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韵石斋笔谈

周敏

斋笔谈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韵石斋笔谈常见问题

问一下玉石斋珠宝是不是真的

任何地方或品牌的珠宝都会有真有假,哪怕即使鉴定的证书都是真的,珠宝也有可能是假的。这就主要你在买的时候一是注意价钱,二是注意珠宝的材质,颜色等等。

福建墨韵石茶盘厂地址谁知道?

福建墨韵石茶盘厂地址:辋川试剑村7号墨韵石茶盘是乌石茶盘、砂岩茶盘、天山墨玉茶盘、山西黑茶盘、九龙壁茶盘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的公司。望采纳。

北京石韵斋红木家具厂怎么样?

你好,还是不错的,知名度也是满高的,北京福音红木家具厂、北京石韵斋红木家具厂、北京华东祥瑞红木家具厂、北京东方神龙红木家具厂,北京还有很多的红木家具厂,以上只是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各方面都不错,综合...

上海石韵石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比较不错的,它的装饰效果非常好,设计很漂亮,装饰的材料质量也很好,有很好的质量保证。毕竟是一个品牌公司,服务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像我自己家里之前装修找的就是他们公司,服务态度特别好,工作效率也高,收费...

请问蒙娜丽莎瓷砖天韵石1002和1021哪个好?

蒙娜丽莎系列的瓷砖质量都很不错的,蒙娜丽莎瓷砖天韵石1002和1021品质一样的,花色不同罢了,主要是看要铺在哪里的,1021适合铺在大厅。希望能够帮到你

建筑与景观共生之石韵浩庭丨景中朴韵石,庭外浩然意

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很有趣的一点是建筑是以有成无,通过有形的建筑材料形成内部无形的空间,承载人们的生活;而景观是以有指无,不同物质的景观搭配指向外部无限的空间,容纳人们无边的遐想。二者都可以称为艺术设计,但是景观作品无疑比建筑本身更强调空间的诗意化,并需要通过文化的注入与自然形成的景观区别开来。

石韵——浩庭

北京的石韵——浩庭是典型的环CBD楼盘

位于CBD南侧,双井桥往东800米路北,

由五栋南北通透的板楼组成一个围合式社区,

绿化率高,容积率低提高了人居空间的舒适度。

用现代建筑的语言阐述了中式建筑的韵味,

简约而伟岸、大气而朴实,

这对景观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仅仅是树木和水无法配合建筑的气质

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物质来呼应建筑的设计。

最终设计师选择了石头作为素材,

以“石韵”为主题进行景观艺术设计,

既是发挥石头的材质语言,

也是利用它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的日常生活融进

文化和艺术的想象氛围中。

文化的石头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以木材为主,

但在传统景观中石头占据了更大的比重,

一般宅邸的园林小品往往以石头为主题。

而中国传统文人对石头的鉴赏也有着不输于对

木材、花朵等自然物的兴趣,

玩石赏石成为了古人一项极为重要的嗜好,

因此也形成了一项艺术——石头艺术。

石头的不朽性及其

颜色、形状、纹理的丰富性值得人们去鉴赏把玩,

这也是感知自然的一种方式。

在石韵浩庭的景观中,

石头更多的是作为文化的元素进入这一场所,

以艺术品展览的安置形式突出石头的自然形象,

引导人们的想象力营造一个

艺术文化的公共空间。

园林的空间打造

“石韵——浩庭”的园林景观设计

首先

供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舞台空间,

这里不能忽略石头作为建筑材料的自然语言,

人们在园林中行进坐卧接触的都是石材,

其构造的园林小品传递出古朴的意蕴契合了

中式建筑的文化内涵;

其次,

这是人们鉴赏自然鉴赏石头的展示空间。

将石头整齐排列,投放到人们的视野中,

在人们行进中提供浏览的对象,

于移步中蔓延自己的想象力。

园林的线条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

圆圈以切入的方式隐藏在方形之中,

在地面上构造出了规整宏伟的触感,

与建筑物一个横面一个竖面形成浩然大方的气质,

风格鲜明而又巍然不动。

景观是一个让建筑环境与自然共生的场所,

景观艺术是一门为人们提供与自然交流空间的艺术。

这个项目构建了自然——艺术——生活的关系结构,

挖掘了建筑材料在不同维度的内涵,

石头本身作为自然物质成为了建筑的基础

在园林中又以文化要素的方式出场,

将建筑与园林在更深一层的逻辑中联系起来,

实现了设计师“共生”的理念。

(文中图片由房木生提供)

共 生 风 景

房木生景观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Farmerson Architects

传译生活 房木共生

石之韵特点

1、表面光滑易于清洗;2、形状规矩庄严得体;

汲古斋鉴壶记(十四)

壶友:晚上好,汲老!

壶友:这把壶是惠孟臣的壶能帮我看看吗?

壶中道人:好的

壶友:谢谢汲老!

壶中道人:我家现在有客人,明天早上上班和您说好么?

壶友:好的

壶中道人: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你说是惠孟臣的壶,这把壶有其型无其韵,严格说和惠孟臣作品不是同一个壶,这把壶从器型来讲做的中规中矩,属于圆壶直流,差就差在这个钮上,这个钮就是现在的壶钮工艺,严格说从流上讲也是现在的工艺,没有圆润大气,没有古拙之感,只有形似没有神似。

第二个关键词是料子,这个壶料子一般属于中等料子,你在丁山又是大家的朋友,料子比我熟悉,在丁山出手抓块泥脚上贴块料见怪不怪。说实话料子你可能是比我熟悉,但是凭我的阅历告诉我这个料子是中等料子。

第三 给我感觉这个是半手工加了文,但用的模具成壶,这个问题不大,但是做的灵动性不够,肯定不是大家做的,充其量是个中级助工做的,但是肯定从工型上来看不错,包括底也不错,包括他的字款做的很好,从这些方面看我们应该点赞,我是东北人比较直,嘴可能黑一点怒一点,但是我说的肯定是事实。

第四说说这个字,字特别的好,这个壶的字严格说是石生刻绘的,过去讲四石,我没有动他的壶,但是字肯定是好字,苍劲有力,金石味极浓,拙气冲天。

这把壶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字,我不知道壶和字能不能统一,这有两个可能性,一是本人给刻的,二是根据壶的价值字是复制的,在丁山也没有毛病,因为没有看到实物,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刻的,这个字为这个壶增加了很多色彩,真的不错,综上所述这个壶还是不错的,要说惠孟臣的壶呢缺少了一点古气,缺少了一点拙气。

壶友:感谢

壶中道人:这把壶工艺很好但还不算太精干,刻字很好但是我不知道是本人刻的还是复制的,壶底底款真的不错,绝对是大家刻的,这个我就不好说太多了,也不能整太细了。

综上所述,以我个人的经验知识给你这几个建议,仅供参考,对了你就按照我的思路找一找,不对找找资料再问问他人,咱们共同探讨,如果有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出处再反馈给我,我也学习一下,紫砂文化就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没有谁对不对懂多少,我说过很多次丁山无大师只有工匠。

壶中道人:这个照片细节图看着很好,这把壶肯定不错,不管是什么渠道来的,工艺精湛,比较精,比较雅,用我们行话说就是干净利索,有功力。

壶友:懂了

壶友:我和朋友说下

壶中道人:我刚才说宜兴无大师,为什么说没有大师呢,除了工艺以外,自己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有自己的绝活,自己对自己作品的熟悉,对自己的壶了解,对其他的作品可能也就略知一二。总归和朋友说一下这把壶真的不错,这种东西肯定要有人做,汲古斋肯定要做优秀而有大师传承的作品,感谢你的真挚,最后还是那句话对不对仅供参考,谢谢你对我的认可。

壶友:谢谢汲老指导

壶中道人:补充一下,这个料子应该是上乘料子,刚刚因为手机像素的原因我看不清楚,光线也不明晰,近距离我看了,料子很好,颗粒感够油性也很足,以后常沟通

壶中道人:另外我想起来了,昨天店里人多分散精力,你这个“石生”应该是不对的,石生57年就没有,这是中国最早的和任淦庭他们是一起的,我觉着这把壶上的刻字应该是复制的,我不知道你这个石生是不是民国初年的8大家,就好像石泉一样,你再查一查石生的简介。

壶中道人:但是即便这个石生字是仿的也很好,我不知道对不对,除非现在还有石生其人,我不认识咱们就不说了,但要是民国时期的石生肯定是不对的,笔法肯定是临摹的,好了就是一点补充。

壶友:谢谢汲老的补充。

壶友:北京有位老师也说是仿的

壶友:我朋友想咨询一下这个壶价值

壶中道人:这个价格要从两方面说,第一个这个要是石生本人刻的,料子和工肯定不对,如果是石生本人刻的,得4.5万块钱吧,应该是底价,但是这把壶肯定是不对的,要是仿的你就知道了,我刚刚开始也和你说了这个料子和工艺,我给也就几千块钱,2500起8000左右,这个还得看东西,不上手我真是看不好,但是2000多应该是可以的。

壶中道人:这个壶你北京朋友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一看就是新东西,如果石生本人的东西那就是历史的印记,包括他的料子、工艺和烧制都是不对的,说刚开始我和你说的时候就可能是临摹的,临摹好了也行,今人临摹古人,喝茶用很好的。别在意钱多少。

壶友:谢谢!

壶中道人:好的不用谢,常联系。

啥玩意叫做墨绣。

发绣,又称“墨绣”。是以人的头发为材料,在绸缎、丝绢或涤纶布上精心绣制的特种艺术品。具有淡雅、不褪色、耐腐蚀、利于收藏等特点。 据史料考证,发绣起源于唐朝年间,民间少女表示对佛的虔诚,以自己的绺绺青丝精心绣制观音、如来佛像,朝夕焚香膜拜,视为大礼。“发绣一枝花,天下谁不夸,巧手拈秀发,银针飞彩霞……”词曲家这样吟唱发绣。 发绣特点 发绣借鉴了刺绣的一些操作方法,但又不同于刺绣,其特点表现为:一是创作上侧重于对主题思想的追求和作者的感受;二是针法不是处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而是用针脚的疏密处理画面的明暗关系,并有亮部与暗部的色彩冷暖对比;三是由于发丝具有弹性,在使用短针和记针时有其独特的处理技巧,粗放处用数根合绣,且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四是画面质感好、层次丰富、变化微妙、色彩淡雅悦目。就用发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发绣,即以同一人种的头发来创作的发绣;另一种是彩色发绣,即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 历史演进 据徐蔚南《顾绣考》记载,早在唐代就有发绣。当时有些善男信女在佛教思想的驱使下,为表示对佛的虔敬,剪下自己的头发来刺绣佛像。早期的发绣在艺术表现上主要受“白画”的影响,宋代佛画家李公麟墨绘佛像,多不设色,人称“白描”。据记载,现存世最早的发绣作品为南宋时期的《东方朔像》(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发绣像效果很像墨绘,故又称“墨绣”。元代的女画家管仲姬擅画观音大士像,她善用丝绣与发绣结合的方法绣制作品;同时代的夏明远绣过两幅发绣作品:《滕王阁》和《黄鹤楼》,画面效果很像工笔画。明代姜绍书在《韵石斋笔谈》里予以高度评价:“细若蚊睫,侔于鬼工”。明代的倪仁吉采用发丝以白描的形式制作两幅观音像,一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流入日本,《大士像》神貌平静,衣纹线条都富有生命力。清代沈关关曾为顾茂伦发绣一幅《雪滩濯足图》,作品面貌如山水画(收藏于沈氏江曲书庄)。 清末到上世纪40年代,发绣几乎断档。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刺绣艺人绣制了《屈原像》和《长生殿》。1959年,南通宋金岑绣了一幅《列宁像》(南京博物院藏)。1965年,苏州刺绣艺术家任口彗闲绣制了发绣人物《迦陵填词图》(南京艺术学院藏)、《贵妃醉酒》等,以朴实流畅的线条表现。有的就直接用发绣形式临摹中国画,如上海艺人仿绣程十发的人物画和徐悲鸿的墨马《前进》。1979年苏州刺绣研究所归伟华绣制了《九歌图》、《拜月亭》等,被德国一位收藏家收藏。1981年,东台工艺美术厂艺人绣制了《寒山寺图》。1982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绣制了《寒山寺图》双面绣,作品中的树草、亭阁、台桥等都是仿中国画。 上世纪70年代,我市的魏敬先先生(笔者老师)在发绣中运用了素描的明暗技法和苏绣技巧,使发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作品既有素描的效果又有发绣的特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画绣结合”。代表作品有《孙中山》、《荷兰女王》等,立体感很强。1993年,笔者在此基础上将绘画中的色彩规律运用到发绣中,搜集了世界上不同人种的天然发丝进行创作,将原来的单色发绣发展成为彩色发绣,融绘画与刺绣为一体。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周恩来》、《邓小平》、《爱因斯坦》等10余幅。目前笔者又在探索一条以静物为原型的发绣新路子。 综上所述,发绣艺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产生至上世纪70年代初),“白画”影响较深;第二阶段(70年代至90年代初),受外来文化尤其是素描的影响;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发绣开始升级,实现了从模仿到创作的跨越,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含量。 发绣技巧 从发绣艺术的发展阶段看,它的技巧深受刺绣针法的影响。如元代发绣用接针和滚针等针法绣《大士像》。明代是我国刺绣针法最为丰富的时期,有江苏的苏绣,北京的满绣、纳纱,东北的缉线绣、铺绒等等,都有各自的针法。明王长卿之妻著有《巧针录》绣谱;浙江浦江的倪仁吉巧用滚针、擞和针、戗针等针法,代表作品有《五福图》和《关公像》(丝线与发绣结合),并用接针、滚针、绕针等技法绣大士像,著有《凝香绣谱》;上海有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名画,别有会心,故露香园针法有独得之秘而顾绣之名震溢天下”(《顾绣考》);清代苏绣人才辈出,巧针纷呈,如杨卯君、沈关关母女俩、丁佩,还有沈寿继承传统技法,吸收了西洋绘画中的明暗原理,表现形象的立体感,自称“仿真绣”,对后世绣人像有一定的贡献;解放后,苏绣通过挖掘和整理,从原来的18种针法发展到40多种,并善于根据题材发挥各种针法的艺术特色。 上世纪90年代,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成立,更加广泛地进行针法和艺术形式上的探索研究。笔者经10多年研究,创造性地应用了“飞鸥纹”、“几何纹”等多种极富表现力的发绣针法,体现在《爱因斯坦》、《收获》等作品上。如果说早期发绣针法富于装饰性,那么现代发绣针法更富于表现性,特别是彩色发绣的一些技巧能体现出作者触摸生活的感受,找到了发绣自己的艺术语言,成为作者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如魏敬先《孙中山》的技巧处理,是把传统的刺绣针法与素描相结合,使针脚所形成的丝理与肌肉的走向一致,更好地体现形体结构,增强画面的立体空间效果;笔者的《锯缘青蟹图》则采用“碎瓷纹”、“几何纹”等乱针针法,除表现形体结构塑造形象外,还追求针法的文化内涵,表现现代文明在打破传统旧秩序后的重构。 材料与制作 主要是底料和发丝的选择。底料因发丝的弹性局限,大都选择较结实,厚些的丝织品。为更充分地表现形象的肌肤色质感,有时还可选用棉麻类或仿古缎。发丝的选择因表现内容的需要而定,有的选用老人头发,有的用青壮年人头发,有的则选用小孩头发。并且根据对象的不同,有用同一人种头发完成作品;也有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如《锯缘青蟹图》,为了表现形象质感和呼吁环境保护这一主题,选用了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其中为了将仰卧挣扎和支螯欲走的青蟹生命形成对比,前者暗部用老人失去光泽的头发表现衰竭的生命,而后者的壳上则用青年人光泽好的头发表现旺盛的生命。 发绣的制作过程有两种类型:一是传统型。先将缎子在绣架上绷紧,然后勾上铅笔底稿,再开始绣制。完稿后,用按需要规格裁好的三夹板粘在作品的反面,即下绷装裱;二是现代型。像绷油画布一样,在内框上绷好布帛,再在绣架上夹紧即可创作,必要时也可先勾上铅笔稿,完成后装上画框即可。此类型对画面的构成、组合的探讨更为有利。 人文内涵 头发作为人类生命物质的一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旧时男女相爱两心相许,女方以一缕青丝托付对方,成了爱情的信物;“镜中衰鬓已先斑”是文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慨;满清入主中原时,汉族士人表现出宁断头不断发的气节;剪发弃旧又成了清末革命党人的义举;对佛门僧众而言,头发是俗世尘缘的象征,认为是烦恼丝,出家必须“落发”;对于现代人来说,头发是人们精心呵护,塑造自我形象的物质。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因此,采用独具特殊属性的头发来制作肖像,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文价值和纪念意义。

古代女书法家掠影"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以来,我国女子也和男子一样,出了不少的才人其他方面是如此,书法也不例外据僧梦英<十八体书>记载,早在周代,鲁国秋胡的妻子就以书法著名据说这秋胡"随牒远仕",外出三年,他妻子在家浴蚕采桑,闲中居然被她创出一种名叫"雕虫篆",也叫"战笔书"的字体由于"其体遒律,垂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十八体书>),因此唐代的韦续在<五十六种>书中也把它唤作"虫书"这是我国先秦女书法家的事迹,为数虽然不多,但亦聊备一格此后,直至东汉末年,我国历史上又出了个能诗善书的才女蔡文姬文姬的父亲名叫蔡邕,在那时,蔡邕早已是个文学,书法兼擅的知名人物了据说这蔡邕的书法得之于神人传授,其实想来只是他的颖悟自创而已后来,他把笔法传给女儿文姬,文姬又传魏大臣锺繇这文姬虽说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是个知书识礼的才女,但她的身世,却是很悲凉的由于"兴平中乱,没于南匈",最后还是曹操把她赎了回来其后曹操曾经问她说:"闻夫人家多坟藉,犹能忆说之否"文姬回答说:昔亡父赐书四许卷,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曹操听后随即便说:"偏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接口道:"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后来文姬写好送去,竟然连一点遗误也没发现,可见记忆之佳和书写的认真了<淳化阁贴>曾刻有她的"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初祚衰"书迹两句,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曾这样说道:"蔡琰(蔡文姬原名)<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俗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耶"无论对她的身世还是书法,都表示出了无限的怜惜 汉代另外可以一提的女书法家是大司农皇甫规的妻子扶风马夫人<后汉书列女传说她"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还说她"工隶书",可惜这样一位草,隶兼工的女才人,后来却因为守寡拒绝董卓的聘娶,而惨遭杀害魏晋时期,尤其是晋朝,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期其时女子书法,亦多高手尽人皆知的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晋代汝阴太守李矩的妻子在书法上她擅长隶,正,行书据<古今传授笔法人名>记载,她的书法由锺繇一脉传来,然后她又传给王羲之上面我们曾经说过,这锺繇的笔法又是从蔡文姬那里传来的可见,在我国书法史上,如果没有蔡文姬和卫夫人这两位女书法家起桥梁作过渡的话,对于笔法的流传,是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影响的关于卫夫人的书风,唐人曾经对她作过"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舞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波浮霞"的评论,自然是属于秀美一路的可贵的是,卫夫人不但工于书法,就是对于书法理论,也有很高的造诣相传<笔阵图>一篇,就是她对于书法实践的总结此外,在书法史上,卫夫人的轶事流传也较多如王羲之十二岁时曾经窃读他父亲藏在枕头里的<笔说>,后来"不期盈月,书便大进"当卫夫人重新看到王羲之的书迹后,便对太常王策说:"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并因此而流泪道:"此子必蔽吾名"令人钦佩的是,这卫夫人并没有因此而诋毁自已的学生,相反,当王羲之结婚生养王献之后,她还在王献之五岁那年写了<大雅吟>赠予献之,对于书法新苗的成长,倾注了无限的厚爱。 卫夫人之外,晋代女书法家如王羲之之妻郗夫人,王凝之妻谢道韫,郗音之妻傅夫人,王洽之妻荀夫人,王珉之妻汪夫人,庾亮之妻荀夫人,王献之保母李意如等多人,她们或善行草,或善正隶,或善隶篆,史迹斑斑,充分显示了我国女子的聪明才智继晋代的高峰之后,唐代女子更多善书山西并州文水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除了具有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之外,对于书法一道,也极留意在我国女子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宣和书谱>说她"喜作字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者家,其祖父二十八人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后来则天皇后不令欲夺人之好,于是就在王方庆所献的原帖上"加宝饰锦缋,归还王氏"因为武则天这件事干得漂亮,以致于"人到于今称之"(<述书赋>)其书迹除<历代名画记>所记载"荐福寺天后飞白题额,崇福寺武后题额",及<宣和书谱>所载"其行书侵侵稍能有丈夫气,今御府所藏行书<一夜诗>外当首推传世行草书,周升仙太子碑>为最享盛名此碑书撰于圣历二年(699),其字体笔致清婉,气势宽展,具有章草遗意,是历来所称道的著名唐碑之一宫廷中女书家,武后而外,据说杨贵妃也能书法<贵耳集说:"宋张端义云:真定大历寺有藏殿经皆极可观有涂金匣藏<心经>一卷,字体尤婉丽,其后题云;"善女人杨氏为大唐皇帝李三郎书,"说得有根有据,看来是可信的唐代女子善书者于民间也不少,这大概和时代风气影响有关我们试举几例:如<法书苑>所说的"刘秦妹,善临<兰亭>及<西安贴>夺真",<学林新编>所说的房璘妻高氏,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安公美政碑>,俱参军房璘妻高氏书以及<书史会要>所说的"杨夫人,柳州柳宗元室,善翰墨,""白氏金鸾,居易女十岁,忽书<北山移文>示家人,居易以终南紫石刊之"等比皆是,而其中我气较大的要数西川乐伎薛涛薛涛字洪度,长安人声律之外,善于做诗,有林下风致在书法上,薛涛的字写得劲朗而有姿致,并且内容多为自做诗宋徽宗时御府多收藏书画名迹,她的行书<萱草诗>墨迹也赫然在册据记载,此件后来又流入贾似道之手关于她在书法上成就,<宣和书谱>曾对她作了这样的评价:"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卫夫人曾经做过王羲之的老师,是我国历史上声名极隆的女书法家书中把她归入"卫夫人之流",可见推崇之极。 此外,在唐朝女书法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吴彩鸾这吴彩鸾向被称为女仙,可能是受到裴铏传奇的影响<宣和书谱>说:"(文)萧(吴彩鸾夫)拙于为生,彩鸾为以小楷书<唐韵>一部,市五十钱,为糊口计然不出一日间,能了十数万字,非人力可为也钱襄羞涩,复一日书之,且所市不过前日之数由是彩鸾<唐韵>世多得之历十年,萧与彩鸾遂各乘一虎仙去<唐韵>字画虽小,而宽绰有余,全不类世人笔,当于仙品中别有一种风气"所说"不出一日间,能了十数万字,"这自然是夸大的话,但她爱书<唐韵>,落笔如飞,却是右能的事"历十年,各乘一虎仙去,"则又显然是死的讳称了又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说:"今蜀中导江迎祥院经藏中佛本行经六十卷,乃彩鸾所书,亦异物也"而<研究杂志却说:导江迎祥寺有彩鸾书佛本行经六十卷,或者以为唐经生书"则又对佛经的书者提出了异议其实,吴彩鸾书宋以后记载如<玫媿集>,<志雅堂杂钞><道园学古录><庚子消夏录><清河书画舫>等极多,自然是必有的事原因是前人所述,给她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因此也就使后来的读者疑信参半了五代时书法衰微,女子善书者寥寥无几,而值得一提的是南唐宫人乔氏据宋代王铚<默记>说:"李后主手书<心经>一卷,赐其宫人乔氏后入太宗禁中,闻国主薨,自内庭出其经,舍在相国寺西塔院资荐,且自书于后曰:'故李氏中主宫人乔氏,伏遇国主百日,谨舍昔时赐妾所书<般若心经>一卷,在相国寺西塔院伏愿弥勒尊者持一花见佛'云云"并又在文末引<徐谐集>且辊按语说:"'南唐制诰, 有宫人乔氏出这诰,'岂斯人也耶"可知乔氏在南唐宫中,因为善书,是很得到后主器重的宋代书法承唐而来,以尚意为主,不比唐人之法度森严其间女书法家所作,亦多意气潇散,颇多可观宪圣吴皇后是宋高宗的皇后,她的字学宋高宗及<兰亭><兰亭博议>说她:"喜亲翰墨,尤爱<兰亭>,尝作小楷一本,全是王体,流传内外"其实,她对于高宗的字,则学得更象,<书史会要>曾载:"帝尝书<六经>赐国子监刊石,稍倦即命后续书,人莫能辨"可见其逼肖程度<群玉堂法贴>十卷,第一卷中就刻有宪圣慈烈皇后的御书<千字文>和<归田赋>杨妹子是宋时宫中的另一位知名女书家对于她的书事,<韵石斋笔谈>记述的较为详细:"杨妹子乃宋宁宗恭圣皇后妹,其书类宁宗凡御府马远画多命题咏余曾见马远<松院鸣王琴小幅,杨娃题其左方云:闲中一弄七弦琴,此曲少知音多因淡然无味,不比郑声*松院静,竹楼深,夜沉沉词寄<诉衷情>波撇秀颖,妍媚之态,映带缥缃"可见她的字是属于秀美一路的杨妹子不但用"杨娃"印章题署自书,并且还时常代替宋宁宗作书<庚子消夏录>说:"余又有<女戒>一卷,为马麟画,相传为宁宗书,实杨妹子用'御书之印'耳"此外,有关宋时宫中女子善书的如"建炎间掌内翰文字及写宸翰字"的刘贵妃(<书史会要>),"太清宫宁宗时建,杨皇后书<道德经>石幢"的杨皇后(<武林旧事>)等尚多,难以尽述 有元一代,书画大家首推赵孟頫,而其妻管夫人亦能画善书。《松雪斋集》说:“管夫人道升,字仲姬。延祜四年封魏国夫人。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心信佛法,手书《金刚经》至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天子命夫人书《千文》,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池收藏,又命孟俯书六体为六卷,雍亦书一卷,且曰:“令后世知我朝有善妇人,且一家皆能书,亦奇事也。’”这段文字是赵孟俯所记,基本是可信的。在书风上管夫人的书牍行楷,与赵孟俯极为相似。董其昌在《容台集》中称其书法为“卫夫人后无俦‘。因为管道升给我们留下的书法墨迹较多,我们如果目睹其迹,便知董其昌所说的话,对于她来说是不为过誉的。由于元代享国较短,又系异族统治,因此女书家甚为寥落,就不多举了。有明一代,女子善书者人才辈出,其迹多有可观。高妙莹字叔琬,她是解缙的母亲。解缙除纂《永乐大典》为其不朽业绩外,在书法上曾著<春雨杂述>一篇,而妙莹的“善小楷,晓律、算术,女工极其敏妙”(《名山藏》),作为一个良母来说,从小对于解缙的熏陶,也就自然是意料的中事了。邢慈静是明代最擅盛名的女书法家,她是少卿邢侗的妹妹,贵州左布政马拯的妻子。后来马拯死在任上,邢慈静扶柩携幼从二千里地以外的贵州返山东故里,并写成《黔涂略》一书,追记途中坎坷困顿的苦状,“文笔高古,存班惠姬之风”。可见是个德才兼备的女子。在书法上她宗李北海、卫夫人、管道升以及她哥哥邢侗,妙丽而有姿致,并刻有《之室集帖》。《式古堂书画考》载其纸本乌丝阑《自述诗帖》,苏州博物馆今藏有署款为“天启甲子(1624)花朝日书于兰雪斋中,蒲团主人马邢慈静”的。她的晚年书迹《自书杂诗》一册,计三十五页,诗四十一首,情真词雅,笔势蹁翻,无疑是她的诗、书代表作品了。 刘墉是清代的大书法家,由于日常接近,所以他的妻妾亦多善书历史上曾有刘墉教夫人写字,并改"柳"字结构的故事据文献记载,刘墉家有三姬,皆能代笔,并且象得可以乱真,使人很难分辨出来,尤其是刘墉晚年的小楷,代笔更多。后人根据线索,才从署名“石庵”二字及用长脚“石庵”印上,确认为其家姬代笔书。古人说,酷肖别人书迹的只能称之为“奴书”,但要酷肖得人们难以分辨,却也是不容易而下了大功夫的姜淑斋是清代女子书法家中较有造就的一位,号广平内史,嫁山东胶州宋氏王士祯曾经看到过她写的绢素团扇,极为称赏,认为"笔力矫劲,不类女子"朱彝尊在题她诗卷时也曾写下了这样的词:"三真六草写朝云,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王右军"就是称美她书法的今山东省博物馆藏有她临王右军尺牍,末署"已酉孟春,淑斋临"字画挺朗,确实是"不类女子"的道光,咸丰年间,阳湖出现了女书法家名叫张婉钏她的字写得很有些象李北海,由于笔力挺健,到了七十多岁,还能够为人家做书后来会稽人赵之谦'常师事之",人们把这比之为"王羲之之于卫夫人,"也是书林中的一段佳话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