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绿帘石 | 外文名称 | Epidote |
---|---|---|---|
缩写 | EP | 结晶状态 | 晶质体 |
晶系 | 单斜晶系 | 摩氏硬度 | 6-7 |
密度 | 3.40(+0.10,—0.15)g/cm3 | 特殊性质 | 遇热盐酸能部分溶解;遇氢氟酸能快速溶解。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绿帘石价格是怎样的
绿帘石总体价格在500-3000元不等,绿帘石是一种硅酸盐类的矿物质,通常他的外观有各种深浅不同的浅色,有时候甚至会有些透明或者黄绿色,原因是绿帘石的铁含量不同铁越多颜色就越深,是一种特别名贵的珠宝饰...
绿帘花岗岩怎么去鉴定
运用肉眼和放大观察、常规宝石学测试、可见光吸收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测试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分析。绿帘花岗岩主要由三种不同颜色的矿物组成,其矿物颗粒粒径相差悬殊,从巨粒到细粒变化不等。从粒径大...
深圳市绿帘植物墙科技有限公司的地址是什么?
据我所知,不止一处: 1、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海鹰大厦18E室 公交路线有942路,99路[夜间线],99路,36路,40路,88路,941路,951...
崂山绿石的绿石特点
崂山绿石三大主要特点:一是色彩绚丽,以绿色为基调,尽显变幻之美;二是结晶奇妙,绝大多数绿石为层状结晶,与不同色彩交相辉映,更奇者为放射性结晶,有奇峰高耸、岭脉延伸之奇景出现;三是石质细密润泽,石质细密...
绿树浴帘好吗?
1、浴帘:这个是最灵活,最省钱的方案,无论是什么形状的淋浴区都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安装浴帘来达到简单的干湿分区!浴帘是一个悬挂在带淋浴喷头的浴缸外面、或者淋浴范围的窗帘状物品。浴帘主要用于防止淋浴的水花飞...
不同颜色的矿物呈斑点状分布。常用于磨制素面型的小饰品及项珠,也用于雕琢。除美国外,也见于爱尔兰加勒威(galway)湾、津巴布韦和南非北角的奇莫斯(keimos)、坦桑尼亚等地。
一般观察:为不透明、似花岗岩的岩石,特征为具有绿色绿帘石、白至灰色石英和粉红色长石所组合而成的斑驳外观。油脂至玻璃磨光光泽,具无光泽之颗粒状至不平坦的断裂。
折射率:1.729-1.768(点读可能大约落在1.74-1.76或者1.52-1.54,视所测试的位置而定)
双折射:无
光谱:无
荧光:一般为无反应
比重:3.00(+0.20/-0.15)
备注:鉴别此宝石的关键为其外观
黝帘石是钙铝羟基孤立双四面体矿物,也是硅酸盐矿物,属于绿帘石组群。
黝帘石产自多种岩石,包含变质岩--是低级到中级区域变质下的产物,沉积岩以及花冈岩等;亦可是热液蚀变作用下的产物。 蓝紫色的黝帘石变种坦桑石,首先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坦桑尼亚亦是主要产区;锰黝帘石产区包括挪威、奥地利、意大利、澳洲西部以及美国卡罗来纳州;黄、绿色的黝帘石则分布于坦尚尼亚和肯亚。
有白色条纹的黝帘石被认为易碎。斜黝帘石是最常见的单斜晶系黝帘石, 不同的产地出产不同的黝帘石, 挪威主要出产 锰黝帘石,坦桑尼亚主要出产坦尚黝帘石和红宝黝帘石,肯尼亚主要出产红宝黝帘石,其他国家,例如瑞士、奥地利、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国都有出产黝帘石。
红宝黝帘石中有红宝石共生,是相当好的雕刻素材。
印度出产另一种矿物,红宝铬云母,红宝黝帘石与红宝铬云母的外表相似,都是相当好的雕刻素材,人们容易把们混淆。
Ⅰ糜棱岩类
崤山变质核杂岩中的糜棱岩既包括形成于伸展拆离期前(D1变形期形成)的糜棱岩,亦包括形成于伸展拆离期的糜棱岩,后者分别分布于边缘拆离断层下盘(包括分布于上盘过渡层铁铜沟组中)及申家窑拆离断层下盘,分别为不同世代的伸展拆离阶段形成。上述各个构造部位形成的糜棱岩各具特色,兹分述如下。
1伸展拆离期之前形成的糜棱岩
前已提到,此类糜棱岩分布于崤山变质核杂岩东北的涧里水库至后河滩一带,为近东西向延展且向南倾斜的糜棱岩带。其形成于核杂岩隆升之前的较深层次,对其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核杂岩隆升之前韧性推覆剪切带所处的构造层次。由于原岩成分的差异,此类较深层次形成的糜棱岩岩石类型较为复杂,包括如下几种主要的岩石类型。
A斜长角闪质初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主要为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绿帘石等,由于切片位置不同,薄片中所统计的矿物含量也具明显差别,其中角闪石含量25%~30%(最高可达70%)、斜长石25%~45%、绿帘石0~5%,黑云母0~20%。角闪石呈残斑与基质两种形态,两者之比约12∶1,残斑角闪石颗粒粗大,边界不规则,多呈浑圆状,大小为232mm±;基质角闪石多呈针柱状定向排列,斜长石也分残斑与基质两种,在角闪石含量较高的岩石中主要呈基质分布,而在角闪石含量较少的岩石中残斑斜长石保存较多,残斑与基质之比约为1∶1;绿帘石呈细小粒状,多交代斜长石;黑云母呈绿色片状,定向排列,多与基质角闪石一起分布,岩石中早期矿物残留为:HbⅠ+PlⅠ;构造期矿物组合为:HbⅡ+PlⅡ+Ep+Bi。B斜长角闪质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主要为角闪石(65%±)、斜长石(30%)、绿帘石(5%)及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分残斑与基质两种,残斑角闪石颗粒粗大,呈透镜状且大小多在06mm±;基质角闪石呈细小针柱状定向排列。斜长石也分残斑与基质两种,残斑呈浑圆状、透镜状,表面泥化及绢云母化,被基质斜长石环绕呈核幔构造(图5-39);基质斜长石的颗粒细小,呈定向排列,多呈集合体绕残斑分布。绿帘石为细小粒状,多交代斜长石。岩石中早期矿物残留为:PlI+HbⅠ;构造期矿物组合为:PlⅡ+HbⅡ+Ep。C斜长角闪质超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状-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为:角闪石25%、斜长石40%、绿帘石35%及榍石等副矿物。角闪石分残斑与基质两种,残斑角闪石较少,可见其呈透镜状;基质角闪石呈细小针柱状,定向排列。斜长石基本上为基质,残斑极少见,基质斜长石呈细小粒状,其大小约为0072~012mm±,呈条带状集合体定向分布。绿帘石呈细小粒状集合体,沿片理定向排列,或与基质斜长石相互镶嵌分布。岩石中早期矿物残留为:PlⅠ+HbⅠ;构造期矿物组合为:PlⅡ+HbⅡ+Ep。
D斜长角闪片麻岩:岩石为粒状变晶结构、片状-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为:角闪石20%~60%、斜长石30%~50%、绿帘石5%、黑云母0~20%及少量磷灰石、榍石等副矿物。角闪石呈细小针柱状定向排列;斜长石呈细粒状、镶嵌状分布,并呈条带状集合体定向排列,颗粒大小以012~024mm±为主;黑云母为棕色,呈细小片状定向分布。矿物组合:Hb+Pl+Ep+Bi。
E长英质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为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少量白云母、角闪石等。岩石分基质与残斑两部分,残斑主要由斜长石、微斜长石组成,含量约30%;基质由石英、斜长石、微斜长石、黑云母等组成。石英呈他形粒状,边界平直,可能是由于静态恢复的结果;斜长石多呈细小粒状,为动态重结晶而成;微斜长石也呈细小粒状,部分可能为破碎而成,在残斑长石周围,可见环绕的细粒长石构成核幔构造的现象;黑云母呈细小片状、定向排列。残留矿物为PlI+AfⅠ;构造期矿物组合为:Qz+PlⅡ+Bi+Ep+AfⅡ。
F长英质片麻岩:岩石具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为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等。斜长石呈半自形粒状、镶嵌状定向排列;微斜长石为细粒状,具格子双晶,与斜长石一起呈嵌镶状分布;石英为他形粒状集合体,多呈条带状定向排列,局部可见石英呈残斑,周围有细粒长石环绕,表明岩石受动力作用变形;黑云母为棕色片状,呈定向排列。白云母与黑云母呈大小相似的片状,与黑云母一起分布,矿物组合为:Af+Pl+Q+Bi+Mus。
以上各类岩石中主要矿物特征如下。
角闪石:主要分布在以斜长角闪岩为原岩的构造岩石中,镜下观察呈基质与残斑两类。残斑角闪石颗粒相对粗大,形态为浑圆状、透镜状,随岩石变形程度的增加粒度变小。多色性明显,Ng´=蓝绿—深绿色、Nm=绿色、Np´=浅黄绿色,纵切面斜消光,消光角Ng´∧Z=16°~28°;基质角闪石颗粒细小,呈针柱状,定向排列。有时见交代残斑角闪石,多色性明显,Ng´=蓝绿、Nm=绿色、Np´=浅黄绿色,斜消光,消光角Ng´∧Z=9°~14°。工作中对两种角闪石作了电子探针分析(表5-7),结果表明两种角闪石的成分相近,由残斑角闪石变为基质角闪石,化学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仅其中的Na2O(wB,下同)、Al2O3、K2O有增加的趋势,而MgO、CaO有降低的趋势,且由弱变形的初糜棱岩到强变形的糜棱岩、超糜棱岩,基质角闪石的成分也基本相同。
斜长石:在斜长角闪岩和长英质岩中均有分布,两类岩石中斜长石表现出相近的特征,即均由基质与残斑两部分组成,残斑斜长石颗粒相对粗大,多数见双晶且泥化较强,基质斜长石颗粒细小,呈半自形,定向排列,多集中成带状绕残斑构成核幔构造。两种斜长石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如表5-8,结果表明,岩石中的斜长石大部分属更—中长石,长石牌号在1665~3549之间,但在长英质岩石中有少量钠质长石存在。不同变形程度的岩石中,基质斜长石的牌号基本相同,均在1665~30599之间。基质斜长石相对于残斑斜长石的成分变化取决于残斑斜长石原来的成分,若原岩中残斑斜长石偏酸性,经构造变形形成的基质斜长石中CaO增加、Na2O降低,向基性斜长石转化;若原岩中斜长石偏基性、经构造变形形成的基质斜长石中CaO降低,Na2O、K2O增高,向偏酸性转化;最终形成的基质斜长石受构造变形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控制而趋于一致。
表5-7 区内构造岩石中角闪石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微斜长石:分布于区内以长英质片麻岩为原岩的构造岩中,亦呈残斑与基质两种状态出现。残斑微斜长石颗粒粗大,具格子状双晶;基质微斜长石颗粒细小,绕微斜长石残斑分布,其中部分可能为破碎而成的细粒。在大岔沟构造成因的长英质片麻岩中,可见微斜长石粒度相对较大,与斜长石大小相近,呈镶嵌状与斜长石一起定向分布,明显为构造期的新生矿物。工作中对岩石中微斜长石也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表5-9),结果表明,基质与残斑微斜长石之间成分差别不大,相对而言基质微斜长石的SiO2、Na2O降低,K20增高,端员组分计算结果显示残斑微斜长石中Ab为767、Or为9233,基质微斜长石中Ab为481、Or为9519,与化学成分变化相符合。
石英:出现在以长英质片麻岩为原岩的构造岩石中,多呈他形粒状集合体出现,颗粒相对较大,颗粒内无变形,呈条带状定向分布。
2边缘糜棱岩带
边缘糜棱岩带出露于边缘拆离断层下盘,其原岩种类较多,但由于边缘糜棱岩带形成时的温度较低,一些不含石英的片麻岩未糜棱岩化,因此边缘糜棱岩带的岩石类型较为简单,主要由如下几类岩石构成。
表5-8 区内构造岩石中斜长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A糜棱岩化片麻岩:岩石具糜棱岩化结构、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为:斜长石、石英、绿帘石、绢云母、白云母、微斜长石等。斜长石多被交代呈残缕状;微斜长石的裂纹发育,绢云母、白云母呈条带状定向分布,其中白云母生成可能相对较早。早期矿物残留为Pl+Af+Qz+Bi。晚期矿物组合为:Ep+Ser+Mus+Qz。
B绢英质初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为:斜长石、石英、绢云母、白云母等。斜长石呈残斑状及交代残留状分布,强烈绢云母化,部分颗粒边部见少量细粒斜长石,可能为碎裂而成。石英多呈残斑分布,但也有相当部分为动态重结晶细粒,石英残斑多为多晶集合体,颗粒内具波状消光及带状消光,边部见动态重结晶细粒,有被压扁拉长之现象。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细小,大小在0024~0036mm,分布于石英残斑周围及基质中。绢云母呈细小片状,定向排列,部分为片度较大的白云母,明显为绢云母化之前的产物。岩石中残留的早期矿物为:Qz+Pl+Mus。构造期矿物组合为:Ser+Qz。
表5-9 区内构造岩石中微斜长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C绢英质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状构造。矿物组成为绢云母35%,石英60%,少量斜长石、绿泥石、黄铁矿、磷灰石等矿物。石英呈残斑与基质两种形态出现,残斑石英以集合体为主,少量为单晶,残斑大小为04~25mm,残斑石英见明显的波状及带状消光,有两期华姆纹分布。残斑中见石英亚颗粒,大小为008mm±;重结晶石英颗粒细小,大多为002~004mm,呈条带状定向分布。绢云母为细小片状,呈条带状定向分布,部分较大的白云母明显为早期矿物,其排列与绢云母条带呈一定交角,局部见到白云母呈一定方向斜列分布。斜长石很少残留,被绢云母交代呈不规则蚕食状,另可见少量绿泥石分布。早期残留矿物为Pl+Qz+Mus。构造期矿物组合为:Qz+Ser。
3拆离断层上盘铁铜沟组的糜棱岩
前已提到,铁铜沟组呈伸展岩片出现于过渡层中,在涧里沟剖面中铁铜沟组底部直接处于边缘正断层上盘,顶部则与熊耳群呈断层接触,处于顶、底部的岩层均已糜棱岩化,底部有厚约8m的糜棱岩化石英岩,顶部厚30~40m的大理岩已全部变质为钙质糜棱岩。兹将主要岩性描述如下。
A绢英质糜棱岩:分布在底部近拆离断层面处,由石英岩经构造变形而成。岩石具糜棱结构、片状、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80%、绢云母20%。石英呈基质与残斑两种状态,残斑石英呈浑圆状及透镜状,大小为02~06mm,具明显的波状消光或带状消光,边界呈锯齿状,含量约为48%;基质石英颗粒细小,大小为002~004mm,多数在0024mm±,多集中成条带状绕残斑分布。绢云母为细小片状,具定向性排列。
B绢英质初糜棱岩:与绢英质糜棱岩类似,惟石英中动态重结晶的细粒石英较少(图5-32)。
C碳酸质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组成为方解石、少量石英及绢云母。大部分方解石颗粒细小,具明显的定向排列。也可见到似脉状分布的方解石,脉体边界不清,颗粒相对较大,具弱的变形。绢云母呈细小片状,定向排列。
4申家窑拆离断层下盘的糜棱岩
前已提到,申家窑拆离断层是崤山边缘拆离断层形成后更晚世代形成的拆离断层,由于较晚世代拆离断层的切入作用,当其开始活动时可将下盘更深层次的岩石抽拉至地表(图5-38),因此申家窑拆离断层下盘的糜棱岩变质程度明显较边缘拆离层下盘的糜棱岩要深,且出现早期形成的糜棱岩构成旋转碎斑的两期糜棱岩化现象。兹将主要岩石类型分述如下。
A糜棱岩化长英质片麻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为斜长石30%、石英25%、绢云母25%、微斜长石15%。其中斜长石呈他形粒状、不规则粒状及浑圆状,以脆性破裂为主,部分颗粒内见聚片双晶;微斜长石颗粒粗大,部分见格子双晶、出溶条纹,颗粒内裂隙发育;石英呈细小粒状集合体,大小约为0048~0084mm,边界平直,可能为动态重结晶颗粒经一定程度静态恢复而成;绢云母为细小片状,呈条带状集合体绕残斑分布。构造期矿物组合为:Qz+Ser。
B碎裂岩化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状构造。矿物组成为斜长石、石英、绢云母。岩石中见到明显的多期构造变形现象,早期岩石经糜棱岩化形成绢英质糜棱岩,受后期构造影响,叠加微裂隙。石英明显具多世代、多成因的特征,多呈团块状。早期石英发生韧性变形,后期石英呈脉状,沿裂隙充填。
C绢英质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为斜长石10%、石英35%、绢云母25%、绿泥石25%及铁质矿物。岩石中由基质与残斑两部分构成,残斑由斜长石及石英组成,含量约15%~20%,其中斜长石呈半自形—他形粒状,大小不一,为岩石中早期矿物残留,较大者被基质包绕构成不对称旋斑。石英呈他形粒状集合体,多数为动态重结晶的细粒,大小为0024~0060mm,部分颗粒较大者为残斑,粒度达024mm±,颗粒内具明显的波状及带状消光。绢云母呈细小片状,定向排列,绕残斑分布。绿泥石为细小片状,多呈集合体定向排列,但在集合体内部定向性不强,表明其可能为构造晚期阶段的产物。构造期矿物组合为Qz+Ser+Chl。
另外,此类糜棱岩局部可见岩石中呈现两期糜棱岩化现象,早期的糜棱岩呈残块出现,含量高时在岩石中含量约为30%~40%,在早期的糜棱岩化残留体内部,其残斑为斜长石,颗粒粗大,呈半自形—他形,被基质环绕,基质由石英、斜长石、黑云母等构成。
D长英质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状、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为斜长石30%、石英35%~40%、绢云母25%~30%及少量微斜长石和铁质矿物。岩石由残斑与基质两部分组成,残斑主要为斜长石,含量为20%~25%,其多呈半自形—他形,颗粒内裂隙发育,沿裂隙见有细粒长石,可能为重结晶的产物。基质由石英、斜长石及绢云母组成,其中石英呈他形粒状,多数为动态重结晶的细粒,其大小为0024~0048mm,但部分石英颗粒相对较大(约0084~0120mm),形态不规则且具弱波状消光,可能为早期矿物的残留。基质中绢云母呈条带状定向排列,基质斜长石为细小粒状,与细粒石英嵌镶分布。早期矿物残留为Pl+Af+Qz,构造期矿物组合为Qz+Pl+Ser。
E斜长角闪质糜棱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为斜长石35%、石英25%、角闪石20%、绿帘石5%、绿泥石7%及少量磷灰石等副矿物。角闪石呈半自形粒状,略具定向、淡绿—淡黄绿色,多为早期矿物残留;斜长石为他形细粒状,大小为0048~0060mm,相互镶嵌为集合体定向排列,石英呈他形粒状,与细粒斜长石相互镶嵌。绿泥石可能为后期退变的产物。构造期矿物组合:Hb+Pl+Qz+Ep。
F绢英片岩(变余绢英质糜棱岩):岩石具变余糜棱结构、片状构造。矿物组成为石英65%~70%、绢云母30%~35%,石英出现于基质及残斑中,残斑石英颗粒粗大,呈浑圆状,粒内具明显的波状消光,大小为036~144mm,被基质石英环绕呈核幔构造;基质石英为他形粒状,大小为0096~024mm,多呈条带状集合体定向排列。绢云母呈片状,多已向白云母过渡,呈条带状集合体定向分布。
上述岩石中的主要矿物特征如下。
斜长石:在大部分构造岩中均可见到,在晚期形成的以长英质岩石为原岩的构造岩中,斜长石均呈残斑出现,形态以次棱角状为主,与边缘糜棱岩带中的斜长石多呈交代残缕状相比,显示其形成于相对稍高的温压条件下。而在以基性岩为原岩的构造岩石中,斜长石也均呈残斑状,但其形态以半自形甚至自形为主。而在早期阶段形成的构造岩石中,斜长石呈残斑与基质两种形态出现,基质斜长石多数可能为动态重结晶而成,残斑斜长石常发育裂隙,在裂隙处多见动态重结晶的细粒长石充填。
石英:在所有岩石中均可见到,岩石中石英呈基质与残斑两种状态,边缘糜棱岩带石英主要呈残斑状存在,但申家窑拆离断层下盘糜棱岩中石英绝大部分以动态重结晶的形式出现,仅少部分为细小的残斑。
绢云母:细小片状,多为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岩石中多呈条带状定向排列并绕残斑分布,工作中对其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表5-10),结果表明,不同原岩经构造变形形成的岩石中,绢云母成分也具一定的差异,在以长英质岩石为原岩的岩石中为(wB/%)Al2O32947、FeO491、MgO146、Na2O035、K2O1079;而在以基性岩为原岩的岩石中,绢云母为(wB/%)Al2O33537、FeO213、MgO055、Na2O242、K2O794。端员组分计算结果却表明,两者具相近的端员组成,这可能与其形成的温压条件相同有关。
绿泥石:细小片状,淡绿色,形成于晚期构造活动阶段,主要出现在以基性岩石为原岩的岩石中,其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见表5-10。
综上所述,崤山变质核杂岩内部不同部位见到的糜棱岩,其变质程度(形成的温压条件)相差很大,为我们探讨崤山区域地质条件的演化及核杂岩的形成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表5-10 岩石中绢(白)云母、绿泥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Ⅱ绿泥石化碎裂岩
本类岩石与小秦岭变质核杂岩中同类岩石类似,兹不赘述。
Ⅲ微角砾岩
本类岩石分布于拆离断层面上,区内的后河滩、瑶子坪、寺河、申家窑等处均见分布,厚5~40cm不等,野外多因风化而呈铁锈色。镜下观察:岩石为强烈硅化岩石,主要由超碎裂岩微粒组成,其中含有一些稍大的石英颗粒,呈半自形粒状,具波状消光,大小约006~100mm,有个别大者可达200mm±。超碎裂岩微粒多小于002mm±。
一、概述
绿帘石是一族矿物,其中包括绿帘石、斜黝帘石、黝帘石、红帘石和褐帘石,其有关交代蚀变总称为帘石化。只有前三者是较常见的交代蚀变矿物,其中以绿帘石化最常见。绿帘石是含水的铁铝岛状硅酸盐,化学式是Ca2(Al,Fe)3[SiO4][Si2O7]O(OH)。而黝帘石基本上是不含铁的钙铝硅酸盐矿物,斜黝帘石的化学成分基本与黝帘石相同,其光性和黝帘石很相似,相差仅是具有黄-绿色一级干涉色和较大的光轴角;黝帘石与绿帘石不论多色性、干涉色和光性符号都有很大差别,易于区别。从化学成分可知绿帘石是在富铁环境中形成的,相反后两者是在贫铁而富钙的环境中形成的。在矿物学上认为绿帘石和斜黝帘石是类质同象系列,后者是贫铁或缺铁的绿帘石,但两者光性有明显差别。帘石类形成的温度范围较大,可以在高温、中温以及低温条件下产生。一般说来,绿帘石化主要发生在高-中温条件下,但在绿帘石化岩石中,常见斜黝帘石与绿帘石共生,甚至在一个晶体中相互过渡。黝帘石常在中—低温条件下形成。从绿帘石等成分来看,最适合其交代蚀变的围岩,是中、基性火成岩,因为这类岩石能提供钙、铝和铁的成分。
黝帘石是一种含钙高的绿帘石族矿物。它主要是在低温或中-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压力可由低到高,甚至在超高压条件下也能形成。有关的围岩最主要是中、基性火成岩,尤其是富钙和铝的斜长岩和富斜长石的辉绿岩;此外还有泥质灰岩等。
与帘石化有关的矿床主要如铁、铜、铅、锌、金和非金属、黄铁矿、独山玉等矿床。
二、主要岩石类型及交代蚀变特征
当中-基性火成岩遭受绿帘石化时,往往斜长石、辉石和角闪石先遭到绿帘石化;交代方式呈现多种多样;有的呈单晶假象(照片462,463);有的呈单矿聚集假象(照片464);有时在同一切片中同时可见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更常见的是呈浸染状或不规则脉状交代。
在矽卡岩中常见绿帘石交代石榴子石、透辉石等早期矽卡岩化的矿物,这表明绿帘石的形成晚于上述无水硅酸盐。
绿帘石化岩主要有以只几种:
(1)绿帘石岩:早在1834年由列依欣巴赫提出绿帘石岩(epidosite)名称。这种岩石多由绿帘石族矿物所组成(彩照127),有时交代斜长石构成单矿物岩(照片465),有时有少量石英等伴生。岩石浅黄绿色居多,少数因含铁较高,呈绿和暗黄绿色;具花岗变晶、柱状变晶或不均匀粒状变晶结构。这种岩石分布较局部,除在矽卡岩中可单独出现外,在弱酸性、中性以及基性火成岩中可呈小规模不规则脉状、网脉状或囊状交代体。绿帘石岩分布虽较局部,但其周围常发育范围较广的含有绿帘石族矿物的多种交变岩,如石英-绿帘岩、绿帘石-纤闪石岩、纤闪绿帘岩、钠长-绿帘岩及含绿帘石青磐岩等。
(2)阳起(纤闪石)-绿帘石岩(简称纤闪绿帘岩):由基性岩遭受交代蚀变,产生阳起(纤闪石)-绿帘石岩是较常见的(照片466,467),此在矽卡岩中也较常见,表明这两种矿物形成条件的相近性。
(3)石英-绿帘石岩(简称石英绿帘岩):石英绿帘岩比以上两种岩石分布更广,更为常见(照片468;彩照128,129)。它与绿帘石岩常有过渡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当围岩发生强烈绿帘石化时,少数形成单纯的绿帘石岩,多数变为石英-绿帘石岩。这种岩石常呈黄绿色;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不均匀粒状变晶结构或斑状变晶结构。绿帘石和石英的含量变化较大,两种矿物分布也不均匀。这表明在交代过程中,围岩中钙、铁和铝成为绿帘石组分的重要来源,除了溶液带来SiO2外,而从原硅酸盐矿物中分解出来的SiO2成为形成石英的部分来源。岩石中绿帘石常呈自形晶,而石英常呈他形晶。随着石英含量的增加和重结晶程度的加强,石英可成为斑状变晶,可以包裹绿帘石和斜黝帘石(彩照130),并可见较晚期石英交代绿帘石的现象。
(4)钠长-绿帘石岩(简称钠长绿帘岩):这在高温热液铁、铜矿床中是较常见的一种蚀变。其围岩往往是中、基性岩。蚀变岩中的Ca和Al主要取自围岩,这可以从斜长石经常被绿帘石交代得到证实,同时由于形成绿帘石或斜黝帘石引起的去钙长石化结果,发生钠长石化,便形成钠长绿帘岩(照片469,470,471,472;彩照131,132);其中部分铁来自围岩中的铁镁矿物,部分来自热液;而此时MgO往往被活化转移。
(5)钠长石-黝帘石岩(钠长黝帘石岩):钠长石-黝帘石岩一般可称为钠长黝帘石岩(saussurite)(在我国字典上皆译为钠黝石岩,这样译法不确切,这可能使人们误认为是钠质黝帘石化岩)。在前苏联的岩相学字典(1963)中,明确指出这主要是由钠长石、黝帘石所组成的交代蚀变岩石,有时伴随有方解石、绿泥石和绢云母等,有时还有少量绿帘石和斜黝帘石。其形成作用称为钠长黝帘石化作用(saussuritization)。这种蚀变主要属于低温热液交代蚀变。有关的围岩主要是中、基性火成岩,如辉绿岩、辉长岩、安山岩、闪长岩和细碧岩等。钠长黝帘石化主要表现在黝帘石对斜长石的交代,同时使斜长石发生去钙长石化,形成钠长石化。这种交代蚀变作用往往是不完全的,常保留较多的原生矿物,并可保留原岩的残余结构,如各种变余结构。黝帘石主要以细粒浸染状方式交代斜长石为主,东川铜矿中的辉绿岩的钠长黝帘岩很典型(照片473)。有时也交代各种暗色矿物。由于斜长石转变为钠长石,暗色矿物不同程度被交代,而使岩石的颜色变浅,并可造成一种特殊的包含结构。与这类交代蚀变有关的矿床主要是铜、铁、铅、锌和钴等热液矿床。在钛-钒-磁铁矿的晚期岩浆矿床中,岩浆后期钠长黝帘石化也较常见。
(6)绢云母-石英-绿帘石岩(简称绢英绿帘岩):绢云母-绿帘岩很少见,我们仅见于安徽南山铁矿的局部地段(照片474)。这是在中温热液交代蚀变条件下形成的。围岩主要为粗面质和粗安质的凝灰岩等,主要表现为绢云母化、硅化和粘土化等;而绢英绿帘岩仅局部分布于绢云母化岩石中,呈不规则脉状分布。岩石呈浅黄绿色,细粒结构;绿帘石-斜黝帘石和绢云母都呈浸染状分布。
三、找矿意义
(1)帘石化是一种常见的交代蚀变作用,它们不仅在矽卡岩中常见,在其他含弱酸性,中、基性侵入岩和喷出岩中也常发育,因此在找矿上有较重要意义。
(2)绿帘石化及其有关的交代蚀变岩石是找寻高-中温热液铁、铜和铅锌、黄铁矿型矿床和金等矿床的标志。
(3)钠长黝帘岩是找寻中-低温热液铜、铅和锌等中-低温矿床的标志。
(4)斜黝帘石化常与绿帘石化共同发生。
(5)石英-绿帘岩是绿帘石化岩中最常见的岩石,因此在找矿时更应注意。
形成含绿泥石蚀变岩石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作用。在围岩蚀变过程中,产生绿泥石的方式有两种:①由铁、镁硅酸盐矿物直接分解而成;②由热液带人铁、镁组分发生交代蚀变而成。与绿泥石化有关的围岩,主要是中一基性火成岩和变质岩。此外,部分酸性岩和泥质岩也可发生。绿泥石化单独出现较少,常与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等相伴生。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铜、铅、锌、金、银、铁、锡及黄铁矿等。绿帘石的生成与热液作用(主要相当于中温热液阶段)有关,主要形成绿帘石化,即原来的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受热液交代后形成的一种围岩蚀变。在伴有动力破碎的后退变质作用中,Ca2+可以从斜长石、辉石和角闪石中析出而形成绿帘石族矿物。在区域变质岩中的绿片岩相中也广泛发育。此外,绿帘石也为基性岩浆岩动力变质的常见矿物。柱状晶形、明显的晶面条纹、平行{001}的一组完全解理、特征的黄绿色可以与相似的橄榄石、角闪石相区别。
绿帘石,一种硅酸盐矿物,化学式为Ca2(Al,Fe)3(SiO4)3(OH),常以柱状出现于自然界,单斜晶系,属于从火成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硬度为65,比重为34,密度为325-345,拥有玻璃光泽,颜色为绿色,棕色,灰色或近乎黑色的深色。
镁铁质变质岩石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递增,矿物、结构、构造及岩石类型都有相应的明显变化。在低、中p/T(低压、中压)相系(有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其中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在很多变质地体中并不发育。高p/T(高压)相系有蓝片岩相和榴辉岩相。各变质相的矿物组合和典型岩石参阅表3-18。
表3-18 镁铁质(基性)变质岩类在递增变质作用的矿物和典型岩石
1沸石相
原岩为镁铁质火山凝灰岩和含有杂质的基性岩屑砂岩中,出现浊沸石、斜钙沸石,岩石中还出现绿泥石、钠长石等矿物。沸石相的矿物组合主要为:浊沸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方解石,温度稍高则出现斜钙沸石,这类轻微变质的岩石与未变质的岩石很难区分,原岩的结构构造及大部分矿物都基本保存。其岩石类型主要是变质的镁铁质火山凝灰岩和变质基性岩屑砂岩。
2葡萄石-绿纤石相
随着变质作用的温度增加浊沸石和斜钙沸石不稳定,被绿纤石和葡萄石所取代,其主要矿物组合是葡萄石+绿纤石+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石英±硬柱石。随着温度升高,矿物组合变化为绿纤石+阳起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但这些很低级变质的矿物组合只有在少数变质地区发现,其典型的变质岩石大多是变质玄武岩、变质玄武质火山凝灰岩和变质基性岩屑砂岩等。
温克勒(1976)将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划归入很低变质级范畴。在很多变质地体中,火成岩和沉积岩通常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到绿片岩相的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Zen(1961)认为这些低温含水含钙的矿物(如浊沸石、斜钙沸石、葡萄石、绿纤石等)是埋深变质作用的特征变质矿物,它们稳定于富含水的流体相中,如果流体相中所含的CO2与原岩中的钙反应形成方解石,则这些特征低温矿物将可能不会形成。
3蓝片岩相
在高p/T(高压)相系很低级变质岩石中,很低温和低温变质矿物是蓝闪石类矿物(蓝闪石、青铝闪石、镁钠闪石)、硬柱石、硬玉、文石、葡萄石、绿纤石、石英,此外还有绿泥石、阳起石、多硅白云母、黑硬绿泥石、钠长石、锰铝-铁铝榴石、绿帘石、榍石等矿物。蓝闪石+硬柱石是蓝片岩相的典型矿物组合,硬柱石最早可在沸石相出现并一直持续到葡萄石-绿纤石相和蓝片岩相。由此可见,硬柱石可以与浊沸石、绿纤石等矿物共生,但只有硬柱石与蓝闪石共生才属于蓝片岩相。当蓝闪片岩中出现文石、硬玉和石英等矿物时,表明其压力较高,属于高压蓝闪片岩。
青铝闪石和镁钠闪石可形成于温度较高条件下,它们对压力变化不太敏感,因而在一个地区的蓝闪片岩中,如果只含有青铝闪石和镁钠闪石,则不一定反映曾有低温高压的蓝片岩相变质作用。若蓝闪片岩中不含有硬柱石、文石和硬玉质辉石这三种高压特征矿物之一时,则可作为蓝片岩相和绿片岩相的过渡相(卢良兆,2004)。
4绿片岩相
随着变质温度升高,岩石中硬柱石和绿纤石消失,代之以出现黝帘石可作为绿片岩相的开始。低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是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钠长石±方解石±石英±黑云母。典型的岩石类型是绿片岩类。
高绿片岩相岩石中,其矿物充分显示由低级变质向中级变质过渡的特征,主要矿物标志是钠长石向更长石转变和阳起石向普通角闪石转变。在低绿片岩相的绿片岩类中斜长石成分是An<7的钠长石,而角闪岩相的斜长角闪岩的斜长石成分是An>17的更长石,但高绿片岩相的镁铁质(基性)变质岩石中,An<7的钠长石和An>17的更长石在同一岩石中可共生产出,有时钠长石和更长石呈叶片状显微交生体(也称晕长石peristerite)产出。在绿片岩中稳定的阳起石,温度增高可转变为普通角闪石,在高绿片岩相的岩石中可观察到绿色的阳起石与蓝绿色普通角闪石共存于同一岩石中,也发现阳起石与普通角闪石呈叶片状显微交生。上述呈显微交生的An<7和An>17的斜长石的成分和阳起石与普通角闪石的成分只能利用电子探针的方法才能测定,一般的显微镜观察很难将它们区分开。由钠长石转变为更长石和阳起石转变为普通角闪石的温度较接近,大致相当于高绿片岩相的变质程度。但在中p/T(中压)相系中,普通角闪石最早出现于更长石之前,高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是绿帘石+钠长石+普通角闪石±绿泥石±方解石±石英,典型的岩石类型为绿帘钠长角闪岩。部分地质学者将其命名为绿帘角闪岩相,实际上是中压相系条件下绿片岩相与角闪岩相之间的过渡相。本手册将其划归为绿片岩相中的高绿片岩相。
在低p/T(低压)相系或在接触变质带中,更长石要比普通角闪石先形成。其矿物组合是绿帘石+更长石+阳起石±绿泥石±方解石±石英,其典型岩石类型为绿帘斜长阳起岩。
高p/T(高压)相系绿片岩相与蓝片岩相的岩石在空间上关系十分密切。它既是蓝片岩相更高温的岩石,也是绿片岩相的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是蓝片岩相与绿片岩相之间的过渡带。高压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是,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钠长石±方解石±青铝闪石。在青铝闪石的边缘常有绿色的阳起石围绕生长,形成反应边结构。在我国大别山地区、黑龙江依兰和西藏地区,发现含有蓝闪石和青铝闪石向阳起石转变的绿片岩(照片3-179,180),它们应属于高p/T(高压)相系的绿片岩。
5角闪岩相
镁铁质(基性)变质岩石中出现斜长石(An>17)和普通角闪石是中级变质角闪岩相的典型矿物组合,其主要岩石类型是斜长角闪岩。随着变质作用温度增加,斜长石成分中钙长石分子(An)也相应增加,由更长石渐变为中长石,普通角闪石的Ng方向的多色性也由蓝绿色渐变为黄绿色及黄褐色。绿帘石在角闪岩相的低温部分还能存在,但随着变质温度的升高绿帘石不稳定,绿帘石中的钙质和铝质组分部分加入到斜长石中,使其成分中钙长石分子增加,其他的组分进入到普通角闪石或单斜辉石、石榴子石等暗色矿物中。
在低p/T(低压)相系的镁铁质(基性)的变质岩石中,角闪岩相的矿物组合是斜长石+角闪石+镁铁闪石,有时也有单斜辉石。
总的来看,在角闪岩相范围内随温度增加镁铁质(基性)变质岩的矿物变化不大,在不同的变质相系中,矿物组合也缺乏明显变化的标志,不像泥质变质岩的矿物组合不仅随着温度变化,而且也随着不同的压力发生相应的明显改变。
6麻粒岩相
随着变质温度的升高,普通角闪石不稳定转变为紫苏辉石和单斜辉石,其变质反应是普通角闪石+石英→紫苏辉石+单斜辉石+H2O。在这一变质反应中随着紫苏辉石(铝的含量较高)的出现,标志着高级变质麻粒岩相的开始,其典型的变质岩石为镁铁质麻粒岩。由角闪石转变为斜方辉石的变质反应是滑动反应(不连续反应),因而在一定的温压范围内,角闪石、黑云母等含水矿物和辉石、斜长石、石榴子石等无水矿物组成平衡共存的过渡带。由此,可以将麻粒岩相分为低温麻粒岩相(角闪麻粒岩相)和高温麻粒岩相(辉石麻粒岩相)。低温麻粒岩相以变质岩石中出现部分含水矿物为特征(高钛角闪石和富镁高钛黑云母),其矿物组合是紫苏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榴子石+含水矿物(角闪石或黑云母)±石英;高温麻粒岩相岩石中无含水矿物,其矿物组合是紫苏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榴子石±石英。后者石榴子石与单斜辉石共生产出是中p/T(中压)相系麻粒岩相的标志。
低p/T(低压)相系麻粒岩相变质岩石的典型矿物组合是紫苏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石英。不论原岩中SiO2是否饱和,变质岩石中均不出现石榴子石与单斜辉石的共生,这是低p/T(低压)相系麻粒岩相的标志。
在高p/T(高压)相系麻粒岩相中,随着压力增加发生下列变质反应,紫苏辉石+斜长石→石榴子石+单斜辉石+石英(照片3-198)。上述的反应中说明高压麻粒岩相的镁铁质(基性)变质岩石是不含紫苏辉石的石榴斜长辉岩,其与压力更高的榴辉岩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岩石中含有斜长石,而榴辉岩是不含斜长石的。
7榴辉岩相
榴辉岩是高p/T(高压)相系中典型的岩石类型。在高压条件下斜长石发生分解,并最终消失,形成绿辉石+石榴子石的矿物组合,进入到高p/T(高压)相系的榴辉岩相。榴辉岩形成的温度范围较宽(范围为450~1600℃),可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榴辉岩。当榴辉岩中含有柯石英和金刚石等细小矿物包裹体时,则为超高压的榴辉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