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黄铜矿

周敏

黄铜矿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黄铜 外文名称 Fool's Gold
硬度 6-6.5 用途
化学式 CuFeS2 分子量 183.52

铜矿产地分布

黄铜矿是分布最广的铜矿物,是炼铜的最主要矿物原料。中国商代或更早就已由黄铜矿等铜矿物炼铜。黄铜矿呈黄铜色,金属光泽;粉末呈绿黑色。摩斯硬度3.5~4,比重4.1~4.3。常呈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产于多种类型铜矿床中。黄铜矿在地表易风化成孔雀石蓝铜矿

中国的主要产地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川滇地区、山西南部中条山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西藏高原等。其中以江西德兴、西藏玉龙等铜矿最著名。

世界其他主要产地有西班牙的里奥廷托,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克拉马祖、犹他州的宾厄姆、蒙大那州的比尤特,墨西哥的卡纳内阿,智利的丘基卡马塔等。

黄铜矿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黄铜矿种类分布

世界铜成矿类型多样,按其地质---工业类型可分为:(1)斑岩型,(2)砂页岩型,(3)铜硫化物型,(4)黄铁矿型,(5)铜--型,(6)自然铜型,(7)脉型(8)酸岩型,(9)矽卡岩型

黄铜矿基本介绍

黄铜矿(chalcopyrite)是 一种铜硫化物矿物。化学式:CuFeS2,常含微量的金、等。正方晶系,晶体相对少见,为四面体状;多呈不规则粒状及致密块状集合体,也有肾状、葡萄状集合体。黄铜黄色,时有斑状锖色。条痕为微带绿的黑色。

黄铜矿是一种较常见的铜矿物,几乎可形成于不同的环境下。但主要是液作用和接触交代作用的产物,常可形成具一定规模的矿床。产地遍布世界各地。在工业上,它是炼铜的主要原料。

在宝学领域,它很少被单独利用,偶而用作黄铁矿的代用品。另它常参与一些彩石、砚石和玉石的组成。

黄铜矿常见问题

铜矿的品位怎么?

化学分析方法一般使用滴定法,但不太常见了,这里收集了一种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操作方法:在电子分析天平称取0.1g样品于100ml的小烧杯中,加5ml 硝酸在电热板上加热一会,再加15ml 盐...

云南省玉门县山加铜矿

我记得云南没有玉门县,您说得是易门县吧!您说的“山”是风景的意思,对吧、铜矿嘛偶不怎么了解,就跟您说说那里的风景吧! 易门县地处滇中西部,玉溪市西北,位于北纬24º27ˊ-24º57ˊ、东经101º5...

铜矿的主要选矿方法与工艺有哪些

如果只是回答你铜矿的选矿方法很简单,基本上全部是浮选。但是,含铜矿石很复杂,有辉铜矿、黄铜矿、蓝铜矿、黝铜矿、孔雀石等等,很多。由于矿石不同,具体的工艺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类的矿石,不同的矿山采取的工艺...

大红山铜矿的主要业绩

回顾21年大红山铜矿的建设和发展历程,速度可谓快马加鞭。建成一期工程日处理矿石4800吨规模用了11年时间,二期工程新增日处理矿石4800吨规模用了3年时间,新增日处理10000吨矿石的二选厂建设仅用...

铜矿尾矿的成份及处理方法

你的矿要进行化验分析,确定成分才好,不同的矿物含量不同,安徽铜陵矿含硫较高,新疆阿舍勒铜矿含金银较高,不同的矿床,经处理后尾矿不同。有的尾矿可以进行二次选矿,提取有用的矿物质。有的尾矿堆存于尾矿库或井...

黄铜矿性质特征

化学性质

晶体化学:理论组成(wB%):Cu 34.56,Fe 30.52,S 34.92。通常含有Ag、Au、Tl、Se、Te,大多为机械混入物;有时含Ge、Ga、In、Se、Ni、Ti、族元素等。

结构与形态:四方晶系,a0=0.524nm,c0=1.032nm;Z=4。晶体 结构与闪锌矿、黝锡矿(Cu2FeSnS4)相似。黄铜矿、黝晶胞相当于闪矿单位晶胞的两倍,构成四方体心格子。在三种矿物的配位四面体中心都分布着阴离子S,在角顶则分布着不同的阳离子。由于三者的结构相似,因而在高温下可以互溶;而当温度降低时,由于离子半径相差较大,固溶体发生离溶。故常在闪锌矿中发现黄铜矿和黝锡矿小包裹体。

四方偏三角面体晶类,D2d-42m (Li42L22P)。晶体较少见。常见单形:四方四面体p{112}、-p 、r{332}、d{118},四方双锥z{201}。双晶以(112)为双晶面或以[112]为双晶轴成简单双晶。可与黝锡矿或闪锌矿规则连生。主要呈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

用途:在冶炼铜矿过程中存在重要反应

2CuFeS2+O2=Cu2S+2FeS+SO2

2Cu2S+3O2=2Cu2O+2SO2

2Cu2O+Cu2S=6Cu+SO2 ↑

铜矿分类分布

1.海相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床。产于下古生代石英角斑岩和细碧岩中。呈透镜状﹑似层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大于 1%。如中国甘肃白银厂﹑青海红沟等矿床。

2.超基性岩中的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产于下古生代纯橄岩﹑辉橄岩﹑橄辉岩岩体的中﹑下部。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镍黄铁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小于 1%。如中国甘肃金川﹑新疆喀拉通克等矿。

3.变质岩层状铜矿床。产于中元古代白云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中﹐沿层产出。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大于1%。如云南东川汤丹﹑山西中条山胡家峪等矿。

4.夕卡岩型铜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和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内外。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铜品位一般大于1%。如安徽铜官山﹑江西城门山等矿。

5.斑岩铜矿床。产于中生代﹑新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二长斑岩﹑闪长斑岩等及其围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小于 1%。矿床常为大﹑中型。如江西铜厂﹑黑龙江多宝山﹑西藏玉龙、驱龙等矿。

6.砂岩型铜矿床。产于中生代陆相砂岩与砂页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辉铜矿为主﹐其次为斑铜矿﹑黄铜矿等。铜品位多大于1%。如云南郝家河﹑四川大铜厂等矿。

黄铜矿发现发展

中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申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新唐书·食货志》又有‘青铜”、“黄铜”的称谓,分别指矿石颜色和冶炼产品,并非现在的铜锡合金与铜锌合金。宋人洪咨夔撰《大冶赋》中又有“其为黄铜也,坑有殊名,山多众朴”,指的是火法炼制的纯铜。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

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铸钱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的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氧化锌在950℃一1000℃的高温下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为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有含锌量超过20%的黄铜片黄铜管,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的地层中也曾出土两种黄铜锥。

显而易见,这些黄铜器物的出现并不是说人们在史前就掌握了黄铜的冶炼技术,而是人们在利用铜锌共生矿时无意中获得的。商周时期铜器的含锌量都很低,一般在10-z数量级。西汉、新莽的钱中有板个别的铜锌甘金钱,其中有的钱币中锌的含量达到7%,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黄铜铸钱产生于西汉新莽之际。因为这些铜锌合金是极个别现象,其含锌量又普遍较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含锌量15%一40%要小得多。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含锌的铜钱是汉代在“即山铸钱”中使用铜锌共生矿时产生的。据对有关矿山进行调查后发现,山东的昌潍、烟台、临沂及湖北等地都有资源丰富的铜锌共生矿,这就使冶炼后的铜含有一小部分锌。到了唐代,由于铸钱材料的规化,使所铸行的钱币中锌的含量均为恒量。

铜矿介绍

斑铜矿

铜和铁的硫化物(Cu5FeS4)矿物,含铜量 63.3%,提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之一。为等轴晶系,其高温变体为等轴晶系,称等轴斑铜矿。表面易氧化呈蓝紫斑状的锖色,因而得名。新鲜断面呈暗铜红色,金属光泽,莫氏硬度 3 ,比重4.9~5.0。常呈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见于各种类型的铜矿床中,并常与黄铜矿共生。也形成于铜矿床的次生富集带,但不稳定,而被次生辉铜矿和铜蓝置换。在地表易风化成孔雀石和蓝铜矿。中国云南东川等铜矿床中有大量的斑铜矿。世界代表性产地是美国蒙大那州的比尤特,墨西哥卡纳内阿和智利丘基卡马塔等。

化学组成

Cu5FeS4,Cu63.33%,Fe11.12%,S25.55%。由于斑铜矿经常含有黄铜矿,辉铜矿显微包裹体,其实际成份变动很大;因为在高温时(>400℃)斑铜矿与黄铜矿,辉铜矿呈固溶体,低温时发生固溶体离溶;

鉴定特征

斑铜矿,可以从其特有的暗铜红色及锖色中加以鉴定,并和辉铜矿与黄铜矿区别; 成因产状:斑铜矿为许多铜矿床中广泛分布的矿物;在热液成因的斑岩铜矿中,与黄铜矿,有时与辉钼矿、黄铁矿呈散染状分布于石英斑岩中;还见于某些接触变质的矽卡岩矿床中和铜矿床的次生富集带中;著名产地:世界著名产地有英国Cornwall和美国Alaska州(SaltChuokmine)Arizona州(Bagdad)等地。名称来源:1845年Haidinger为纪念奥地利矿物学家IgnatiusvonBorn(1742-1791)用其名字命名的铜和铁的硫化物;

晶体形态

四方偏三角面体晶类;晶体可见等轴状的立方体、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等假象外形,但极为少见,通常呈致密块状或不规则粒状;晶体结构:晶系和空间群:四方晶系(高温变体),空间群D42d-P421c(高温变体);晶胞参数:a0=1.095埃;粉晶数据:1.937(1)3.18(0.6)2.74(0.5)

物理性质

硬度:3;比重:4.9-5.3g/cm3;解理:(111)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断口;颜色:新鲜面呈暗铜红色,在不新鲜面常被蓝紫斑状锖色所覆盖;条痕:灰黑色;透明度:不透明;光泽:金属光泽;发光性:无;其他:性脆,具导电性

光学性质

反射色。新抛光面亮玫瑰褐色,但很快变暗而带紫。反射率:18.5(绿光),19(橙光),21(红光)。晶体化学:理论组成(wB%):Cu 63.33,Fe 11.12,S 25.55。因常含黄铜矿、辉铜矿、铜蓝等显微包裹体,实际成分范围:Cu 52~65,Fe 8~18,S 20~27。高温(>475℃)时,斑铜矿与黄铜矿、辉铜矿成固溶体;低温时,斑铜矿和黄铜矿分离。 结构与形态:等轴晶系,a0=1.093nm;Z=8。晶体结构相当复杂。其中S作立方最紧密堆积,位于立方面心格子的角顶和面心,阳离子充填8个四面体空隙,但阳离子向四面体的中心移动,硫的强定向键随着金属接近面心而使结构稳定。金属原子占据每个四面体面上6个可能位置之一,每个四面体提供24种亚位置。Cu和Fe原子随机地占据尖端向上和向下的四面体空隙的3/4。四面体共棱。 六八面体晶类,Oh-m3m(3L44L36L29PC)。常呈致密块状或不规则粒状。 产状与组合

产于基性岩及有关的Cu-Ni等矿床中与黄铜矿、钛铁矿等共生。产于热液型矿床中的斑铜矿,常含有显微片状黄铜矿包裹体,与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黝铜矿、硫铜矿、辉铜矿等共生;有时与辉矿、自然金等共生。还见于某些夕卡岩矿床中,与其它铜的硫化物共生。在氧化带易转变成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褐铁矿等。

鉴定特征:特有的暗铜红色及锖色,硬度低。溶于硝酸,有铜的焰色反应。

工业应用

斑铜矿表面易氧化而呈紫蓝斑杂的锖色。斑铜矿的新鲜断面呈暗铜红色,金属光泽,摩斯硬度3,常成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见于各种类型的铜矿床中,并经常与黄铜矿共生,斑铜矿也形成于铜矿床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中。斑铜矿在地表易风化成孔雀石和蓝铜矿。中国云南东川等铜矿床中有大量斑铜矿。世界其他主要产地有美国蒙大那州的比尤特,墨西哥的卡纳内阿,智利的丘基卡马塔等。铜广泛用于电气﹑机械﹑车辆﹑船舶﹑建筑工业和民用器具。

铜矿基本概述

铜矿石一般是铜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与其他矿物组成集合体,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自然铜矿物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黄铜矿呈亮黄色,斑铜矿呈暗铜红色,氧化后变为蓝紫斑状;辉铜矿(硫化二铜)铅灰色;铜蓝(硫化铜)靛蓝色;黝铜矿是灰色;蓝铜矿(古称曾青或石青)呈鲜艳的蓝色。在古代文献中,青色即指深蓝色。 全世界探明的铜矿储量约6亿多吨,储量最多的国家是智利,约占世界储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有不少著名的铜矿,如江西德兴、安徽铜陵地区、山西中条山、甘肃白银厂、云南东川、黑龙江多宝山、西藏江达县玉龙、墨竹工卡县驱龙等。在金属王国里,铜的导电性仅次于银。铜矿比银矿多且价格便宜。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铜用于电力和电讯工业。

黄铜矿是离子化合物吗

是。黄铜矿是一种铜铁硫化物矿物。常含微量的金、银等。晶体相对少见,为四面体状,多呈不规则粒状及致密块状集合体,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活泼金属(如钠、钾、钙、镁等)与活泼非金属(如氟、氯、氧、硫等)相互化合时,活泼金属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黄铜矿族

黄铜矿手串的功效如下:

1、有助于让身体在变化的时代能灵活适应。

2、有助于推动意想不到的提升。

3、有助于增强创造力和革新。

4、有助于移除情绪障碍、培养稳定通畅的情绪。

5、有助于保护人们免受能量大起大落的影响。

本族矿物为黄铜矿、黄锡矿等。黄铜矿和黄锡矿均有两种同质多像变体:低温四方晶系和高温等轴晶系变体,二者的转变温度:黄铜矿是550℃,黄锡矿是420℃。高温变体其阳离子在结构中呈无序分布,具闪锌矿型结构。低温四方晶系变体,阳离子在结构中呈有序分布,因而与高温变体比较,其对称性降低。这两者的高温等轴晶系变体均能与闪锌矿无限混溶,而在低温下发生固溶体的出溶。

黄铜矿Chalcopyrite—CuFeS2

晶体参数 四方晶系;对称型 。空间群 ;a0=0343nm,c0=0569nm;Z=2。

成分与结构 Cu 3456%,Fe 3052%,S 3492%。当形成温度高于200℃时,其成分与理想化学式比较,S不足,即(Cu+Fe):S>1。含有Mn、As、Sb、Ag、Zn、In和Bi等混入物。晶体结构视为两个闪锌矿晶胞叠加,即构成黄铜矿的单位晶胞。每一金属离子(Cu和Fe)的位置均相当于闪锌矿中锌离子的位置,被四个硫离子包围形成四面体配位。而每个硫离子亦被四个金属离子(2Cu+2Fe)所包围,因此阴阳离子的配位数均为4(图8-9)。所有配位四面体的方位都是相同的。反映在形态上呈四方四面体晶形。

图8-9 黄铜矿的晶体结构

(据陈武等,1985)

形态 晶形呈四方四面体,但不常见。{112}晶面上常出现生长条纹(图8-10),但在 晶面上却很少出现,且二者光泽也不同。通常为致密块状或粒状。

图8-10 黄铜矿的晶形

矿物学导论(第二版)

(据Berry等,1983,修改)

物理性质 黄铜色,但往往带有暗黄或斑状锖色;条痕绿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4;密度41~43g/cm3。具有导电性。

鉴定特征 黄铜矿以更黄的颜色、较低的硬度区别于黄铁矿;与自然金的区别在于绿黑色的条痕、性脆及溶于硝酸。

次生变化 氧化带中,黄铜矿易于氧化分解,转变为易溶于水的硫酸铜,然后与含碳酸的水溶液作用形成孔雀石、蓝铜矿。如果与含硅酸的水溶液作用则形成硅孔雀石。在气候干燥条件下的氧化带中能保留各种含铜硫酸盐矿物。在含铜硫化物矿床的次生富集带中,黄铜矿被次生斑铜矿、辉铜矿和铜蓝所交代。

成因与产状 黄铜矿形成于多种地质条件下。在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中,与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共生。斑岩铜矿中,与斑铜矿、辉钼矿等共生。还产于各种热液成因铜矿床中,以及某些沉积成因(包括火山沉积成因)的层状铜矿床中。

我国黄铜矿的主要产地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川滇地区、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及西藏等。

主要用途 提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