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夹属榴顶石

周敏

夹属榴顶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夹属榴顶石 成    分 多变
硬    度 多变 比    重 多变

夹属榴顶石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夹属榴顶石常见问题

哪位大神告诉我石榴石属什么

你好,石榴石是一种矿物,石榴石晶体与石榴籽的形状、颜色十分相似,故名“石榴石”。色泽好、透明的石榴子石可以成为宝石,石榴石的英文名称为GARnet,由拉丁文“Granatum”演变而来,意思是“像一样...

顶级石榴石价格高不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据我所知,顶级石榴石的价格基本上都在600块钱以上。顶级石榴石还是蛮受欢迎的。         价格来源于网络,...

顶级石榴石多少钱知道的亲告诉下

您好,据我所知这个价格不是很高的,我了解的一些价格有:石榴石是一种矿物,石榴石晶体与石榴籽的形状、颜色十分相似,色泽好、透明的石榴子石可以成为宝石。1、涵杰商贸天然石榴石手链,材质是水晶。价格:7...

请问顶级石榴石手链价格

据我所知的,顶级石榴石手链价格,目前比较好一点的紫牙乌,6mm大小的克价在150元左右,一条手串差不多价格在1500-2000围就已经非常不错的了,要是珠子在大的话,价格就要更贵了。又可能都要翻倍了...

如何分辨石榴石?

1.石榴石如果颜色超艳超通透的,如果价格又很诱人,悠着点,有问题。2.看棉絮杂质,石榴石里面很容易有黑点、冰裂的。3.石榴石比一般水晶要重,拿在手上掂量下,如果比粉晶要轻,就要警惕。4.石榴石比...

石榴科种属分布

石榴科仅石榴属1属2种,其中原石榴为南也门的索科特拉岛所特有;另一种即石榴,起源于西亚地区,产于地中海区及亚洲西部至喜马拉雅,中国很早即有栽培。2000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中国。早期分类学者将石榴属归入千屈菜科,但石榴科子房下位,有多数雄蕊从子房上方的肥厚花托内发出,显然和千屈菜科不同,现时学者均将此属成独立的科,和桃娘科、千屈菜科等同列入桃金娘目(Myrtales)。

石榴繁体对照

卷539_42 【石榴】李商隐

榴枝阿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壹千年。

榴石石榴石

(Grenn Grossular-Gamet)

有两种变种:一种为透明的晶体。另一种则呈块状。南非的称为德兰士玉,以其产地命名,因与玉石相似,可能含有铁矿石的黑色斑点。自1960年代,肯尼亚一直在开采透明的绿色钙铝榴石,称为沙弗来石。块状可用于装潢,沙弗来石刻面后用做宝石。

从熔体中结晶宝石

适宜组分的熔化和结晶是这类合成方法的特点,它主要有四种方法:

1焰熔法

焰熔法也称维尔纳叶法。它是维尔纳叶在1908年创造完成的,也是合成宝石的第一种商业生产方法。它主要用来生长合成红宝石、蓝宝石、金红石、尖晶石和钛酸锶等。

图10-1-1 维尔纳叶炉

焰熔法的基本原理是:适宜组分的细粉末落入烈焰之中熔化,然后在子晶棒上固化形成单晶。

图10-1-1表示焰熔法所用设备。添加纯净原料粉末于筛状平底容器中(如无色刚玉加Al2O3粉末),在振动器有规律的振动下,粉末通过筛底均匀等量的落入氧气流内,下降至外管处与外管通入的氢气混合。二种气体在足以熔化粉末的高温下燃烧(刚玉的熔点为2050℃)。熔滴落在下部,旋转平台的子晶处结晶。旋转下降平台使晶体进一步生长。平台每小时约下降1 cm,一般5~6小时可完成生长。

晶体生长结束后,晶体冷却并可能纵向裂开,或者用小锤轻敲纵向裂开以释放内应力。焰熔法生长的晶体称为梨晶。梨晶大小通常长20 cm,直径2 cm。

在添加粉末中加入少量致色元素可以合成有色刚玉宝石。例如:

颜色 致色元素 品种

红色 铬 红宝石

粉红色 铬+铁+钛 蓝宝石

蓝色 钛+铁 蓝宝石

 镍 蓝宝石

紫红/绿 钒 仿制变石

焰熔法合成的宝石,由于粉末下降不均匀及旋转生长速度等问题,可能使宝石产生弯曲的生长纹和色带。红宝石的弧形生长纹常密集如唱片的纹道,蓝宝石的弯曲色带常较宽。由于存在未燃烧的气体,可以有单个或成群的气泡,但无气液二相内含物。由于内应力常使梨晶从中间裂开,为节约原料,宝石切磨常常不定向,故从顶刻面可见二色性,而通常天然宝石顶刻面垂直 C轴,故不见二色性。

当合成星光红宝石时,在添加的原料中还加入少量二氧化钛。梨晶生成后,在1300℃恒温24小时,使二氧化钛出熔成沿红宝石晶体结构密集排列的细小晶体。当平行这些内含物方向取料琢磨成弧面型时,就会呈现六射星光。合成星光宝石除了可见大量的气泡和未熔化粉末外,弯曲色带明显,特别是肉眼观察时,星光明显,浮于宝石表面,星线完整、均匀、连续性好。

事实上,焰熔法生产的大部分合成刚玉常用于钟表工业等精密仪器制造业,用作轴承。

2提拉法

晶体提拉法又称丘克拉斯基法。它主要用来生长高质量的晶体。生产的宝石包括合成红宝石、蓝宝石、尖晶石、变石、钇铝榴石和钆镓榴石等。

将组成晶体的原料放在坩埚中加热熔化,在熔融液面上接籽晶提拉熔体,在受控条件下,在提拉旋转过程中,生长出圆棒状单晶体。

具体做法是:所需配料在敞口的坩锅中熔化,坩锅材料通常为铱(熔点2442℃)。将熔体表面温度控制在晶体熔点,让种晶接触熔体表面,然后缓慢旋转提升,结晶作用即在种晶端部发生。形成的晶体为圆棒状晶体。图10-1-2是晶体提拉法示意图。

晶体提拉法生长的宝石内含物不多,最常见的是一种拉长的鱼雷状气泡。

钇铝榴石和钆镓榴石等“合成石榴子石”是氧化物而非硅酸盐。但它们模仿了天然石榴子石的结构和成分,所以总是归于石榴子石类。分子式为A3B5O12。最著名的钇铝榴石是提拉法生长的,稀土元素使之着色,可以生长出各色人造宝石。钇铝榴石可见复杂的稀土元素吸收光谱,硬度为85,密度为457g/cm3,折射率为183,色散为0028,晶体为等轴晶系。可见熔滴和气泡内含物,有时可见弧形条纹。

图10-1-2 晶体提拉法示意图

3壳熔法

壳熔法又称冷坩锅法或盔熔法。它用于生产与钻石相似的仿制品立方氧化锆。在室温下,氧化锆属单斜晶系,但在2000℃以上是立方晶系。立方氧化锆的生产是加入百分之几的钙或钇的氧化物作为稳定剂,使氧化锆在室温下仍保持立方晶系的晶体。

立方氧化锆的熔化温度为2750℃。没有容器能够承受如此高的温度。这种方法的成功取决于使用同一组分的固体外壳,将添加的粉末熔化。

图10-1-3 是壳熔法熔炼设备示意图。氧化锆粉末装入四周由冷铜管组成的金属杯内,由高频线圈提供热量。因为室温下氧化锆是绝缘体,高频不能使之加热,所以开始时先插入一根锆棒,高频使金属锆熔化,熔化将蔓延至四周的粉末,最后仅剩下一薄层粉末外壳不熔,循环冷剂使之保持在熔点温度之下,这个熔壳厚不足1 mm。在持续熔融状态数小时后开始冷却,从首先冷却的壳底开始生长似圆柱状的晶体,直至所有熔体固化。最后在 1400℃时恒温12 h使晶体退火,以消除应变。

图10-1-3 壳熔法熔炼设备示意图

无色的立方氧化锆大批生产以仿制钻石,加入各种致色剂可生长出橙色、、绿色、褐色和淡紫色等品种。立方氧化锆硬度为85,密度56~6 g/cm3,折射率为217,色散为0060。晶体中偶尔可见未完全熔化的面包屑状氧化锆粉末和少数气泡。

图10-1-4 浮区熔炼法设施示意图

4区熔法

区熔法也称区域熔炼法。它是每次仅熔化添加材料的一部分或一个区域。添加材料可以是粉末状的、烧结棒或局部熔化的粉末棒。熔化从添加材料的一端开始,移动加热线圈或添加材料,使熔炼区移动,最后达到重结晶的目的。

图10-1-4 给出的是区熔法的一种浮区熔炼法的示意图。在这种技术中,一根烧结棒被二个卡盘垂直的夹在一个保温管中,然后卡盘旋转并下降,穿过一个高频线圈。熔融区仅由表面张力支撑。

区熔法可以生产合成刚玉和变石。它很少显示内含物等成因证据。事实上,它常用来提纯而不是生产晶体。更多地用于工业如集成电路中单晶硅的合成。

2020-10-06连平县

具体介绍,请参看下文:

中国古代房建的发展情况

(一) 原始及上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约1000-4000年前)

原始社会的房屋是由经地穴、半地穴发展成为木骨抹泥和草顶抹泥的地上建筑,虽然很是简陋,但也标志这人类从穴居移至地面,就房屋建筑发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基本上均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该地区属湿陷性黄土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古人发明了夯土技术。由于该工艺施工技术简单,且极易取材,故得以传承发展并延用至今。另外,夯土技术也可夯筑台基和高大的墙壁,建造高大建筑,商朝最后一任帝王受辛(纣王)所造之“鹿台”,也许就是夯土技术的产物。此外,经考古发现,陕西西周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柱间用阑额、柱上用斗的形象,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城中体系斗栱已出见端倪。

春秋、战国时期,经犬戎之乱、平王东迁后,周室王权衰微,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均打破礼仪制度修建了大量的宫殿。由于当时的建造技术不具备建造巨大的多层楼阁,从而使“台榭”应运而生。所谓“台榭”,是以阶梯形夯土为基础,逐层建造房屋,依靠土台的逐步升高,营造出多层楼阁的大建筑观感效果。此外,各层土台的边缘、隔墙底部用横枋加以固定,从而起到预防崩塌的作用。

此外,战国时期的宫室在瓦当及地砖的使用上已日渐成熟,并制作出相应纹饰的工具。至于宫室内的装饰,主要是以朱红地面配及墙面壁画,个别壁柱、壁带也以青铜装饰,并镶嵌玉饰,其景豪华万分。

(二) 秦、两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王赢政横扫六合、并吞八荒,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继而,徙天下富商于咸阳,仿照六国宫殿,在渭水以南之上林苑建造阿房宫,依据现存的阿房前殿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500米。《史记》称:“上可作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后项羽入关中将其付之一炬,相传大火连烧三个月不灭。

两汉时期,虽然与北方匈奴战争连绵不断,又有王莽篡汉的内部纷争,但作为中国第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建筑水平和发展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最富盛名的宫殿是西汉前期建造的长乐、未央、建章三宫,长乐宫为故秦之兴乐宫;未央宫为汉朝所建第一宫殿;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其内设有暖房、凉室,并附有湖泊、园林,由于三宫殿规模宏大,故史籍记载较为详细,受篇幅所限故不再此一一赘述。汉朝宫殿建筑虽然仍以台榭为主,但较之以往,其规模和构造形式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在宫门外建造巨阙,“阙”是建立在宫殿、庙宇或陵墓甬道、神道两旁的一种表示官爵、功绩的象征性装饰建筑,其式样和牌坊相似,有石制、木制两种。此外,城内还建有官署府库。

两汉时期木制结构现已无存,但从石阙及壁画上看,中国古代房建的三种主要形式:柱梁式、穿逗式及密梁平顶式已经全部出现。特别是在石阙上,工匠仿造木结构雕出柱、阑额、斗栱、缘飞及屋顶,由此可看出汉代木建筑工艺之精良。此外,中国古建屋顶极具代表性的五种样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在两汉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9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期间战祸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段时期,少数民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鲜卑氏统一北方并建立了北魏政权。由于该段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群众信佛祈福者非常之多,故南北方均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史载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永宁塔,为北魏时期建造,木制结构,高四十余丈,为我国乃至世界木塔之最。由于佛教盛行,故此阶段的建筑风格较之前期也有所变化,外观由庄重式变为流线型,该时期的飞掾(屋檐由直线变为向上翘的曲线)、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及梭柱等对后世建筑均有较大之影响。此外,期间西方文化经大石由河西走廊传至中原,对该时期的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建筑装饰弃用汉代的云雷纹而该用植物纹样等。

(四)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590年-公元1279年)

唐代为我国古代建筑第二个发展高峰,此期间最为著名的为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后周皇帝武则天于洛阳修建之“明堂”,其平面呈方形,高86米、长89米;相传仅用十月完工,可见在当时社会已存在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及施工组织。

唐代建筑保留至今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从用料尺度、结构构件以及设计方法上看,木制结构,特别是斗栱的使用至此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外装饰的处理上也达到了建筑艺术于技术之一统。中国古建的一大特征“翼角”,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北宋时期现存建筑较少,但张择端所绘之《清明上河图》为当时的建筑样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北宋编撰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规范—《营造法则》,全书三十四卷,书中共提及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及彩画作制度等,并附以图样说明。在门窗的选用上,此阶段出现了格栅,从而取代了唐以前的板门和直棂窗。

(五)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2年)

元朝于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东北平野之上建造大都城(今北京),该城市的设计者为汉人郭守敬,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按巷制所创之都城。

明朝为中国古代建筑第三个发展高峰期,政府设工部,主要负责人称:尚书、侍郎。其职为总揽皇家及全国建筑。明朝建筑除单体建筑宏伟外,还将院落式布局发挥了最大效率,如北京城的建造是以中轴线为据,穿过皇城的正门、主殿,并出皇城北以钟鼓楼为结束。此外,衙署在皇城前、太庙分列其左右,天地二坛以“天南地北”之理论排列,其余各住宅、寺庙乃至仓库等无不规划完备,显示出博大气势。

明代宫殿均是以上等之楠木建造,采用以斗口为单体建筑设计模数,外观采用红墙、黄瓦、白基台,其风格较之前朝别具一格。

清朝的建筑成就主要之一为园林,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及避暑山庄就是极好的佐证。此外,民间造园在其当时也是较为盛行,南方大小商甲,特别是漕运、盐贩等均有其豪华园林。

清朝政治及社会制度延续明朝,清工部于公元1733颁布《工程做法则列》,该则列较之宋时《营造法则》而言,标准程度高,利于大量预制,保证建筑群的统一协调。特别是标准程度的提高,对加快工程进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就单体建筑方面,清朝除对前明原有大型房屋建筑翻新及修缮外,并未有其独到的发展;1840年后,随着国门被西方侵略者洞开,期间也引入了西洋建筑,但就其整体而言,大多华而不实、夸浮之风盛行,未能得其要义,故最终也随着洋务运动的告终而一同被掩埋在历史的车轮中。

二、中国古代房建的基本特征

(一)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木构架建造,木构架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顶的荷载。其主要形式有二种样式:

1、梁柱式:此种建筑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筑均是按

此建造。其主要特点为:灰土夯实,在柱顶石上立柱,室内最高柱名为中柱,次为金柱、前后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顶横向间架设大梁,俗称“五架梁”。而后在其上依次重叠搭设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间用“瓜柱”连接,局部梁下还配有随梁枋。柱纵间在梁上架设檩,一般自上而下顺序为:脊檩-上金檩-下金檩-檐檩;檩下有枋,并设挡板连接,再在檩上搭掾。该结构的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其具体构造见图2-1:

2、穿逗式:该建筑形式主要在我国东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建造。其主要特征与柱梁的柱上架梁、梁上架檩的方式不同,而是将柱的高度不同等分,并在其上直接成檩;另用穿枋直接穿过各柱,使其成为一体;檩上搭掾与梁柱式相同。优点是用料较小,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其具体构造见图2-2,此外,还有密梁平顶式构造,其主要特征是出现了承重墙,顶为平掾,内部也柱、梁、檩构造。该建筑主要出现在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区,由于上述地区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用平顶。

(二)外观分为三段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台基、屋身、屋顶。

1、台基:是指建筑物下的基座部分。与商周时期的台榭类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为主,改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显示出建筑物的宏伟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物台基的高度代表着建筑物本身的等级及其主人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还有须弥座台基,它是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柱下结构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间结构为拦土;柱上结构为柱顶石。

2、屋身:该部分主要由柱、板墙及门窗组成,并其上部设有雀替。雀替是至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3、屋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在极大地丰富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的同时,大体积的屋顶也可将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建筑物的防潮措施。其结构形式为两坡顶和四坡顶,并辅以单檐双檐之分。中国古建屋顶主要有五种形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及攒尖。

(1)庑殿、歇山

庑殿属四坡屋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是四坡与两坡重合屋顶,其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门城楼屋顶即属于重檐歇山样式。

2)悬山、硬山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墙头有各种形式。此种样式以中国南方居多。

(3)攒尖

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和在顶部,最后再加顶。

(三)斗栱为重要建筑构造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下部还有坐斗及翘(图2-8)。其作用为:

1、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2、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3、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四)以间为单位,模数制的设计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道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之为一间,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计算单位。建屋时,只要确定了性质、间数,按所规定的材的等级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适当、构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从而也就达到了模数制,从而即便是没有图纸也能组织施工,并能保持建筑群的整体性。

(五)院落式布局,注重建筑群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常为南北向,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三、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类型

(一)宫殿

中国自古以来均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建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明清皇城—紫禁城,此建筑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之典范。前有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后有乾清、坤宁、交泰三宫,这种布局为传统的“前朝后寝”式布局。紫禁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整座宫城正是以建筑形象体现了皇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

(二)民宅

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民宅大多无台榭,屋顶也仅有悬山及硬山两种。但也是以院落式布置,北房明间为堂,东西间及耳房为居室,以东间为上;多院落住宅中,中轴线上院为上;也是按传统礼制安排居住。

(三)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以佛教为主要,仅洛阳一带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国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数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建造的。其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心为三层台基上的九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环绕围墙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东、南、西三面中央开门,门上都建有门楼。院北是较简单的乌头门。僧舍等附属建筑在主体建筑的后面和西侧。寺墙四角建角楼,墙上有短椽并盖瓦,墙外挖壕沟环绕,栽种槐树。此外,道家建筑的白云观及青羊宫,也是非常有名的建筑。

(四)陵墓

因为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建筑主要就是体现在陵墓建设之上,故对其加以叙述。依据中国传统思想,木属阳、故造阳宅,石属阴、继而造阴宅。中国古代帝王有这“视死如视生”的理念,其生前所住所用,在其死后均移至地下。据考证,墓室最早为楚国所用,西汉时期得以发展,但仍以木制为主,其名为“黄肠题凑”。东汉时期出现了石砌墓室,墓顶发展经平梁顶、拱门顶至东汉末期已发展为苍穹顶。在明清帝陵的方程明楼及墓室内的门梁柱,也是以砖石建造的,但由于木材的主导地位,在门梁柱及屋顶均雕刻出斗栱及翼角等。由此可见,我国工匠对砖石的使用也是具有较高水平的。

四、中国古代房建发展的几点弊端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凡事有利则有弊,中国古建虽历经千年传承但也存在多数弊端,在此姑且妄加剖析一二:

1、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观念及皇权的高度集中制,对中国古代的房建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百姓建房的高度及规格形制不能超越副署,而副署又不得超越皇城,从而使诸工匠即便有了新建造理念,也不敢妄加建造。

2、明清两朝虽设立工部总管国内建造,但始终未能将其形成一门学科,建造之事仅局限在工匠之间,且好的建筑技术不是禁存于大内,就是藏匿在私人的囊狭之中,从而对古代房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3、受封建观念及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砖石一直未能起到建筑主导作用,从而使中国古代房建失去了质变的契机。

4、中国二千年文明史,朝代更替频繁,且又经南北朝及五代十国的两次大分裂,对古代建筑造成了极大的损坏。而战争的胜利者往往对前朝遗物进行大肆焚毁,

这是中国古建多数不能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拱、昂等组合成铺作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

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厅堂结构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

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

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

构件种类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宋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营造法式》作如下介绍:

①形制。殿堂型构架内、外柱同高,柱头以上为一水平铺作层,再上即为贯通整个房屋进深方向,随屋面坡度叠架的梁。厅堂型构架内柱升高,没有贯穿整幢房屋进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间使用较短的梁叠架起来。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带有生起和侧脚。

③梁。露明的梁称为明伏,被天花遮住的梁称为草伏,明伏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长度和位置的不同称谓,如檐伏、乳伏、平梁、搭牵等。梁的长度以椽架来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条架在两伏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长度,一般梁的长度为几个椽架的长度即称几椽檐伏,但两椽架长的梁在构架最上一层的称为平梁,在内外柱之间的称为乳伏,处于乳伏之上一椽架长的梁称为搭牵。

④铺作。在梁柱交点的斗拱形成铺作层,它既能加强构架的整体性,又能巧妙地吸收、传递来自不同方向的荷载,是抬梁式构架中起结构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绍:

清七檩硬山大木小式构架。

①形制。清官式建筑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斗拱。有的檐柱、内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拱层,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构架,多数则近似宋式厅堂构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较为粗壮。小式建筑规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较节省。但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均无明伏、草伏的区别。

②柱。抬梁式构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于前、后檐最外一列柱子称为檐柱,位于山墙正中的柱子称为山柱,在建筑的纵中线上的内柱称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内柱,均称金柱。从故宫现存建筑看,明代建筑柱子尚保留了侧脚、生起的作法,清代则很不明显。

③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檩数定称谓,例如上承九檩者称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长度以步架(即檩间水平距离)来计,九架梁者长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六架梁者长五步架等。此外,还有几种次要的短梁,如檐柱与金柱间的梁,长仅一步架,在大式建筑中称桃尖梁,在小式建筑中称抱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这时往往上面还有一道一步架长的短梁,称单步梁。各种类型的梁,截面高宽比,多近于6:5,或5:4,截面近于方形。

④斗拱。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拱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拱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到清代斗拱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

⑤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脚被取消,纵向的联系构件减少,襻间、串等被统一成檩、垫、枋三位一体的标准作法,称"一檩三件"。

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一般为20~30厘米;穿枋断面不过6×12至10×20平方厘米;檩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内;椽的用料也较细。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井干式结构

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同时,个人建议你看看梁思成先生的《拙匠随笔》和庄裕光先生的《古建春秋》,里面分章节介绍了中国古建筑。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矿区赋矿围岩

连平县位于广东省北部,与江西省全南、龙南县相邻,是105国道入粤第一县。

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始建连平州,辖和平、河源两县,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州为县,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成立河源市,连平改属河源市管辖。辖13个镇,159个村委会,16个居民委员会,县政府驻元善镇。

连平拥有“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森林,一流的水质”,是“广东省生态县”和“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季飘香,万壑鸟鸣”,这里是神奇的山水画卷,梦中的香格里拉,是一块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有粤东北第一高峰黄牛石,闻名遐迩的上坪桃园、天然雕琢的圣迹苍岩、激情无限的新河漂流、风情浓郁的忠信花灯……构成特色迥异的九连山生态休闲旅游胜地。“连平老八景” 为西山瀑布、圣迹苍岩、丹灶虬松、戈罗耸翠、南楼野眺、龙潭喷雨、梧峰樵唱、仙塔遗踪,现存的有西山瀑布、圣迹苍岩、龙潭喷雨、戈罗耸翠、梧峰樵唱。“连平新八景”为圣迹苍岩、黄牛仙峰、银梅峰林、西山瀑布、新河泛绿、上坪桃源、戈罗耸翠、六祖禅踪。

连平县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县城”“中国鹰嘴蜜桃之乡”“第二个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广东省卫生城镇”“广东省生态县”“广东省双拥模范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广东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广东省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县”等称号。

连平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后发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发展平台优质,拥有“一园两邨”,是一块投资兴业的新兴热土。

连平县地处广东省北部,河源市西北部,东江流域上游。东邻和平县,南连东源县、新丰县,西接翁源县,北与江西省龙南、全南两县交界。位于东经114°14′44″~114°56′51″,北纬24°05′48″~24°28′08″之间。县境东西长约724公里,南北宽约556公里,总面积227508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广州市217公里、河源市102公里,国道G105线、大广高速、汕昆高速、武深高速、粤赣高速和省道S341灯官线、S230忠定线贯穿境内,为国道G105线和大广高速公路入粤第一县。

连平县地处粤北九连山区,境内地形复杂,山丘绵亘,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九连山脉在境内自北分别向西和西南方向延伸,平均海拔为6935米。两大水系(东江水系、北江水系)、六条主要河流(连平河、大席河、忠信河、大湖河、陂头河、贵东河)纵横全境。北、中部多为中低山,西南部大多是丘陵地带,东南部以谷底盆地为主。山地、丘陵、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

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县内地貌大致可分为北、中部山地区,西南部丘陵区和东南部谷底盆地区及陂头、内莞喀斯特地形区。

据出土文物考证,连平县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群居住。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连平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连平属南海郡,为龙川县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连平属南越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至三国时期, 连平属南海郡龙川县、桂阳郡浈阳县地。东晋时期,连平属东官县。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至明正德十二年(480~1517),连平先后分属河源县、浈阳县、龙川县、循州、翁源县地。明正德十三年至崇祯六年(1518~1633),连平分属河源、翁源、长宁(新丰)、和平县地。

明崇祯七年(1634),奉旨割惠州府和平县之惠化图、河源县之忠信图、长宁(新丰)县之长吉图,韶州府翁源县之东桃、银梅两铺(后称银梅图),置连平州。州治设在元善镇,辖和平、河源两县,属惠州府。这是连平单列县级散州的开始。

清沿明制,连平仍设州,但无属县。

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连平改州为县,属惠州府,下辖4个图:惠化图、银梅图、长吉图、忠信图。

民国3年6月,省、县之间设道制,连平属潮循道。民国7年,全县设4区:惠化区(一区)、银梅区(二区)、长吉区(三区)、忠信区(四区)。民国14年,省、县之间设行政区,连平属东江行政区。民国15年至17年,连平辖5个区:惠化(一区)、上坪(二区)、长吉(三区)、忠信(四区)、银梅(五区)。民国25年9月,广东省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连平属第六区(区址:韶关)。民国36年,连平改属第七区(区址:兴宁)。

1949年(民国38年)6月2日,连平县人民政府在忠信长安旅店成立。6月25日,县人民政府迁至元善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连平属东江专区(地址:惠州)。1952年,改粤北行政区(区址:韶关)。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

1958年11月,连平、和平两县合并,仍称连平县,隶属韶关专区。1959年11月,陂头(包括贵东)划给翁源县辖。1960年4月,隆街划给新丰县辖。7月初,惠化、上坪划给新丰县辖。连平县委、县人委机关迁往和平阳明镇办公,连平县改称和平县,隶属韶关专区。1962年6月,原划给新丰、和平两县的社(镇)重归连平,恢复连平县建制,仍属韶关专区,县人委设在元善镇。1963年6月,改属惠阳专区辖。1967年6月,陂头从翁源划归连平县辖。自此,原连平县境复原。

1983年冬撤社设区(镇)。1987春,撤区建乡(镇)。1988年1月,河源市成立,连平改属河源市辖。

2015年至今,连平县下辖13个镇(上坪、内莞、元善、陂头、溪山、隆街、田源、油溪、忠信、高莞、大湖、三角、绣缎)、16个社区、159个行政村、2509个自然村。

土地资源

根据连平县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341261415亩,其中集体土地32240985亩,国有土地18851565亩;耕地面积3067911亩,园地6836445亩,林地27442821亩,草地6051975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608885亩,交通用地304395亩,水域6801225亩,其他土地5811615亩。

水能资源

境内有大小河流68条,其中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东江水系的连平河、大席河、双头河、忠信河、大湖河、高陂河,北江水系的陂头河、贵东河)。年均水资源总量20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5739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551万千瓦,可开发量101万千瓦。

矿产资源

连平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煤、铁、铜、铅、锌、锡、钨、金、银、磷、石墨、粘土、稀土、陶瓷土、大理石、硅石、白云岩、石灰岩、玄武岩、辉绿岩、花岗岩等,是广东省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储量较为丰富的一个县,被誉为“粤北有色金属之乡”。

野生动物资源

县境内野生动物品种繁多,分布广,经县林业局调查发现,县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两栖爬行动物20多种、哺乳动物20多种、鸟类50多种、昆虫100多种。

兽类:有狼、豺狗、野猪、狐狸、獭、豪猪、果子狸、野兔、鼠、黄鼠狼、穿山甲、狸猫、猪獾、野牛、黄猄、山鹿、赤鹿、山羊、大灵猫、小灵猫、苏门羚、蝙蝠等50多种。

禽类:有山鸡、雉鸡、竹鸡、斑鸠、鹧鸪、野鸽、水鸭、燕子、乌鸦、雁、老鹰、麻雀、菜雀、白鹇、画眉、黄莺、啄木鸟、杜鹃、青翠、翡翠、白劳、天堂鸟、牛喜雀、蜡咀、猫头鹰、鹞、鹭鹚、鸳鸯、鹌鹑、喜鹊、鹊鸦、八哥、布谷鸟、黄鹤、白鹤、山寒、山凤凰、呼恶鸟、五彩鸟、夜莺、子规、池鹭、鹳等100多种。

鱼类:有鲩鱼、青鱼、鲢鱼、鲤鱼、鲫鱼、黄鳝、泥鳅、桂花鱼、七星鱼、塘鲺、金鱼、鳙鱼、鲶鱼、乌鰡、鳗鱼、红鲅、青鲅、灰勾鱼、河鲣、猪姆锯、角魭等。

甲壳类:有蚌、虾、蟹、田螺、蜗牛、蟛蚌等。

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石蛙、犁头蛙、娃娃鱼等。

爬行类:有青竹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南蛇、泥蛇、饭铲蛇、过山风、草花蛇、百步蛇、三线蛇、过树容蛇、蜥蜴、蛤蚧、壁虎、龟、鳖鱼等。环节动物有蚯蚓、水蛭等。

昆虫类:有蚕、蜂、蜘蛛、蟋蟀、虱、蝉、萤、螳螂、蚊、蜻蜓、跳蚤、蚱蜢、黄蚁、黑蚁、蜈蚣、臭虫、瓢虫、蝴蝶、紫胶蚧、蝎子等。

野生植物资源

连平是广东省林业县之一,山地广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植物生长。按样地调查及标本采集,县内已发现的主要野生植物有1368种,其中苔藓8科8属8种、蕨类36科72属121种、裸子植物5科7属7种、被子植物152科617属1232种(双子叶植物127科489属1022种、单子叶植物25科128属210种)。

树木:有马尾松、湿地松、杉、香樟、黄樟、红楠、黄楠、山苍子、拐枣、酸枣、柯树、竹柏、含笑、光皮桦、枫树、白橼、青冈、石斑木、绸木、红椎、天料木、赤黎、白黎、檫木、泡桐、花栏木、榆树、榕树、柳树、乌桕、山楂、杨梅、苦楝、槐树、冬青树、半枫柯、油茶、茶树、石榴、棠梨、黄皮、青梅、石梅、桃、李、柿、栗、柑、桔、枇杷、沙梨、猕猴桃等,此外还有上百种无名杂树。近几年来发现的珍稀植物有银杏、水杉、三尖杉、粉背兰、古榕等。50年代末引进的新树种有桉树。

竹类:主要有毛竹、方竹、苦竹、青皮竹、撑杆竹、麻竹、黄竹、泥竹、单竹、簕竹、观音竹、白眉竹、棕竹、箬竹、蒿竹、佛肚竹、蔓生秀竹、赤竹等。

药用植物:有灵芝草、石花、茯苓、伸筋草、木贼、海金河、狗脊、金花草、石祈蛇、半边旗、贯众、骨碎补、肉补、石苇、薏米、淡竹叶、芦根、水菖蒲、菏草、谷精草、灯芯草、天门冬、野百合、寿门冬、七叶一枝花、黄精、牛尾菜、仙茅、五叶薯、淮山、射干、山姜、金线兰、石仙桃、盘龙参、苞舌兰、鱼腥草、狗贴耳、四大天王、九节茶、将军木、五指毛桃、竹寄生、枫树寄生、铁线草、火炭母、牛膝、木通、何首乌、半边莲、黄莲、大血滕、十大功劳、白药子、秤钩枫、黑老虎、玉桂、巴戟、郁金香、仙鹤草、猴耳环、葫芦茶、大叶千斤拔、鸡血滕、狗尾草、两面针、蓖麻、铁冬青、凤仙花、芙蓉花、山芝麻、元宝草、五加皮、扁豆、鸭脚木、大茶药、念珠草、益母草、夏枯草、丹参、半枝莲、韩信草、生地、枸杞、毛麝香、玄参、独脚金、穿心莲、车前草、玉叶金花、九节木、金银花、罗汉果、甘菊、蒲公英、满天星、旱莲、竹节草、胡蔓藤、老公经、香附、山豆根、艾叶、天南星、九星明、地胆头、薄荷、槐角、紫苏、半夏、枝子、常山、乾葛、苍耳子、石斛、草决子、石决明、急性子、金樱子、青蒿、威灵子、六月雪、青箱子、黑丑、谷精子、七叶草、女贞子、木鳖子、丝线吊金钟、夜明沙、茴香、杜促、疗粉草、凤尾草、蛇舌草、田基王、溪黄草、金钱草、独脚仙茅、鱼藤草、蜡烛草、还魂草、鹅不食草等300多种。

花草类:有玫瑰、月季、桂花、白兰、黄兰、夹竹桃、山杜鹃、五金梅、洋紫荆、羊蹄甲、夜来香、万年青、石仙桃、菊花、兰花、大丽花、美人蕉、文竹、佛肚竹、假槟榔、鱼尾葵、木芙蓉、茉莉花、鸡冠花、牡丹、芍药、山丹、脱衣换锦、荷花、扶桑、石榴花、紫薇、木莲、剪春兰、蔷薇、海棠、含笑、虎利、狗牙、野百合、月月红、凤仙、迎春、雁来红、映山红、九里鱼、仙人掌、铁树、茶花、腊梅、玉簪花、锦屏风、宝珠绛桃、碧桃、绿萼、瑞香、牵牛花、莲花、蒲公英、鸡肉花、水仙花、一品红、吊兰等。

连平县地处粤北九连山区,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地势自北向东南和西南方向倾斜,平均海拔6935米。九连山脉在境内自北分别向西和西南方向延伸,两大水系(东江水系、北江水系)六条主要河流(连平河、大席河、忠信河、大湖河、陂头河、贵东河)纵横全境,北、中部多为中、低山,西南部大多是丘陵地带,东南部以谷底盆地为主。

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县内地貌大致可分为北、中部山区、西南部丘陵区和东南部盘地区及陂头、内莞喀斯特地形区。

北、中部山地区

该区北接江西省,东至和平县,包括上坪镇及陂头、内莞、溪山、田源、油溪、高莞等镇的一部分。岩石组成主要有砂页岩、花岗岩、砾岩、片岩和石灰岩等。区内土壤质地疏松,土层较厚,养分充足,适宜林、草生长,为县内主要牧区和用材林区。区内地形多为中、低山,山脉连绵起伏。中山地势高耸而陡峭,坡度30~50度,最大坡度60~65度,山峰大多在海拔900米以上,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9座,其中黄牛石顶海拔1430米,为全县最高峰。低山山势较缓,坡度30~40度,最低为10多度,海拔300~500米左右。多数沟谷切割较深,“V”形谷及嶂谷发育,山间夹有溪流,但流量不大。

区内山脉为九连山脉的一段,可分为黄牛石和风吹蝴蝶两大山系。

黄牛石山系起于县境北部粤赣交界处,主峰黄牛石顶海拔1430米。山系一般海拔高度为900~1100米,坡度30~40度,向西伸展,自北至南海拔千米以上的主要山峰有:仙人嶂,海拔1036米,是与江西省之界山;大山尾,海拔1084米,是元善、隆街、陂头3镇之界山;老虎坳,海拔1022米,是隆街镇与陂头镇之界山;雷公礤,海拔1219米,是连平县与新丰县之界山;石牙头,海拔1283米,位于溪山镇境内;禾笔尖,海拔1233米,位于溪山镇与元善镇增坝村的交界处。

风吹蝴蝶山又称双峰山,位于县境东北部,是连平县与和平县之界山。主峰海拔1272米。山系一般高度为海拔900~1000米,坡度30~50度。最大坡度60~65度,最小坡度10多度,大小坡度悬殊较大。整个山系由东北向西南伸展,自北至南海拔千米以上的主要山峰有:三堆树,海拔1219米,是上坪镇与内莞镇之界山;打石坑顶,海拔1100米,位于上坪镇境内;兰房合顶,海拔1151米,位于内莞镇北部;兰房尾,海拔1013米,东面是锯板坑矿区;寒山,海拔1249米,位于内莞镇内;七星墩,海拔1170米,是内莞镇与油溪镇之界山;朝天马,海拔1320米,是内莞镇与油溪镇之界山;滴水岩,海拔1305米,位于油溪镇境内;猫牙狸,海拔1034米,是油溪镇与元善镇之界山。

西南部丘陵区

该区西接翁源县,南界新丰县,包括隆街、元善等镇及陂头、溪山、田源的大部分地区。地形多为丘陵及低山,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坡度为10~30度,岩石由泥质页岩、砂页岩和花岗岩组成。土壤多为中厚土层,土质较为肥沃。连平河流经元善、溪山、隆街等地。水资源丰富。该区适宜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林,为连平主要的粮产区及经济林区。

东南部盘地区

该区东至和平县,南接河源市郊区,包括忠信、大湖、绣缎等镇和莲塘茶场,以及高莞、油溪的大部分地区。地形多为盆地,盆地边缘有低丘陵。地势平坦,低矮平缓,高度一般在海拔200米以下,素有“忠信小平原”之称。岩石组成多为砾石、砂及粘土,土壤质地疏松,土层深厚,适宜种植水稻、花生、大豆、蒜头、茶叶、油茶、油桐、沙梨和枫栗等,为县内粮食产区及主要经济作物区。

喀斯特地形区

县内陂头洞周围山岭和内莞的中莞、塘兴、小洞等处山岭,因由石灰系灰岩、白云质灰岩构造,经长期的水溶侵蚀作用形成许多石峰和岩(溶)洞,构成了喀斯特地形区的特殊景观,为连平县主要旅游景点。主要岩洞有:

圣迹苍岩:又名内莞岩,位于县城东向内莞镇境内。岩体为石灰系灰岩构造,经长期水溶作用,形成洞内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龙岩:旧称“龙潭喷雨”,位于连平县西部陂头镇腊溪洞尾龙岩山的半山腰处。洞长300米,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等别有风韵。春、夏季水从洞口涌出,秋、冬季水从洞底石缝中流出。一年四季水源稳定。1972年,在洞口下侧20米处拦水筑坝,开渠引水发电,装机容量800千瓦。洞内的水源从何而来尚未查明。

上岩、下岩:位于连平县西部陂头镇境内,为石灰系灰岩天然溶洞。上岩、下岩两个岩洞相距约100米,因一个在上,另一个在下,故名。两洞的地面皆成长方形。其中上岩洞内面积1600平方米,下岩洞内面积1200平方米。两洞高度均为6米。1939年(民国28年),它们俱被国民党十二集团军余汉谋部修整为军事仓库。1948年(民国37年),这两处军事仓库搬迁至江西后,上、下岩废弃。

连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主要特征为:夏冬长,春秋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季节明显。

一、水文河流

境内河流分属东江、北江两大水系。

东江水系河流有连平河、大席河、忠信河和大湖河,流域面积19655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311%。大小支流57条,其中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42条。

连平河:发源于元善镇的黄牛石山麓,往西南流经元善、溪山、隆街,至隆街镇塘河口汇入新丰江。全长71公里,河宽平均28米,流域面积58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078,天然落差818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828立方米/秒。大小支流18条。

大席河:发源于上坪镇中村的尖峰岭(海拔7329米),流经上坪、内莞、元善、田源等镇,至田源河头村和石坑西约2公里处出县境,流入新丰县。境内河长59公里,流域面积53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398,天然落差107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595立方米/秒。大小支流15条。

忠信河:发源于和平县青州蚬仔塘,向西南流经锯板坑东侧,折向南流经九连、油溪、忠信,至忠信石塘水出境流入河源市郊区。境内河长65公里,流域面积593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409,天然落差819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424立方米/秒。有10条主要支流。

大湖河:发源于和平县青州乡和尚栋之北,经下礤流入县境。流经大湖镇,收入溪水、清沟水、河洞水,至敖岭出县境,流入河源市郊区。河长42公里,流域面积1227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0758,天然落差70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2立方米/秒。

北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陂头河和贵东河,流域面积313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325%。大小支流11条,其中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7条。境内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质良好,全县地下水平均每日涌水量887376吨。

陂头河:发源于陂头镇的分水坳。流经陂头镇的三水、腊溪、莲光、夏田村,至夏田径口流入翁源县。河长253公里,流域面积1845平方公里,天然落差805米,河道平均比降000782,多年平均径流量538立方米/秒。

贵东河:源于江西省大吉山之南,向西南流经狗背坑至塘田,沿途收寨背坑水、蒲洞水、大华水、嶂背水、花山水、杨公坑水等左右诸水,流经蒲洞、贵东墟至其吉围入翁源县境。河长16公里,流域面积1289平方公里,天然落差350米,河道平均比降000894,多年平均径流量376立方米/秒。

地下水

连平县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其次是山塘、水库、渠道、水田等地表水的渗漏补给。境内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质良好。据广东省地质局1982年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连平幅)的调查:境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连平水、忠信水等河谷地区;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在陂头、元善、溪山、隆街等镇盘地及河谷地区;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戈罗笔、隆街、九连、谢洞、西山、贵东等岩体地区。据钻孔水文地质资料调查:陂头镇地下水一般水位埋深1~75米;上坪、内莞、元善、溪山、田源、隆街等镇地下水一般水位埋深1~10米;九连、油溪、忠信、大湖、绣缎等镇地下水一般水位埋深1~30米。全县地下水平均每日涌水量887376吨。有代表性的出泉点有陂头龙岩、内莞圣迹苍岩、忠信狮子口泉水坳等。

二、气候

连平县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的南麓,位于东经114°14’至114°56’,北纬24°06’至24°36’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主要特征是:夏冬长、春秋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降水季节明显。

四季

按照日常平均气温12℃—22℃为春秋季,低于12℃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标准划分,全县四季分明。

春季从2月21日起至4月25日止,共64天。天气多变,常有低温阴雨,阳光缺少。

夏季从4月26日起至10月5日止,共163天。初夏是全年降雨高峰期,盛夏除热力性雷阵雨或受台风影响外,一般是高温睛热天气;夏末受弱冷空气影响,偶尔出现寒露风天气。

秋季从10月6日起至12月10日止,共66天。雨季结束,形成寒露风天气过程,多是秋高气爽,极少数年份有阴雨天气。

冬季从12月11日起至次年的2月20日止,共72天。多出现晴冷天气,“冬至”后为全年最冷期,甚至出现霜冻或冰冻,半数年份高山有积雪。

日照

县境内光照条件良好,年均日照总时数为16598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38%。2~4月份,每月日照总时数在70~80小时之间,其余各月在100小时以上;7月份最多,超过200小时。

连平地处低纬度,日照时数较长。但由于山地面积广,平原甚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9座,云雾亦较多,各地日照分布不均。这种现象有利于香菇、木耳、茶叶、水果、竹木等林作物的生长,但不利于农作物春播、春种和春收。

太阳辐射

县内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72237卡/厘米,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但年际变化较大,各月差异也明显,7月份达136010卡/厘米,而3月份仅为53140卡/厘米。

气温

据1952年至1988年气象资料记载,县内全年平均气温徘徊在180°C~207°C之间。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一般在92℃~108℃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63℃~280℃之间。全县绝大多数的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历年仅出现过一天日平均气温为-01℃。历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955年1月,为-54℃。历年最高气温出现在1953年8月,为395℃。

降水

县内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7797毫米,雨量充沛。但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75年,达27320毫米;最少的是1963年,仅9975毫米。另外降水的季节差异也很大,4~6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48%;10月份至次年2月份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的16%;其他月份共占36%。历年月最大降水量为8239毫米,出现在1968年6月。一般从3月份开始,雨量逐渐增多,5、6月份为降水最集中期,而且强度大,易引起山洪暴发。如1964年6月15日降水量达2006毫米,其中最大降水量为1小时544毫米,引起全县性的山洪暴发,造成惨重损失。日雨量大于或等于800毫米的暴雨日数,平均每年为14次。8月份以后降水逐渐减少,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则易产生秋旱,甚至秋、冬、春连旱,如 1963年旱期长达162天。

湿度

连平县年平均湿度为79%,年内平均相对湿度最大的月份是6月,为85%;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的月份是12月,为71%。

蒸发

连平县属内陆山区,植被良好,日照短,风速小,蒸发量不大,年均蒸发量为13936毫米,折算成自然水体的蒸发量为1059毫米,相当于广东省变幅的下限值。年内蒸发量最大月是7月,月总量1742毫米,占全年的13%;最小月是2月,月总量676毫米,占49%。蒸发量最大年是1955年,年总量15871毫米;最小年是1965年,年总量11010毫米。

连平县受季风影响,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秋冬偏北风较多,春夏东南风较多,6~8月多偏南风。年均风速为14米/秒,瞬间极大风速为20米/秒。

据连平县气象资料记载,最多霜日是1963年,为33天,最少霜日是1962、1985年,均只有2天。霜日出现天数,以12月至次年的1月占多,2月次之。初霜日一般在11月末至12月初,最早是1982年11月11日;终霜日一般在2月末至3月初,最晚是1954年3月23日。县内各地无霜期277~317天。由于每年冷空气的强度和路径不同,故历年出现初、终霜日的年际差异较大。历年平均霜期日数为65天。

连平县有半数年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雪,但时间短,大雪少。最多降雪日出现在1968年,一年共降雪6天。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1975年12月14日,平均雪深4厘米,个别山沟积雪月余。初雪最早出现在1952年12月3日,终雪最迟出现在1969年3月13日。

灾害性天气

县内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阴雨、冰雹、暴雨、寒露风、霜冰冻、干旱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低温阴雨、寒露风、暴雨和干旱。

低温阴雨多发生在早春期间的2~3月份,常有明显的冷空气入侵,冷暖气流相持于华南上空,产生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寒露风多发生在9月25至10月25日之间,每年最少有1次寒露风过程。暴雨多发生在 5~6月,历年平均月降雨量均在300毫米以上。由于降雨强度大,大雨、暴雨日数多,且时间集中,易引起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灾害。干旱主要有春旱和秋旱。

描写石榴的好词好句

石碌铁区中心出露的地层有(图3-7):蓟县-青白口系石碌群和震旦系石灰顶组(即QbS7),两者为断层接触。矿区东侧近围还出露石炭系南好组-青天峡组、二叠系峨查组-鹅顶组、南龙组。其中,南好组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而寒武至泥盆系、三叠-侏罗系地层在本矿区缺失,各层位岩性组合、厚度和含矿性等见图3-3。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查进展,矿区东部的石炭-二叠系地层之下有石碌群存在。

图3-7 石碌铁矿区地质略图

石碌群是石碌矿区的主要赋矿岩系,系一套(低)绿片岩相变质为主的(局部达角闪岩相)、浅海相、浅海-潟湖相和/或浅海相—海滨相(含铁)火山-碎屑沉积岩和碳酸盐岩建造,具类复理石式沉积韵律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7个层位(图3-3):

QbS1(第一层):红柱石绢云母石英片岩(图3-8a)、片理化石英岩、含炭质红柱石白云母石英片岩,镜下可见变余水平层理、微粒序层理。厚度大于900m。

图3-8 石碌矿北一铁矿段石碌群岩石野外和显微照片

QbS2(第二层):主要为蛇纹石化大理岩、镁铁橄榄石大理岩、二透岩化大理岩,其中发现火山凝灰岩,厚度在15~100m之间。

QbS3(第三层):以石英绢云母片岩为主,间夹千枚岩、石英片岩和绿泥石、红柱石斑点石英绢云母片岩及硅质条带,并夹少量火山岩物质,见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厚约300m。

QbS4(第四层):下部为石英片岩、石英岩;中部为石英绢云母片岩及千枚岩;上部为石英片岩、石英岩。本层夹少量火山岩,可见不完全干裂及水平层理和微波层理。厚度80~140m。

QbS5(第五层):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片岩类,夹火山凝灰岩及少量硅质岩,可见韵律型水平层理、斜波层理、波状层理,局部可见微斜层理。厚度大于450m。

QbS6(第六层):是铁-钴-铜主含矿岩系,厚度大于800m。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三段:上段主要由白云岩、含泥质或炭质白云岩(即不纯白云岩)、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夹炭质板岩或千枚岩,含Chuaria-Tawuia(宏观藻类)化石(张仁杰等,1989),残余沉积结构发育(图3-8b),但不含其他金属矿产;中段是含铁主要层位,由条带状二透岩(二透岩即透辉石透闪石岩)(图3-8c)、含钾长石眼球的条带状二透岩(图3-8d)、含石榴子石条带的二透岩(图3-8e)、条带状二透岩化白云岩(图3-8f)或白云岩质铁英岩(如Spier et al,2003)及铁质千枚岩或铁质砂岩组成,局部夹火山凝灰质岩、石膏和碧玉等(图3-8g),中夹赤铁矿(局部含磁铁矿、假象赤铁矿)多层(图3-3);下段是重要的含钴铜岩性段(图3-3),以二透岩化白云岩、白云岩和条带状二透岩为主,夹硅质岩、石英绢云母片岩等。

石碌群第六层中最有意义的是与铁矿体直接接触的条带状二透岩,通常表现由灰白色、黄绿色角闪石(透闪石和阳起石)+透辉石组成的条带与由长石+石英组成的条带交替出现,或者表现由褐红色或咖啡色硅酸盐矿物(石榴子石为主,其次是闪石类或透辉石、钾长石)组成的条带与黑色、黑灰色铁氧化物(赤铁矿和磁铁矿)、长石和/或石英组成的条带交替出现(图3-8c,e)。原岩恢复表明(见第六章 ),这些二透岩原岩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浆同熔(不纯)灰岩、不纯白云岩而形成的岩浆矽卡岩。薄片观察(图3-8h)反映这种岩石类型主要包含20%~60%的闪石类、20%~60%的透辉石、20%的石榴子石、60%铁氧化物和5%正长石,以及少量的石英、方解石和榍石矿物。据Dorr(1969)和Spier et al(2003)的定名,这类岩石可归为角闪岩质铁英岩(amphi-bolitic itabirites)。此外,二透岩石化白云岩同样表现由灰白色白云石+透闪石+透辉石组成的条带和由黑色铁氧化物组成的条带交替出现,据Dorr(1969)和Spier et al(2003)的定名,此类岩石可归为白云岩质铁英岩(dolomitic itabirites),为钴铜矿体的直接赋矿围岩。

上覆石碌群第六层为震旦系石灰顶组,即本文重新划分的石碌群第七层(QbS7),是石碌矿区次要含铁层位,厚约120m,但不含碳酸盐及二透岩,并可分为上下两段:下部为薄层状灰黑色千枚岩与变石英砂岩或铁质石英砂岩互层,夹贫赤铁矿;上部为厚层变石英砂岩、含铁-铁质砂岩(图3-2、图3-3),镜下可见水平和交错层理。石碌群总厚度大于2600m,且尚未见底。石碌群各亚层间似乎呈连续沉积关系(张业明等,1998),但据报道(单惠珍等,1991),第三层和第四层可能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系与沉积间歇有关。野外剖面实测期间,我们也在矿区西面石碌岭至金牛岭剖面发现石碌群第四层底部有类似的砾石存在(图3-9a)。结合石碌群第六层二透岩与第五层接触关系(详见第四章 第二节 ),我们认为石碌群的岩石组合、沉积序列和时代仍是今后值得重新认识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图3-9 石碌矿区石碌群野外照片

近20年来石碌群已陆续有火山物质的报道:吕古贤(1988)在主含矿层第六层中发现两层火山凝灰岩,在主矿层底第五层片岩上同一岩段(同已知保秀岭火山岩)又发现几处火山凝灰岩层,厚达10m以上。李桂兴(1982)在相同层位也见到钾流纹斑岩,并划分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斑岩及基性—酸性火山岩系列。另外,石碌矿区第六层附近出露的细碧岩SiO2,MgO含量分别为435%~514%和39%~121%(华南富铁科研队,1985;许德如等,2001c)。此次研究,我们在矿区南六铁矿体还发现一厚约50cm的凝灰质熔岩(图3-9b),该岩石呈墨绿色,夹于白云岩内,两者产状一致。因此,石碌群是一套中-浅变质岩夹双峰式火山岩系列,以粗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间夹镁质碳酸盐岩、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等组合,沉积分异作用明显。尽管受变质的影响,在粉砂岩特别是在过渡类型的岩石中仍清楚地显示韵律型水平层理及水平波状层理和微斜层理。从沉积特征来看,石碌群一至五层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显示出海进型开阔海滨环境,地层厚度大,岩石组合较简单,类似均衡补偿沉积盆地环境下形成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建造;上部含铁建造中的白云岩属高镁碳酸盐,Ba,Sr元素含量高(华南富铁科研队,1986;侯威,1987),并夹炭质板岩,总的来看,可能形成于受限制的海盆。

宝石和钻石有什么区别啊?

描写石榴的好词好句

好词摘抄:

晶莹剔透;鲜艳夺目;硕果累累;酸甜可口;鲜美多汁;清爽可口

好句摘抄:

1、石榴的表面那样难看,还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用手指剥开石榴皮,没想到石榴皮如钢铁般坚硬,我怎么也剥不开来。这时,张老师拿出一件法宝小刀。只见她用刀尖在石榴皮上开了一个小方口,玛瑙般的石榴籽儿露了出来,一颗颗水红水红的,在阳光的照耀下,还亮晶晶的呢!

2、石榴的表皮虽然不好看,但是它整个的果实都有用,它启发我,做人不能只是外表美丽,肚子空空;应该象石榴一样,从内到外,实实在在。

3、石榴的外表并不好看,没有苹果那样红润的光泽,使人一望变产生爱慕之心;也没有菠萝那样诱人的香味,让人闻了不由得馋涎欲滴。它只有一层粗糙的。带着裂口的黄皮,象在咧着嘴傻笑。但是,剥开石榴的皮,你就会看到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石榴籽,每颗石榴籽包着一层粉红色的菠膜,亮晶晶的,又白又嫩象一颗颗钻石,又象是小孩的牙齿。望嘴里送一粒,甜甜的汁液就流进了我的肠胃里,舒服极了。

4、石榴的外皮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脸上还布满了小雀斑,可比不上苹果那红润的脸蛋;表面还凹凸不平,可不像苹果有着光滑的表皮;而且,它还扎着一条土里土气、又粗又短的小辫儿,可没有苹果那样还带点儿卷的小辫儿漂亮。

5、石榴红里透着黄,跟苹果一样圆,像小公主戴着小皇冠,又像小男孩生气撅起来的嘴。顶端裂出了一个小口,像一个喇叭吹奏着秋天丰收的乐曲,用手摸一摸它的表皮,你会感到非常光滑,像抹了一层油。如果你把鼻子凑上去闻一闻,就会闻到一股香甜的水果味。闻到这样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剥开了石榴。啊!里面全是一颗颗晶莹剔透、小巧玲珑的石榴籽,红的像玛瑙,白的像水晶珠子,石榴中间淡的薄膜就像一面墙,把一个大家庭分成了几个别致的小屋子,我看到这么好看的石榴,迫不及待、小心翼翼地掰了一颗,放到嘴里,顿时,汁水四溢,甜津津、凉丝丝的,简直甜到了心里,令人神清气爽。

6、石榴既可观花又可观果,且可食用。小型盆栽的花石榴可用来摆设盆花群或供室内观赏,大型的果石榴可栽在大盆内,在花卉装饰中作立体陈设或作背景材科。

7、石榴熟透了,有的像炸蚕豆似的炸开了,有的像小孩似的张开大嘴哈哈大笑,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你不要光看石榴的外表不太好看,里面可美了!只要你轻轻地剥开它的皮,就会露出一颗颗白里透红、亮晶晶、水灵灵、珍珠似的籽粒;取下一颗丢进嘴里,轻轻一嚼,就觉得果汁四溢;那甜滋滋的味儿,会一直甜到你心里呢!

8、石榴外皮红里透黄,里面是珍珠般璀璨的果实,吃起来鲜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水果。

9、我爱吃石榴,是因为石榴长在秋天的一种很特别的果实。石榴的身子是圆圆的,头上顶着一个小小的皇冠,黄里透红的笑脸,惹人喜爱。

10、我们走近仔细观察,发现石榴树的叶子长得茂盛,绿油油的。许多又大又红的石榴垂满枝头,像挂着一个个小红灯笼似的,好看极了。这时,一阵风吹来,我们好像听见石榴在喊:我熟了,我熟了,你们快把我摘下来吧!这时,庄老师顺手摘下来一个成熟了的石榴放在手里,只见石榴顶上开了一个小口,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小朋友红通通的脸蛋,你瞧,它正朝我笑呢!

11、小心翼翼地剥开石榴的皮。里面满载着颗颗晶莹剔透、小巧动人的珍珠。晶莹的珍珠还呈现出淡淡的粉,就好像小女孩看见了陌生人似的,白净的脸蛋害羞地涨红了。此时,我的眼前仿佛是一张张微笑着的脸,在迎接刚接触到的另一个多彩的世界。

12、原来这石榴并不是像苹果、梨头那样有着厚厚的果肉。它的外壳是一个温暖的巢,里面一些粉红色的小家伙齐刷刷地探出了小脑袋,像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又好像在对着我微笑呢。妈妈说,这才是它的果实。

13、这两个石榴大大的,形状呈椭圆形,颜色是黄褐色,还带有一点点的粉色,外表有点凹凸不平,尾部圆圆的,上面还有一个小喇叭,妈妈告诉我:那是石榴花脱落的地方。

14、只见一粒粒光亮、透明,带着粉红的果实,象一粒粒粉水晶,亮闪闪的,连果实里面的籽都看得一清二楚。果实一团团的,被薄膜分成一瓣瓣的。我忍不住轻轻地用手掰下了一粒放进口里,尝到了一点甜甜的、酸酸的味道,好吃极了。

15、中秋时节,石榴树上挂满了圆圆的果实,有的略现棱角。石榴和苹果大小差不多。它的外皮先是淡黄的,渐渐地出现了一点淡红,最后变成深红,甚至褐色,这时就不那么平滑了。

16、庄老师用手掰开一个石榴,里面有许许多多小石榴籽,像一个个晶莹透亮的小珍珠,又像一颗颗红宝石。它们还像一群可爱的小孩子挤在一间大房子里。

17、每一粒的小果实都是那么光滑圆润,饱满的果肉里包着白色的小种子。放入口中,石榴的味道原来这么好!甜中带酸,而酸中又带着丝丝甜意。细细品味,这种感觉十分惬意。

18、来到石榴树旁,外婆吃力地迈上围栏,再用她粗短的手抓住树枝,然后奋力扯下一颗又圆又红的石榴,当她把石榴放到我的手里时,已经是气喘吁吁了。我手捧这颗带有外婆手温的石榴,觉得它是那样的沉甸,这石榴圆圆大大,红得可爱!外婆用那满是老茧的双手把石榴剥开,只见里面的石榴籽似粒粒珍珠般晶莹透亮。摘一粒放入嘴中,甜甜的、酸酸的令人回味无穷。

19、到了夏天,当石榴树上的叶子长得郁郁葱葱的时候,人们便在石榴树上乘凉,休息。这时,石榴树又无私地贡献出那红红的石榴花,远望去像是燃烧的小火把,又像绚丽的晚霞。近看,仿佛一个个小喇叭似的,在绿叶的映衬下美丽极了。这使游客们看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这时一些顽皮的小姑娘,摘了几朵石榴花,用线穿起来,挂在脖子上,就像小铃一样,好看极了。

20、初夏,石榴花开放,远远望去,像是燃烧着的熊熊烈火,又像是绚丽的晚霞。如果你走近细看,那一簇簇的石榴花,像一个个小喇叭似的。花瓣中间的星星点点的淡的花蕊在抖动,好看极了。它那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一朵朵美丽的花儿,都在金色的阳光中点头微笑,好像在欢迎你呢。你看,石榴树多美啊!

好词好句:描写雾

天地间笼罩在白雾中,近处的花草、树木,远处的山峦、房子,都在浓雾中时隐时现。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有时只能听见他们杂乱的、时断时续的脚步声,只能在靠近的一瞬间,才能看清楚他们的面孔,待转身再看时,他们的背影仿佛进入了虚无缥缈的“仙境”之中……

1、茫茫的大雾四处蔓延,一朵朵如以云似絮,织成了一层层薄薄轻纱,遮住了天,铺满了地,围绕着房屋,盖住了树,眼前的一切都只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人们都好象被托了起来,悬在半空,如同进入仙境一般,产生出神神秘秘的感觉。同学从旁边走过,却只能听见说话的声音,走近了才能看清楚。

2、路上,白茫茫一片。高楼、古塔、树木都像遮着一层白纱,十几米以外的东西只能看出个轮廓。往日风驰电掣的汽车,今天也有气无力地亮着防雾灯漫漫地向前爬行,还不时地鸣着喇叭,怕碰到过往的行人。我和妈妈的车在茫茫雾海中也漫漫地行驶,好像在仙境中一般。

3、双峰山的雾是温馨的雾。她仿佛是一幅硕大的写意画,从天际垂下,使得竹海似隐似现,泉水似凝似流。她不属于那种“雾锁山头山锁雾”的浓雾,使人喘不过气来,也不是稀疏的让人乏味的薄雾。她妙就妙在她的似隐似现,给人以神秘感;她妙就妙在她的宁静而雅致,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她妙就妙在她的洁白而亲切,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4、美丽的晨雾就像大山的女儿,亲吻着母亲的面颊。她仿佛得到了母亲的呵护,便把流动的美回报给游人。当你沉醉在她的神韵之中时,不知不觉一轮红日升起。此时此刻,太阳仿佛像一个黄中透红的大苹果,向人们展示出更加奇艳的风韵。

5、双峰山的雾是秀美的雾。她好像一位古典少女,把一缕素娟轻轻摇晃,引得游人痴迷。这种美简直无法比喻,不知是晨雾托起了双峰,还是双峰挽留了晨雾,总之,山、林、雾已是密不可分了。漫步于晨雾之中,所有的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

6、天地间笼罩在白雾中,近处的花草、树木,远处的山峦、房子,都在浓雾中时隐时现。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有时只能听见他们杂乱的、时断时续的脚步声,只能在靠近的一瞬间,才能看清楚他们的面孔,待转身再看时,他们的背影仿佛进入了虚无缥缈的“仙境”之中……

7、我的眼前不断飘来轻纱似的雾,一颗颗,一粒粒,如烟,如尘……我伸手去抓,哈,抓住了!当我张开手细看时,它早已从我的手指缝里溜走了,空气中到处是它的身影,让我都分不清了。多可爱的雾!它又像一个巧妙的化妆师,把我额前绺绺黑发染成一绺绺的银丝,上下睫毛都沾满了小小的水晶花。我把眼睛稍闭一会儿再睁开,只觉得眼睛是润润的,有一丝凉意,舒服极了!

8、突然,飘起淡淡的雾,仿佛在我身边梦萦,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挥不走,扯不开,斩不断,挡住了我的视线,使人有种飘飘然乘云欲归的感觉,真是雾似轻纱般美丽,使我沉醉在这如诗如画中,在不知不觉中雾消烟散了,在这时,天上悠悠忽忽、时隐时现的朵朵调皮的白云登上了这蔚蓝色的舞台,仿佛是一场演出或表演到了最精彩的地方。

9、雾的影子好像在引导我进入虚无缥缈的仙境之中,我觉得自己仿佛漫游在天上人间,眼前不断飘来轻纱似的白雾,一丝丝,一缕缕,如烟如尘,如诗如画。我伸手去触摸它,哈哈,抓到了。正当我仔细看时,它早已溜走了。到处是它的影子,却搞不清它到底在哪里,真不知它的“庐山真面目”。

10、我走在田间小路上,雾儿轻触着我脸颊,身体被包围,可一点也不受束缚。可真谓奇妙!仰望前方,似乎有一堵墙,阻挡了眼前的视线,看不清往前走的路,以及路边的异景。我伸手触摸只感受一种冰凉,无形的墙阻碍着前进,我放慢速度生怕一脚踏空,便跃倒在地。我想停留。前面的路似没有尽头,但又似乎不用多远就可以穿透。回头望依旧如此,好像没留下一丝痕迹。

11、雨一停,雾就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开始雾像是薄纱,又像是炊烟,她轻轻的抚摸着我们,瞬间雨一停,雾就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开始雾像是薄纱,又像是炊烟,她轻轻的抚摸着我们,瞬间淹没了眼前的一切。此刻向下看是白茫茫的云海,向上看耸立的山峰,犹如滔滔江水中的一叶扁舟,山在云中飘,人在画中游。

12、雾是千变万化的,它每时每刻都有在变化着,一会儿分散,一会儿聚拢,一会儿徐徐上上升,一会儿滚滚向前。它那变化莫测的千姿百态恐怕连最有才华的画家也描绘不出来吧!雾不时变化着,挡住了我的视线。前面是什么,有什么,我都无从知道,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到前面,才知道。我不禁感慨:人生也是就是如此吧!只的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每件事做好,你才能获得成功。

13、早上起来,一出门,白茫茫的一片,无所谓天,无所谓地,好似拉上了几层纱幕。它轻飘飘的,细腻腻的轻拂着水,木、草、屋、人,浮来浮去,似仙境,似迷宫,令人迷惑。一切都被白雾包裹着。

14、早晨,不知什么时候候,升起了似炊烟袅袅,像白纱飘飘的雾来。雾越来越浓,把整个世界都笼罩起来,显得有些飘渺。远处的树木只能看出一个黑影,根本分辨不出是什么树,远处的人好像都会变戏法似的,忽的一闪,就消失在茫茫雾中了,化成了一个个小黑点,时隐时现,使你觉得和他们之间好像夹了一道又有形有无心的墙,远处的高楼只露出一个个楼顶,真有海市蜃楼的味呢!浓雾像个淘气的小娃娃,偷偷把太阳利剑似的光芒藏起来。太阳的法宝被偷走了,人们看见了它的真面目,羞的它脸通红通红。雾飘来飘去,似乎玩累了,慢慢隐去,并不情愿地把利剑还给太阳。这太阳有神气起来,向大地洒下了万道金丝银缕。大地没有了飘渺,失去了“海市蜃楼”,变得非常明亮,非常开心。整个世界又喧闹起来。

15、走在宽阔的路上,啊!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给大地急匆匆的织了一条薄薄的纱毯,还没来得及绣花,就迫不及待的给大地铺上,让人们欣赏。远处的山朦朦胧胧的,隐约只看见一点影子,雾衬着山,恐怕画家都不能描绘出这一画面呢,真是美不胜收。

16、早上我刚一起床,就被窗外的风景迷住了。在浓雾的笼照下,整个城市都被一层白茫茫的面纱所笼照,看不清他的真面目。几座巨大的建筑物若隐若现,远处的山峰在雾气中露出模糊的身影,显得那么的神秘,似乎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描写人物好词好句

好词:

愉快 高兴 兴奋 喜悦

惊喜 快乐 愉悦 开心

幸福 欣慰 激动 心满

意足 乐不可支 喜出望外

兴高采烈 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一脸欣喜 哈哈大笑 喜气洋洋

脸色黝黑 脸色苍白 脸色惨白

脸色铁青 脸色如蜡 脸孔白净

脸带稚气 面若鹅卵 面如土色

面红耳赤 面不改色 面容俊俏

面目可憎 面白如玉 哭丧着脸

羞红了脸 脸如玫瑰 脸色红润

面如晚霞 面如关公 面如黄土

面无血色 满脸皱纹 满脸雀斑

满面春风 布满皱纹 粉红含春

笑脸相迎 青面獠牙 两颊绯红

涂脂抹粉面面相觑广额方颐

气色红润 容光焕发 白白净净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喜笑颜开

和颜悦色 喜形于色 面黄肌瘦

心形小脸 刀条子脸 丰满红润

饱经风霜 愁云满面 白里透红

颧骨高耸 满脸笑容 脸色白皙

面容刚毅 脸似猴腚

好句:

1、她生气的时候,两片薄薄的红嘴唇微微向上翘,活像个熟透的小樱桃。

2、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浓厚乌黑的披肩发,犹如黑色的瀑布悬垂于半空。

3、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4、她甜甜地微笑,这是少女特有的焕发青春的微笑,含蓄而纯真,甜美而质朴。

5、她的脸色忽然变得阴沉下来,眼神也黯淡了,就像晴朗的天空猛然遮上了一片乌云。

6、他黑里透红的脸上露出一排白玉米似的牙齿。

7、她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

8、这双眼睛是有特殊的地方:亮,特别明亮。那一对水汪汪的瞳仁骨碌碌地转,像闪光的露珠在绿荷上晃,又像晶莹的珍珠在玉盘里溜。当聂老师的目光转过来,跟我的目光相碰时,我赶紧低下头来,真的,那目光已经照到心底去了。老师的眼睛是有特异功能的啊?我忽然间来了灵感,我想起了里的探照灯,想起了童话里的宝镜。

9、她那脸蛋儿,白里透红,细嫩得像是刚刚出水的荷花。

10、她露出一口排列整齐的牙齿,好像珍珠一般。

11、他的两只耳朵出奇的大,像两把小蒲扇。

12、这孩子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13、爸爸长得瘦瘦的,中等个,长着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留着小平头,高挺的鼻子显得更有精神。棱廓分明的嘴唇上长满了像钢针似的胡子。爸爸的知识可多了,经常给我讲许多神奇有趣的科学小故事,想出许多方法来锻炼我。

14、乍一看,她个子挺高的,身材很好,不胖也不瘦,是块跳舞的料。细看,她留着齐耳短发,头上总是一左一右地夹着两只发夹,把头发紧紧地拢在耳朵后面,显出一张光滑白净的脸庞。她的眼睛不大,细细长长的,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变成了两条缝。鼻子微微上翘,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显得十分可爱。她平时最喜欢穿的是一条蓝底白花的连衣裙,裙摆又宽又大。她一跑动起来,裙子就像一只花蝴蝶一样飞起来了。

15、她的小嘴线条分明,牙白唇红,巧舌如簧,说话像唱歌一样动听。

16、同学萧红,梳着一条大辫子,黑亮黑亮的,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看起来蛮漂亮的。

17、孩子灵巧的小嘴紧紧地抿着,好像要保守什么重要秘密似的。

18、孩子噗哧一声笑了,露出了两排碎玉似的洁白牙齿。

19、她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人气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20、她的眼睛是那样的聪颖、活泼和专心致志,从中经常反映她的心情和对别人的态度。在她高兴的时候,这双眼睛十分明亮,像要射出光来。有一回,我记不清为什么委屈了她,使她一言不发,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直望着我,仿佛在说:?你错了,知道吗??几天后我遇到了她,我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是看着她那双大眼睛。而它们仿佛又在说?我全知道了?,并且放射出异常的光彩。

21、少年细高个字,短头发,睫毛又长又黑,大眼睛一眨一眨,仿佛在说话,白净的脸上永远乐滋滋的,一看就知道是个机灵鬼。

22、他地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匀称,像是一件雕刻出来地艺术品。

23、她那双大眼睛里的一对眸子,黑得仿佛就是一对黑色的水晶棋子。()只是里面没有一般小姑娘在这个年纪所应有的那种天真,有的只是过早的成熟和忧郁。

24、那张涨红的脸多么饱满,像一撞会破的薄皮柿子,透明、鲜艳。

25、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26、他那刺猬一样的头发又短又粗,透出一股犟劲。

27、他那红嘟嘟地脸蛋闪着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苹果一样。

28、她脸色阴郁,眉心隆起,心像波涛中的小船起伏不定。

29、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人气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30、她那白玉般的脸蛋儿泛出石榴花般的红晕,她陶醉在人们对她美貌的称羡中了。

31、她一头乌黑闪亮的秀发自然地披落下来,像黑色的锦缎一样光滑柔软。

32、她梳着一条大辫子,黑亮黑亮的,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

33、李老师有一头漂亮得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那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地光环。

34、他乐呵呵地笑着,圆圆的脸蛋放着红光,就像田野上一穗淳朴的红高粱。

35、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36、她那乌黑的头发,梳成两条不长的辫子,垂挂在耳旁,上面还结着两个大红色的蝴蝶结,好像两只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37、此时妹妹的脸上也乐开了花,她亲昵地偎依在老师的身旁,就好似躺在母亲的环里。

38、两只突出肥大的耳朵守卫在脑袋的两旁,像两扇屏风似的。

39、她那黑亮黑亮的头发像柳丝一样轻柔。

40、他的一对耳朵啊,( )活像两片神气活现地撑开着的河蚌壳儿!

41、在两道修眉和一个略高的鼻子中间,不高不低地嵌着一双大眼。这双眼睛非常明亮,射出一种热烈的光,给那天真、活泼的脸添了光彩。她一走进房里,这个房间仿佛也显得明亮多了。

42、我地同学萧红,梳着一条大辫子,黑亮黑亮的,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看起来蛮漂亮的。

好词好句:描写星星

启明星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所以启明星是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

好词:

灿若繁星 戴月披星 皎如日星 井中视星 寥若晨星 披星戴月 星罗棋布

众星捧月 华星秋月 棋布星罗 瓦解星散 星落云散 星月交辉 饮冰食蘖

月明星稀 昭如日星 满天星斗 众星拱月 众星攒月

好句:

1、满天密密麻麻的小星星,落在镜子似的河面上,像珍珠玛瑙,闪闪发光。

2、墨蓝色的天空中挂着许多小星星,它们仿佛刚刚从银河里洗过澡似的,亮晶晶的。

3、启明星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4、清晨,大风雪停下来了,不过还得过好久才天亮。几颗残星偷偷地睁开眼窥视那一片雪白的银白世界。

5、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

6、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

7、东方已经浮上鱼肚色的白云,几颗疏散的星儿,还在天空中挤眉弄眼地闪动。

8、淘气的小星星在蓝幽幽的夜空划出一道金色的弧光,像织女抛出一道锦线。

9、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出现在天空上面。

10、抬起了头看那星星,每几颗星星用线一起串连起来就会变成一个图形。于是把那些星星画了下来,细细品味,越看越有滋味。

11、疏星闭上疲倦欲睡的眼睛,退隐消失了。

12、深蓝色的天幕上繁星闪闪,像是无数双眼睛,一闪一闪的。

13、深蓝色的天空那样迷人,空中闪动着一颗颗的小星星,它们越来越多,好像在蓝色的地毯上跳舞,又像在眨着眼睛和我说话。

14、上的星星像灯笼,一闪一闪放光明,我在下面小声数,一、二、三、四……数也数不清。

15、黑蓝黑蓝的天空上,像撒芝麻似的撒了一天空的星星。

16、好一颗流星在夜空里划出银亮的线条,就像在探寻着世界里最美好的未来。

17、高高的夜空,几颗银亮的星星像从水里刚捞出来似的在闪动。

18、天上的星星像宝宝,依偎在月亮妈妈的怀抱,妈妈抚摸着小宝宝,宝宝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19、天上的星星像卫兵,守护着浩瀚的夜空,为了夜晚的安宁,不知疲倦地站岗和放哨。

20、极美的星夜,天上没有一朵浮云,深蓝色的天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

21、几颗大而亮的星星挂在夜空,仿佛是天上的人儿提着灯笼在巡视那浩瀚的太空。

22、渐渐地,残星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隐消失。

一,定义不同

1,玉石定义:软玉狭义上是指和田玉,广义上包括岫岩玉,南阳玉,酒泉玉等十多种软玉。很多软玉历史同样悠久,如岫岩玉。硬玉只指翡翠。

2,钻石定义:金刚石俗称“金刚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石的原身,它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物质。

二,颜色不同

1,玉石颜色: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白玉,黄玉,紫玉,墨玉,碧玉,青玉,红玉等等。其中黄玉色如机油的是佳品,紫玉颜色通常为淡粉,墨玉实为碧玉上多黑点的玉,青玉实为暗淡发青的白玉。通常白玉最佳。

硬玉即翡翠,颜色有白,紫,绿。可称为冰地儿(白)或青地儿(绿)。绿色为最佳。三色翡翠的也称为“桃园结义”或者“福禄寿”。

2,钻石颜色:金刚石有各种颜色,从无色到黑色都有,以无色的为特佳。它们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半透明或不透明。许多金刚石带些**,这主要是由于金刚石中含有杂质。 金刚石的折射率非常高,色散性能也很强,这就是金刚石为什么会反射出五彩缤纷闪光的原因。

三,形成不同

1,玉石形成: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2,钻石形成:金刚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无色正八面体晶体,其成分为纯碳,由碳原子以四价键链接,为目前已知自然存在最硬物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