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变形铝合金热处理工艺/中国有色金属丛书

周敏

变形铝合金热处理工艺/中国有色金属丛书基本信息

书名 变形合金处理工艺/中国有色属丛书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页数 375页 ISBN 9787548703921
作者 王祝堂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编写 出版日期 2011年12月1日
开本 16 定价 82.00

变形铝合金热处理工艺/中国有色金属丛书图书目录

第1章 变形铝合金热处理工艺基础知识

1.1 铝及铝合金的分类

1.2 铝材生产工艺及状态代号

1.2.1 铝材生产工艺

1.2.2 状态代号说明

1.3 变形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1.3.1 铸锭均匀化退火

1.3.2 回复再结晶退火

1.3.3 淬火时效

1.3.4 回归现象

1.3.5 形变热处理

1.3.6 挤压效应及组织强化效应

1.4 热处理工艺基础及设备

1.4.1 加热方法

1.4.2 热处理加热气氛

1.4.3 冷却介质

1.4.4 热处理时的缺陷

1.4.5 铸锭均匀化退火炉

1.4.6 退火炉

1.4.7 固溶处理炉(淬火炉)

1.4.8 时效炉

1.5 铝材的典型热处理规

第2章 1XXX系及部分8XXX系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2.1 1050合金

2.2 1060合金

2.3 1070合金

2.4 1235合金

2.5 1145合金

2.6 高压阳极箔

2.7 1100合金

2.8 8011合金

2.9 8011A合金

2.10 管、棒、线材型材

2.11 铝箔退火的一般原则

2.11.1 保温温度

2.11.2 保温时间

2.11.3 加热速度

2.11.4 冷却速度

第3章 2XXX系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3.1 2017(2A11)合金

3.1.1 成分与相组成

3.1.2 热处理工艺

3.1.3 低温对时效进程的影响

3.2 2024型合金

3.2.1 成分与相组成

3.2.2 热处理工艺

3.2.3 2124-T851合金

3.2.4 2224合金

3.3.5 2324合金的预时效处理

3.32 A12合金

3.3.1 均匀化退火

3.3.2 2a12-T81板材的热处理工艺

3.3.3 厚壁管的热处理

3.3.4 2A12-0状态型材及T42状态板材

3.3.5 2A12铝合金的最终形变热处理

3.3.6 2A12-T4棒材粗晶环的消除

3.3.7 电导率与热处理

3.4 2011合金

3.5 2014型合金

3.5.1 2014-T651合金板

第4章 3XXX系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第5章 4XXX系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第6章 5XXX系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第7章 6XXX系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第8章 7XXX系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第9章 铝-及铝-合金的热处理

参考文献

变形铝合金热处理工艺/中国有色金属丛书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变形铝合金热处理工艺/中国有色金属丛书内容简介

《变形铝合金热处理工艺》编辑推荐:笔者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变形铝合金热处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尽量纳入书内,当然国外的重大成就也力求简述,实因能力与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

笔者试图对不同成分铝合金行之有效的新热处理工艺一一加以介绍,以期对工程技术人员在开发新产品与制定新工艺时有指引性参考价值

变形铝合金热处理工艺/中国有色金属丛书常见问题

铝合金的热处理工艺有哪些

合金元素对铝的另一种强化作用是通过热处理实现的。但由于铝没有同素异构转变,所以其热处理相变与不同。

如何得知中国有色金属最新价格

上各省市造价信息网,或者买广材信息

钛合金热处理工艺哪个晓得?

的热处理方法一.钛的基本热处理:工业纯钛是单相α   型组织,虽然在890℃以上有α-β   的多型体转变,但由于相变特点决定了它的强化效应比较弱,所以...

钛合金热处理工艺哪个晓得?

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归纳为:        (1)消除应力退火:目的是为消除或减少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防止在一些腐蚀环境中的化学侵蚀和减少变形。 &n...

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铪合金?没听说过,是不是铝合金?具体材质牌号呢!

金属热处理工艺介绍

大分类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三大类。根据加热介质、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每一大类又可区分为若干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同一种金属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钢铁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金属,而且钢铁显微组织也最为复杂,因此钢热处理工艺种类繁多。

金属热处理工艺基本分类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三大类。根据加热介质、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每一大类又可区分为若干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同一种金属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钢铁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金属,而且钢铁显微组织也最为复杂,因此钢铁热处理工艺种类繁多。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低碳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四把火”随着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又演变出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为了获得一定的强度韧性,把淬火和高温回火结合起来的工艺,称为调质。某些合金淬火形成过饱和固溶体后,将其置于室温或稍高的适当温度下保持较长时间,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强度或电性性等。这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时效处理。

把压力加工形变与热处理有效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使工件获得很好的强度、韧性配合的方法称为形变热处理;在负压气氛或真空中进行的热处理称为真空热处理,它不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脱碳,保持处理后工件表面光洁,提高工件的性能,还可以通入渗剂进行化学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只加热工件表层,以改变其表层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为了只加热工件表层而不使过多的热量传入工件内部,使用的热源须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即在单位面积的工件上给予较大的热能,使工件表层或局部能短时或瞬时达到高温。表面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火焰淬火和感应加热热处理,常用的热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应电流、激光和电子束等。

化学热处理是通过改变工件表层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化学热处理与表面热处理不同之处是前者改变了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放在含、氮或其它合金元素的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中加热,保温较长时间,从而使工件表层渗入碳、氮、等元素。渗入元素后,有时还要进行其它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及回火。化学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渗碳渗氮渗金属

热处理是机械零件和工模具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它可以控制工件的各种性能 ,如耐磨、耐腐蚀、磁性能等。还可以改善毛坯的组织和应力状态,以利于进行各种冷、热加工。

例如白口铸铁经过长时间退火处理可以获得可锻铸铁,提高塑性 ;齿轮采用正确的热处理工艺,使用寿命可以比不经热处理的齿轮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另外,价廉的碳钢通过渗入某些合金元素就具有某些价昂的合金钢性能,可以代替某些耐热钢不锈钢;工模具则几乎全部需要经过热处理方可使用​。

金属热处理工艺工艺过程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工序之一。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作为热源,进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也可用涂料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 ,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高温组织。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时,还须在此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内外温度一致,使显微组织转变完全,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采用高能密度加热和表面热处理时,加热速度极快,一般就没有保温时间,而化学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往往较长。

冷却也是热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却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淬火的冷却速度更快。但还因钢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钢就可以用正火一样的冷却速度进行淬硬。

热处理详细资料大全

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早在公元前770至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钢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热处理 外文名 : heat treatment 所属学科 :物理 所属领域 :材料工程 发展历史,国家标准,名词解释,工艺特点,热工艺,工艺过程,工艺分类,工艺手段,真空方法,子工艺,表面淬火,局部淬火,温度压力,操作规程,常见问题, 发展历史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水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套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1850~1880年,对于套用各种气体(诸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移植套用,使金属热处理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著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产中套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30年代出现露点电位差计,使炉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60年代,热处理技术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 ;雷射、电子束技术的套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方法。 国家标准 热处理方面的现行国家标准 1 GB/T7232-2012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 2013-03-01实施,代替GB/T 7232-1999 2 GB/T8121-2002热处理工艺材料术语 2002-12-01实施,代替GB/T 8121-1987 3 GB/T9452-2003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2004-06-01实施,代替GB/T 9452-1988 4 GB/T170311-1997纺织品织物在低压下的干热效应第1部分:织物的干热处理程式 1998-05-01实施 5 GB/T763114-1998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14部分:U组(热处理) 1999-02-01实施 6 GB/Z18718-2002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 2002-12-01实施 7 GB15735-2004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2004-11-01实施,代替GB 15735-1995 8 GB/T12603-2005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 2006-01-01实施,代替GB/T 12603-1990 9 GB/T19944-2005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 2006-04-01实施 10 GB/T13324-2006热处理设备术语 2007-04-01实施,代替GB/T 13324-1991 11 GB/T21736-2008节能热处理燃烧加热设备技术条件 2008-11-01实施 12 GB/T10201-2008热处理合理用电导则 2009-01-01实施,代替GB/T 10201-1988 13 GB/T22561-2008真空热处理 2009-06-01实施 14 GB/T22894-2008纸和纸板加速老化在80℃和65%相对湿度条件下的湿热处理 2009-09-01实施 15 GB/T17358-2009热处理生产电耗计算和测定方法 2009-11-01实施 16 GB/T59532-2009冷镦钢丝第2部分:非热处理型冷镦钢丝 2010-04-01实施,代替GB/T 5953-1999 17 GB/T59531-2009冷镦钢丝第1部分:热处理型冷镦钢丝 2010-04-01实施,代替GB/T 5953-1999 18 GB/T24562-2009燃料热处理炉节能监测 2010-05-01实施 19 GB/T24743-2009技术产品档案钢铁零件热处理表示法 2010-09-01实施 20 GB/T15318-2010热处理电炉节能监测 2011-02-01实施,代替GB/T 21 GB/T25745-2010铸造铝合金热处理 2011-06-01实施 22 GB/T27946-2011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23 GB/T279451-2011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的管理第1部分:一般管理 24 GB/T279452-2011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的管理第2部分:浸出液检测方法 25 GB/T279453-2011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的管理第3部分:无害化处理方法 26 GB/T7232-2012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 2012年第24号公告 27 GB/T8121-2012热处理工艺材料术语 2012年第24号公告 28 GB/T9452-2012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2012年第24号公告 29 GB/T28909-2012超高强度结构用热处理钢板 2012年第28号公告 30 GB15735-2012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 2012年第28号公告 31 GB/T28838-2012木质包装热处理作业规范 2012年第28号公告 32 GB/T28992-2012热处理实木地板 2012年第41号公告 33 GB13014-1991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 1992-03-01实施,代替GB 1499-1984 名词解释 热处理 1. 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M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2. 退火annealing: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3以上20—40度,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3. 固溶热处理: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4. 时效:合金经固溶热处理或冷塑性形变后,在室温放置或稍高于室温保持时,其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5.固溶处理:使合金中各种相充分溶解,强化固溶体并提高韧性及抗蚀性能,消除应力与软化,以便继续加工成型。6. 时效处理:在强化相析出的温度加热并保温,使强化相沉淀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强度。7. 淬火:将钢奥氏体化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件在横截面内全部或一定的范围内发生马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结构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 8. 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9. 钢的碳氮共渗:碳氮共渗是向钢的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习惯上碳氮共渗又称为氰化,以中温气体碳氮共渗和低温气体碳氮共渗(即气体软氮化)套用较为广泛。中温气体碳氮共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低温气体碳氮共渗以渗氮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10. 调质处理(quenching and tempering):一般习惯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调质处理广泛套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它的机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体组织更优。它的硬度取决于高温回火温度并与钢的回火稳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关,一般在HB200—350之间。 50CrVA弹簧钢880℃淬油金相组织 工艺特点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套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热处理 热工艺 工艺过程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工序之一。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为热源,近而套用液体和气体燃料。电的套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以至浮动粒子进行间接加热。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高温组织。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时,还须在此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内外温度一致,使显微组织转变完全,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采用高能密度加热和表面热处理时,加热速度极快,一般就没有保温时间,而化学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往往较长。 冷却也是热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却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淬火的冷却速度更快。但还因钢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钢就可以用正火一样的冷却速度进行淬硬。 热处理 工艺分类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三大类。根据加热介质、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每一大类又可区分为若干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同一种金属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钢铁是工业上套用最广的金属,而且钢铁显微组织也最为复杂,因此钢铁热处理工艺种类繁多。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获得需要的金相组织,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 工艺手段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为了及时消除脆性,一般需要及时回火。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四把火”随着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又演变出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为了获得一定的强度和韧性,把淬火和高温回火结合起来的工艺,称为调质。某些合金淬火形成过饱和固溶体后,将其置于室温或稍高的适当温度下保持较长时间,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强度或电性磁性等。这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时效处理。把压力加工形变与热处理有效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使工件获得很好的强度、韧性配合的方法称为形变热处理;在负压气氛或真空中进行的热处理称为真空热处理,它不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脱碳,保持处理后工件表面光洁,提高工件的性能,还可以通入渗剂进行化学热处理。表面热处理是只加热工件表层,以改变其表层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为了只加热工件表层而不使过多的热量传入工件内部,使用的热源须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即在单位面积的工件上给予较大的热能,使工件表层或局部能短时或瞬时达到高温。表面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火焰淬火和感应加热热处理,常用的热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应电流、雷射和电子束等。化学热处理是通过改变工件表层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化学热处理与表面热处理不同之处是前者改变了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放在含碳、盐类介质或其它合金元素的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中加热,保温较长时间,从而使工件表层渗入碳、氮、硼和铬等元素。渗入元素后,有时还要进行其它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及回火。化学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渗碳、渗氮、渗金属。热处理是机械零件和工模具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大体来说,它可以保证和提高工件的各种性能 ,如耐磨、耐腐蚀等。还可以改善毛坯的组织和应力状态,以利于进行各种冷、热加工。例如白口铸铁经过长时间退火处理可以获得可锻铸铁,提高塑性 ;齿轮采用正确的热处理工艺,使用寿命可以比不经热处理的齿轮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另外,价廉的碳钢通过渗入某些合金元素就具有某些价昂的合金钢性能,可以代替某些耐热钢、不锈钢;工模具则几乎全部需要经过热处理方可使用。 热处理 真空方法 因为金属工件的加热、冷却等操作,需要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动作来完成。这些动作内在真空热处理炉内进行,操作人员无法接近,因此对真空热处理电炉的自动化程度的要求较高。同时,有些动作,如加热保温结束后,金属工件进行淬火工序须六、七个动作并且要在15秒钟以内完成。这样敏捷的条件来完成许多动作,很容易造成操作人员的紧张而构成误操作。因此,只有较高的自动化才能准确、及时按程式协调。金属零件进行真空热处理均在密闭的真空炉内进行,严格的真空密封众所周知。因此,获得和坚持炉子原定的漏气率,保证真空炉的工作真空度,对确保零件真空热处理的质量有着非常主要的意义。所以真空热处理炉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有可靠的真空密封构造。为了保证真空炉的真空性能,真空热处理炉结构设计中必须道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炉体要采用气密焊接,同时在炉体上尽量少开或者不开孔,少采用或者避免采用动密封结构,以尽量减少真空泄露的机遇。安装在真空炉体上的部件、附属档案等如水冷电极、热电偶导出装置也都必须设计密封构造。大部分加热与隔热材料只能在真空状态下使用。真空热处理炉的加热与隔热衬料是在真空与高温下工作的,因而对这些材料提出了耐高温,辐射成果好,导热系数小等要求。对抗氧化性能要求不高。所以,真空热处理炉广泛采用了钽、钨、钼和石墨等作加热与隔热构料。这些材料在大气状态下极易氧化,因此,普通热处理炉不能采用这些加热与隔热材料。水冷装置:真空热处理炉的炉壳、炉盖、电热元件、水冷电极、中间真空隔热门等部件,均在真空、受热状态下工作。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工作,必须保证各部件的结构不变形、不损坏,真空密封圈不过热、不烧毁。因此,各部件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设定水冷装置,以保证真空热处理炉能够正常运行并有足够的利用寿命。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真空容器内,当真空空度为几托一lxlo-1托的范围内时,真空容器内的通电导体在较高的电压下,会产生辉光放电现象。在真空热处理炉内,严重的弧光放电 会烧毁电热元件、隔热层等,造成重大事故和损失。因此,真空热处理炉的电热元件的工作电压一般都不超过80一100伏。同时在电热元件结构设计时要采取有效办法,如尽量避免有尖端的部件,电极间的间距不能太小,以防止辉光放电或者弧光放电的产生。 子工艺 退火 热处理硫化 热处理硬化 热处理消除应力 热处理 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回火热处理通常用感应加热或火焰加热的方式进行。主要技术参数是表面硬度、局部硬度和有效硬化层深度。硬度检测可采用维氏硬度计,也可采用洛氏或表面洛氏硬度计。试验力(标尺)的选择与有效硬化层深度和工件表面硬度有关。这里涉及到三种硬度计。一、维氏硬度计是测试热处理工件表面硬度的重要手段,它可选用05~100kg的试验力,测试薄至005mm厚的表面硬化层,它的精度是的,可分辨出热处理工件表面硬度的微小差别。另外,有效硬化层深度也要由维氏硬度计来检测,所以,对于进行表面热处理加工或大量使用表面热处理工件的单位,配备一台维氏硬度计是有必要的。二、表面洛氏硬度计也是十分适于测试表面淬火工件硬度的,表面洛氏硬度计有三种标尺可以选择。可以测试有效硬化深度超过01mm的各种表面硬化工件。尽管表面洛氏硬度计的精度没有维氏硬度计高,但是作为热处理工厂质量管理和合格检查的检测手段,已经能够满足要求。况且它还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价格较低,测量迅速、可直接读取硬度值等特点,利用表面洛氏硬度计可对成批的表面热处理工件进行快速无损的逐件检测。这一点对于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工厂具有重要意义。三、当表面热处理硬化层较厚时,也可采用洛氏硬度计。当热处理硬化层厚度在04~08mm时,可采用HRA标尺,当硬化层厚度超过08mm时,可采用HRC标尺。维氏、洛氏和表面洛氏三种硬度值可以方便地进行相互换算,转换成标准、图纸或用户需要的硬度值。相应的换算表在国际标准ISO、美国标准ASTM和中国标准GB/T中都已给出。 局部淬火 零件如果局部硬度要求较高,可用感应加热等方式进行局部淬火热处理,这样的零件通常要在图纸上标出局部淬火热处理的位置和局部硬度值。零件的硬度检测要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硬度检测仪器可采用洛氏硬度计,测试HRC硬度值,如热处理硬化层较浅,可采用表面洛氏硬度计,测试HRN硬度值。 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使工件表面渗入一种或几种化学元素的原子,从而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工件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接触疲劳强度,而工件的芯部又具有高的强韧性。 温度压力 根据以上所说的内容,在热处理过程中对温度的检测和记录非常重要,温度控制得不好对产品的影响十分大。所以,温度的检测十分重要,在整个过程的温度变化趋势也显得十分重要,导致在热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对温度的变化进行记录,可以方便以后进行数据分析,也可以查看到底是哪段时间温度没有达到要求。这样对以后的热处理进行改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操作规程 1、清理好操作场地,检查电源、测量仪表和各种开关是否正常,水源是否通畅。2、操作人员应穿戴好劳保防护用品,否则会有危险。3、开启控制电源万能转换开关,根据设备技术要求分级段升、降温,延长设备寿命和设备完好。4、要注意热处理炉的炉温和网带调速,能掌握对不同材料所需的温度标准,确保工件硬度及表面平直度和氧化层,并认真做好安全工作。5、要注意回火炉的炉温和网带调速,开启排风,使工件经回火后达到质量要求。6、在工作中应坚守岗位。7、要配置必要的消防器具,并熟识使用及保养方法。8、停机时,要检查各控制开关均处于关闭状态后,关闭万能转换开关。 常见问题 过热 从轴承零件粗糙口上可观察到淬火后的显微组织过热。但要确切判断其过热的程度必须观察显微组织。若在GCr15钢的淬火组织中出现粗针状马氏体,则为淬火过热组织。形成原因可能是淬火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保温时间太长造成的全面过热;也可能是因原始组织带状碳化物严重,在两带之间的低碳区形成局部马氏体针状粗大,造成的局部过热。过热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增多,尺寸稳定性下降。由于淬火组织过热,钢的晶体粗大,会导致零件的韧性下降,抗冲击性能降低,轴承的寿命也降低。过热严重甚至会造成淬火裂纹。 欠热 淬火温度偏低或冷却不良则会在显微组织中产生超过标准规定的托氏体组织,称为欠热组织,它使硬度下降,耐磨性急剧降低,影响托辊配件轴承寿命。 淬火裂纹 高或冷却太急,热应力和金属质量体积变化时的组织应力大于钢材的抗断裂强度;工作表面的原有缺陷(如表面微细裂纹或划痕)或是钢材内部缺陷(如夹渣、严重的非金属夹杂物、白点、缩孔残余等)在淬火时形成应力集中;严重的表面脱碳和碳化物偏析;零件淬火后回火不足或未及时回火;前面工序造成的冷冲应力过大、锻造摺叠、深的车削刀痕、油沟尖锐棱角等。总之,造成淬火裂纹的原因可能是上述因素的一种或多种,内应力的存在是形成淬火裂纹的主要原因。淬火裂纹深而细长,断口平直,破断面无氧化色。它在轴承套圈上往往是纵向的平直裂纹或环形开裂;在轴承钢球上的形状有S形、T形或环型。淬火裂纹的组织特征是裂纹两侧无脱碳现象,明显区别与锻造裂纹和材料裂纹。 热处理变形 NACHI轴承零件在热处理时,存在有热应力和组织应力,这种内应力能相互叠加或部分抵消,是复杂多变的,因为它能随着加热温度、加热速度、冷却方式、冷却速度、零件形状和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热处理变形是难免的。认识和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轴承零件的变形(如套圈的椭圆、尺寸涨大等)置于可控的范围,有利于生产的进行。当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机械碰撞也会使零件产生变形,但这种变形是可以用改进操作加以减少和避免的。 表面脱碳 轴承零件在热处理过程中,如果是在氧化性介质中加热,表面会发生氧化作用使零件表面碳的质量分数减,造成表面脱碳。表面脱碳层的深度超过最后加工的留量就会使零件报废。表面脱碳层深度的测定在金相检验中可用金相法和显微硬度法。以表面层显微硬度分布曲线测量法为准,可做仲裁判据。 软点 加热不足,冷却不良,淬火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托辊轴承零件表面局部硬度不够的现象称为淬火软点。它象表面脱碳一样可以造成表面耐磨性和疲劳强度的严重下降。

铝质材料在机械加工后有没有做热处理例子?

可以参考中国图书分类法对图书的分类

"中国图书分类法"是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图书的特性所编制的分类法。

它将学科分五大类,22个大类,基本序列是:马列毛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11 选集、文集

12 单行著作

121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1847年)

122 革命风暴的高涨与低落时期(1848-1863年)

123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期(1864-1872年)

124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时期(1873-1889年6月)

125 第二国际时期(1889年7月-1895年)

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14 诗词

15 手迹

16 专题汇编

18 语录

2 列宁著作

21 选集、文集

22 单行著作

2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25 手迹

26 专题汇编

28 语录

3 斯大林著作

31 选集、文集

32 单行著作

3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35 手迹

36 专题汇编

38 语录

4 毛泽东著作

41 选集、文集

42 单行著作

42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 -1924年)

42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7月)

42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

424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42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9-1949年9月)

426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4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44 诗词

45 手迹

46 专题汇编

48 语录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56 专题汇编

58 语录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

71 马克思

72 恩格斯

73 列宁

74 斯大林

75 毛泽东

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8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2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3 斯大林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4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5 著作汇编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

B 哲学

0 哲学理论

0-0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

1 哲学基本问题

2 辩证唯物主义

21 物质论

22 意识论

23 认识论、反映论

24 唯物辩证法

25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26 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27 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3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8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81 唯心主义

82 实证论、经验批判主义(马赫主义)

83 唯意志论、生命哲学

84 新康德注意、新黑格尔主义

85 新实在论、逻辑实证论(新实证论、逻辑经验主义)

86 存在主义(生存主义)

87 实用主义

88 新托马斯主义(新经院哲学)

89 其他哲学流派

1 世界哲学

12 古代哲学

13 中世纪哲学

14 近代哲学

15 现代哲学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2 中国哲学

20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总论)

22 先秦哲学

221 诸子前哲学

222 儒家

223 道家

224 墨家

225 名家

226 法家

227 阴阳家

228 纵横家

229 杂家

232 秦汉哲学(总论)(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233 秦代哲学(公元前221-207年)

234 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235 三国、晋、南北朝哲学(220-589年)

241 隋、唐、五代哲学(581-960年)

244 宋、元哲学(960-1368年)

248 明代哲学(1368-1644年)

249 清代哲学(1644-1840年)

25 近代哲学(1840-1918年)

26 现代哲学(1919- 年)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 亚洲哲学

302 古代哲学(亚洲)

303 中世纪哲学(亚洲)

304 近代哲学(亚洲)

305 现代哲学(亚洲)

3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亚洲的传播与发展

31 东亚哲学

33 东南亚哲学(一)

34 东南亚哲学(二)

35 南亚哲学

36 中亚哲学

37 西亚哲学(一)

38 西亚哲学(二)

4 非洲哲学

402 古代哲学(非洲)

403 中世纪哲学(非洲)

404 近代哲学(非洲)

405 现代哲学(非洲)

4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非洲的传播与发展

41 北非哲学

42 东非哲学

43 西非哲学(一)

44 西非哲学(二)

45 西非哲学(三)

46 中非哲学

47 南非哲学(一)

48 南非哲学(二)

5 欧洲哲学

502 古代哲学(欧洲)

503 中世纪哲学(欧洲)

504 近代哲学(欧洲)

505 现代哲学(欧洲)

5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

51 东欧、中欧哲学(一)

52 东欧、中欧哲学(二)

53 北欧哲学

54 南欧哲学(一)

55 南欧哲学(二)

56 西欧哲学

6 大洋州哲学

7 美洲哲学

80 思维科学(总论)

81 逻辑学(论理学)

0 总论

811 辩证逻辑

812 形式逻辑(名学、辩学)

[813] 数理逻辑(符号逻辑)(宜入O141)

[814] 概率逻辑

815 哲理逻辑(非经典逻辑)

819 应用逻辑

82 伦理学(道德哲学)

0 总论

821 人生观、人生哲学

822 国家道德

823 家庭、婚姻道德

824 社会公德

825 个人修养

83 美学

0 总论

832 美学与社会生产

832 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

[835] 艺术美学(宜入J01)

84 心理学

0 总论

841 心理学研究方法

842 心理过程与心理实践

843 发生心理学

844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845 生理心理学

846 变态心理学、病态心理学、超意识心理学

848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849 应用心理学

9 无神论、宗教

91 无神论

92 宗教

93 神话与原始宗教

94 佛教

95 道教

96 伊斯兰教(回教)

97 基督教

98 其他宗教

99 迷信术数

C 社会科学

C 社会科学总论

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1 社会科学现状、概况

2 机关、团体、会议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51 丛书(汇刻书)

52 全集、选集

53 文集、会议录

54 年鉴、年刊

55 连续出版物、期刊

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书(请查G25733,Z88/89)"

8 统计学

81 统计方法

[82] 专类统计学(宜入有关学科)

83 世界各国统计资料

91 社会学

92 人口学

93 管理学

[94] 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请查N94)

96 人才学

D 政治、法律

0 政治理论

1/3 共产主义运动、

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2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3 各国

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5 世界政治

6 中国政治

7 各国政治

73 亚洲政治

74 非洲政治

75 欧洲政治

76 大洋州政治

77 美洲政治

8 外交、国际关系

9 法律

E 军事

0 军事理论

1 世界军事

2 中国军事

3/7 各国军事

3 亚洲军事

4 非洲军事

5 欧洲军事

6 大洋州军事

7 美洲军事

8 战略、战术、战役

9 军事技术

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

F 经济

0 政治经济学

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2 经济计划与管理

3 农业经济

4 工业经济

5 交通运输经济

6 有点经济

7 贸易经济

8 财政、金融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0 文化理论

1 世界各国文化事业概况

11 世界军事

12 中国军事

13 亚洲军事

14 非洲军事

15 欧洲军事

16 大洋州军事

17 美洲军事

2 信息与知识传播

3 科学、科学研究

4 教育

4 教育

5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

6 各级教育

7 各类教育

8 体育

H 语言、文字

0 语言学

1 汉语

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3 常用外国语

31 英语

32 法语

33 德语

34 西班牙语

35 俄语

36 日语

37 阿拉伯语

4/84 各语系语言

4 汉藏语系

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61 南亚语系

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

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

64 东北亚诸语系

65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66 芬兰-乌戈尔语系

67 闪-含语系

7 印欧语系

81 非洲诸语系

83 美洲诸语系

84 大洋州诸语系

9 国际辅助语

I 文学

0 文学理论

1 世界文学

2 中国文学

3/7 各国文学

3 亚洲文学

4 非洲文学

5 欧洲文学

6 大洋州文学

7 美洲文学

J 艺术

0 艺术理论

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2 绘画

29 书法、篆刻

3 雕塑

4 摄影艺术

5 工艺美术

[59] 建筑艺术(请查TU-8)

6 音乐

7 舞蹈

8 戏剧艺术

9 、电视艺术

K 历史、地理

0 史学理论

1 世界史

2 中国史

3/7 各国史

3 亚洲史

4 非洲史

5 欧洲史

6 大洋州史

7 美洲史

81/83 传记

81 世界人物传记及传记研究与编写

82 中国人物传记

83 各国人物传记

85/88 文物考古

85 考古学

86 世界文物考古

87 中国文物考古

88 各国文物考古

89 风俗习惯

9 地理

N 自然科学

N 自然科学总论

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1 自然科学现状、概况

2 自然科学机关、团体、会议

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

[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请查G25736,Z88/89)"

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

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94 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

[99] 情报学、情报工作(请查G35)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1 数学

11 古典数学

12 初等数学

13 高等数学

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

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

17 数学分析

18 几何、拓扑

19 整体分析、流形上分析

21 概率论、数理统计

22 运筹学

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

24 计算数学

29 应用数学

3 力学

31 理论力学(一般力学)

32 振动理论

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

34 固体力学

35 流体力学

369 物理力学

37 流变学

38 爆炸力学

39 应用力学

4 物理学

41 理论物理学

42 声学

43 光学

44 电磁学、电动力学

45 无线电物理学

46 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

47 半导体物理学

48 固体物理学

51 低温物理学

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

53 等离子体物理学

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

56 分子物理学、高能物理学

59 应用物理学

6 化学

61 无机化学

62 有机化学

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

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

65 分析化学

69 应用化学

7 晶体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1 天文学

2 测绘学

3 地球物理学

4 气象学

5 地质学

6 地质学(二)

7 海洋学

9 自然地理学

Q 生物科学

1 普通生物学

2 细胞学

3 遗传学

4 生物学

5 生物化学

6 生物物理学

7 分子生物学

81 生物工程学

[89] 环境生物学(请查X17)

91 古生物学

93 微生物学

94 植物学

95 动物学

96 昆虫学

8 人类学

R 医药、卫生

1 预防医学、卫生学

2 中国医学

3 基础医学

4 临床医学

5 内科学

6 外科学

71 妇产科学

72 儿科学

73 肿瘤学

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76 耳鼻咽喉科学

77 眼科学

78 口腔科学

79 外国民族医学

8 特种医学

9 药学

S 农业科学

1 农业基础科学

2 农业工程

3 农学(农艺学)

4 植物保护

5 农作物

6 园艺

7 林业

8 畜牧、兽医、狩猎、蚕、蜂

9 水产、渔业

T 工业科学

TB 一般工业技术

1 工程基础科学

2 工程设计与测绘

3 工程材料学

[31] 金属材料(请查TG4)

32 非金属材料

33 复合材料

35 耐低温材料、耐高温材料

37 耐腐蚀材料

39 其他特种性能材料

4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

41 爆破技术

42 密封技术

43 薄膜技术

44 粉末技术

48 包装工程

49 工厂、车间

5 声学工程

6 制冷工程

7 真空技术

8 摄影技术

9 计量学

TD 矿业工程

1 矿山地质与测量

2 矿山设计与建设

3 矿山压力与支护

4 矿山机械

5 矿山运输与设备

6 矿山电工

7 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

8 矿山开采

9 选矿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1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2 钻井工程

3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5 海上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6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

8 石油、天然气存储与运输

9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

[99] 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宜入X74)

TF 金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冶金技术

3 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

4 钢铁冶炼(黑色金属冶炼)(总论)

5 炼铁

6 铁合金冶炼

7 炼钢

79 其他黑色金属冶炼

8 有色金属冶炼

TG 金属学、金属工艺

1 金属学、热处理

2 铸造

3 金属压力加工

4 焊接、金属切割及粘接

5 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7 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手工具

8 公差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量仪

9 钳工工艺、装配工艺

TH 机械、仪表工艺

11 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

12 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

13 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

14 机械制造用材料

16 机械制造工艺

17 运行与维修

18 机械工厂(车间)

2 起重运输机械

3 泵

4 气体压缩及输送机械

6 专用机械

7 仪器、仪表

TJ 武器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2 枪械

3 火炮

4 弹药、引信、火工品

5 爆破器材、烟火器材、火炸药

6 水中兵器

7 火箭、导弹

8 战车、战舰、战机、航天武器

9 核武器及其他特种武器与防护设备

TK 动力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热力工程、热机

2 蒸汽动力工程

3 热工测量和热工自动控制

4 内燃机工程

5 特殊热能及其利用

6 生物能及其利用

7 水能、水利机械

8 风能、风力机械

91 氢能及其利用

TL 原子能技术

1 基础理论

2 核燃料及其生产

3 核反应堆工程

4 各种核反应堆、核电厂

5 加速器

6 受控热核反应(聚变反应理论及实验装置)

7 辐射防护

8 粒子探测技术、辐射探测技术与核仪器仪表

91 核爆炸

92 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与制备

929 辐射源

93 放射性物质的包装、运输与贮存

94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与综合利用

99 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TM 电工技术

0 一般性问题

1 电工基础理论

2 电工材料

3 电机

4 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

5 电器

6 发电、发电厂

7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8 高电压技术

91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92 电气化、电能应用

93 电器测量技术及仪器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0 一般性问题

1 真空电子技术

2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

3 半导体技术

4 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

6 电子元件、组件

7 基本电子电路

8 无线电、电信设备

91 通信

92 无线通信

93 广播

94 电视

95 雷达

96 无线电导航

97 电子对抗(干扰及抗干扰)

[98] 无线电、电信测量技术及仪器(请查TM93)

99 无线电电子学的应用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

1 自动化基础理论

11 自动化系统理论

13 自动化控制理论

14 自动信息理论

15 自动模拟理论(自动仿真理论)

17 开关电路理论

18 人工智能理论

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

20 一般性问题

21 自动化元件、部件

23 自动化装置与设备

24 机器人技术

27 自动化系统理论

29 自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3 计算技术、计算机

30 一般性问题

31 计算机软件

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

33 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34 电子模拟计算机(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35 混合电子计算机

36 微型计算机

38 其他计算机

39 计算机的应用

6 射流技术(流控技术)

60 一般性问题

61 射流元件

62 射流附件

63 检测发信装置

64 执行机构

65 动力源

66 射流控制线路

67 射流自动控制系统

69 射流技术的应用

7 遥感技术

70 一般性问题

72 遥感方式

73 探测仪器及系统

75 遥感图象的解译、识别与处理

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8 远动技术

80 一般性问题

[81] 元件、部件(宜入TP21)

83 远动化装置

84 信道

87 远动化系统

89 远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TQ 化学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基础理论

2 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

3 化学反应过程

4 化工原料、辅助物料

5 化工机械与设备

6 化工生产过程、最后处理及包装

7 化工产品与副产品

8 化工厂

[09] 化学工业废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宜入X78)

11 基本无机化学工业

110 一般性问题

111 无机酸类生产

113 氨和铵盐工业

114 氯碱工业

115 无机盐工业

116 工业气体

117 特种气体

118 无机过酸及过酸盐

12 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

13 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

15 电化学工业

16 电热工业、高温制品工业

17 硅酸盐工业

2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

31 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

32 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

33 橡胶工业

34 化学纤维工业

35 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

41 溶剂与增塑剂的生产

42 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

43 胶粘剂工业

44 化学肥料工业

45 农药工业

46 制药化学工业

51 燃料化学工业

52 炼焦化学工业

53 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

54 煤炭汽化工业

55 燃料照明工业

56 爆炸物工业、火柴工业

57 感光材料工业

58 磁性记录材料工业

61 染料及中间体工业

62 颜料工业

63 涂料工业

64 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肥皂工业

65 香料及化妆品工业

9 其他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纺织工业、染整工业

2 食品工业

3 制盐工业

4 烟草工业

5 皮革工业

6 木材加工工业、家具制造工业

7 造纸工业

8 印刷工业

91 五金制品工业

93 工艺美术制造工业

94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95 其他轻工业、手工业

97 生活供应技术

TU 建筑科学

1 建筑基础科学

19 建筑勘测

2 建筑设计

3 建筑结构

4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

5 建筑材料

6 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

7 建筑施工

8 房屋建筑设备

9 地下建筑

7 高层建筑

98 区域规划、城镇规划

99 市政工程

TV 水利工程

1 水利工程基础课学

21 水资料调查与水利规划

22 水工勘测、设计

3 水工结构

4 水工材料

5 水利工程施工

6 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

7 水能力用、水电站工程

8 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

[91] 运渠(运河、渠道)工程(宜入U61)

[02] 港湾工程(宜入U65)

[93] 农田水利工程(宜入S27)

U 交通运输

1 综合运输

2 铁路运输

4 公路运输

41 道路工程

44 桥涵工程

45 隧道工程

46 汽车工程

461 汽车理论

462 整车设计与计算

463 汽车结构部件

464 汽车发动机

465 汽车材料

466 汽车制造工艺

467 汽车实验

468 汽车制造厂

469 各种用途汽车

471 汽车驾驶与使用

472 汽车保养与修理

473 汽车用燃料、润滑料

48 其他道路运输工具

49 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

6 水路运输

[8] 航空运输

V 航空、航天

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11 航空、航天的发展与空间探索

19 航空、航天的应用

2 航空

21 基础理论及实验

22 飞机构造与设计

23 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

24 航空仪表、设备、控制与导航

25 航空用材料

26 航空制造工艺

27 各类型航天器

31 航空用燃料及润滑剂

32 航空飞行术

35 航空港(站)、机场及技术管理

37 航空系统工程

4 航天(宇宙航行)

41 基础理论及实验

42 火箭、航天器构造(总体)

43 推进系统(发动机、推进器)

44 仪表、设备、制导与控制

[45] 航天用材料(请查V25)

46 制造工艺

47 航天器及其运载工具

51 航天用燃料(推进剂)及润滑剂

52 航天术

55 地面设备、试验场、发射场、航天基地

57 航天系统工程

[7] 航空、航天医学(宜入R85)

X 环境科学

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2 环境综合研究

3 环境保护管理

4 灾害及其防治

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7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9 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Z 综合性图书

1 丛书

2 百科全书、类书

3 辞典

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5 年鉴、年刊

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有哪本大学教材包含了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热加工工艺、机加工设备、切削加工工艺、装配、特种加工工艺?

现在国内也有铝热处理工艺,但是通常来说对铝的热处理都是在加工前, 比如航空铝合金7075就是有做过预热处理的对性能的影响就是加工时比较不容易发生变形,改善切削性~ 然后做出来的零件结构性能会比较稳定如果你只是一般应用,完全不需要考虑铝的热处理问题~如果零件要求比较高就直接选用7075航空铝,一般来说就足以满足使用要求了~

参考资料如下: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铸件的热处理就是选用某一热处理规范,控制加热速度升到某一相应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以一定的速度冷却,改变其合金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增强耐腐蚀性能,改善加工型能,获得尺寸的稳定性。

311铝合金热处理特点

众所周知,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钢,经淬火后立即获得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则很低。然而对铝合金并不然,铝合金刚淬火后,强度与硬度并不立即升高,至于塑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但这种淬火后的合金,放置一段时间(如4~6昼夜后),强度和硬度会显著提高,而塑性则明显降低。淬火后铝合金的强度、硬度随时间增长而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时效可以在常温下发生,称自然时效,也可以在高于室温的某一温度范围(如100~200℃)内发生,称人工时效。

312铝合金时效强化原理

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决定于合金的组成、时效工艺,还取决于合金在生产过程中缩造成的缺陷,特别是空位、位错的数量和分布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在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大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

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冷却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硬化区的数量也就越多,硬化区的尺寸减小。淬火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沉淀硬化合金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随温度而变化的平衡固溶度,即随温度增加固溶度增加,大多数可热处理强化的的铝合金都符合这一条件。沉淀硬化所要求的溶解度-温度关系,可用铝铜系的Al-4Cu合金说明合金时效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图3-1铝铜系富铝部分的二元相图,在548℃进行共晶转变L→α+θ(Al2Cu)。铜在α相中的极限溶解度565%(548℃),随着温度的下降,固溶度急剧减小,室温下约为005%。 在时效热处理过程中,该合金组织有以下几个变化过程: 3121 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Ⅰ)区

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的、无序的。时效初期,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上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G•P(Ⅰ)区。G•P(Ⅰ)区与基体α保持共格关系,这些聚合体构成了提高抗变形的共格应变区,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

3122 G•P区有序化-形成G•P(Ⅱ)区

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Ⅱ)区。它与基体α仍保持共格关系,但尺寸较G•P(Ⅰ)区大。它可视为中间过渡相,常用θ”表示。它比G•P(Ⅰ)区周围的畸变更大,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进一步增大,因此时效强化作用更大,θ”相析出阶段为合金达到最大强化的阶段。

3123形成过渡相θ′

随着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在G•P(Ⅱ)区继续偏聚,当铜原子与铝原子比为1:2时,形成过渡相θ′。由于θ′的点阵常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当其形成时与基体共格关系开始破坏,即由完全共格变为局部共格,因此θ′相周围基体的共格畸变减弱,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亦减小,表现在合金性能上硬度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共格畸变的存在是造成合金时

效强化的重要因素。

3124 形成稳定的θ相

过渡相从铝基固溶体中完全脱溶,形成与基体有明显界面的独立的稳定相Al2Cu,称为θ相此时θ相与基体的共格关系完全破坏,并有自己独立的晶格,其畸变也随之消失,并随时效温度的提高或时间的延长,θ相的质点聚集长大,合金的强度、硬度进一步下降,合金就软化并称为“过时效”。θ相聚集长大而变得粗大。

铝-铜二元合金的时效原理及其一般规律对于其他工业铝合金也适用。但合金的种类不同,形成的G•P区、过渡相以及最后析出的稳定性各不相同,时效强化效果也不一样。几种常见铝合金系的时效过程及其析出的稳定相列于表3-1。从表中可以看到,不同合金系时效过程亦不完全都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有的合金不经过G•P(Ⅱ)区,直接形成过渡相。就是同一合金因时效的温度和时间不同,亦不完全依次经历时效全过程,例如有的合金在自然时效时只进行到G•P(Ⅰ)区至G•P(Ⅱ)区即告终了。在人工时效,若时效温度过高,则可以不经过G•P区,而直接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过渡相,合计时效进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时效后合金的结构和性能。

表3-1几种铝合金系的时效过程及其析出稳定的强化相 313影响时效的因素

3131从淬火到人工时效之间停留时间的影响

研究发现,某些铝合金如Al-Mg-Si系合金在室温停留后再进行人工时效,合金的强度指标达不到最大值,而塑性有所上升。如ZL101铸造铝合金,淬火后在室温下停留一天后再进行人工时效,强度极限较淬火后立即时效的要低10~20Mpa,但塑性要比立刻进行时效的铝合金有所提高。

3132合金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种合金能否通过时效强化,首先取决于组成合金的元素能否溶解于固溶体以及固溶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如硅、锰在铝中的固溶度比较小,且随温度变化不大,而镁、锌虽然在铝基固溶体中有较大的固溶度,但它们与铝形成的化合物的结构与基体差异不大,强化效果甚微。因此,二元铝-硅、铝-锰、铝-镁、铝-锌通常都不采用时效强化处理。而有些二元合金,如铝-铜合金,及三元合金或多元合金,如铝-镁-硅、铝-铜-镁-硅合金等,它们在热处理过程中有溶解度和固态相变,则可通过热处理进行强化。 3133合金的固溶处理工艺影响 为获得良好的时效强化效果,在不发生过热、过烧及晶粒长大的条件下,淬火加热温度高些,保温时间长些,有利于获得最大过饱和度的均匀固溶体。另外在淬火冷却过程不析出第二相,否则在随后时效处理时,已析出相将起晶核作用,造成局部不均匀析出而降低时效强化效果。

一本高职的

《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

作者:任长春

丛书名: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27403

出版日期:2012 年3月

开本:16开

页码:364

版次:1-1

内容简介

《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把机械零件制造过程分解成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特种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的选择、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先进制造技术介绍等九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进行知识讲解。每个项目前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后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可供学生练习。本书实用性强,配有大量来自生产实际的实例,书中涉及的专业名词术语、图纸等资料均采用最新国家标准。 《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

前 言

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促进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的专业核心建设,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宗旨,在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的编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力求实用性和适度性,教材内容以项目教学为主体,体现了以工作或学习任务为中心的编写思路。本书把机械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分解成若干项目,项目内容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技术实践知识为焦点,以拓展知识为延伸,形成了本书的实用性、系统性和知识的综合应用性的统一。

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重点介绍了机械零件制造所需要的材料学、热处理、毛坯成型(热加工)、普通切削加工、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装配等知识,并根据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增加了特种加工的相关内容,且对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了介绍。

本书的特点是:

(1)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顺序,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

(2) 本书不仅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典型零件的实例,体现了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本书着重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注重知识的典型性的基础上,扩展了相关的知识范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机械零件的制造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参照了目前最新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本书的教学参考课时为90~120课时,书中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进行选学。

协助本书编写的企业有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南京线路器材厂等,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从这些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最新的工艺、设备资料,并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及基本技能出发,调整、增删了教材的相关内容。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任长春任本书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以才、南京线路器材厂谢波和陆桂来任副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李一民任主审。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丁友生、张颖利和马云鹏,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裴新华,以及南京线路器材厂房小明。全书由任长春统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南京工程学院章婷、南京电力金具设计研究院陈作新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本书摘录了最新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参数,因此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同类书籍并引用了部分资料,在此向有关作者和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目 录

绪论

01 机械零件概述

02 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03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项目一 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

任务1 金属材料的性能 5

11 力学性能 5

111 刚度及强度 6

112 塑性 8

113 硬度 9

114 冲击韧度 13

115 疲劳强度 14

116 磨损 15

12 物理与化学性能 15

13 工艺性能 16

任务2 金属材料的结构 17

21 金属的晶体结构 17

211 晶体结构的基础知识 17

212 典型金属晶格 18

213 金属实际的晶体结构及缺陷 19

22 金属的结晶 20

221 金属结晶的概念 20

222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21

223 金属结晶与晶粒大小 22

23 合金的晶体结构 22

231 合金的基本概念 22

232 合金的组织结构 23

24 合金的结晶及相图 24

241 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24

242 二元合金相图的分析 25

25 铁碳合金相图 28

251 铁碳合金基本组织 28

252 铁碳合金相图 29

26 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34

261 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34

262 铁碳相图的应用 35

任务3 钢的热处理 36

31 钢的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36

311 钢的热处理定义 36

312 钢的热处理工艺曲线 37

313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37

314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40

32 钢的普通热处理 45

321 钢的退火 45

322 钢的正火 47

323 钢的淬火 48

324 钢的回火 51

325 钢的调质处理 52

33 钢的表面热处理 53

331 钢的表面淬火 53

332 钢的表面化学热处理 54

34 热处理新技术 56

341 真空热处理 56

342 可控气氛热处理 57

343 形变热处理 57

344 化学气相沉积 57

345 激光热处理 58

346 电子束表面淬火 58

任务4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强化 58

41 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411 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412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9

413 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59

414 合金的塑性变形 59

42 加工硬化 60

43 回复与再结晶 60

431 回复 61

432 再结晶 61

433 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62

复习思考题

项目二 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

任务1 工业用钢 63

11 钢内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111 钢内杂质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112 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4

12 钢的分类和编号 65

121 钢的分类 65

122 钢的编号 65

13 结构钢 67

131 一般工程结构钢 67

132 优质结构钢 69

14 工具钢 76

141 刃具钢 77

142 模具钢 80

143 量具钢 88

15 特殊性能钢 88

151 不锈钢 89

152 耐热钢 90

153 耐磨钢 90

任务2 铸铁 91

21 铸铁的石墨化 91

211 石墨化过程 91

212 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92

213 铸铁的性能特点 92

22 常用铸铁 92

221 铸铁牌号表示方法 93

222 灰铸铁 94

223 可锻铸铁 95

224 球墨铸铁 96

225 蠕墨铸铁 97

226 特殊性能铸铁 98

任务3 有色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 99

31 铝及铝合金 99

311 工业纯铝 99

312 铝合金 100

32 铜及铜合金 101

321 纯铜 101

322 铜合金 102

33 钛及钛合金 103

331纯钛 104

332 钛合金 104

34 镁及镁合金 105

341 纯镁 105

342 镁合金 105

35 滑动轴承合金 106

351 滑动轴承合金的特点 106

352 滑动轴承合金的分类 106

36 粉末冶金材料 108

361 粉末冶金及其特点 108

362 常用粉末冶金材料 109

任务4 非金属材料 111

41 高分子材料 111

411 工程塑料 111

412 橡胶 112

42 陶瓷材料 113

421 陶瓷的性能 113

422 常用陶瓷材料及其应用113

43 复合材料 114

431 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分类 114

432 常用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114

任务5 机械零件的失效与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5

51 机械零件的失效 115

511 失效的基本概念 116

512 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 116

513 零件失效的原因 116

52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7

521 使用性能 117

522 工艺性能 118

523 经济性 119

复习思考题

项目三 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

任务1 毛坯成型方式概述 120

11 机械零件常用毛坯的种类 120

12 毛坯成型方式选择的依据 122

13 毛坯形状及尺寸设计 123

14 毛坯的质量检验 123

任务2 毛坯成型方式—铸造 125

21 概述 125

22 砂型铸造 126

221 砂型铸造的特点 126

222 砂型铸造生产过程 126

23 特种铸造 130

231 金属型铸造 131

232 压力铸造 132

233 熔模铸造 134

234 离心铸造 135

235 低压铸造 135

24 铸件的常见缺陷 136

任务3 毛坯成型方式—锻压 137

31 概述 137

32 锻造 139

321 自由锻 140

322 模锻 141

33 冲压 142

331 冲压的基本工序 143

332 冲模 144

34 其他锻压成型方法 145

341 轧锻 145

342 挤压 146

343 拉拔 147

35 锻压件的常见缺陷 147

351 锻造件的常见缺陷 147

352 冲压件的常见缺陷 148

任务4 毛坯成型方式—焊接 148

41 概述 148

42 常用焊接方法 149

421 手工电弧焊 149

422 CO2保护焊 151

423 氩气保护焊 152

424 埋弧焊 153

425 电渣焊 154

426 压力电阻焊 155

427 钎焊 156

428 气焊 157

429 激光焊接 157

43 焊接的常见缺陷 157

复习思考题

项目四 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

加工设备的选择

任务1 金属切削机床及切削

加工概述 159

1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 159

12 金属切削机床的型号编制方法 160

13 切削刀具 162

131 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162

132 常用刀具材料 162

14 切削液 164

141 切削液的作用 164

142 常用切削液的种类 164

143 切削液的选用 165

任务2 车床及车削加工 165

21 车床 165

22 车削加工 167

23 车刀 169

24 车床附件及零件安装 169

任务3 铣床及铣削加工 173

31 铣床 173

32 铣削加工 175

321 铣削的特点 175

322 铣削方式 176

33 铣刀 177

34 铣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79

任务4 钻床及钻削加工 180

41 钻床 180

42 钻削加工 182

421 钻孔 182

422 扩孔 183

423 铰孔 183

424 攻螺纹 184

425 锪孔 184

43 钻头及铰刀 184

431 钻头 184

432 铰刀 186

44 钻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87

任务5 磨床及磨削加工 187

51 磨床 187

52 磨削工艺 191

521 磨削原理 191

522 外圆磨削 192

523 内圆磨削 193

524 平面磨削 193

525 无心磨削 194

53 精密磨削及光整加工 195

531 高精度磨削 195

532 超精加工 195

533 研磨 196

534 珩磨 197

535 抛光 197

任务6 镗床及镗削加工 198

61 镗床 198

62 镗削加工 199

621 镗削的特点 199

622 镗孔 200

63 镗刀 201

任务7 刨床、插床、拉床及刨削、

插削、拉削加工 203

71 刨床及刨削 203

711 刨床 203

712 刨削加工 204

72 插床及插削 206

721 插床 206

722 插削加工 207

73 拉床及拉削 207

731 拉床 207

732 拉削加工 208

任务8 齿轮和螺纹加工 209

81 齿轮加工 209

811 齿形加工方法 209

812 齿轮加工机床及加工特点 211

82 螺纹加工 214

821 螺纹加工方法选择 214

822 螺纹加工方法 215

任务9 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 217

91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217

92 数控机床的分类 218

93 数控加工机床的编程 219

94 数控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220

复习思考题

项目五 特种加工设备及

加工方法的选择

任务1 特种加工概述 222

11 特种加工的产生及发展 222

12 特种加工的特点 223

13 特种加工的分类 223

任务2 电火花加工 224

21 电火花加工概述 224

211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 224

213 电火花加工的分类 225

22 电火花成型加工 225

221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工作原理 225

222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特点 225

223 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 226

224 电火花成型加工方法 227

2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228

23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

工作原理 228

232 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特点 229

23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机床 229

234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编程 230

24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 230

241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

工作原理 230

242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

特点及应用 231

任务3 电化学加工 231

31 电解加工 232

311 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 232

312 电解加工的特点 232

313 电解加工的应用 233

32 电解磨削 233

321 电解磨削的基本原理 233

322 电解磨削的特点 234

323 电解磨削的应用 234

33 电铸加工 234

331 电铸加工的基本原理 234

332 电铸加工的特点 235

333 电铸加工的应用 235

34 涂镀加工 236

341 涂镀加工的基本原理 236

342 涂镀加工的特点 236

343 涂镀加工的应用 236

任务4 超声波加工 237

41 超声波加工的基本原理 237

42 超声波加工的特点 238

43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238

任务5 高能束加工 238

51 激光加工 238

511 激光加工的基本原理 238

512 激光加工的特点 239

513 激光加工的应用 239

52 电子束加工 239

521 电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39

522 电子束加工的特点 240

523 电子束加工的应用 240

53 离子束加工 240

531 离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40

532 离子束加工的特点 241

533 离子束加工的应用 241

复习思考题

项目六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

任务1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243

11 基本概念 243

111 机械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243

11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244

113 生产纲领、生产类型及

生产组织形式 246

1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48

12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248

122 工艺规程制订的原则 248

123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 249

124 制订工艺规程的步骤 249

125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格式 249

13 零件的工艺分析 250

131 分析研究产品的零件图和

装配图 250

132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250

133 技术要求分析 255

14 定位及定位基准的选择 256

141 基准的概念及其分类 256

142 工件定位的概念 257

143 工件定位方法 258

144 定位的基本原理 258

145 定位基准选择 260

15 工艺路线的拟订 263

151 加工方法的选择 263

152 加工顺序的确定 267

16 加工余量的确定 270

161 加工余量的概念 270

162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272

163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273

17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3

171 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时

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273

172 工艺尺寸链 275

173 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9

18 机床、工艺装备等的选择 286

181 机床的选择 286

182 工艺装备的选择 286

183 切削用量与时间定额的确定 287

任务2 机械加工精度 287

21 概述 287

211 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 287

212 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288

22 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 289

任务3 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 290

31 概述 290

32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和

使用寿命的影响 291

任务4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 292

41 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及其控制 293

411 强迫振动的主要特点 293

412 减小强迫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3

42 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294

421 自激振动的主要特点 294

422 控制自激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4

复习思考题

项目七 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

任务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298

11 概述 298

111 轴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特点 298

112 轴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299

113 轴类零件的材料和毛坯 299

114 轴类零件的预加工 300

115 轴类零件的热处理 300

12 轴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01

121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

车削加工 301

122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

磨削加工 302

123 轴类零件的单键槽、花键及

螺纹加工 302

13 轴类零件的装夹 303

14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

举例 304

任务2 套筒类零件加工工艺 309

21 概述 309

211 套筒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09

212 套筒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10

213 套筒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10

214 套筒类零件的热处理 310

22 套筒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1

221 套筒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11

222 深孔加工 311

23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 311

231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11

232 保证套筒类零件表面

位置精度的方法 312

233 防止加工中套筒变形的措施 313

24 套筒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

举例 314

任务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 318

31 概述 318

311 箱体类零件的功用和

结构特点 318

312 箱体类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 318

313 箱体类零件的材料及毛坯 319

32 箱体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9

321 箱体类零件的平面加工方法 319

322 箱体类零件的孔系加工 320

32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

遵循的原则 324

33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 325

331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25

332 箱体类零件加工的

定位基准选择 327

34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分析及举例 328

任务4 板类零件加工工艺 330

41 概述 330

411 板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30

412 板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30

413 板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31

414 板类零件的热处理 331

42 板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31

421 板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31

422 板类零件的装夹与定位 332

43 板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分析及举例 333

复习思考题

项目八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

规程的编制

任务1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基础 342

11 概述 342

111 装配的概念 342

112 装配工作的基本内容 342

113 装配的组织形式 343

12 机械产品的装配精度 344

121 装配精度的概念

122 装配尺寸链

13 装配方法及其选择 344

任务2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346

21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则 346

22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所需的

原始资料 346

23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

方法及步骤 347

复习思考题

项目九 先进制造技术介绍

任务1 高速切削技术 350

11 高速切削的概念 350

12 高速切削的特点 350

13 高速切削机床简介 351

14 高速切切削的应用 351

任务2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351

21 快速原型制造的概念 351

22 快速原型制造的方法 352

23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应用 354

任务3 逆向工程技术 354

31 逆向工程技术的概念 354

32 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 355

任务4 成组技术 356

41 成组技术的概念 356

42 成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356

任务5 柔性制造技术 357

51 柔性制造技术的概念 357

52 柔性制造单元 357

53 柔性制造系统 358

54 柔性自动生产线 359

55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59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361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