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砌体结构原理与设计

周敏

砌体结构原理与设计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砌体结构原理与设计 定价 17.00元
出版日期 1970-1 ISBN 9787562931980

砌体结构原理与设计目录

1 绪论

1.1 砌体材料和砌体结构

1.1.1 砌体材料

1.1.2 砌体的种类和砌体构件

1.1.3 砌体结构的优缺点

1.2 砌体结构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向

1.2.1 发展历史简要

1.2.2 主要发展方向

1.3 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

1.3.1 设计方法的发展简况

1.3.2 现行规的设计方法

1.4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2 砌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2.1 块体和砂浆强度等级

2.1.1 决体的强度等级

2.1.2 砂浆的强度等级

2.1.3 块体和砂浆强度等级的选用

2.2 砌体的受压性能

2.2.1 砌体受压的受力阶段

2.2.2 砌体受压时的应力状态分析

2.2.3 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2.3 砌体的受拉、受弯和受剪性能

2.3.1 砌体的轴心受拉

2.3.2 砌体的弯曲受拉

2.3.3 砌体的受剪

2.4 砌体的强度设计值

2.4.1 强度设计值的确定

2.4.2 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2.4.3 砌体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设计值

2.4.4 砌体强度设计值的调整系数

2.5 砌体的其他性能

2.5.1 砌体的变形性能

2.5.2 砌体的受性能

2.5.3 砌体的摩擦系数

本章小结

思考题

3 无筋砌体构件的设计计算

3.1 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3.1.1 概述

3.1.2 轴心受压构件

3.1.3 偏心受压构件

3.1.4 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的统一公式

3.1.5 计算例题

3.2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3.2.1 局部受压的分类和破坏形态

3.2.2 局部受压时的砌体强度

3.2.3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3.3 受拉、受弯和受剪构件的承载力

3.3.1 轴心受拉构件

3.3.2 受弯构件

3.3.3 受剪构件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4 配筋砌体构件

4.1 配筋砖砌体构件

4.1.1 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

4.1.2 组合砌体构件

4.1.3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

4.2 配筋砌块砌体构件

4.2.1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构造要求

4.2.2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4.2.3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5 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设计

5.1 结构布置和静力计算方案

5.1.1 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

5.1.2 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5.2 墙、柱的高厚比验算

5.2.1 高厚比和允许高厚比

5.2.2 高厚比验算

5.3 刚性方案房屋的墙体设计

5.3.1 承重纵墙的设计计算

5.3.2 承重横墙的设计计算

5.4 地下室墙

5.4.1 墙体荷载计

5.4.2 墙体计算简图和截面验算

5.5 弹性方案和刚弹性方案房屋

5.5.1 弹性方案单层房屋

5.5.2 刚弹性方案单层房屋

5.5.3 多层刚弹性方案房屋

5.6 上柔下刚和上刚下柔的多层房屋

5.6.1 上柔下刚多层房屋

5.6.2 上刚下柔多层房屋

5.7 刚性基础设计

5.7.1 刚性基础的类型和台阶宽高比

5.7.2 基础的埋置深度

5.7.3 刚性基础计算

5.8 墙体的构造要求

5.8.1 一般构造要求

5.8.2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5.9 多层刚性方案房屋墙体设计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6 过梁、圈梁、挑梁

6.1 过梁设计

6.1.1 过粱上的荷载

6.1.2 砖砌过梁设计计算

6.1.3 筋混凝土过梁设计

6.2 钢筋混凝土圈梁

6.2.1 圈粱的布置

6.2.2 圈粱的构造要求

6.3 钢筋混凝土挑梁

6.3.1 挑粱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

6.3.2 挑粱的设计计算

6.3.3 挑粱计算例题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7 多层混合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7.1震害及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7.1.1 砌体结构的震害

7.1.2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7.2 多层粘土砖房的抗震构造

7.2.1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

7.2.2 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

7.2.3 对楼、屋盖的要求

7.2.4 墙体的拉结钢筋

7.2.5 对楼梯间的要求

7.2.6 其他构造要求

7.3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构造

7.3.1 构造柱设置要求

7.3.2 抗震墙位置

7.3.3 对楼盖的要求

7.3.4 钢筋混凝土托粱

7.3.5 底层抗震墙

7.4 多排柱内框架房屋的抗震构造

7.4.1 构造柱设置

7.4.2 对楼、屋盖的要求

7.4.3 內框架梁的支承

本章小结

思考题

附录

附录1 常用材料和构件自重表

附录2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相关系数

附录3 屋面均布活荷载

附录4 各类砌体强度平均值的计算公式和强度标准值

附录5 砌体常用T形截面特征表

参考文献

砌体结构原理与设计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砌体结构原理与设计文摘

从砌体受压时的应力状态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块体和砂浆的强度、变形模量,块体的外形尺寸,灰缝厚度等。砌筑质量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2.2.3.1 块体和砂浆的强度

块体和砂浆的强度是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确定砌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参数。块体和砂浆的强度越高,砌体的抗压强度越高。

(1)一般情况下的砖砌体,当砖的强度等级不变、砂浆强度等级提高一级时,砌体抗压强度只提高约15%;而当砂浆强度等级不变、砖强度等级提高一级时,砌体抗压强度可提高约20%。可见,提高砖的强度等级比提高砂浆强度等级对增大砌体抗压强度的效果好,而且提高砂浆强度等级意味着水泥用量的增多,所以过度提高砂浆强度等级并非得当。但在毛石砌体中,提高砂浆强度等级的效果就较好。

(2)由于砖在砌体中受弯曲应力和剪应力的作用,因此对一定抗压强度的砖应有相应的抗弯强度(即抗折强度)要求。有较高抗压强度而没有相应抗弯强度的砖,其砌体抗压强度往往比有较高抗弯强度而抗压强度较低的砖砌体抗压强度要低。

(3)强度等级差别较大的砖混用时,由于在同样的荷载下引起不同的变形,将导致砌体在较低荷载下破坏,砌体抗压强度降低,因而只能按较低强度等级的砖去估算砌体的抗压强度。

2.2.3.2 块体尺寸和几何形状

当块体高度较大时,其抗弯抗剪能力提高,因而砌体的抗压强度高;块体的表面越平整,受力越均匀,弯曲应力和剪应力越小,砌体的抗压强度越高。因此采用外形规则平整、厚度大的块体,砌体的抗压强度较高。

砌体结构原理与设计编辑推荐

《砌体结构原理与设计》: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

砌体结构原理与设计常见问题

砌体结构

答;在钢筋软件中不用绘制,如是在板缝中有相应的筋时,你可以利用“单构件输入”进行处理增加钢筋的问题。

砌体结构的规范

构造柱的设置是按抗震要求及层数和墙高来规定的,抗震要求在7度墙高在18m就必须设置构造柱。在抗震要求为7度时,圈梁的间距最大不能超过15m,有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在03G363...

砌体结构问题

砌体结构的特点:容易就地取材,比使用水泥、钢筋和木材造价低;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良好的耐火性;保温隔热性能好,节能效果好;施工方便,工艺简单;具有承重和围护双重功能;自重大,抗拉、抗剪、抗弯能力低;抗震...

砌体结构开洞要求?

如果窗间墙面积小就要设洞边钢筋混凝土柱子,窗间墙面积够大洞顶部设钢筋混凝土过梁。

砌体结构问题?

卫生间的防水带

砌体结构原理与设计序言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土木工程高级技术人才,本教材依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对砌体结构课程的基本要求,较系统地介绍了砌体及其组成材料的主要性能,砌体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混合结构房屋的墙体和基础设计,过梁、圈梁、挑梁、墙梁等的设计及墙体的构造措施,并简略介绍了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本教材从实际出发,本着基本概念讲清、基本计算简明、基本构造适用、便于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原则,力求做到文字叙述清楚,内容由浅人深,例题详略适当,不拘泥于公式的死记硬背,并对基本例题进行点评,以加深印象.对因学时不够而不能讲授、可不作考核要求的内容(但可供自学和提高,也是砌体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相应章节前加以*号表示,使基本内容更加突出、精练。

本书由吴秀丽担任主编,王世琪、付慧琼担任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熊丹安教授担任主审,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吴秀丽(第1章)、付慧琼(第7章),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杨招(第2章),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符蓉(第3章),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陶高乐(第4章)、田晓蓉(第5章),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王世琪(第6章)。

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内容简介

《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论述现代砌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主要内容有砌体结构的发展,砌体的物理力学性能,砌体结构的可靠度,无筋及配筋砌体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混合结构房屋墙、柱设计,墙梁和挑梁设计,砌体结构的构造措施,以及多层、高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第2版)》可供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科研、施工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砌体结构的发展

1.1 古代砌体结构的发展

1.2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

1.3 国外20世纪60年代以来砌体结构的发展

1.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砌体材料及种类

2.1 砌体材料

2.1.1 砖

2.1.2 砌块

2.1.3 石材

2.1.4 砂浆

2.1.5 钢筋、混凝土及混凝土砌块砌体的专用砂浆和灌孔混凝土

2.2 砌体种类

2.2.1 砖砌体

2.2.2 砌体

2.2.3 砌块砌体

2.2.4 配筋砌体

2.2.5 墙板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砌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3.1 砌体的受压性能

3.1.1 砌体受压应力状态

3.1.2 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因素

3.1.3 对砌体抗压强度表达式的研究

3.1.4 砌体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3.2 砌体的受拉和受弯性能

3.2.1 轴心受拉

3.2.2 弯曲受拉

3.3 砌体的受剪性能

3.3.1 概述

3.3.2 砌体抗剪强度的试验方法

3.3.3 影响砌体抗剪强度的因素

3.3.4 砌体抗剪强度理论

3.3.5 砌体抗剪强度表达式

3.4 砌体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3.4.1 砌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3.4.2 砌体轴心抗拉、弯曲抗拉、抗剪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3.4.3 砌体强度设计值的调整

3.5 砌体的变形模量、泊松比和剪变模量

3.5.1 砌体的变形模量

3.5.2 砌体的泊松比

3.5.3 砌体的剪变模量

3.6 砌体的徐变

3.7 砌体的其他物理性能

3.7.1 砌体的热性能

3.7.2 砌体的干缩变形

3.7.3 砌体的摩擦系数

3.8 砌体的破坏准则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

4.1 砌体结构设计方法的发展

4.2 砌体结构半概率、半经验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4.3 砌体结构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

4.3.1 可靠指标

4.3.2 Jcss方法

4.3.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的设计表达式

4.4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的可靠度设计调整及其设计表达式

4.4.1 设计表达式

4.4.2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4.4.3 新规范的砌体结构设计可靠指标

4.4.4 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剪力墙可靠度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无筋砌体结构构件的承载力

5.1 受压构件

5.1.1 短柱

5.1.2 对砌体偏心影响系数的进一步研究

5.1.3 轴心受压长柱

5.1.4 偏心受压长柱

5.1.5 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5.1.6 双向偏心受压构件

5.1.7 计算例题

5.2 局部受压

5.2.1 局部受压的工作机理

5.2.2 砌体局部均匀受压

5.2.3 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局部受压

5.2.4 梁端下设有垫块或垫梁时支承处砌体的局部受压

5.2.5 计算例题

5.3 轴心受拉、受弯和受剪构件

5.3.1 轴心受拉构件

5.3.2 受弯构件

5.3.3 受剪构件

5.3.4 计算例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配筋砌体结构

6.I网状配筋砖砌体受压构件

6.1.1 网状配筋砖砌体的受压性能

6.1.2 网状配筋砖砌体受压构件的承载力

6.1.3 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的构造要求

6.1.4 计算例题

6.2 组合砖砌体受压构件

6.2.1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的组合砌体构件

6.2.2 计算例题

6.2.3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

6.2.4 计算例题

6.3 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构件

6.3.1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轴心受压承载力

6.3.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偏心受压正截面承载力

6.3.3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抗剪承载力

6.3.4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的计算

6.3.5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构造

6.3.6 计算例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混合结构房屋的静力计算和设计

7.1 承重墙体的布置

7.2 混合结构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7.3 刚性方案房屋的静力计算

7.4 弹性方案房屋的静力计算

7.5 刚弹性方案房屋的静力计算

7.5.1 单层刚弹性方案房屋的静力计算

7.5.2 多层刚弹性方案房屋的静力计算

7.5.3 上柔下刚和上刚下柔房屋的静力计算

7.6 横墙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分析

7.7 墙、柱的计算高度

7.8 墙.梁(板)的连接和约束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圈梁、过梁、墙梁和挑梁

8.1 圈梁

8.1.1 房屋中圈梁设置的部位

8.1.2 圈梁的构造要求

8.2 过梁

8.2.1 过梁上的荷载

8.2.2 过梁的承载力计算

8.2.3 过梁的构造要求

8.3 墙梁

8.3.1 概述

8.3.2 墙梁的几种计算方法

8.3.3 墙梁的受力性能

8.3.4 墙梁按组合结构的计算方法

8.3.5 墙梁的基本构造要求

8.3.6 计算例题

8.4 挑梁

8.4.1 挑梁的破坏特征

8.4.2 挑梁倾覆时的受力性能

8.4.3 挑梁的设计计算

8.4.4 计算例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砌体结构的构造措施

9.1 墙、柱的高厚比要求

9.2 一般构造要求

9.3 防止墙体裂缝出现的措施和墙体伸缩缝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10.1 概述

10.2 震害及其分析

10.3 结构布置原则

10.4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验算

10.4.1 地震作用的计算

10.4.2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计算简图与地震作用的简化计算方法

10.4.3 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

10.5 配筋砌块砌体房屋的抗震验算

10.6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0.7 配筋砌块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0.8 计算例题

参考文献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目录

1 砌体结构房屋主要类型和震害

1.1 砌体结构概念

1.2 砌体结构房屋主要类型

1.3 砌体结构房屋震害

1.4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性能研究和应用前景

1.5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三要素

2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2.1 建筑布置与结构选型

2.2 地震作用计算与抗震强度验算

2.3 抗震构造措施

3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3.1 建筑布置与结构选型

3.2 地震作用计算与抗震强度验算

3.3 抗震构造措施

4 内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4.1 建筑布置与结构选型

4.2 地震作用计算与抗震强度验算

4.3 抗震构造措施

5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

5.1 建筑布置与结构选型

5.2 地震作用计算与抗震强度验算

5.3 抗震构造措施

6 抗震设计实例

6.1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实例

6.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实例

6.3 内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实例

6.4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砌体结构在设计中常见问题解析?

在我国的多层住宅建筑中,砌体结构房屋以其造价低廉,施工方便和容积率低等优势深受甲方及业主认可,在各种结构形式的房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绝大部分设计院都在使用PKPM系列软件进行辅助设计。这种结构形式虽然在设计实践中应用较多,但是也存在一些应注意的问题,现就砌体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1 软件使用在2008版的PKPM结构软件中,与砌体结构相关的建模计算绘图等都设置在QITI模块中,其中建模部分的操作与PMCAD主菜单1基本相同。在使用QITI模块建模时,2008版PKPM软件提供了构造柱选项,这使得在建模时可以输入混凝土构造柱,从而真实模拟砌体结构的实际情况。在以往的设计中,结构设计人员通常将梯板厚度设置为零,把楼梯荷载换算成房间面荷载由程序导算成作用在楼梯间周边杆件上的荷载,梯板、平台板等构件内力单独计算,并未考虑楼梯与整体结构的共同作用,这其实是不妥当的。汶川地震震后场景尤其是楼梯间的大量破坏令我们触目惊心,在实际情况中考虑到楼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有较明显的影响,宜在结构计算中予以适当考虑[1]。2008版PKPM软件提供了梯板按斜梁建模输入以使楼梯参与结构整体抗震计算的功能,通过与以往的楼梯间简化建模方式进行计算比较可知,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有一定贡献,尤其对砌体,框架结构的影响较大,对框剪、剪力墙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视结构抗侧构件刚度与数量而异。[2]此外,在楼梯段上下端对应墙体处应增加四根构造柱,与在楼梯间四角设置的构造柱合计有八根构造柱,再与楼层半高处的钢筋混凝土带等可构成应急疏散安全岛。在进行梁配筋计算时,许多结构设计人员通常直接使用SATWE进行计算,这是不合适的。在真实受力情况中,砌体结构中的梁与承重砖墙的实际关系为简支,这与框架结构中梁柱之间为刚接的情况不同,所以在计算时,应在SATWE模块中的接PM生成SAT-WE数据选项的子选项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将梁设置为梁端铰接,从而保证梁构件的挠度及下铁配筋,剪力墙结构亦应如此。作用在楼面上的活荷载,不可能以标准值的大小同时布满在所有的楼面上,因此在设计梁、墙、柱和基础时,还要考虑实际荷载沿楼面分布的变异情况,也即在确定梁、墙、柱和基础的荷载标准值时,还应按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后取用,故建筑结构在进行柱、墙设计时,应对其承受的活荷载进行折减。点选后,程序根据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1-2条2款对活载折减。许多结构设计人员,尤其是年轻的设计人员通常不加思考点选折减柱、墙设计时的活荷载,这是不合适的。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4-1-2活荷载按楼层的折减系数只适用于住宅、办公楼、宿舍等小开间房间的折减,对于商场来说则不安全,这点应引起注意;另外,在PM模块的第三项楼面荷载传导计算中也有荷载折减,两处若都选折减,则荷载折减系数会累加,即在PM中折减过的荷载会在SATWE中再次折减,这样同样会导致结构不安全。同样,在进行基础设计时需对活荷载进行折减,设计人员往往以为在SATWE中点选折减传给基础的活荷载便可折减,这同样是一个误区。SAT-WE程序传到基础软件的荷载实际上都是按标准值传递的,所以折减传给基础的活荷载这一项对基础软件的荷载值不起作用。该项只对SATWE软件的基础设计荷载简图中的最大组合内力起作用。用户如果要考虑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折减需在JCCAD中的荷载参数定义里的活荷载按楼层折减系数填入。基础设计时有些结构设计人员基于习惯通常在JCCAD的基础人机交互选项中的读取荷载子项中选择读取全部荷载,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对于框架,框剪及剪力墙结构应选择读取全部荷载(包括SATWE荷载),而对于砌体结构并无抗震等级而言,在SATWE第二步结构内力,配筋计算时软件将承重砖墙简化为混凝土墙,此时在JCCAD中若选择读取全部荷载,这就会使软件将砌体结构中的承重砖墙按照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墙进行计算并考虑各抗侧力构件刚度将地震作用进行分配,这就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从而导致安全隐患,因为砌体承重砖墙实际是不参与抗震的,正确做法是只读取PM恒、活标准荷载进行基础设计,这与QITI模块中的竖向导荷结果是相吻合的。2 设计绘图出于保护耕地和环境的目的,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全面禁止使用烧结粘土砖的一系列规定,以蒸压粉煤灰实心砖为代表的新型墙体材料得以广泛应用。6、7度时采用蒸压粉煤灰实心砖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不低于粘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粘土砖房屋减少一层,高度应减少3m,且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应按增加一层的层数所对应的粘土砖房屋设置,其他要求可按粘土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1,3],这一点不应被结构设计者忽视。此外,蒸压粉煤灰实心砖强度等级应尽量使用最低的MU10,因为砖场(尤其是北方地区)出厂的蒸压粉煤灰实心砖的强度等级一般很难做到MU15,如果设计时采用MU15则不宜买到,部分施工单位可能用MU10的蒸压粉煤灰实心砖以次充好代替,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建设单位出于成本控制考虑,对每m2的含钢量有较高的控制要求,根据工程经验,7度区的多层砌体结构含钢量不宜大于30kg/m2,多层住宅的开间一般均较小,楼板板底钢筋基本上按照最小配筋率配置即可满足挠度及裂缝的要求[4]。对于边跨板的支座根据边界条件可知受力情况为简支,所以边跨板支座负筋一般配置8@200满足最小配筋率即可,对于屋面板而言由于荷载较大,板厚一般为120mm,此时屋面板采用三级钢8@200双层双向配置基本可满足挠度裂缝及最小配筋率的要求。部分板支座负筋不够时可以配置附加钢筋,这样设计对含钢量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对控制建设成本及满足甲方要求也有很好的意义。多层住宅一般每户均设置有室外阳台,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为C30,悬挑板保护层与室内板构件相比应增加10mm。挑板厚度的确定,一般经验为静挑跨度的1/12~1/10,后者用于轻挑板,为了方便记忆,只须记住1/10即可,这是针对荷载标准值为15kN/m2左右的取值。此外,挑板在一般民用荷载下,最大悬挑尺寸对年轻结构师来说应该有个量的概念,一般经验认为,挑板最大净挑尺寸不宜超过1-5m,但笔者曾在几个工程中作过1-8~2-0m的普通混凝土挑板,均未作预应力,所以1-5m只是一个大概的量,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突破至2-0m左右。根据几年来所作工程,归纳出了下面一张挑板在常见悬挑尺寸下板厚和配筋的取值表格(表1),以供参考,以期在工程实践中可直接利用,以提高设计效率。悬挑构件的设计不应过分追求经济,不该冒进,构件荷载估计大些,配筋配大些是明智之举。悬挑构件的安全储备应该比常规构件大些,因为其并非几次超静定结构,支座一旦坏了,就会一下子塌下来。所以一般算出来配筋是多少,要乘以足够大的放大系数,配筋配大些。挑板板厚一旦确定后,与其相邻的作为支座的板块板厚应尽量与之相同或接近,厚度不宜小很多(一般厚度差值宜≤40mm),否则挑板相邻的支座板块与挑板相接处,要在构造上加腋以平衡内外的负弯矩,同时也避免了挑板支座梁受扭或剪力墙的平面外受弯矩。此外,挑板下铁虽然正弯矩为0,可以按照最小配筋率0-2%配下铁,但对大挑板下铁应配置足够的受压钢筋,以减少因板徐变而产生附加的挠度,一般下铁配筋为上铁的1/3~1/2,而且间距为150mm左右(间距稍密些,为了混凝土板抗裂)。与框架、剪力墙等结构相比,多层住宅一般每个单元中的户型均为一致,在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可以采用绘制单元的方法将相同的单元户型绘制在一起,例如一座拥有六个相同单元的住宅,只需绘制一个单元轴号重叠标注即可,对于边跨单元支座部分可以单独绘制,节点绘制时宜先将同一个节点制作为块,修改时使用CAD中的块参照编辑命令,可以达到批量修改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施工图纸绘制效率。若住宅座落在坡地上,在图纸上标明不同的结构标高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多层砌体房屋若因建筑功能要求错层时,当相邻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0-8m时,错层交界处的墙体,除两侧楼盖处圈梁照常设置外,还应沿墙长每隔不大于2m增设一根墙中构造柱,以提高砌体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5]。3 规范理解规范是设计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使用结构规范对于每个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许多年轻的结构师对于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不甚了解,笔者就应用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在设计中常遇到的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所谓构造柱就是起到墙体之间的拉结作用,一般不参与抗震作用。

对于砌体结构,因其抗震性能差,构造柱的设置较为严格。在其抗震作用时也可以点取其参与抗震作用。

如何设置呢?见抗规731和732的内容。下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