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石胡荽属 | 拉丁学名 | Centipeda Lour.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合瓣花亚纲 |
目 | 桔梗目 | 科 | 菊科 |
亚科 | 管状花亚科 | 族 | 春黄菊族·菊亚族 |
中国植物志 | 76(1)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石胡荽的生长环境
生于路旁、荒野阴湿地。
天胡荽的功效哪位了解?
天胡荽的功效:1、天胡荽有治疗争性黄疸性肝炎的作用,用法是把新鲜的天胡荽一百克加入五十克白糖再用酒水各一半进行煎制,每天食用一次,可以快速消除黄疸。另外天胡荽还有治疗小儿高热的作用,具体治疗方法是把...
天胡荽价格是多少
天胡荽价格在2--12元,天胡荽乡土地被植物,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适应性广,覆盖能力强,可在短时间形成致密草坪,只是叶片嫩、水份多,不耐践踏。作为盆栽观赏,能保持四季常绿,当长到一定密度后,茎蔓向盆外...
谁知道天胡荽水草该怎么养?
天胡荽可用浅盆水养(盆内放白色碎石块),置窗台边或几架上水巧玲珑,优雅别致;或作树桩盆景、山水盆景的点缀种植;或作园林铺装点缀绿化。主要治于清热,利尿,消肿,解毒。以越年的匍匐茎和繁殖。3月份在草坪萌...
石竹属什么植物
石竹属(学名:Dianthus L),石竹科,约600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但主产地为地中海区,中国有石竹D. chinensis &...
本种即中草药"鹅不食草",能通窍散寒、祛风利湿,散瘀消肿,主治鼻炎、跌打损伤等症。
民族用药
《药典》。【傣药】亚稀汉(德傣) :全株治感冒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蛔虫病。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牛皮癣《滇省志》。鹅不食草(德傣) :全草配伍治跌打损伤《德傣药》。牙西汗,亚习汗(德傣) :全草治鼻炎,感冒,高血压,扭伤《滇药录》。【佤药】石胡荽,地胡椒:全草用于跌打损伤,感冒,百日咳,风湿关节痛,毒蛇咬伤《中佤药》。【景颇药】Qangm Azo mvan:治感冒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气管炎,风湿关节痛《德宏药录》。【阿昌药】溏漫角萨:功用同景颇族《德宏药录》。【德昂药】刀艾芽喋:功用同景颇族《德宏药录》。【僳僳药】雅汉奶莫:全草治疗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小儿慢惊风,痧气腹痛,疟疾目翳涩痒《怒江药》。【壮药】地茼蒿,仁艺:全草治小儿疳积,骨折,鼻炎,鼻衄《桂药编》。【侗药】鹅不吃草,球子草:功用同壮族《桂药编》。【畲药】鹅不食草:全草用于急慢性鼻炎,感冒头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畲医药》。【瑶药】野茼蒿:用于风寒感冒,鼻炎,疳积,蛇伤[4]。【苗药】全草用于鼻塞不通,头痛,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外治肥厚性鼻炎,结膜炎,疟疾《湘蓝考》。Reib jidnghad锐鸡片:全草治小儿疳积,治鼻塞,治跌打扭伤肿痛《苗医药》。【侗药】骂顺,Mal sEDP,雁呃几(Nganhngeec jeel) :全草主治隋蛮窜帕(胆道蛔虫) ,故喉久天(串串咳) 《侗医学》。安国,讲秧:全草治小儿疳积病[10]。【土家药】翁死席(ongv sirxir) :全草主治伤寒,咳嗽,白口疮,小儿疳积《土家药》。
一年生小草本。茎多分枝,高5-20厘米,匍匐状,微被蛛丝状毛或无毛。叶互生,楔状倒披针形,长7-18毫米,顶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少数锯齿,无毛或背面微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小,扁球形,直径约3毫米,单生于叶腋,无花序梗或极短;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边缘透明膜质,外层较大;边缘花雌性,多层,花冠细管状,长约0.2毫米,淡绿黄色,顶端2-3微裂;盘花两性,花冠管状,长约0.5毫米,顶端4深裂,淡紫红色,下部有明显的狭管。瘦果椭圆形,长约1毫米,具4棱,棱上有长毛,无冠状冠毛。花果期6-10月。
产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朝鲜、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大洋洲也有分布。
鹅不食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属于菊科食物,又名石胡荽,鸡场草,现代研究表明用鹅不食煎液制成糖浆可治百日咳,将鹅不食研成粉,与黄酒,红糖同煎温服,可治疗软组织损伤。
鹅不食草深受民间喜爱,人们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百日咳,过敏性鼻头,头痛,慢性气管炎,结膜炎,疟疾,湿疮肿毒,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等,国外报道具有杀虫,抗过敏,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临床报道,将鹅不食草研成细末药棉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对肥厚性鼻炎,急慢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有明显的效果
功效作用
鹅不食草,多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是菊科天胡荽属植物。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止痒等功效,主要作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等病症。
1发散风寒
鹅不食草性温,能够有效发散风寒,针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疼、鼻塞、流涕、痰多都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2抗病抑菌
鹅不食草对于白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甲型链球菌、宋氏痢疾杆菌等都有不错的抑制作用,能够抵抗这些病菌引起的身体疾病。
3消炎
鹅不食草中含有与抑制炎性介质组胺和5一羟色胺的释放有关的机制,对于急慢性的炎症都有不错的抑制作用。
4化痰止咳
鹅不食草中含有的挥发油和乙醇有止咳平喘和祛痰的效果,适合咳嗽痰多的人使用。
5抗肿瘤
鹅不食草用来煎水有抗细胞病变的作用,也有抗肿瘤和细胞毒素活性。同时鹅不食草中的提取物对于抗白血病也是有效果的。
6抗过敏
鹅不食草中的乙醇和乙醚都有很强的抗过敏能力,经常过敏的人可以适量的喝鹅不食草煎的水。
7保护肝脏
鹅不食草煎液能明显降低CCI4、APAP、D-GaIN+LPS引起的肝损伤后血清中升高的ALT水平,起到减少肝损伤,保护肝脏的作用。
8抗变态反应
鹅不食草的热水提取物经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表现出具显著的抗变态反应活性。由鹅不食草的氯仿提取物的甲醇可溶部分分离得到的Arnicolide c、6-O-Senecioylplenolin、Aurantiamide acetate和三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3,3二甲酯,槲皮素 3-甲酯和芹菜素均显示了较强的抗变态反应活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捣烂塞鼻、研末搐鼻或捣敷。
功效主治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治感冒,寒哮,喉痹,百《中国药典》:鹅不食草拼音名 é Bù Shí Cǎo
英文名 HERBA CENTIPEDAE
别名球子草、石胡蒌、地胡椒、三牙戟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 Centipeda minima (L) A Br et Aschers 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洗去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缠结成团。须根纤细,淡**。茎细,多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小,近无柄;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头状花序**或黄褐色。气微香,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
鉴别本品粉末灰绿色至灰棕色。茎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或类多角形,壁稍厚,表面隐约可见角质纹理;具气孔。叶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垂周壁薄,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腺毛顶面观呈鞋底形,细胞成对排列,内含**物。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方形或类多角形,细胞向外延伸呈绒毛状突起,表面有角质纹理。非腺毛着生于花冠表皮,2列性;1列为单细胞,稍短,另列为2细胞,基部细胞较短,先端常呈钩状或卷曲,上部2/3表面有微细角质纹理。花粉粒淡**,呈类圆形,直径15~22μm,具3孔沟,表面有刺。
炮制除去杂质,切段,干燥。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通鼻窍,止咳,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用法用量 6~9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
《辞典》:鹅不食草
出处《食性本草》
拼音名 é Bù Shí Cǎo
别名食胡荽(《品汇精要》),野园荽(《濒湖集简方》),鸡肠草(《纲目》),鹅不食(《生草药性备要》),地芫荽(《医林纂要》),满天星、沙飞草、地胡椒、大救驾(《简易草药》),三节剑(《分类草药性》),山胡椒、连地稗(《岭南采药录》),球子草(《广州植物志》),二郎戟、小救驾(《贵州民间方药集》),杜网草、猪屎草(《福建民间草药》),砂药草(《江苏植药志》),白地茜(《南宁市药物志》),猪屎潺(《广西中药志》),通天窍(《四川中药志》),雾水沙、猫沙、小拳头(《广东中药》),铁拳头、散星草、地杨梅、三
来源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带花全草。花开放时采收,去净泥杂,晒干。
原形态
石胡荽(《四声本草》)
一年生匍匐状柔软草本。枝多广展,高8~20厘米,近秃净或稍被绵毛。叶互生;叶片小,匙形,长7~20毫米,宽3~5毫米,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齿。头状花序无柄,直径3~4毫米,腋生;总苞片约2列,边缘膜质;花托平坦或稍隆起;花杂性,淡**或黄绿色,管状;雌花位于头状花序的外围,多列,花冠短;两性花,数朵,位于头状花序的中央,花冠钟状,顶端4裂;雄蕊4,围绕花柱四周,花药短,基部钝形;花柱裂片短,钝或截头形。瘦果四棱形,棱上有毛,无冠毛。花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稻田或阴湿处、路旁。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贵州、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地。此外,广西、河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全草,相互缠成团,灰绿色或棕褐色。茎细而多分枝,颜色较深,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或日形成空洞。叶小,多皱折、破碎不全,完整的叶片呈匙形,边缘有3~5个锯齿,叶脉不明显,质极脆,易碎落。头状花序小,球形,**或黄褐色。微有香气,久嗅有刺激性,味苦、微辛。以灰绿色、有花序、无杂质、嗅之打喷嚏者为佳。
化学成份全草中含多种三萜成分、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甾醇、山金车烯二醇及另一种未知的三萜二醇尚含有豆甾醇、谷甾醇、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酸等。
药理作用挥发油和乙醇提取液体部分有某些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沉淀部分止咳效果不明显,无祛痰作用。煎剂25~50%在马铃薯鸡蛋固体培养基内对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切段,晒干。
性味
辛,温。
①《履巉岩本草》:"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苦。温。"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气分。"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治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气腹痛,阿米巴痢,疟疾,疳泻,鼻渊,鼻息肉,目翳涩痒,臁疮,疥癣,跌打。
①《本草拾遗》:"去目翳,按塞鼻中,翳膜自落。"
②《四声本草》:"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
③《纲目》:"解毒,明目,散目赤肿、云翳,耳聋,头痛脑酸,治痰疟齁蛤,鼻塞不通,塞鼻息自落,又散疮肿。"
④《生草药性备要》:"理跌打折骨,上痛消肿。"
⑤《医林纂要》:"通郁,去寒,截疟,止痢。以于末搐鼻,可发嚏去寒郁。"
⑥《植物名实图考》:"治痧症。"
⑦《广西药植图志》:"治疳积。"
⑧《广西中药物》:"治喉毒。"
⑨《广东中药》Ⅱ:"治百日咳。"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腰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捣烂塞鼻、研末搐鼻或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