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积石关 | 坐落在 | 今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 |
---|---|---|---|
地处 | 巍峨的积石山麓,积石峡东口 | 赞美 | 地险天成第一关 |
积石关的西端,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峡谷--积石峡。这是一条长约2 5公里的峡谷,深邃、险峻、神奇、壮丽,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凿开积石山而形成的峡谷,因此,有许多迷人的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进入积石峡,黄河两岸山势峭拔,绝壁千仞,如刀削斧劈;危石险峰,横出天际,大有将崩欲倾之势。重岩叠嶂,遮蔽天日,深邃幽深。峡中黄河急流奔湍,洪涛巨浪,声振如雷,浪拍石崖,生云吞雾,滔滔东去,一泻千里。晋成公绥在《大河赋》中赞美道:"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明御史李玑看到这壮美的景色,赞叹道:"美哉,山河之固,金城形胜,莫有过此者,皆大禹圣人之功也。"近人消重声先生在他的游记《初过积石峡》中写到:"绝壁险崖间的峡谷,其实是一道曲曲折折的裂缝,犹如大震之后错裂的缝隙。丝丝缕缕的淡烟轻雾,悄悄地升腾着,飘散着昏暗和神秘。看不到谷底的河水,只能听到那隐隐的吼声,仿佛是从地层深处穿来。峡谷中最窄的地方,两岸山崖热乎乎的脸庞,几乎要粘到一起了。只有当裂缝稍稍宽展,才能看到黄河的身影――已被两岸山崖死死卡住了腰身,变成了一条细长的小河"。由于这神奇、壮美的景观,清河州进士张和以"积石奔流"列入河州八景之首,民国《续修导河县志》以"积石神功"列入河州八景之第一景观。
在积石关的南山峰上,筑有号称"积石锁钥"的墩堡。墩系明代所筑,为守御积石关的烽堠墩台之一,此村也以大墩为名。堡系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河州知州赵桂芳驻防积石关时在原墩基础上所筑,取名静安堡。堡门嵌石质"积石锁钥"匾额。
积石关以东约2.5 公里的黄河二级台地上是明朝的长宁驿古城址。当时在驿堡内设陕西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行馆各一所。这里汉代曾设河关县,唐代为积石军城,金、元时积石州城。这里还是明代河州茶马互市的主要榷场。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积石关坐落在今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关门村,地处巍峨的积石山麓,积石峡东口。
双层叠积石膏线厚度
石膏系气密性胶凝材料,石膏浮雕装饰产品必须具有相应厚度,才能保证其分子间的亲和石膏线力达到最佳程度,从而保证一定的使用年限和在使用期内的完整、安全。如果石膏浮雕装饰产品过薄,不仅使用年限短,而且影...
散水做法中150厚卵石关25号混合砂浆,套何子目?
散水做法中150厚卵石灌25号混合砂浆,套新08装饰分册的1-145子目,碎石改为卵石。
住房公积石家庄市查询该怎么查?
查询住房公积金余额方法如下(1)网上查询查询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的,可登录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在“个人住房公积金查询”中,输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号或身份证号、密码来查询。(2)电话查询公积...
灌注桩中的体积,坚石体积,松石体积石什么关系?
灌注桩中的体积,坚石体积,松石体积石的关系主要是钻孔所套的定额子目是有区别的。
谁能告诉我黑曜石关公价格
广州山梦贸易有限公司的黑曜石关公价格是18元材质 水晶 风格 关羽货号 D17 品牌 DJIN 样式 男式东海县牛山小严水晶商行的黑曜石关公价格是55元材质 黑曜石 风格 民族风 品牌 严艺...
民和县中川乡朱家岭、八达山、魏家山、盘格等村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是民和县农业生产区之一。但长期由于干旱少水、蒸发量大等原因,农业生产、生活无稳定可靠水源保证,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积石峡灌溉工程地处黄河上游的积石峡电站大坝放水口至民和县官亭、中川地区的黄河北岸地区。工程实施后,可将现有的提灌溉改为自流灌溉,改善当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为发展蔬菜、经济果木等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创造有利条件,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同时可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积石峡水库灌溉工程一期工程,位于民和县县城以南约89公里处,在黄河河谷盆地积石峡水电站下游。项目区涉及民和县官亭和中川2个乡镇20个行政村,总投资34701万元。二期工程主要解决流域内3镇6乡发展缺水、人畜饮水困难和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
软关井方法是指先开通节流管汇,再关防喷器,最后关节流管汇的关井方法。虽然软关井的操作动作多,速度慢,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流体对井口产生的"水击效应",还可在关井过程中实现试关井,所以我国石油企业普遍认可采用软关井。
软关井适用于: (1)井口井涌速度较高。 (2)井口装置承压较低。
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王”,出土于该县安集乡三坪村,属典型的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著名的佛教胜地――炳灵寺石窟与该县安集乡尕鲁坪村隔黄河相望,南北朝时期,曾在此地建有黄河大桥。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该县建关设驿,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亦是通往吐蕃地区的交通要道。
积石:苗的起源
传说,甘肃南部西北的积石山是远古“苗”、“有苗”的源出,也是今天西部方言苗族
祖先的发祥地。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名为苗民。郭濮注:三苗之
民。”
《神异经》:“大荒之中有人……名曰苗民。”
《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出昆仑。”“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郭濮注:
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
。”
《书禹贡》:“河导积石。”
另外《大荒北经》:“有山名曰禹所积石,有阳山者、顺山者,顺水者出焉。”讲出此
积石为禹导九河,黄河顺而流出的积石。又叙“有始州之国,有丹山,此山出丹朱也
…… 有毛民之国,其人面体皆生毛,依姓食黍 …… 帝(舜)念之潜为之国,是指毛
民。”
这里,禹导九河的积石与“苗民”、“三苗之民”、“三苗国”、“三毛国”、“毛民
之国”的有机联系,得到了相关史料的论述。提出注意的是:“苗”的读音古代是读作
“毛”音的,今天的西部方言苗族自称“蒙”,由此可见:“苗”或“有苗”的称谓,
是古代对夷蛮少数民族歧视性的诬称而沿袭成俗。
中国古代的氏族部落很多。《史记》、《尚书》称:“夏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
国;成汤受命,号称三千。”“武王观兵孟津,还余八百。”所以,古史指证的积石“
三毛国”、“三苗国”、“三苗之君”,与现代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史前积石相对今日积石显然相当模糊,但大体上是不错的。今日积石山与青海交界
,是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民族自治县。东北距兰州约一百公里,北距黄河二十公里
,丛山之间是刘家峡水库,有大夏河、洮河由南向北贯通其黄水冲积平原而注入黄河。
再放开观察积石山的目光:黄河其北,洮河其东,南面是阿尼公洪大雪山的西秦岭向西
环绕,止于青海湖。山地与平原之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作为一个民族的发祥地,
自然条件非常理想。例如,积石山以东四十公里是临夏,古称河州,就是近代西北回教
的圣地和大本营。
自然条件的优越,正如《西山经》所言:“积石之山……是山万物无不有焉。”远古的
苗民,就在这块丰茂肥美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黔北苗族《芦笙古歌》唱道:“从前,黄
河十二岔,我们苗家十二支,六支住在银大坝,六支住在金大坝……天不热,地不寒,
雨不多,水平静,山青翠。庄稼若箐林,牛羊布满山,苗家有吃又有穿。”
这正是中国史前史新石器晚期的仰韶彩陶文化时期,这时原始人的生活已进入畜牧兼农
耕阶段。专家曾在甘肃马家窑发掘出猪、狗、家畜以及大量的野牛、野鹿遗骨以及丰富
的彩陶残片,“毛民之国……依姓食黍”。黍、高粱。今天,西部方言苗族有:红苗、
蓝苗、白苗、花苗、青苗等色彩服饰不同的支系,在古代,这些氏族部落聚族而居,“
其为人相随”,性格平和好客,渔牧打猎,种红高粱为食。这也是《左传》所言伏羲氏
末期,“三苗”在母系对偶婚姻神农氏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战争似乎相当惨烈,死伤很大,积石有苗氏族部落利用了使自己可能重获自由的机会,
积极地投入了驩头与舜的军事行动。战争失利,积石山被舜的军队占领,驩头率有苗之
人渡过黄河,“叛入南海”,向着青海湖方向败退,直至战争完全失败。
舜惩办失败者,将驩头“放逐祟山”,“驩头自投南海而死。”《山海经·海外南经》
“郭濮注:驩头尧臣,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以其子居南海而祀之。”舜所谓的“怜
之”,并不是真的怜悯宽恕,实际上将驩头家族全部流放到了荒凉的青海湖。
同时,舜,这位传说以贤明而一统天下的帝君,并没有打算放过曾助驩 头“反叛”的
有苗之民,于是采取了中国古代社会极其罕见、残忍的非常手段,将一个庞大的氏族部
落整体流放——“窜三苗于三危。”
2668 万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下辖县,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总面积90997平方公里,下辖4个镇、13个乡。其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境内拥有积石雄关、石海、大禹广场等旅游景点。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管理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自治县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保安族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具有代表性的积石山花儿、积石山麻布戏、积石山秧歌、保安族宴席曲、民族舞蹈、绘画等表演艺术;
(三)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四)民间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传统制作技艺和代表作品;
(五)民族特色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及文化;
(六)民间传统医药医学和保健知识、技能;
(七)有民族民间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民族婚礼、礼仪、习俗及其他有研究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八)民族传统体育和游艺;
(九)集中反映县境内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传统民居建筑、服饰、刺绣、器皿、用具等;
(十)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相关的手稿、经卷、典籍等文献和谱牒、碑碣、楹联等;
(十一)积石雄关大禹治水的传说文化;
(十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三条 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采取认定、建档、保存、研究、宣传等措施予以保护。第四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五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管理工作。
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第六条 自治县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第七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保护与管理第八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普查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确定抢救的重点项目,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实施。
对即将消失的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及时组织抢救。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按专业标准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完整归档、妥善保存和管理。第九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的收藏、研究机构及文化机构收购和受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物属国家所有,应当妥善保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拥有的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料、实物、场所等,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受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第十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的收藏、研究机构及文化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进行收购时,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协商定价原则。第十一条 自治县鼓励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物的单位和个人将资料、实物捐赠给政府设立的收藏、研究机构收藏、保管或者展出。对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第十二条 自治县鼓励民族和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有关学术团体、单位及个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收集与研究,并对其成果给予保护。第十三条 国外组织、个人到自治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研究活动的,应当按有关规定报批。在考察、研究活动结束后向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送交相关资料副本。第十四条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采访和其他活动,整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应当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保持其原有内涵和风貌。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改编、表演、展示、产品开发、旅游等活动,应当尊重其原真性,不得歪曲滥用。
积石的解释
(1)指积聚在一起的石块。 《汉书·晁错传》 :“山林积石,经川丘阜,屮木 所在 ,此 步兵 之地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石门最高顶》 诗:“长林罗户穴,积石拥基阶。” 前蜀 韦庄 《李氏小池亭 十二 韵》 :“积石乱巉巉,庭莎绿不芟。” (2)矿石。 汉 王充 《论衡·量知》 :“铜锡未采,在众石 之间 ,工师凿掘,鑪橐铸铄乃成器,未更鑪橐,名曰积石。积石与彼路畔之瓦,山间之砾,一实也。” (3)山名。即 阿尼玛卿山 。在 青海省 东南部,延伸至 甘肃 省 南部边境。为 昆仑山脉 中支, 黄河 绕流东南侧。 《书·禹贡》 :“导 河 积石 , 至于 龙门 。” 元 袁桷 《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 诗 之一 :“青琐倦迂散,执辔逾关 河 。黄流何奔倾, 积石 何 嵯峨 。”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之五八:“导 河 积石 归 东海 , 一字 源流奠万哗。” 郑观应 《盛世危言·治河》 :“ 河水 发源 昆仑 之墟,伏流数千里,涌出地上汇为 星宿 海 ,至 积石 流入 中国 。由 积石 而东北而南三千里至 龙门 。”
词语分解
积的解释 积 (积) ī 聚集 :积少成多。处心积虑。积储。积愤。积郁。积怨。积愿。积累(噄 )。积攒。 数学上指乘法运算的得数:积数。乘积。体积。容积。 中医指儿童 消化 不良的病:这孩子有积。捏积。 笔画数:; 石的解释 石 í 构成地壳的矿 物质 硬块:石破天惊(喻 文章 议论 新奇惊人)。 指石刻: 金石 。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 药石 。药石之言(喻规劝 别人 的话)。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石 à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
第一个: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第二个:禹王石 走出积石峡,经木场村,翻过索屯坡,在黄河南岸有一尊磐石,高约3米,石上有似人双腚压出阔2米左右的痕迹,形象逼真同侧上部有耒耙之柄靠放压出的痕迹,也很形象这块石头叫“禹王石”《河州志》记载:“青石高八尺,宽七尺,长一丈,大禹导河时常憩其上,坐痕至今犹存”诗人张建有一首《禹王石歌》写道:“积石关外索屯村,河边奇石云根高约八尺宽七尺,黛色经雨留青痕凸凹不平形奇诡,相传神禹昔坐此……”
第三个:相传,巍峨高峻的积石山,蜿蜒几十里,挡住黄河的滚滚水流,每到雨季,拥塞的黄河水泛滥成灾尧帝派禹王爷来治黄河禹王爷从东方沿黄河西上,来到积石山,察看了地形,便带领万民挖山削崖,要在积石山开凿一道峡谷这时一条恶龙横行过来,挡住峡谷的开凿禹王爷非常气愤,狠狠一斧劈下去,把恶龙斩成两段,继续凿山直到现在,黄河两岸的崖壁还是红红的,传说就是禹王爷当年斩恶龙留下的斑斑血迹禹王爷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凿成一条石峡,滔滔黄河顺峡东流而去,消除了这一带的水患这条峡谷,就是现在的积石峡
知道的大概就这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