业人员,所以没有继续做下去。北京有一家报纸说他们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是中够确切的。
(2)已经完全石化变成了无机物的石头是无法找到DNA的,更不可能由那样无生命的石头中孵化出活的小恐龙。
(3)要想使恐龙复活,设想有成群的活恐龙通过人们的检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波依纳尔博士承认即使找到了真正的恐龙的DNA,也不敢肯定DNA能保存多少百万年。帕伯实验室研究人员收集了许多古生物样品,用PCR技术比较了其中氨基酸和DNA的性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温带(如埃及),DNA保留以几千年为限;在寒冷地区,DNA保存期以10万年为限;超过这个期限的DNA,一般被降解,不再能检测到。文章发表在1996年5月《科学》杂志上。有人提出可以真正的恐龙的DNA移置到鳄的受精卵中,但一旦鳄的卵细胞受精,就会发育成小鳄,怎样在受精的一瞬间用恐龙的DNA替代鳄的DNA,一时还无法解决。
(4)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化石》杂志1996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张忠英的《恐龙蛋DNA研究怎么了》一文,该文就是上面提到的要确定恐龙DNA是难度相当大的工作的最好例证。文章的作者首先提出XL—001蛋化石本身从1993年9月破碎絮状物外露到1995年1月12日才放入冰箱中低温保存,“因而,可以肯定地说,这枚蛋化石的絮状物已受到外源生命物质的污染”。作者还指出:这枚蛋化石已挤压变形,蛋腔内又沉积了大量的次生矿物,说明它可能在埋藏和化石化作用下早就有了裂缝,因此这枚恐龙蛋可能在更早的时间内已与周围环境发生了物质交换。作者又从恐龙蛋DNA序列再分析中指出,中山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对北大青年科学家得出的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与对比。他们认为北大同行们提出的DA18S7是一种高等植物18SrDNA片段,而DA18S1则为一种与真菌有较大同源性的rDNA片段,上述论文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三期上。1995年第六期的《古生物学报》上发表了在美国从事古老DNA研究的一位博士的论文。他用系统发育分析来鉴别古老DNA的真正来源,对北大青年科学家发表的两类六个阳性克隆18rDNA序列。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通过严密的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这次全世界科学界都关注的恐龙DNA的研究,必将极大提高我国对古老DNA研究的水平。对广大公众来说,又将受到一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科学素养。
黏土包括油类、树脂类、其他类。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族、伊利石族、蒙脱石族、蛭石族以及海泡石族等矿物。
粘土矿物是一些含铝、镁等为主的含水硅酸盐矿物。除海泡石、坡缕石具链层状结构外,其余均具层状结构。颗粒极细,一般小于001毫米。加水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
主要作用:主要用作陶瓷和耐火材料,并用于石油、建筑、纺织、造纸、油漆等工业。
扩展资料:
黏土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决定着黏土的工艺性能:
1、可塑性
黏土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形成泥团,在外力的作用下,泥团发生变形但不开裂,外力散去后,仍能保持原有形状不变,黏土的这种性质称为可塑性。
2、结合性
黏土的结合性是指黏土结合非塑性原料而形成良好的可塑泥团并且有一定的干燥强度的能力。
4、收缩
黏土泥料在一定温度下干燥时,由于颗粒间水分的排出,颗粒之间相互靠拢以及颗粒间距缩短而引起的体积收缩,称为干燥收缩。
5、烧结
黏土是由多种矿物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熔点,而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逐渐软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粘土矿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粘土
首先的价格区别是非常大的,因为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纺织,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这两种东西所制作的材料也是不相同的,它们所进行的用料价格也是不相同的,使用效果也是不相同的,会间接地影响总价值,因此它们的价格区别是非常大的。
2020年非金属矿领域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申报开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粉体技术网”
黏土矿物是一类含水硅酸盐或铝硅酸盐矿物,其化学成分中,除水外一般还含有大量的SiO2和Al2O3,有些还含有一定量的Fe2O3、MgO及少量的K2O、Na2O、CaO等。
黏土矿物大体上可分为结晶质与非晶质两类。结晶质矿物都是层状硅酸盐,形态有板状(层状、片状)和纤维状两种,主要为板状,晶质黏土矿物依据如下方面进行分类:按结构层型分为1:1型或2:1型;按层间物分为有无可交换阳离子等。

研究表明,大部分黏土矿物是晶质矿物,在它们的晶体结构中主要是Si-O四面体与Al-O(OH)八面体复合组成的层状格子,彼此重叠而成。

常见的黏土矿物主要有:
1、高岭石
高岭石的化学成分为Al4(SiO4O10)(OH)8,一般有少量的Mg、Fe、Cr、Cu等代替八面体中的Al。高岭石是结构层为1:1型的二八面体层状结构硅酸盐,属蛇纹石-高岭石族的二八面体亚族,多呈隐晶质、分散粉末状、疏松块状集合体;白或浅灰、浅绿、浅黄、浅红等颜色,条痕白色,土状光泽;莫氏硬度2-25,密度为260-263g/cm3。
2、蒙脱石
蒙脱石又名微晶高岭石或胶岭石,其结构层为2:1型、层间具有水分子和可交换阳离子的二八面体型铝硅酸盐。以蒙脱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黏土称为膨润土。
蒙脱石的化学式为Ex·nH2O{(Al2-xMgX)[(Si,Al)4O10](OH)2},式中E为层间可交换的阳离子,主要为Ca2+、Na+、Mg2+、K+,x为E作为一价阳离子时单位化学式的层电荷数,一般变化在02-06。
蒙脱石矿物属单斜晶系。通常呈土状块体。白色,有时带浅红、浅绿、淡黄等色。光泽暗淡。硬度为1。密度约为2g/cm3。吸水性强,吸水后其体积能膨胀增大几倍到十几倍,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和阳离子交换性能。
3、凹凸棒石
又称坡缕石,是一种含水富镁铝的硅酸盐黏土矿物,具有2:1型链层状结构,属于海泡石族。理想的化学分子式为:Mg5Si8O20(OH)2(OH2)4•4H2O,化学成分理论值为MgO2383%,SiO25696%,H2O1921%。
凹凸棒石粘土为土状块体构造,颜色为灰白色、青灰、微黄或浅绿,油脂光泽,比重轻(20-23g/cm3),摩氏硬度2-3级,潮湿时呈粘性和可塑性,干燥收缩小,且不产生龟裂,吸水性强,可达到150%以上,pH=85±1,由于内部多孔道,比表面大,可达500m2/g以上,大部份的阳离子、水分子和一定大小的有机分子均可直接被吸附进孔道中,电化学性能稳定,不易被电解质所絮凝,在高温和盐水中稳定性良好。
4、海泡石
海泡石是一种富镁硅酸盐粘土矿物。其理论化学式为Mg8[Si2O30](OH)4•12H2O,水分子中有4个为结晶水:其余为沸石水。SiO2含量54-60%,MgO21-25%,并常含有少量铁、锰等元素。外观有两种,土状或纤维状。硬度2-25,密度22g/cm3。干燥者可浮于水。颜色多变,一般为白、浅灰色,常见的还有浅红、淡黄,褐色等。
根据其产出形态特征,大体可分为土状海泡石(或称之为海泡石粘土)和块状海泡石。海泡石的矿物结构与凹凸棒石大体相同,都属链状结构的含水铝镁硅酸盐矿物。在链状结构中也含有层状结构的小单元,属2:1层型,所不同的是这种单元层与单元层之间的孔道不同。
5、累托石
累托石是二八面体云母和二八面体蒙脱石1:1规则间层粘土矿物,晶体化学通式为:Kx(H2O){Al2[AlxSi4-xO10](OH)2}。因累托石的晶体结构中含有膨胀性的蒙脱石晶层,晶体结构式可分为云母层和蒙脱石层二部分。
累托石多呈土状、细片状、席草状,有滑感,质地疏松,遇水膨胀,解离成泥糊状。一般粒度细小,色浅,有灰白、灰绿、褐等;具珍珠—油脂光泽;密度随含水量变化,无水时为28g/cm3,含水多时可低到13g/cm3;硬度小于1。不同产地的累托石外观性质变化大。累托石具有耐高温(耐火度达1660℃)以及粘性、塑性、分散性、膨胀性、吸附性、水化性、阳离子交换性、胶体双层与电动电位等性质。
6、硅藻土
硅藻土是一种生物成因的硅质沉积岩,主要由古代硅藻遗骸组成,其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含有少量的Al2O3、Fe2O3、CaO、MgO、K2O、Na2O、P2O5和有机质。SiO2通常占80%以上,最高可达94%。优质硅藻土的氧化铁含量一般为1-15%,氧化铝含量为3-6%。
硅藻土的矿物成分主要是蛋白石及其变种,其次是粘土矿物—水云母、高岭石和矿物碎屑。矿物碎屑有石英、长石、黑云母及有机质等。有机物含量从微量到30%以上。
硅藻土的颜色为白色、灰白色、灰色和浅灰褐色等,有细腻、松散、质轻、多孔、吸水和渗透性强的特性。松散密度为03-05g/cm3,莫氏硬度为1-15(硅藻骨骼微粒为45-5mm),孔隙率达80-90%,能吸收其本身重量15-4倍的水,是热、电、声的不良导体,熔点1650-1750℃,化学稳定性高,除溶于氢氟酸以外,不溶于任何强酸,但能溶于强碱溶液中。
7、伊利石
伊利石是一种层状硅酸盐云母类粘土矿物,又称之为水白云母,含有结构水和多量的吸附水,化学式为K1Al2[(Al,Si)Si3O10(OH)2•nH2O],单斜晶系,多呈鳞片状块体,颜色为白色、灰白色、浅灰石、浅黄绿色;新鲜(矿石)硬度1,采出后多变为15-2;油脂光泽,微半透明,贝壳状断口,密度为26-29g/cm3,不具膨胀性及可塑性,耐热程度不高,在500-700℃失去化合水,750℃全脱水,伊利石晶体结构遭破坏。
伊利石粘土矿石中主要矿物为伊利石(含量最高可达90%),其次为石英、绢云母、地开石、高岭石、锐钛矿、黄铁矿及褐铁矿等矿物。
凹凸棒石粘土的导热系数为006W/m2·℃
凹凸棒石又名坡缕石或坡缕缟石,是一种层链状结构的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粘土矿物。1862年萨夫钦科发现于苏联乌拉尔,1913年,费父斯曼根据所发现的矿区把它命名为Palygorskite。后来在美国佐治亚洲的凹凸堡地区和法国的莫尔摩隆地区的漂白土中也发现了该种矿物,并由第拉白连特1935年采用Attapulgite之名。1976年,中国学者许冀泉根据凹凸堡之音同时兼顾该矿的晶体结构特征,译成“凹凸棒石”,近年来在国内传用。
八十年代初,在中国江苏省盱眙地区首次发现凹凸棒石粘土矿,其晶体形状为棒状、纤维状、针状,长05-5微米,宽005-015微米,为2:1型粘土矿物,即两层硅氧四面体,一层铅氧入面体,其分子式为Mg5Si8O20(OH)4·4H2O。凹凸棒石粘土集合体为土状块体构造,颜色为灰白色、青灰、微黄或浅绿、油脂光泽,比重轻(16±),摩氏硬度2-3级,潮湿时呈粘性和可塑性,干燥收缩小,且不产生龟裂,吸水性强,可达到150%以上,PH=85左右,由于内部多孔道,比表面积大,可达350m2/g以上,大部份的阳离子、水分子和一定大小的有机分子均可直接被吸附进孔道中,而它的电化学性能稳定,不易被电解质所絮凝。
内部孔道37×64A°。阳离子交换容量:25--50mg/100g土,导热系数006W/m2·℃,电动电位-258mv,吸率水≥150,吸油率≥80%。
凹凸棒石粘土资源及分布
凹凸棒石是较稀有的矿物,分布也仅限于美国、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凹凸棒石粘土探明储量达4000多万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凹凸棒石矿产资源国和生产国,西方国家的凹凸棒石粘土年产量最高达110万吨,而美国约占了该产量的87%。
中国盱眙地区的已探明的优质凹凸棒粘土储量在6700万吨以上,是我国储量的70%左右,主要矿物类型有:白云石凹凸棒石粘土、凹凸棒石粘土、蒙脱石粘土、混合粘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