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学才 | ISBN | 9787502165673 |
---|---|---|---|
页数 | 143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时间 | 2008-6 |
《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应用储层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地球化学新理论、新方法,探索了东营凹骼南坡沙四上亚段的油气成藏条件、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重点论述了该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沉积相分布规律、油气运移聚集机理、油气聚集的主控地质要素和成藏模式等,对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这样四段砖墙和四段梁 合并与否有什么区别吗??
这样四段砖墙和四段梁 合并与否有什么区别吗?? 四段砖墙和四段梁,在图形中算量没有什么区别的,在钢筋中合并与不合并,合并时钢筋主筋按通长计算,不合并时互相锚固,对钢筋量有影响的.箍筋根数稍有差别,不合...
四段耳机插座什么牌子的好
一般分四根线:地线、负极、左声道、右声道。简单地说就是你第一要找到负极(一般是手机主板的负极也就是地线),然后用左声道或者右声道的正极逐一去试看有没有声音。牌子的话贝桥不错,同时丹麦MEC、德国RAF...
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四段城南有国际小区吗
#春节表情包#
油气储运学什么科目?
比较大众的公选课就不说了。(英语,思修什么的略去……) 大一有化学,高数,VB,物理,工程制图。 大二有工程力学,工程测量,线代,物理继续上,电工与电子技术,国际石油经营与法规,金属工艺学。 大三有流...
油气回收装置
油气回收是节能环保型的高新技术,运用油气回收技术回收油品在储运、装卸过程中排放的油气,防止油气挥发造成的大气污染,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减小经济损失,从而得到可观的效益回报。 按照《储...
四段变速机是电线电缆机械行业最为常见的传动设备之一。适用于电线加工设备,电线电缆机械等设备上。比如TK-1、TK-2、TK-3这三种,具有传动容量为0.2kW~3.7kW (4极) 的6种机型,标准适用电动机输出:0.2kW~3.7kW (4极),被广泛适用于各种需要手动变速设备机械领域 。
最初使用四段变速机300 小时洗净内部换新油, 以后每操作1000小时再换新油一次。
为勘察地下含油气情况所钻的井称油气探井。探井一般有4大类。
⑴参数井:了解一个地区(盆地或凹陷)生油岩和储集岩存在和分布的情况的井;
⑵预探井:了解一个圈闭中是否含有油气和储集岩分布情况的井;
⑶评价井:在预探井发现含油气储集层后,为探明这个圈闭(油气藏)含油气面积和地质储量所钻的井;
⑷资料井:为获得油气藏油层参数(主要是使用特殊工具在钻进中取出整块,进行检测与分析)所钻的井。
洼陷带作为生油中心,是断陷盆地的基本构造单元——凹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良好储层和圈闭配置的情况下,可以成为油气聚集带。断陷盆地边缘的洪水、垮塌、滑塌作用有利于形成各种类型的浊积岩,以高密度重力流为动力,沿湖底多次搬运直至湖心部位,形成具鲍玛层序的巨厚砂、砾岩沉积层。这些伸入到湖盆中心的岩性体,夹于烃源岩中,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岩性油气藏(图6-5)。
图6-5 洼陷带主要油气藏类型图
东营凹陷拥有济阳坳陷最广阔的洼陷带,包括利津、牛庄、民丰和博兴4个次级洼陷及洼陷中央的断裂背斜带,面积约1500km2。东营凹陷洼陷带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复杂,为岩性油气藏的广泛发育提供了基本的地质条件。“九五”以来,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中带勘探的最主要的内容,相继发现了郝家、史南、牛庄、大芦湖、乔庄等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油田以及胜坨、东辛、现河庄等油田的岩性油气藏聚集区块,已经探明岩性油气藏储量2×108t左右。
同时,由于近几年勘探的快速发展,以往主力层系沙三段中亚段的勘探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急需寻找新区块、新层系。在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的指导下,针对洼陷带应用岩性体含油性定量评价技术以及规范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流程,取得一批成果:突破了牛庄洼陷东坡沙四段,扩大了利津东坡、博兴洼陷沙三段。下面仅以牛庄东坡沙四段为例介绍洼陷带岩性油气藏勘探。
1地质背景
本区位于东营凹陷牛庄洼陷东部,该区东临广利油田、西靠牛庄油田、有利勘探面积约200km2。牛庄洼陷东坡地层发育齐全,有井钻遇的地层自下而上为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一段、东营组及新近系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其主要岩性特征及岩性组合与整个洼陷带基本一致。沙四段为盆地初陷-断陷期的继承性沉积,其下部沙四段下亚段以浅灰、深灰色泥岩、泥质砂岩、粉砂岩为主,并在局部形成膏盐聚集区;沙四段上部地层厚度在250~300m左右,岩性组合为深灰色、褐灰色泥岩、灰褐色油页岩为主夹灰色砂岩、泥质砂岩、灰质粉砂岩,为本区重要生油层之一。其中纯上次亚段发育浊积扇砂岩等有利储集岩体,为本区沙四段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该区区域构造位置隶属牛庄洼陷,为东营凹陷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东营凹陷是在前古近系的单斜背景上,在基底拉张块断古近纪盆倾断裂体制的作用下持续下陷形成的。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早期,凹陷中央由于受孔店组、沙四段盐膏层的拱起作用,形成背斜隆起,即中央隆起带,从而破坏了凹陷的整体单一性,使凹陷在南北向上呈现出两洼夹一隆的格局,位于中央隆起带以南的牛庄地区成为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自成一个沉积和沉降中心,并在后期不断加强,其地层、沉积、局部构造及成藏作用均受该构造背景控制。
工区处于牛庄洼陷的东部斜坡部位,东北与广利断裂鼻状构造带相接,北部紧靠三级断层河125断层的分支断层与中央断裂背斜带相邻。区内现今构造面貌较为简单,主要为一个向东南缓慢抬高的斜坡,构造发育程度较差,仅发育数条同向和反向延伸较短的断层。其中南掉断层多发育于孔店期,活动期较短,仅切割孔店组-沙四段上亚段地层,而北掉断层多发育于沙四期以后,切割沙四段上亚段—东营组地层(其中牛斜114北断层延伸较远)。这些断层均活动强度较弱,断距10~50m,对沙四段沉积无明显的控制作用,而继承性的坡角为浊积岩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
2沉积体系及储层分布规律
本区沙四段储层主要发育于沙四纯上亚段3砂组。分析认为,本区沙四段存在南、北两个物源体系:沙四段上亚段沉积早期,北部靠近青坨子凸起沿沟带发育狭窄的近岸水下扇,浊积水道跃过广利背斜向前方洼陷带推进,形成了与主体脱离的湖底扇沉积(图6-6),该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粗,主要分布在王58、牛斜114及北西方向的辛176、营斜94等地区;而南部八面河广大地区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三角洲推进过程中在其前方形成了多期、多个滑塌浊积扇体,主要分布在王126、王斜583、莱70、莱74等地区。
根据钻井、测井、岩心、地震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牛庄洼陷东坡沙四段上亚段主要存在湖底扇、滑塌浊积扇等两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其中又以湖底扇最为发育。
湖底扇一般指有较长供给水道的洪水重力流浊积扇,也称远岸浊积扇,常发育在断陷湖盆深陷期的缓坡一侧。在湖滨斜坡上若有与岸垂直的断槽,岸上洪水携带的大量泥沙通过断槽进行搬运,直达深湖区发生沉积,形成离岸较远的重力流沉积扇。湖底扇具有以下特征:沉积规模较大;成分成熟度低;粒度概率曲线呈上凸折线型、C-M 图基本平行于基线,均反映出悬浮总体含量高和快速堆积的特点;粒序层理十分丰富,可用鲍玛模式进行描述;内扇和中扇以A、AB段为主,外扇以C段为主。单个扇体由下向上显正韵律;砂体具有不同的形态。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内扇以中心水道为主,砂体呈顶平底凸的透镜状,中扇、外扇总体外形呈底平顶凸的丘形,平行物源方向上呈楔状。
图6-6 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沉积体系
牛庄洼陷东坡沙四纯上早期即广泛发育此类型扇体。湖底扇与其上、下的较深湖相深灰色泥岩、油页岩呈突变接触,扇主体部位单层厚度大,以发育浊流水道为主,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含白云岩、泥岩,夹少量炭屑。根据其内部沉积特征可以将远岸浊积扇主体划分为中扇和外扇两个亚相。
纯上3砂组沉积时期,除莱101井区厚度中心外,储层发育集中在牛庄洼陷东部、广利西、八面河北部地区,厚度中心在王583、辛176井区,厚度在20m以上,厚度向西、向北有加厚的趋势。沿王6—王125—王123—面6一线西南,砂岩厚度减薄,小于2m。
3勘探成果
长期以来,牛庄洼陷的勘探对象一直是沙三段的三角洲滑塌砂体和深水浊积扇,2005年钻探的牛斜l14井、王58井于沙四段油页岩中钻遇深水浊积扇,其中牛斜114井于3319~3327m井段解释油层65m/2层,5mm油嘴,获得日产原油32t的工业油流;王58井于3014~3028m井段解释上油层下同层129m/2层,试油自喷获日产近90t的高产工业油流。这两口井的钻探成功,打破了以往认为沙四段仅在缓坡滨浅湖区发育滩坝砂体、半深湖区储层不发育的勘探思路,说明除滩坝砂岩外,沙四段还广泛发育深水浊积扇体。针对该类型成藏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综合分析认为:沙四段上亚段沉积时期牛庄洼陷为一沉降中心,牛斜114井钻井资料揭示,该区沙四段上亚段3200~3395m处沉积了一套深湖—半深湖相的油页岩、灰质泥岩,泥岩中发育了一套测井上具有箱状特征的典型浊积体,厚度为14m的粗砂岩,岩心常规物性分析:平均孔隙度2031%,平均渗透率13908×10-3μm2。这些浊积砂体包裹于沙四段油页岩之间,砂体本身可以作为油气的输导体系。同时牛斜114井测试结果也表明,本区北部压力系数在14以上,成藏条件优越,砂体油气充满度较高,最高可达90%以上;南部王58井区压力系数12~13,砂体充满度略低,约为60%。据此展开探井部署及开发方案编制,钻探的王583、584、585、587、588、辛176等井获得成功,其中辛176井31787~3250m井段中途测试,6mm油嘴自喷折算日产油36378m3、气11160m3,2006年该区上报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147×104t。开发也取得巨大效益,王58、王588、王587、辛176等4个开发区块已累计产油超过15×14t。地震资料显示在辛176井以北、王587井以西井区发育了14个类似于牛斜114井沙四段上亚段砂体的浊积砂体,预测有利面积近25km2,预测储量2000×104t。
一、石油开采区污染源特点
油田开发给经济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随着油田开发的进行,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在石油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井场附近的落地原油对土壤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落地原油是指在油井生产过程中,没有进入集输管线而散落在地面的原油。原油落地后会与地面的水、砂、泥土形成混合物,其中的溶解气和轻烃则会挥发进入大气环境,造成大气污染。部分原油渗入土壤后,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那些积存于表层土壤中的原油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土壤中养分的释放,降低土壤中动物及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的综合肥力下降,高分子的烃类附着在植物根系上能够形成一层黏膜阻碍根系的呼吸和吸收作用,甚至引起根系腐烂,由此影响到上覆植被。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区还会改变地表生态,遭受污染的地区可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都会寸草不生。
石油污染物中文献报道较多的有酚、氰、苯并(a)芘等。酚类化合物是芳烃的含羟基衍生物。作物对酚有一定的忍耐能力,其适应范围因作物种类、品种、土壤类型和栽培条件而不同,污水含酚<25 mg/L时,水稻和小麦生长正常;>50 mg/L时,开始受抑制。作物体内酚的残留量随污水中酚浓度增加而增加;酚在植物各部分的残留量按茎叶>根>籽实的顺序递减,残留在籽实中的酚量占总残留量的比例很少。残留在农产品中的酚的毒性不大。污水中酚的浓度>12 mg/L时,部分蔬菜的品质变劣,口味变涩。酚对作物的危害起始浓度不同,水稻为200 mg/L,黄瓜、西红柿为100 mg/L。当用含酚0003~110 mg/L的低浓度酚的污水灌溉蔬菜时,可增产6%~136%,对品质没有产生不利影响[8]。酚在土壤中易被降解矿化,一般不产生累积现象。
氰的性质有些像酚,它进入土壤后也极易分解、挥发。盆栽试验证明,用含氰(氰化钠)05~30 mg/L水浇灌水稻和油菜时,两者的生长发育未受明显影响;用含氰>50 mg/L的水浇灌时,生长发育和产量均受影响,开始在糙米和油菜中有氰残留,氰在水稻各部分的残留量按根>茎叶>谷壳>糙米的顺序递减。
石油在土壤中的残留是较强的。自从石油组分的多环芳烃类被确定为具有致癌的危险性以来,研究重点便放在多环芳烃的残留毒性上。以苯并(a)芘为代表的多环芳烃类物质,主要是各种碳氢化合物在760℃以上高温裂解过程中生成。根据徐瑞薇(1980)的综述,各国学者不断证明,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能够合成多环芳烃,正是这种生物合成的苯并(a)芘,构成了土壤中自然本底。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污染相比,土壤中生物合成的浓度相对来说是非常低的。
从刘钧祜和应佩峰(1976)施用5种苯并(a)芘含量的污泥的试验结果来看,苯并(a)芘在耕层土壤中有明显残留,并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多。无论是田间小区试验还是盆钵试验,结果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土壤苯并(a)芘能否经根系进入植物体并累积于植物体,特别是贮藏器官(如籽实)的报道,很不一致。美国1964年对8 个州进行的调查显示,工业区生长的小麦苯并(a)芘的含量(352×10 -9)为农业区生长的小麦(034×10 -9)的10倍;苏联某石油裂解厂附近生长的植物中,苯并(a)芘含量高达600×10 -9~5960×10 -9,并随距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Siegfriend等(1975)连续6年每年每公顷施用3~6t垃圾堆肥,土壤中苯并(a)芘年投入增加量为150μg·m-2,但在胡萝卜及莴苣茎中未见苯并(a)芘的累积。王崇效等(1979)连续4年施入含5000~47 000μg/kg苯并(a)芘的污泥,在玉米、高粱、小麦的茎秆和籽实中均未发现苯并(a)芘的累积。高拯民(1981,1989)采用野外调查、盆钵试验等方法,研究污水灌区与清水灌区精白米中苯并(a)芘含量,发现二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刘钧祜和应佩峰(1986)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他们认为苯并(a)芘具有疏水特性,不论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多寡,根部只限于接触吸收(或吸附)而难于通过根部组织向地上部组织运输。
石油类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在油田区域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全面了解土壤中石油类物质含量及分布和演化规律是评价土壤石油污染的前提条件。因此,有必要对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和转化过程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以胜坨油田井场附近土壤中落油污染研究为例,分析我国东部油田井场附近的土壤污染规律,为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提供依据,并可通过这一研究来分析石油类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石油的开发和生产区的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数据。
二、研究区概况
本次研究区胜坨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中的高产油田。其构造位置在济阳坳陷北部,坨庄-胜利村-永安镇二级构造带的中段,东邻民丰洼陷、西及西南邻利津洼陷、南接东营中央隆起断裂带、北面为胜北弧形大断层遮挡。胜坨油田分为3个区块,其中三区位于胜坨油田的东部,西与二区相接,北是陈家庄凸起,西南与利津生油凹陷相邻,是一个物源、油源均丰富的含油区。
胜坨油田是由东西2个高点组成、被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背斜构造油气藏(图3-40)。油田内部断层发育,共有断层58 条,均为正断层。主要断层12 条,将油田分为11个断块,各断块自成独立的油水系统。“八五”以后又陆续发现了13 个小圈闭油藏。
图3-40 胜坨油田构造井位略图
本次研究的坨7断块位于三区的东南部,为一地堑式长条状断层,其北和东分别以2条大断层与坨28和坨11断块相接;断块内还发育有4条次级小断层,其中3条在中部,一条在东部。钻井揭示坨21断块为上第三纪和下第三纪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其中沙河街组分为4段,沙二段是主力含油层系。沙二段上部属三角洲-河流沉积,下部以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上部沉积时期,由于气候干燥,湖盆收缩,东营凹陷大部分地区接受河流相沉积。储层为河流-三角洲沉积,岩性为细砂岩和粉细砂岩,灰粒状砂岩。沙二段分为2 个油组,1~5 沙层为上油组,6~11 沙层为下油组。上油组以正韵律沉积为主,下油组以反韵律沉积为主。油藏含油面积自上而下变小,最大含油面积为35 km2,地质储量21040×104 t。
1961年,胜坨油田开始勘探,至2002年底累积探明含油面积810 km2,石油地质储量48 407×104 t,天然气储量88 900×104 m3。开采近40年来,对当地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井场附近土壤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取样点设计及化验指标
土壤元素的平面分布规律研究以取样的五口井为例。取样时以第五个点作为井点,在其两侧分别取4个点进行元素平面分布规律分析。其中井Y317、Y3187、Y2129和Y4118每口井各取了9个点,而井Y6227由于条件限制只取了8个点。
土壤元素随深度的分布规律研究仍以取样的五口井为例,其中取样的深度范围在0~180 cm以内,土壤样品点的深度为0、20、40、60、80、100、140、180 cm 处的。井Y317分别对平面上4个点在深度范围内进行取样,而井Y3187、Y2129、Y4118和Y6227每口井只各取了2个点。
(二)微量元素分布
1土壤元素的平面分布规律
土壤元素的平面分布规律研究以取样的五口井为例。取样时以第五个点作为井点,在其两侧分别取4个点进行元素平面分布规律分析。其中井Y317、Y3187、Y2129和Y4118每口井各取了9个点,而井Y6227由于条件限制只取了8个点。
图3-41为取样的五口井土壤元素的含量变化图,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分布规律。
对五口取样井Cr、Cu、Ni、Pb、Zn、As元素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结论:
部分元素在井口附近有呈现高值的趋势,说明在井场附近这些微量元素出现异常,且这些异常与油田开发有关。其中Zn表现得较为突出,五口取样井中有四口井在井口处取得相对较高值。而As、Cu和Ni元素的含量曲线在井口周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研究区井场附近的土壤中Cr、Pb、Zn元素受油田开发过程中落油污染的影响较大,而As、Cu和Ni元素受落油污染的影响较小。
个别取样井在离井口较远的取样土壤中部分元素的含量曲线有上翘的趋势,即在离井口一定距离处的土壤中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有所增加。由这一趋势我们可以认识到:井口附近土壤中Cr、Pb、Zn元素在井口处含量较高,随着离井口距离的加大,土壤元素的含量有减少的趋势,但这并不说明落油污染在井口处就最为严重,井场周围土壤的污染治理仍显得十分必要。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研究区范围内,井孔密集,相互间存在干扰。这一认识对于井场周围落油污染治理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针对图中出现的部分异常值,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解释。Y2129左侧的高值点是由于其左侧有一邻井Y2126的影响,而井Y6227的左侧和右侧土壤元素含量分别出现高值可能是由于井的左侧为一泥浆池,右侧为一小水塘,而土壤取样点位于它们附近的原因。但对于具体异常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对以上取样井附近土壤中微量元素P和F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结论:
1)大多数井P元素的含量在井点处呈现低值,向两侧逐渐呈现高的含量值,随着离井口距离的增加含量保持稳定,可用图形“ ”近似表示P元素的含量变化曲线。其中,井口处土壤中P元素含量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油类物质进入土壤后,改变土壤结构,减小孔隙度,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微生物迅速生长,导致土壤中P元素的含量降低[21]。
图3-41 井场附近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平面变化图(图中△为井口)
2)F元素含量变化的波动性较大,且井口两端的含量曲线不具有对称性。因此推断F元素的含量变化可能与落油污染的关系不是很大。其中,同一井场附近土壤中F元素含量曲线在井口一侧先降低后增加,在另一侧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较为明显。
对以上取样井附近土壤中微量元素Hg和Cd的含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结论:
1)Hg元素的含量在井口附近的取样中,除在井Y317表现有明显的变化外,在其他井中含量变化的不是很明显。可以认为Hg元素的含量受落油污染的影响不是很大,极个别井场附近土壤中含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由于石油勘探开发钻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钻井液污染的影响。
2)Cd元素的含量基本上是在井口处的取样中表现高值,在井口两侧的土壤中含量降低并趋于稳定。井Y2129 井口左侧之所以会出现高值,怀疑是因为邻井Y2126 的影响。而井Y6227的左侧出现异常高值有可能是因为取样点位于泥浆池附近的原因。
2深度剖面上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土壤元素随深度的分布规律研究仍以取样的五口井为例,其中取样的深度范围在0~180 cm以内,土壤样品点的深度为0、20、40、60、80、100、140、180 cm 处的。井Y317分别对平面上4个点在深度范围内进行取样,而井Y3187、Y2129、Y4118和Y6227每口井只各取了2个点。
图3-42为井场附近钻孔中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图,对其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分布规律。
对以上取样井附近钻孔中土壤微量元素Cr、Cu、Ni、Pb、Zn、As的含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结论:
1)除个别异常点外,Cr和Zn元素的含量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的形态基本一致,随深度的增加元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大值点一般都不是在井口处土壤中,1m深度以下土壤中元素的含量趋于稳定。Cr和Zn元素含量曲线的波动性较大这说明落油区地下土壤中Cr和Zn元素的含量受落油污染的影响较大,影响范围在1 m以内。
2)Cu、Ni、Pb和As元素的含量随深度的变化不大,仅在80 cm或1 m深度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略有增加。这说明落油区地下土壤中Cu、Ni、Pb和As元素受落油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小。
对井场附近钻孔中土壤微量元素P和F的含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结论:P和F元素的含量高值在1m深度范围以内出现,且曲线波动性较大。随后,大部分取样井P和F元素的含量略有降低。可见:在深度剖面上,P和F元素的含量变化不具有规律性。
对井场附近钻孔中土壤微量元素Hg和Cd含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结论:
1)Hg元素含量曲线总的变化趋势为地表处呈现高值,随着深度的增加含量降低,达到某一低值后,元素的含量趋于稳定。在向低值转化的过程中,会有一小幅度的波动变化。
2)Cd元素的含量高值出现在1m深度范围以内,且元素含量总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这说明Cd元素受落油污染的影响范围在1 m以内。
图3-42a 井场附近钻孔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图
图3-42b 井场附近钻孔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图
(三)有机污染分布
1井场附近土壤中烃类含量的平面分布规律
图3-43为井场附近土壤中烃类含量平面变化图,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分布规律。对五口取样井附近表层土壤中烃类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认识:
1)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含量曲线极具相似性,其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2)多数取样井附近的土壤中,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含量最大值存在于井口处。这与油田开发过程中落油易在井口处富集的现象相吻合。
3)井Y6227周围土壤中的4种石油物质含量的最大值不是在井口处。其中,在其左侧土壤中石油物质的含量存在最大值是由于取样点位于泥浆池附近的缘故。其右侧土壤中石油类物质的含量存在较大值可能是因为其样点位于一小水塘附近,受其影响较大。
研究区土壤中氯仿沥青A的含量是图3-43 中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含量的总和,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对于分析土壤中落油的污染规律最具有实际意义。
对取样井表层土壤中的氯仿沥青A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认识:氯仿沥青A含量的最大值一般存在于井口附近的土壤中,这与采油过程中落油一般在井口处聚集较多的现象相一致。除井口外,还存在其他高值点,怀疑是施工过程中原油遗漏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2深度剖面上土壤中落油含量的变化规律
土壤中落油含量的分布规律研究仍以取样的五口井为例,其中取样的深度范围也在0~180 cm以内,为0、20、40、60、80、100、140、180 cm处的土壤样品点。
图3-44为井场附近深度剖面上土壤中落油的含量变化图,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分布规律。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认识:
1)取样井附近土壤中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含量变化在各取样深度剖面上具有可比性。同一口井中,四种烃类物质的含量曲线的形态具有相似性,能够将其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看作具有规律性。
2)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含量最大值基本上出现在井口处的土壤样品中。自井口向下,含量急剧减少,在20、40和80 cm深度处的土壤样品中其含量出现部分高值。总体上,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含量随取样深度的增加是减少的。
3)深度剖面上,土壤中饱和烃的含量值基本上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含量要大一些。其中沥青质的含量最少,芳烃和非烃的含量时大时小,变化较不稳定。
4)氯仿沥青A的含量均在井口处取得最大值,含量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性较为明显。个别剖面上,氯仿沥青A的含量在40、80 cm深度取样点上有增加的趋势。
四、井场附近土壤污染的时间演化特征
为了研究落油污染的演化规律,本课题中选取的五口采样井的开采时间具有规律性,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投入开采的油井。其中,Y317井为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开发,Y3187井为70年代开始投入开发,Y2129井为80年代开始投入开发,Y4118 井为90年代开始投入开发,Y6227 井为最近投入开发的。通过井场附近土壤中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图并结合开采年限,分析污染物含量随时间的演化规律。
图3-43 研究区井场附近土壤中烃类含量平面分布图(图中△为井口)
图3-44a 井场附近钻孔中土壤落油的含量变化图
图3-44b 井场附近钻孔中土壤落油的含量变化图
(一)落油污染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演化规律
对图3-45中各元素在取样井地表处土壤中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
图3-45a 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演化图
图3-45b 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演化图
1)土壤中Cr、Cu、Ni、Zn、As元素的含量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不是很明显。若能排除油田开发过程中钻井液及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性会强一些,但分析起来会非常困难。因此,对这些元素的含量演化规律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2)Pb元素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投入开采的井附近土壤中的含量较以前开采的井附近土壤中的含量有增大的趋势。但由于增大的趋势不是很明显,再加之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很难有准确定论。
3)P、F、Hg和Cd元素的含量演化规律也不明显,几乎无规律可循。
其中,井Y4118附近取样点中Hg含量异常较明显,其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深究。
(二)井场附近土壤中烃类含量的演化规律
通过井场附近土壤中烃类物质的空间分布图并结合开采年限,分析落油中污染物的含量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为土壤落油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对图3-46 井场附近土壤中落油物质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结论:
1)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和氯仿沥青A的含量演化曲线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大致规律为:井场附近土壤中的烃类物质的含量在60年代投产的Y317 井井口处取最大值,Y3187井(20世纪70年代)附近含量相对较低,随后开采的两口井(Y2129、Y4118)附近烃类物质的含量又有增加的趋势,2000年投入开采的井Y6227 井场附近土壤中烃类物质的含量几乎为零。总的来看,井场附近土壤中烃类含量有随时间而逐渐减少的趋势,说明开发时间越长烃类污染越严重,与常规认识一致。
2)开采时间越晚井口附近土壤采样中烃类物质的含量相对就越少。这说明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各部门对落油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并采取了有利的防治措施,落油污染现象有所好转。
3)井Y2129和井Y4118石油类物质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很有可能是由于当时施工过程中对落油污染的处理方法还不够完善引起的。
通过上述对东营石油开采区内开采井附近土壤中微量元素及有机物的平面和剖面研究发现石油开采过程中造成的落油污染对于当地表层土壤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点规律:
1)从影响范围来看,平面研究表明以开采井为中心50 m范围内土壤元素含量受落油污染影响较大,特别是井口附近表层土壤微量元素和有机物含量出现异常高值;50 m半径以外元素含量基本稳定。剖面研究表明落油污染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地表至地下1m深度,在此深度内物质含量具有明显波动。
2)从异常元素的种类来看,土壤微量元素中Cr、Pb、Zn、Cd元素受油田开发过程中落油污染的影响较大,而As、Cu、Ni、Hg、P、F元素受落油污染的影响较小。土壤中有机烃类的成分变化明显且规律统一,说明其含量受落油污染控制。
3)从土壤中污染发展趋势来看,开采井周边有机污染污染随时间发展而污染加剧的趋势明显,开采时间越晚井口处土壤采样中石油类物质的含量越少。微量元素污染规律性不明显,显然受到当地土壤质地、背景值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
油田开发过程是一项包含有钻井工程、井下作业工程、采油工程以及油气集输、储运等多种工程及工艺的系统工程,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污染物为落地原油、废泥浆和岩屑和洗井废水等。
图3-46 井场附近土壤中落油物质含量演化图
在油田开发区,每一口油井都可看作一个污染点源或风险污染点源。在钻井、洗井、试井以及修井作业中,要排放一部分原油落在井场周围,造成井场周围一定范围内土壤遭受污染。落地油在土壤表层聚积后,不断向下迁移,在超过土壤环境容量的情况下,会进入地下潜水层污染地下水,破坏土壤的正常功能,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石油污染物在土壤表层积聚还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危害生态环境。
油田开发建设过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为勘探期、建设期和生产期3个阶段。其中,落油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生产期(运营期)。
运营期间正常工况下,油田开发对土壤影响不大,所有工艺都在封闭管线、站场内进行。因此正常工况下,油田投产时,对区域土壤环境影响不大。运营期对土壤的污染影响,主要发生在事故条件下,如爆管泄渗致使原油散落地面及运营期间试井、洗井、采油作业时,均会有油滴落在地面。另外各类机械设备也可能出现跑、冒、漏油故障,从而对外环境造成油污染。开发区内落地油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它受发生源的制约,主要呈点片状分布,在横向上以发生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距油井越远,土壤中含油量越少。
另外,管线泄漏会影响地表以下较深层土壤,对表层土壤影响不大。但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段,随地下水的垂直运动,将影响地表土壤的理化性质。油类物质进入土壤后,将改变土壤结构,减小孔隙度,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微生物迅速生长,使土壤氮、磷成分降低。油类通过植物吸收,经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影响牧畜及人体健康。所以管线一旦发生泄漏,应及时对污染土壤进行处理,以减少影响。
此外,落油污染还与采油井的投产时间、所采用的注采方式以及采油井的作业次数和频率有密切关系。
(一)混源油成因来源定量分析技术
东部新生代盆地多元供烃和不同成因来源的原油混合现象非常普遍。考察不同烃源岩的成藏贡献必须首先建立混源油的成因来源定量分析技术。混源油定量计算的方法很多,如生物标志物参数法、正构烷烃、支链烷烃、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绝对定量方法等。早期研究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法应用较多,但由于不同来源原油中同一生物标志化合物绝对含量差异较大,如成熟度较低原油或烃源岩中甾、萜类化合物丰度远高于成熟度较高的原油,因此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法,其定量计算结果的可信度较差。生物标志化合物绝对定量可克服此不足,由于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绝对浓度随混合比例呈线性变化,不受多元(三元或三元以上)混合的影响,比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具有明显的优势,其计算较生物标志参数简洁、直观,因此逐渐替代了原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法。
生物标志化合物绝对定量法对混源油的混源比例进行定量判识,最关键和最困难的问题是原油端元的选取,端元油选取的合适与否对混源比例的计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必须选出有代表性的单一来源的端元油。研究认为,端元样品的选取,必须充分考虑油源、烃源岩成熟度、成藏期次、储层性质等多种因素,才可能优选出代表性样品。本次端元油选取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以东营凹陷为例:①在烃源岩埋藏史和包裹体成藏期次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成藏期次和油气充注历史,确定区内主要存在两期成藏,早期仅为单一沙四段烃源岩生成油气聚集成藏,而晚期则包括沙三下亚段和沙四段生成的油气聚集成藏,考虑到沙四段早期和晚期生成的油气因成熟度不同成分存在差异,据此确定区内存在三种油气端元;②在具体油气端元选取过程中,尽可能选择近源原生油气藏,如沙三下亚段选择自生自储的透镜体砂岩油藏等;③每类端元选择多个样品进行绝对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并优选丰度差异较大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最终定量计算。上述做法保证了端元油选取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定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混源油定量分析研究思路和技术流程:即在端元油选取的基础上,对端元油按照不同的比例做配比实验和绝对定量分析,选择各端元油中绝对丰度差异较大的生物标志物对混源油的比例进行确定,并建立了相应的二元或三元判识图版(图2-8)。由于该方法突出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绝对定量分析、油来源及成藏期次研究等几个重要环节,定量结果更加可靠。
图2-8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甾烷、藿烷绝对含量三元混合原油理论定量图版
(二)已探明储量成因来源构成
在对不同凹陷不同来源油气的判识标志及混源油定量分析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济阳坳陷混源油气广泛发育的东营和沾化两个富油凹陷已探明储量成因来源构成进行了精细解剖。
1东营凹陷已探明储量成因来源构成
截至2009年年底,东营凹陷探明储量达到2502595×104t。其中沙四来源油为1177211×104t;沙三来源油为275647×104t;沙三和沙四混源油为1049737×104t,混源油中沙三贡献为376488×104t(图2-9)。由此可以看出东营凹陷沙四段烃源岩的贡献高达739%;而沙三段的贡献仅占261%,沙四段烃源岩为东营凹陷的主力油气来源。
平面上沙四型原油在东营凹陷的全区均有分布,在牛庄洼陷相对较为集中富集,就每个小洼陷而言,沙四型原油主要分布在边缘凸起之上(图2-9);沙三型原油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的西部地区,其中又以利津和博兴洼陷的洼陷带地区最为富集;混源油在东营凹陷分布非常普遍,在各个小洼陷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利津洼陷的周边的二级构造带。
图2-9 东营凹陷探明油气储量来源构成及储量配置
2沾化凹陷已探明储量成因来源构成
截至2009年年底,沾凹陷探明储量达到137024×104t。其中沙四来源油为10529×104t;沙三来源油为25223×104t;沙一来源油为2974×104t;混源油为98248×104t,混源油中沙一贡献为16032×104t,沙三贡献为61621×104t,沙四贡献为20595×104t(图2-10)。由此可以看出沾化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高达633%;沙四段贡献占227%;沙一段贡献占14%。
平面上沙四型原油主要分布在沾化凹陷的渤南洼陷,且大多数位于渤南洼陷的边缘凸起部位和深洼陷带;沙三型原油主要分布在沾化凹陷中各个小洼陷的洼陷带地区;沙一型原油在沾化凹陷东部和北部呈零星分布;混源油在沾化凹陷分布极为普遍,在各个小洼陷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洼陷边缘的凸起部位。
图2-10 沾化凹陷探明油气储量来源构成及储量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