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聚光式放大机 | 外文名称 | condenser type enlarger |
---|---|---|---|
生产情况 | 目前不再生产 | 特 点 | 借助聚光镜头进行均匀照明 |
condenser type enlarger
光源使用放映用灯泡,借助聚光镜头进行均匀照明。因较亮,放大效率虽好,但负片的调子变为稍带硬调的感觉,使负片的颗粒和细微的伤痕显而易见。目前不再生产。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聚光灯罩和聚光效果有关系吗?
不聚光和灯罩没关系的。和灯里面的反光碗有关系的,灯光是靠反光碗才能聚光!灯罩老化严重会遮挡灯光。希望能帮到 你
请问什么是聚光射灯
射灯是一个大类,嵌入式只是安装方式,聚光灯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射灯,但一般称户外或舞台使用的,而射灯一般指室内展示或突出照明的。射灯具有聚光效果,不过一般是指日常用的,比如室内,户外地灯。聚光灯是更偏...
聚光灯分为哪些种类
聚光灯——在舞台上用的聚光灯是指灯前面使用平凸聚光镜而言的,这种灯具可以调节光斑大小,出来的乐束比较集中,旁边漫射的光线比较小,功率有0.5W至5KW多种,焦距有长、中、短之分,视射距的远近按需要来加...
雷士聚光灯报价如何?
雷士照明是一家中国领先的照明产品供应商,根据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统计数据显示,雷士照明是中国最大的节能灯、T4/T5 支架、电子镇流器制造商。  ...
雷士聚光灯报价如何?
你好,这样子的话你可以试试看下面的方法介绍像筒灯么二三十一个,t5灯带么十块钱一米,斗胆灯么就一个壳子十五块钱加两盏LED射灯大概四五十块钱。以上价格来源于网络
图4-101所示为半聚光式放大机的光学结构图。这种放大机的光源前面不仅装有聚光用的聚光器,也装有起散射作用的乳白玻璃或磨砂玻璃,所以它的性能特点介于聚光式与散光式之间;光能损失中等,反差中度,光线比较柔和。
图4-98所示为聚光式放大机光学结构图。由于光源与底片之间用聚光镜组聚光,光能损失少亮度高,放出的照片画面清晰,但温度高,底片距聚光镜组(聚光器)很近,底片在片夹内时间稍长容易损坏,反差强,底片上的颗粒、斑痕容易暴露出来。比较图4-98与图2-69可知,两者的光学结构是相同的,这种结构是投影仪器(电影机、幻灯机、绘图用的投影仪、印相放大机等)的基本结构。这种放大成像系统,像面(放大纸或幕)的光照度随镜头放大率的增大而减小。因此,要用照明系统提供更多的光能量才能使放大纸得到足够照度的图像。
放大机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由物镜、底片、放大纸组成的成像部分;②由强光光源与聚光镜组构成的聚光部分(照明系统)。聚光器的作用有二方面。一方面在未加底片前,能使放大纸获得强烈而均匀的照度,不出现光源本身结构(如灯丝等)的像;当加入底片后,能使放大纸上形成清晰的像。另一方面可增强放大纸上的照度。聚光部分提供的光能的能力跟光源本身的发光强度、光源的大小、聚光镜组的孔径角等因素有关。当发光强度一定时,光源面积越大,聚光镜的孔径越大,聚光器提供的光能量越多。照明系统所提供的光能量能否全部进入成像系统取决于两者的成像关系。因此,必须恰当地安排物镜、聚光器和物体的相互位置。为了使从光源发出的光通过聚光器的光束能够全部到达像面,常采用所谓成中间像的方法来实现。光源通过聚光镜组的光束成一中间像,在底片较小时,令中间像位于底片附近;当底片较大时令中间像位于放大镜头附近。下面以图4-99为例来分析光源的光束通过聚光镜组如何均匀分布于放大纸上。
图中SS1为强光源的两个端点(其灯丝密集于一个平面内);L1与L2为聚光镜组;S′S′1为光源通过聚光器成的中间像;L为放大机镜头;PP1为底片(置于镜头物方焦点稍远处,即L2附近);P′1P′为放大纸。图表明从光源上一些点所发出的光束经聚光镜组后成像于S′1S′。这些光束都经过底片上的某一面元AB,因为它们是从光源上不同点发出的,同时经过同一面元AB,故能均匀照明它,但不能形成光源的像。对放大机镜头而言AB是物,而这些光束经物镜会聚于放大纸上的面元A′B′就是AB的像。可以设想将底片分割成许许多多的小面元,它们在放大纸上都对应着各自的像。这些像的整体便是底片在放大纸上的完整的像,另一方面放大纸被均匀照明。从光源上任一点发出的光束,凡通过聚光镜组的都能通过AB,通过AB的光束比不用聚光器时要强得多。用了聚光器可以保证凡能通过AB的光束,最后都能到A′B′。聚光器的孔径至少必须等于底片的对角线,光源的大小以能够使它完全充满L的整个面积为限,过大会浪费光的能量,过小则不能充分利用物镜。光源后面如果放有反射镜,便可增加通过聚光器的光通量,增加光源发光强度的均匀性。通常将底片放在聚光组前面靠近L2的地方,而光源则置于聚光器后二倍于聚光镜组焦距之处。聚光器焦距等于物镜焦距的一半,这样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在通过聚光镜组前后是对称的,而在物镜平面上光源的像与光源本身的大小相等。
图4-100所示为散光式放大机光学结构图。可见这种放大机的光源与底片之间没有聚光镜,因此,它的光能利用率与清晰度都不如集光式放大机的高。光源用乳白灯泡,底片与光源之间装有起散射作用的乳白玻璃(或磨砂玻璃),所以底片的照明光线比较柔和,适于人像照片的放大,通常磨砂玻璃是固定的,不需调节,故使用方便。
黑白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是将感光材料乳剂涂布于它的载体上而制成的,底片、正片的载体是片基,像纸载 体是纸基,玻璃感光板的载体是玻璃。
一、黑白感光材料的发展
黑白感光材料的发展可从感光性、形态、工艺及感光速度等四方面体现(箭头表示递增方向) 。
1.感光性:色盲片(只对蓝、紫色感光)→分色片→全色片→红外片。
2.形态:金属片→湿片→干片→软片→卷片
3.工艺:单层——分析率高,感光度低,宽容度小
� ↓�
多层——分析率底,感光度高,宽容度大
� ↓
多层薄层——涂有低、中、高三层感光度之乳剂层,提高清晰度,增加宽容度,通过强力显影尚可大大提高感光度
� ↓
染料成像——无银盐形象,颗粒细,宽容度大,感光度可变(ASA125~ASA1600)。
4.感光速度:慢片→中速片→快片→特快片
感光材料的发展趋势是彩色片的生产大大超过了黑白片;感光乳剂的涂布向薄层、多层、 高感光度发展;非银盐照像体系(染料成像、重氮片、磁录像)的研究积极开展,感光材料加 工工艺向高温快速发展;涂纶片基与三醋酸纤维系片基同时并存。
二、黑白感光片的结构
图3-1 图3-2
1.片基——乳剂的载体
(1)对片基要求
①透光率大(90%以上);②机械强度大(弹性强度好;断裂强度、冲击强度大,耐折次数多) ;③几何稳定性高(有较小的含温量和小的收缩率,不易变形);④化学稳定性好,耐光、耐 热、耐酸碱,对乳剂层不产生化学作用。
(2)片基种类
①硝酸纤维素脂片基。易燃,少用。②三醋酸纤维素脂片基。不易燃,尺寸稳定性差。③涤 纶片基。不易燃、稳定、价格高、导电、难涂布。④聚碳酸脂片基:很有潜力。
2.乳剂层
感光乳剂层的主要成分为感光剂、支持剂、增感剂和补加剂。
(1)感光剂
感光剂的主要成分是卤化银。其中溴化银感光最快,碘化银最慢。负片多用溴化银加入1%~ 3%的碘化银。正片多用氯化银再加入部分溴化银,卤化银以微小晶体态存在呈等轴式结晶,一般均不完美,而它的一些缺陷与位错及晶格中呈运动状的银离子恰恰可以在形成 感光中心及曝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杂质的存在也可成为感光中心。高速片的晶体直径大(1 1微米);负片的卤化银晶体直径为09微米,正片卤化银晶体直径为03微米。直径越大, 感光度越高,颗粒均匀反差大,宽容度小;反之,反差小,宽容度大。
(2)支持剂——明胶(动物骨胶)
卤化银不溶于水,它必须在彼此不接触的分离情况下,才能产生清晰影像,故采用明胶。明胶的作用是
①保护作用。使卤化银晶体彼此隔离,均匀分布,未曝光的卤化银晶体在显影时不至于被感染显影,从而保证影像清晰。
②具有照像活性。胶质中含有极微量的硫化物,可产生感光中心,提高感光度。它还可与曝光时产生的溴、氯等 化合(Brˉ + hυ→ Br + e)(Ag+ + e → Ag)(hυ光量子;e:自由电子),防止卤素再与银结合成卤化银(即去卤作用)。实际这上也提高了乳剂的感光效率。
③明胶易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便于制备、加工。明胶的缺点是它随动物生活史 的变化面其中微成分也产生变化,因而照相活性很不一致。有人想用高分子化合物取代之,至今没有重大突破。
(3)增感剂
增感剂分化学增感剂(碳氰酸金、硫代硫酸钠)和光谱增感剂(光谱增感染料)两种。
光谱增感处理不仅可得到不同感色性的感光材料,还可为摄影中运用滤色片获得各种艺术效 果提供可能性,并且为彩色胶片的制造及彩色摄影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
(4)补加剂
主要包括防灰雾剂、坚膜剂、防腐剂、防氧化剂及表面活性剂(降低乳剂的表面张力、利于 在片基上均匀涂布)。
3保护层
约为1微米厚的明胶,防止乳剂层受摩擦产生摩擦灰雾。这样多少会影响解象力及感光度 ,所以现在多采用牢固的方法。
4底层——结合层
由明胶和少量的片基溶剂溶解于水或溶剂涂布于片基上,它对片基表面进行溶蚀,使其凸凹 不平,使乳剂层通过底层的作用牢固粘于片基上。
照相纸乳剂层下面是钡底层,它由硫酸钡晶体及明胶水溶液混合而成,它可填充纸基上的空 隙,防 止乳剂渗入纸基;同时由于硫酸钡反光率很高,照片上不产生阴影的部分反射密度就很小, 因而可提高照片的反差。
涂塑相纸的聚乙烯树脂层可防止药液渗入纸基,节约药液,干燥时不必上光。乳剂层下面的 涂塑层中亦可加入钛白以提高纸基的反光率和影像的反差,标记为RC。柯达产品在涂塑层外 加还 原剂(只在2%的NaOH液中显影剂即可显影,30~50秒),一般显影1~3分;定影1~2分;水洗 4~5分;干燥2~3分。
5背面层
背面层具有防光晕、防静电、防卷曲的作用。
①防光晕 (见下图3-3)
图3-3
底片曝光时,光线穿透乳剂层至片基上,再透过片基及空气的界面,部分光线(强光 部分)会被反射回到乳剂层、产生曝光,底片冲洗后在明亮物体的影像周围会形成光环(即光 晕),因此必须涂以防光晕物质(银质、染料、碳黑)以吸收之。
(2)防静电
片基由绝缘材料制成,所以易产生静电电荷的积累,会在乳剂层中产生树枝状黑影,并且由 于静电的 吸引易使片基吸附尘埃、杂物,会划伤底片会所以要有防静电物质(导电性能好的高聚物的 盐类及专门生产的有机静电剂)。
(3)防卷曲
为了防止片基涂布后向乳剂层这一面卷曲,必须在乳剂层的另一面涂布防卷曲层,使胶片两 面的应力平衡。为此应用成膜性物质(如乙基纤维树脂、聚苯乙烯),或选用适当的混合剂( 如丙酮及甲醛的混合剂)对片基背面进行处理使其受溶剂作用发生溶胀, 干燥过程中又收缩,这种收缩产生的应力可使涂布乳剂向乳剂层那面卷曲以达到平衡。
三、黑白感光材料的性能
1感光度:
感光度S是表示感光材料感光快慢程度的指标,是摄影时确定曝光组合、拍摄优质画面的 主要依据。
国际标准感光度标示为ISO,如ISO100/21,100表示ASA,21表示DIN(ASA为 美国国家感光度标准)。在ASA感光度标准中,数字每差一倍,感光主差一级。在DIN感 光度标准中为对数关系,其中ASA100与DIN21的感光 度一致,ASA50与DIN18的感光度一致,ASA200与DIN24的感光度一致,依此类推。
2密度
密度(D)是指感光材料曝光后,经过显影、定影,单位面积上银盐被还原或染料被形成的沉 积量,亦指影像变黑的程度。
密度用阻光率的对数表示,阻光率=投射光通量/透射光通量。
D=lgO=lgF�0/F
式中O为阻光率=F�0/F(F�0=投射光量,F=透射光量)
用lg表示是因为F0/F数值有时很大,并且人眼对明暗的感觉是按对数规律变化的。
3灰雾度D�o
灰雾度D是指胶片显影后未曝光部分的密度(它包括片基密度)。影响灰雾密度的因素有胶片 本身显影条件(时间,配方,温度);保存条件;使用条件;特别是显影液被定影剂污染后出 现二色性灰雾(透光时看呈棕色,反光时看呈蓝绿色)。
4颗粒度与解像
形成影像银粒的粗细称颗粒度,是客观表示颗粒性的量值。一般照相胶片的颗粒度在5~20 之间,数值越大表示颗粒越粗。颗粒度受下列条件的影响:
(1)感光乳剂颗粒大小及涂布均匀与否。
(2)曝光过度就变粗。
(3)显影时间长就变粗。� 温度高就变粗。� PH值高就变粗。
解像率又称分析率、分辨本领、鉴别率,是指感光乳剂能记录景物细部(数量)的本领。常用 R(线/mm)表示。ISO100/21胶片R=70线/mm,正片R=100线/mm,低速微粒片R=1800 线/mm。
影响解像率的因素主要是银粒粗细和生产工艺,同时显影液性质、显影条件、曝光情况、镜 头的解像率也会影响感光片的解像率。
5清晰度:
清晰度是指影像上每个细部的边界清晰程度,边界截然分开的影像清晰度高。
一般是用人眼的观察,进行粗略评价。
影响清晰度的主要因素:
(1)胶片本身:乳剂颗粒粗细、薄厚、染色。
(2)显影条件:显影时不同密度的交界处会产生邻界效应(边缘效应),可加大边界两边的密 度差,即加大了画面细度的反差,就会提高了清晰度。
(3)曝光时间:适当时清晰度高。
6感色性
指感光材料对各种色光敏感的程度与范围。感色性好,则层次多。感色性与暗室安全灯它是 有关,安全灯的安全标准是以距离感光材料1米、且暴露在安全灯前30秒而不增加灰雾为合 乎安全要求。
常用安全灯为:
色盲片——红灯;
分色片——暗红灯;
全色片——全黑(显影到一定程度时可开暗绿灯检视,因为人眼在强光下对黄绿色光敏感 而在暗光下对绿光最敏感,而全色片对绿光反应迟钝)。
7宽容度(亦称展度,或伸缩性)
它指感光材料表达亮度间距的能力,是感光材料在曝光上的宽容幅度。
黑白片的宽容度可达1:128。直射阳光下没有前景的风景亮度范围为1:10�1:30,所以曝 光稍有误差也可以正确记录下来。
8反差与反差系数
反差即密度差,亦称软硬度、对比度。
黑白摄影的关键问题是控制反差。因为人眼对明暗的感觉是按对数关系变化的,所以景物反 差应以景物中较大亮度与较小亮度 的比值或对数差来表示而不用亮度差来表示。
如:测得A、B、C、D四处的亮度分别为100、50、10、5,则
lgA-lgB=lg100-lg50=20-17=03
lgC-lgD=lg10-lg5=10-07=03
影响反差的因素有景物本身的亮度反差、胶片的反差、显影的程度、拍摄条件、摄影机的眩 光、滤光器的运用及曝光情况等。
反差系数:γ
指影像反差和景物反差的比值
γ=影像反差/景物反差全色片γ=08~1;翻拍片γ=4
人像胶片γ=08胶片γ=065
9示性曲线
γ=tgX
四、黑白感光材料的种类:
1从形态分为
①硬片——玻璃基片
②软片——分页片、软片两种
2按感光性能可分为三种。
①色盲片——只能感受蓝、紫片,片速低、感色性差、宽容度小。银粒细、解像力高、反差 大。适用于正片、幻灯片、翻拍片。
②分色片——对蓝、紫、黄、绿光感光,中性,适合拍无红色的物体。
③全色片——能感受全部色光、片速高、宽容度大、感色性能好、银粒较粗,反差平、解像 率低。
④红外线片——利用红外线进行拍摄的感光片,能感受红外区域的不可见 光,同时对可见光中的蓝色短波光及紫外线敏感,所以拍摄时必须加深红滤色镜。冲洗加工 同一般黑白片。
3按感光度可分为三种。(见图3-4)
图3-4
①低速片——感光度ISO50/18以下。
②中速片——感光度ISO64/19~125/22之间。
③快速片——感光度ISO400/27以上。
4新型感光片:
①波拉一步成像胶片。
②微泡(重氮)片。
五、黑白感光材料的选用
1制作大尺寸片要选用中、低速片。
2室内、运动场面或舞台拍照可选用高速片。
3用变焦距、长焦距镜头宜使用高速片。
4拍黑白文字、图表、印幻灯、拷贝正片应用低速色盲片。
5闪光摄影用高速片适用于拍摄较大场面。
6胶片不可过期。
7卷片不可过快防止产生静电反应。
六、黑白感光材料的冲洗
1黑白胶卷的冲洗
胶片曝光后需经一定的化学药品处理方可得到可见影像。
①潜影
潜影也是由银组成的,它是卤化银晶体曝光后产生的一些银原子,它们存在于卤化银晶 体表面或内部,聚焦在感光中心上形成显影中心。
光能
AgBr→Ag+Br
潜影→予潜影→次潜影→显影中心、多个显影中心→潜影(感光中心)
②显影
显影是通过化学方法产生可见银的过程,显影时还原而得的银比在光的作用下直接生成的银 多几十亿倍。
溴化银+显影剂=溴化物+银粒(黑色)
①显影液的成分与功能。一般显影液由显影剂、保护剂、促进剂和抑制剂组成。
a显影剂
米妥尔:显影速度快,反差小,受温度影响小。
对苯二酚:显影缓和,反差大,受温度影响大。
菲尼酮:损耗低,用量小,易保存,易产生灰雾。
b保护剂:无水亚硫酸钠
在显影液中Na�2SO�3先与氧气化合,防止了显影剂的氧化,且有溶解银盐的的作用, 有微粒效果。
c促进剂:无水碳酸钠。
在显影中它能产生酸性物质溴氢酸,起到妨碍显影剂的作用,故用Na�2SO�3增加碱性。
d抑制剂:溴化钾。它可防止未曝光银盐还原成银而生成灰雾。
②显影液的配制
a蒸馏水750/1000毫升,52�°C�
b天平称量,保证药质。
c逐一加入(先加10%Na�2SO�3)。
d搅动→过滤。
(3)配方(从略)见《摄影化学》一书。
(4)方法为盆显影、箱显影、罐显影。
③停影:停影一般是用弱酸性药液来中和显影成分。
④定影:胶片经曝光、显影后仅有25%银盐还原为银粒,组成负片上的影像,其它卤化银仍 有感光能力,所以需要进行定影处理。
①配方:
a定影剂——硫代硫酸钠
b停显剂——醋酸PH=40~50
c保护剂——Na�2SO�3防止海波分解
d坚膜剂——钾矾
e缓冲剂——硼酸
②定影时间负片为6分钟,正片为2分钟,温度15~20�°C�
每1000ml定影液可定影20~25卷胶卷;10×12寸像纸20~25张。
⑤水洗20~30分
⑥干燥
⑦减薄、加厚、染色处理(从略,见《摄影配方》一书)
2黑白照片的制作
①印相
图3-5
印相是获得与底片一样大小的一张正片的加工手段,印相是用印相箱来完成的,一般印相箱 的结构如图3-5所示。
具体方法是:
①把底片放在印相箱的曝光玻璃板上,底片药面朝上。
②把正片(相纸)药面向下,紧紧压平在底片上面。
③曝光(时间一般在5秒以内)试样。
④依试条显影情况。试条显影情况系指在指定冲洗显影液中,在规定时间内的显影效 果改变光强(曝光时间),改变滤片密度(改变加在光源和曝光窗口玻璃之间的滤光密 度。)来决定准确曝光时间。
⑤样片试好之后,依下面过程操作曝光→显影→停显→定影→水洗→上光。
②放大
放大的原理是投影晒相法。
①放大机的种类及结构(见图3-6图3-7图3-8 )
图3-6 图3-7 图3-8
其中,集光式放大机(如图3�6所示)光线集中,光亮度高,并且有增强反差的作用,投射出 的影像清晰。但是,这种放大机由于光线强而集中,也容易产生负片银粒及细微尘土或斑痕 明显突出,或光线不均匀等缺点。这种放大机常用来做黑白底片的放大。
图3-8 散光式放大机(如图3�7所示)使用便利、光线匀散、柔和、反差弱,常用来做彩色底片放大 或人像底片放大。
半集光式放大机较少采用。
现在有“双用途”放大机(如Beselet),能很简单地从集光式转换为散光式,简化了操作过 程。
②放大照片使用的主要器件
放大照片除需要有一台适用的放大机外,还需要一些其它器件,这其中主要有:
a放大镜头
放大镜头是最重要的器件,它决定了放大影像的清晰程度和光线均匀程度。放大镜头一般由 前后两组镜片组成,中间有光圈结构,放大镜头的光圈一般由f/4~f/16,放大时通常使用 由最大口径收缩二级的光圈,这样既克服了镜头球面差造成的缺点又弥补了由于过多缩小 光圈而造成的绕射现象的不足。
放大镜头也有不同的焦距,操作时要依底片不同,选择不同焦距的放大镜头。一般要求镜头 焦距等于或略大于底片对角线的长度为宜。在用大底片(如6寸底片)做小倍率放大或特别要 求周围部 分影像清晰的负片放大应适当延长曝光时间便于操作。为防止四周光亮度下降,还往往选用 镜头焦距比底片对角线略长的放大镜头。
b底片夹
底片夹是放大时放置底片的装置,它有带玻璃片的和不带玻璃片的两种。带玻璃片的底 片夹能保证底片平坦、影像清晰,能防止底片由于灯头过热发生卷曲和变形, 但在操作中增加了尘土污染的可能,清洁时要同时保证六个面,(底片2个面,2块玻璃的四 个面)都无尘土,这无疑加大了工作量。此外,带玻璃片的底片夹放大时有可能出现牛顿环 。牛顿环是光的一种干涉图像,它是由于光线经过极其相近的两个反射面时,重复反射互相 干涉所产生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负片片基相当光滑,平面性好、反射率高,它与玻璃夹 板面之间形成面对面的反射,于是形成了产生牛顿环的条件。
在用黑白相纸放大照片时,牛顿环体现的是白色条纹,用彩色相纸放大时将产生光谱状牛顿 环。为防止牛顿环的出现,要充分干燥玻璃片夹和底片,或使用将表面稍稍打毛的防牛顿环 专用玻璃。
c曝光定时器
为保证相纸曝光时间的准确,需要设置一台曝光定时器,曝光定时器分为0~09秒、1~9秒 、10~99秒3挡,并由开关来控制“调焦与定时”动作。
现在有的定时器的时间显示采用数码管或发光数字管来实现,在暗室使用时很方便。
d放大用框架
放大照片时使用的框架分为标准尺寸框架、可调框架和无边沿框架三种,平常最广泛采用的 是可调框架,如图3�9所示。 e遮挡工具
为在放大时进行局部遮挡和加光等制作,需要一些各种形状的专用工具,(如图3-10)
图3-9 图3-10
③放大过程
第一步。清洁放大机和镜头放大机的聚光片和镜头上的尘土、污物会影响放大后的照片质量 ,在开始工作时要用吹气球、毛刷、镜头纸清洁。
第二步,清理并放置底片。将待放大的底片用吹球、抗静电毛刷仔细清理,并药面向下,顶 部朝外放在底片夹中,(若使用有玻璃的夹板,同样要把上、下两块玻璃的四个面仔细清洁) 。
第三步,选择画面并聚焦。打开安全灯,关掉暗室照明灯,把放大镜头的光圈调到最大处, 将定时开关拨到“聚焦”位置,升降放大机头,根据放大框架板上的投影来选择画面大小和 所属放大部位,然后调节聚焦旋钮,使影像清晰。
第四步,试样。将定时开关拨到“定时”位置,旋转定时波段开关至一定位置(即试放时间) ,把放大镜头的 光圈收缩二挡,用一小条相纸放在放大框架板的选定位置(一般为放大密度变化大的几个位 置范围内并使相纸药膜面向上)按动定时钮,对试样相纸条进行曝光。
第五步,对试样相纸条显影。将试样相纸条放入显影液中,在温度为20�°C�时正常显影 时间为2~3分钟,(对使用D�72显影液而言)短于这个时间说明曝光过度,要适当缩短曝 光时间,反之,要适当延长曝光时间。
第六步,放大照片。试样相纸条曝光时间校准后,即可把所要放大的相纸压在放大框架上面 正式曝光,然后将曝光 的相纸经过显影、定影、水洗、烘干(或晾干)装裱等一系列过程,就完成由一幅底片放大成 照片的全过程。
④放大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放大机聚光镜的直径要大于底片对角线。放大镜头的焦距要等于或咯大于底片对角线。 F50毫米的镜头适用于放大135底片,F75mm的镜头适用于放大120底片,F105mm的镜头适用于 放大6×9底片。
b为防止杂散光线的干扰,要用黑纸挡住底片四周现有的底片夹上装有可调挡板 ,使用很方便。
c聚焦时要把放大镜头的光圈调到最大,以获得最大亮度。调焦时要以人的头发、眼 睛或文字、建筑物的清晰程度为依据,放大时放大镜头一般收缩二至三挡光圈。
d整个放大曝光过程中严防震动。
⑤调节影像反差的方法
调节影像反差有以下两种方法:
a选择不同反差的相纸。相纸的号数越大,反差也越大。目前我国使用的相纸一 般为1~4号,随着号数的增大反 差也随之增大,其中2号为中性反差,4号为特硬性反差,放大时可依需要选用。
b使用不同性能的显影液(参见《摄影配方》一书)
⑥放大的加工技巧
放大的加工技巧有柔光放大、局部遮挡和加光、矫正变形、加云、叠放、影调分离、浮 雕效果和虚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可参考《暗室百科》一书)。
漫射光(diffuse
light)与聚光(spot
light)相对,指广泛均匀照射的光,虽然也有光源本身是漫射光,但可用不同的方法使光线成为漫射光。利用漫射光拍摄出的花朵更显柔和
如,在光源前放置一块漫射板可使光线柔化;也可用描图纸罩在光源上;也可采用反射光进行漫射等方法。为了消除强的阴影,拍摄反射光强的被摄体,或拍摄肖像等柔感的照片时多采用漫射光照明。放大机也有漫射式或称散光式放大机,适用于放大高反差的底片或有明显伤痕的底片。
一、黑白感光材料的发展
黑白感光材料的发展可从感光性、形态、工艺及感光速度等四方面体现(箭头表示递增方向) 。
1.感光性:色盲片(只对蓝、紫色感光)→分色片→全色片→红外片。
2.形态:金属片→湿片→干片→软片→卷片
3.工艺:单层——分析率高,感光度低,宽容度小
� ↓�
多层——分析率底,感光度高,宽容度大
� ↓
多层薄层——涂有低、中、高三层感光度之乳剂层,提高清晰度,增加宽容度,通过强力显影尚可大大提高感光度
� ↓
染料成像——无银盐形象,颗粒细,宽容度大,感光度可变(ASA125~ASA1600)。
4.感光速度:慢片→中速片→快片→特快片
感光材料的发展趋势是彩色片的生产大大超过了黑白片;感光乳剂的涂布向薄层、多层、 高感光度发展;非银盐照像体系(染料成像、重氮片、磁录像)的研究积极开展,感光材料加 工工艺向高温快速发展;涂纶片基与三醋酸纤维系片基同时并存。
二、黑白感光片的结构
1.片基——乳剂的载体
(1)对片基要求
①透光率大(90%以上);②机械强度大(弹性强度好;断裂强度、冲击强度大,耐折次数多) ;③几何稳定性高(有较小的含温量和小的收缩率,不易变形);④化学稳定性好,耐光、耐 热、耐酸碱,对乳剂层不产生化学作用。
(2)片基种类
①硝酸纤维素脂片基。易燃,少用。②三醋酸纤维素脂片基。不易燃,尺寸稳定性差。③涤 纶片基。不易燃、稳定、价格高、导电、难涂布。④聚碳酸脂片基:很有潜力。
2.乳剂层
感光乳剂层的主要成分为感光剂、支持剂、增感剂和补加剂。
(1)感光剂
感光剂的主要成分是卤化银。其中溴化银感光最快,碘化银最慢。负片多用溴化银加入1%~ 3%的碘化银。正片多用氯化银再加入部分溴化银,卤化银以微小晶体态存在呈等轴式结晶,一般均不完美,而它的一些缺陷与位错及晶格中呈运动状的银离子恰恰可以在形成 感光中心及曝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杂质的存在也可成为感光中心。高速片的晶体直径大(1 1微米);负片的卤化银晶体直径为09微米,正片卤化银晶体直径为03微米。直径越大, 感光度越高,颗粒均匀反差大,宽容度小;反之,反差小,宽容度大。
(2)支持剂——明胶(动物骨胶)
卤化银不溶于水,它必须在彼此不接触的分离情况下,才能产生清晰影像,故采用明胶。明胶的作用是
①保护作用。使卤化银晶体彼此隔离,均匀分布,未曝光的卤化银晶体在显影时不至于被感染显影,从而保证影像清晰。
②具有照像活性。胶质中含有极微量的硫化物,可产生感光中心,提高感光度。它还可与曝光时产生的溴、氯等 化合(Brˉ + hυ→ Br + e)(Ag+ + e → Ag)(hυ光量子;e:自由电子),防止卤素再与银结合成卤化银(即去卤作用)。实际这上也提高了乳剂的感光效率。
③明胶易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便于制备、加工。明胶的缺点是它随动物生活史 的变化面其中微成分也产生变化,因而照相活性很不一致。有人想用高分子化合物取代之,至今没有重大突破。
(3)增感剂
增感剂分化学增感剂(碳氰酸金、硫代硫酸钠)和光谱增感剂(光谱增感染料)两种。
光谱增感处理不仅可得到不同感色性的感光材料,还可为摄影中运用滤色片获得各种艺术效 果提供可能性,并且为彩色胶片的制造及彩色摄影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
(4)补加剂
主要包括防灰雾剂、坚膜剂、防腐剂、防氧化剂及表面活性剂(降低乳剂的表面张力、利于 在片基上均匀涂布)。
3保护层
约为1微米厚的明胶,防止乳剂层受摩擦产生摩擦灰雾。这样多少会影响解象力及感光度 ,所以现在多采用牢固的方法。
4底层——结合层
由明胶和少量的片基溶剂溶解于水或溶剂涂布于片基上,它对片基表面进行溶蚀,使其凸凹 不平,使乳剂层通过底层的作用牢固粘于片基上。
照相纸乳剂层下面是钡底层,它由硫酸钡晶体及明胶水溶液混合而成,它可填充纸基上的空 隙,防 止乳剂渗入纸基;同时由于硫酸钡反光率很高,照片上不产生阴影的部分反射密度就很小, 因而可提高照片的反差。
涂塑相纸的聚乙烯树脂层可防止药液渗入纸基,节约药液,干燥时不必上光。乳剂层下面的 涂塑层中亦可加入钛白以提高纸基的反光率和影像的反差,标记为RC。柯达产品在涂塑层外 加还 原剂(只在2%的NaOH液中显影剂即可显影,30~50秒),一般显影1~3分;定影1~2分;水洗 4~5分;干燥2~3分。
5背面层
背面层具有防光晕、防静电、防卷曲的作用。
① 防光晕
② 底片曝光时,光线穿透乳剂层至片基上,再透过片基及空气的界面,部分光线(强光 部分)会被反射回到乳剂层、产生曝光,底片冲洗后在明亮物体的影像周围会形成光环(即光 晕),因此必须涂以防光晕物质(银质、染料、碳黑)以吸收之。
(2)防静电
片基由绝缘材料制成,所以易产生静电电荷的积累,会在乳剂层中产生树枝状黑影,并且由 于静电的 吸引易使片基吸附尘埃、杂物,会划伤底片会所以要有防静电物质(导电性能好的高聚物的 盐类及专门生产的有机静电剂)。
(3)防卷曲
为了防止片基涂布后向乳剂层这一面卷曲,必须在乳剂层的另一面涂布防卷曲层,使胶片两 面的应力平衡。为此应用成膜性物质(如乙基纤维树脂、聚苯乙烯),或选用适当的混合剂( 如丙酮及甲醛的混合剂)对片基背面进行处理使其受溶剂作用发生溶胀, 干燥过程中又收缩,这种收缩产生的应力可使涂布乳剂向乳剂层那面卷曲以达到平衡。
三、黑白感光材料的性能
1感光度:
感光度S是表示感光材料感光快慢程度的指标,是摄影时确定曝光组合、拍摄优质画面的 主要依据。
国际标准感光度标示为ISO,如ISO100/21,100表示ASA,21表示DIN(ASA为 美国国家感光度标准)。在ASA感光度标准中,数字每差一倍,感光主差一级。在DIN感 光度标准中为对数关系,其中ASA100与DIN21的感光 度一致,ASA50与DIN18的感光度一致,ASA200与DIN24的感光度一致,依此类推。
2密度
密度(D)是指感光材料曝光后,经过显影、定影,单位面积上银盐被还原或染料被形成的沉 积量,亦指影像变黑的程度。
密度用阻光率的对数表示,阻光率=投射光通量/透射光通量。
D=lgO=lgF�0/F
式中O为阻光率=F�0/F(F�0=投射光量,F=透射光量)
用lg表示是因为F0/F数值有时很大,并且人眼对明暗的感觉是按对数规律变化的。
3灰雾度D�o
灰雾度D是指胶片显影后未曝光部分的密度(它包括片基密度)。影响灰雾密度的因素有胶片 本身显影条件(时间,配方,温度);保存条件;使用条件;特别是显影液被定影剂污染后出 现二色性灰雾(透光时看呈棕色,反光时看呈蓝绿色)。
4颗粒度与解像
形成影像银粒的粗细称颗粒度,是客观表示颗粒性的量值。一般照相胶片的颗粒度在5~20 之间,数值越大表示颗粒越粗。颗粒度受下列条件的影响:
(1)感光乳剂颗粒大小及涂布均匀与否。
(2)曝光过度就变粗。
(3)显影时间长就变粗。� 温度高就变粗。� PH值高就变粗。
解像率又称分析率、分辨本领、鉴别率,是指感光乳剂能记录景物细部(数量)的本领。常用 R(线/mm)表示。ISO100/21胶片R=70线/mm,正片R=100线/mm,低速微粒片R=1800 线/mm。
影响解像率的因素主要是银粒粗细和生产工艺,同时显影液性质、显影条件、曝光情况、镜 头的解像率也会影响感光片的解像率。
5清晰度:
清晰度是指影像上每个细部的边界清晰程度,边界截然分开的影像清晰度高。
一般是用人眼的观察,进行粗略评价。
影响清晰度的主要因素:
(1)胶片本身:乳剂颗粒粗细、薄厚、染色。
(2)显影条件:显影时不同密度的交界处会产生邻界效应(边缘效应),可加大边界两边的密 度差,即加大了画面细度的反差,就会提高了清晰度。
(3)曝光时间:适当时清晰度高。
6感色性
指感光材料对各种色光敏感的程度与范围。感色性好,则层次多。感色性与暗室安全灯它是 有关,安全灯的安全标准是以距离感光材料1米、且暴露在安全灯前30秒而不增加灰雾为合 乎安全要求。
常用安全灯为:
色盲片——红灯;
分色片——暗红灯;
全色片——全黑(显影到一定程度时可开暗绿灯检视,因为人眼在强光下对黄绿色光敏感 而在暗光下对绿光最敏感,而全色片对绿光反应迟钝)。
7宽容度(亦称展度,或伸缩性)
它指感光材料表达亮度间距的能力,是感光材料在曝光上的宽容幅度。
黑白片的宽容度可达1:128。直射阳光下没有前景的风景亮度范围为1:10�1:30,所以曝 光稍有误差也可以正确记录下来。
8反差与反差系数
反差即密度差,亦称软硬度、对比度。
黑白摄影的关键问题是控制反差。因为人眼对明暗的感觉是按对数关系变化的,所以景物反 差应以景物中较大亮度与较小亮度 的比值或对数差来表示而不用亮度差来表示。
如:测得A、B、C、D四处的亮度分别为100、50、10、5,则
lgA-lgB=lg100-lg50=20-17=03
lgC-lgD=lg10-lg5=10-07=03
影响反差的因素有景物本身的亮度反差、胶片的反差、显影的程度、拍摄条件、摄影机的眩 光、滤光器的运用及曝光情况等。
反差系数:γ
指影像反差和景物反差的比值
γ=影像反差/景物反差全色片γ=08~1;翻拍片γ=4
人像胶片γ=08胶片γ=065
9示性曲线
γ=tgX
四、黑白感光材料的种类:
1从形态分为
①硬片——玻璃基片
②软片——分页片、软片两种
2按感光性能可分为三种。
①色盲片——只能感受蓝、紫片,片速低、感色性差、宽容度小。银粒细、解像力高、反差 大。适用于正片、幻灯片、翻拍片。
②分色片——对蓝、紫、黄、绿光感光,中性,适合拍无红色的物体。
③全色片——能感受全部色光、片速高、宽容度大、感色性能好、银粒较粗,反差平、解像 率低。
④红外线片——利用红外线进行拍摄的感光片,能感受红外区域的不可见 光,同时对可见光中的蓝色短波光及紫外线敏感,所以拍摄时必须加深红滤色镜。冲洗加工 同一般黑白片。
3按感光度可分为三种
①低速片——感光度ISO50/18以下。
②中速片——感光度ISO64/19~125/22之间。
③快速片——感光度ISO400/27以上。
4新型感光片:
①波拉一步成像胶片。
②微泡(重氮)片。
五、黑白感光材料的选用
1制作大尺寸片要选用中、低速片。
2室内、运动场面或舞台拍照可选用高速片。
3用变焦距、长焦距镜头宜使用高速片。
4拍黑白文字、图表、印幻灯、拷贝正片应用低速色盲片。
5闪光摄影用高速片适用于拍摄较大场面。
6胶片不可过期。
7卷片不可过快防止产生静电反应。
六、黑白感光材料的冲洗
1黑白胶卷的冲洗
胶片曝光后需经一定的化学药品处理方可得到可见影像。
①潜影
潜影也是由银组成的,它是卤化银晶体曝光后产生的一些银原子,它们存在于卤化银晶 体表面或内部,聚焦在感光中心上形成显影中心。
光能
AgBr→Ag+Br
潜影→予潜影→次潜影→显影中心、多个显影中心→潜影(感光中心)
②显影
显影是通过化学方法产生可见银的过程,显影时还原而得的银比在光的作用下直接生成的银 多几十亿倍。
溴化银+显影剂=溴化物+银粒(黑色)
①显影液的成分与功能。一般显影液由显影剂、保护剂、促进剂和抑制剂组成。
a显影剂
米妥尔:显影速度快,反差小,受温度影响小。
对苯二酚:显影缓和,反差大,受温度影响大。
菲尼酮:损耗低,用量小,易保存,易产生灰雾。
b保护剂:无水亚硫酸钠
在显影液中Na�2SO�3先与氧气化合,防止了显影剂的氧化,且有溶解银盐的的作用, 有微粒效果。
c促进剂:无水碳酸钠。
在显影中它能产生酸性物质溴氢酸,起到妨碍显影剂的作用,故用Na�2SO�3增加碱性。
d抑制剂:溴化钾。它可防止未曝光银盐还原成银而生成灰雾。
②显影液的配制
a蒸馏水750/1000毫升,52�°C�
b天平称量,保证药质。
c逐一加入(先加10%Na�2SO�3)。
d搅动→过滤。
(3)配方(从略)见《摄影化学》一书。
(4)方法为盆显影、箱显影、罐显影。
③停影:停影一般是用弱酸性药液来中和显影成分。
④定影:胶片经曝光、显影后仅有25%银盐还原为银粒,组成负片上的影像,其它卤化银仍 有感光能力,所以需要进行定影处理。
①配方:
a定影剂——硫代硫酸钠
b停显剂——醋酸PH=40~50
c保护剂——Na�2SO�3防止海波分解
d坚膜剂——钾矾
e缓冲剂——硼酸
②定影时间负片为6分钟,正片为2分钟,温度15~20�°C�
每1000ml定影液可定影20~25卷胶卷;10×12寸像纸20~25张。
⑤水洗20~30分
⑥干燥
⑦减薄、加厚、染色处理(从略,见《摄影配方》一书)
2黑白照片的制作
①印相
印相是获得与底片一样大小的一张正片的加工手段,印相是用印相箱来完成的,一般印相箱 的结构如图3-5所示。
具体方法是:
①把底片放在印相箱的曝光玻璃板上,底片药面朝上。
②把正片(相纸)药面向下,紧紧压平在底片上面。
③曝光(时间一般在5秒以内)试样。
④依试条显影情况。试条显影情况系指在指定冲洗显影液中,在规定时间内的显影效 果改变光强(曝光时间),改变滤片密度(改变加在光源和曝光窗口玻璃之间的滤光密 度。)来决定准确曝光时间。
⑤样片试好之后,依下面过程操作曝光→显影→停显→定影→水洗→上光。
②放大
放大的原理是投影晒相法。
①放大机的种类及结构
其中,集光式放大机(如图3�6所示)光线集中,光亮度高,并且有增强反差的作用,投射出 的影像清晰。但是,这种放大机由于光线强而集中,也容易产生负片银粒及细微尘土或斑痕 明显突出,或光线不均匀等缺点。这种放大机常用来做黑白底片的放大。
图3-8 散光式放大机(如图3�7所示)使用便利、光线匀散、柔和、反差弱,常用来做彩色底片放大 或人像底片放大。
半集光式放大机较少采用。
现在有“双用途”放大机(如Beselet),能很简单地从集光式转换为散光式,简化了操作过 程。
②放大照片使用的主要器件
放大照片除需要有一台适用的放大机外,还需要一些其它器件,这其中主要有:
a放大镜头
放大镜头是最重要的器件,它决定了放大影像的清晰程度和光线均匀程度。放大镜头一般由 前后两组镜片组成,中间有光圈结构,放大镜头的光圈一般由f/4~f/16,放大时通常使用 由最大口径收缩二级的光圈,这样既克服了镜头球面差造成的缺点又弥补了由于过多缩小 光圈而造成的绕射现象的不足。
放大镜头也有不同的焦距,操作时要依底片不同,选择不同焦距的放大镜头。一般要求镜头 焦距等于或略大于底片对角线的长度为宜。在用大底片(如6寸底片)做小倍率放大或特别要 求周围部 分影像清晰的负片放大应适当延长曝光时间便于操作。为防止四周光亮度下降,还往往选用 镜头焦距比底片对角线略长的放大镜头。
b底片夹
底片夹是放大时放置底片的装置,它有带玻璃片的和不带玻璃片的两种。带玻璃片的底 片夹能保证底片平坦、影像清晰,能防止底片由于灯头过热发生卷曲和变形, 但在操作中增加了尘土污染的可能,清洁时要同时保证六个面,(底片2个面,2块玻璃的四 个面)都无尘土,这无疑加大了工作量。此外,带玻璃片的底片夹放大时有可能出现牛顿环 。牛顿环是光的一种干涉图像,它是由于光线经过极其相近的两个反射面时,重复反射互相 干涉所产生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负片片基相当光滑,平面性好、反射率高,它与玻璃夹 板面之间形成面对面的反射,于是形成了产生牛顿环的条件。
在用黑白相纸放大照片时,牛顿环体现的是白色条纹,用彩色相纸放大时将产生光谱状牛顿 环。为防止牛顿环的出现,要充分干燥玻璃片夹和底片,或使用将表面稍稍打毛的防牛顿环 专用玻璃。
c曝光定时器
为保证相纸曝光时间的准确,需要设置一台曝光定时器,曝光定时器分为0~09秒、1~9秒 、10~99秒3挡,并由开关来控制“调焦与定时”动作。
现在有的定时器的时间显示采用数码管或发光数字管来实现,在暗室使用时很方便。
d放大用框架
放大照片时使用的框架分为标准尺寸框架、可调框架和无边沿框架三种,平常最广泛采用的 是可调框架,如图3�9所示。 e遮挡工具
为在放大时进行局部遮挡和加光等制作,需要一些各种形状的专用工具,③放大过程
第一步。清洁放大机和镜头放大机的聚光片和镜头上的尘土、污物会影响放大后的照片质量 ,在开始工作时要用吹气球、毛刷、镜头纸清洁。
第二步,清理并放置底片。将待放大的底片用吹球、抗静电毛刷仔细清理,并药面向下,顶 部朝外放在底片夹中,(若使用有玻璃的夹板,同样要把上、下两块玻璃的四个面仔细清洁) 。
第三步,选择画面并聚焦。打开安全灯,关掉暗室照明灯,把放大镜头的光圈调到最大处, 将定时开关拨到“聚焦”位置,升降放大机头,根据放大框架板上的投影来选择画面大小和 所属放大部位,然后调节聚焦旋钮,使影像清晰。
第四步,试样。将定时开关拨到“定时”位置,旋转定时波段开关至一定位置(即试放时间) ,把放大镜头的 光圈收缩二挡,用一小条相纸放在放大框架板的选定位置(一般为放大密度变化大的几个位 置范围内并使相纸药膜面向上)按动定时钮,对试样相纸条进行曝光。
第五步,对试样相纸条显影。将试样相纸条放入显影液中,在温度为20�°C�时正常显影 时间为2~3分钟,(对使用D�72显影液而言)短于这个时间说明曝光过度,要适当缩短曝 光时间,反之,要适当延长曝光时间。
第六步,放大照片。试样相纸条曝光时间校准后,即可把所要放大的相纸压在放大框架上面 正式曝光,然后将曝光 的相纸经过显影、定影、水洗、烘干(或晾干)装裱等一系列过程,就完成由一幅底片放大成 照片的全过程。
④放大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放大机聚光镜的直径要大于底片对角线。放大镜头的焦距要等于或咯大于底片对角线。 F50毫米的镜头适用于放大135底片,F75mm的镜头适用于放大120底片,F105mm的镜头适用于 放大6×9底片。
b为防止杂散光线的干扰,要用黑纸挡住底片四周现有的底片夹上装有可调挡板 ,使用很方便。
c聚焦时要把放大镜头的光圈调到最大,以获得最大亮度。调焦时要以人的头发、眼 睛或文字、建筑物的清晰程度为依据,放大时放大镜头一般收缩二至三挡光圈。
d整个放大曝光过程中严防震动。
⑤调节影像反差的方法
调节影像反差有以下两种方法:
a选择不同反差的相纸。相纸的号数越大,反差也越大。目前我国使用的相纸一 般为1~4号,随着号数的增大反 差也随之增大,其中2号为中性反差,4号为特硬性反差,放大时可依需要选用。
b使用不同性能的显影液(参见《摄影配方》一书)
⑥放大的加工技巧
放大的加工技巧有柔光放大、局部遮挡和加光、矫正变形、加云、叠放、影调分离、浮 雕效果和虚光等。(引自《暗室百科》部分章节)。
photo, photograph 照片,像片
snapshot, snap 快照
photographer, cameraman 摄影师
backlighting 逆光
backlighting photography 逆光照
luminosity 亮度
to load 装胶卷
focus 焦点
to focus, focusing 调焦
focal length 焦距
depth of field, depth of focus 景深
exposure 曝光
time of exposure 曝光时间
automatic exposure 自动曝光
to frame 取景
framing 取景
slide, transparency 幻灯片,透明片
microfilm 微型胶卷
photocopy 影印
photocopier 影印机
duplicate, copy 拷贝,副本
reproduction 复制
photogenic 易上镜头的
overexposure 曝光过度
underexposure 曝光不足
projector 放映机
still camera 照相机
cinecamera 摄影机 (美作:movie camera)
television camera 电视摄像机
box camera 箱式照相机
folding camera 风箱式照相机
lens 镜头
aperture 光圈
wide-angle lens 广角镜头
diaphragm 光圈
telephoto lens 远摄镜头,长焦镜头
zoom lens 变焦头,可变焦距的镜头
eyepiece 目镜
filter 滤光镜
shutter 快门
shutter release 快门线
viewfinder 取景器
telemeter, range finder 测距器
photometer, exposure meter 曝光表
photoelectric cell 光电管
mask 遮光黑纸
sunshade 遮光罩
tripod 三角架
flash, flashlight 闪光灯
guide number 闪光指数
magazine (相机中的)软片盒
cartridge 一卷胶卷
spool 片轴
film 胶片,胶卷
plate 感光片
latitude 宽容度
plateholder 胶片夹
spotlight, floodlight 聚光灯
darkroom 暗室
to develop 显影
developer 显影剂
bath 水洗
to fix 定影
emulsion 感光剂
drying 烘干
to enlarge, enlargement 放大
enlarger 放大机
image, picture 像,相
oblong photography 横式照片
blurred image 模糊的照片
negative 负片
positive 正片
print 印制
format 尺寸
grain 颗粒
foreground 近景
“王开”赶上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风华绝代,赶上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赶上了新世纪世界的日新月异,在上海乃至中国摄影行业数十载风云变幻间,大浪淘沙始见金。一帧帧寂静无声的“王开”老照片里,有周璇、胡蝶、黎莉莉、阮玲玉、王人美、上官云珠、张织云、陈燕燕、陈云裳、黄柳霜等明星的时髦姿态与微笑,各色旗袍锁住优雅而不造作、高贵而不冷峻、温情而不甜腻的海上光影,拂去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历史尘埃。
新闻照 出奇制胜,声名大振
“王开”初创时,只有一间摄影室和几名职工,主要业务是拍摄人像照、结婚照、合家欢,但生意比较清淡,前来光顾拍照的人很少。王炽开虽然初涉商海,却十分谙熟经营之道。为大力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顾客,他不惜大量投资作广告宣传,与新闻媒体保持着密切联系。当时,沪宁铁路沿线几乎站站都有“王开”的广告牌,沪上的大报如《申报》、《新闻报》等也经常刊登有关“王开”的消息和广告。渐渐地,人们都知道了南京路上有这样一家照相馆。可“王开”真正出名,依靠的是新闻照,通过两桩“出奇制胜”的事。
一件事发生在1925年。这一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随即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王炽开通过关系,派出摄影师前往北京,再跟随为中山陵选址的人们到达南京,然后再回上海,拍摄了广大人民群众为一代伟人送行的历史性场面。王炽开将这些珍贵照片加上“王开摄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各地知名人士与中高层军政人员,影响很大,“王开”一时声名大振。
另一件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选拔赛。运动会举办方以招标方式招商承包拍摄运动会上各项赛事的精彩镜头。王炽开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敏锐地感觉到,这是让“王开”提高知名度的大好时机。他不惜代价地投标获得了这次运动会上所有比赛的摄影权。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王开”派出技术最好的摄影师,又临时招聘一些摄影人员作助手,组成四个摄影小组,活跃在竞赛场上。他们特意使用了当时比较高级的“罗勒发来克斯”快镜,抢拍了许多精彩的比赛场景,并赶在当天晚上冲洗出来,及时地收费提供给各家报社。
当时上海各报社大都没有专职摄影记者,而市民却十分关注远东运动会的信息,尤其是赛场上的实况镜头,因此各大报社竞相向“王开”购买每天的竞赛新闻照片。“王开”的照片价格开得不高,但有附带条件,就是在刊登的每幅照片下都要注明“上海王开照相馆摄”字样。由于当时在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是这一阶段上海大小各报每天必登的头条新闻,因而“王开”所拍的照片每天都在上海各报的显要位置亮相,连外省市的报纸也纷纷转载,这使得王开照相馆在全国亮出了招牌。
明星照 时尚样本,引领风潮
“王开”最广为人知的得数民国年间的明星照。“王开”几乎珍藏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有上海滩当红明星的原版留影,有黄浦江游艇上晒着日光浴的泳装男女,有公馆庭院里花团锦簇的上流派对,生动真切的影像勾绘出上海滩“黄金时期”的时尚风情。
“王开”有这样一个规矩:凡是上镜漂亮的,“王开”会送一套照片,同时把样照放在橱窗里展览。而当时众多导演常通过这些照片来寻找合适演员,这样的机遇自然吸引了一大批明星和想成为明星的人。
周璇、胡蝶、黎莉莉、阮玲玉、张织云、陈燕燕、陈云裳、黄柳霜等上海滩头光鲜亮丽的影视明星都是在“王开”这家照相馆出入的常客。周璇成名前就曾至“王开”拍过许多照片,一幅半身侧面照,虽然只有17岁,但已经出落得清秀靓丽,明星气质显现无疑。陈云裳成名后,每部新片首映前也会到“王开”拍造型照,供首映时举行抽奖用,中奖的观众可以到“王开”拍摄同样的明星照,这种做法当时非常轰动。
当时能进“王开”拍照的除了影视明星,还不乏政界、商界名人,他们的不少照片甚至更具历史价值。比如郑苹如,张爱玲小说《色 戒》的女主人公原型,她在“王开”所拍的照片曾刊登于1937年7月的《良友》画报封面,当时因她身分特殊,只称“郑女士”三个字,而未写全名。
为了让照片上的明星光彩照人,“王开”还善于运用特殊程序,比如在底片上用铅笔或毛笔将眼睛修大一些,将翘了的衣领整平。这个时期的照片虽以黑白为主,同时也出现了有彩着色,“王开”的手工着色代表当时照相馆的最高工艺,它与彩色胶卷有着细微的差别,讲究光影的自然衔接、和谐过渡,具有油画效果,甚至可以在底片上添加晚霞、云彩、柳树等装饰。
经过几道高手加工的明星照,成为那个年代的时尚样本。“王开”的橱窗都是专门请人设计,每个月都要更换,老板要亲自看过样照,检查照片的整修和着色。这些被摆放在橱窗里、或刊登在杂志上的照片,时常遭遇“盗版危机”,因为“王开”的明星照底版是绝对不出门的。
2007年,一大批因历史原因被封存的“王开”老照片失而复得,当时表演艺术家秦怡激动地亲自“认人”。当她打开照片袋,像看到宝藏似的,两眼熠熠生光。“这个我认识,是高占非(曾和胡蝶一起主演《空谷兰》)。那个是刘琼,那时候金焰刚把他带到圈里,年纪很小,在费穆的里演个小丑。这个不是演员,是著名摄影师罗从周,和很多导演合作过。”辨认照片的时候,秦怡非常认真,不仅从五官、神态辨认,甚至在眉眼和化妆的手法上也独具慧眼:“这张是侧面照,又有些朦胧,但看画眉毛的方式应该是张织云,还有她小巧的鼻子也是一个特征。周璇的这张照片真漂亮,你看这衣服的质感,织锦的花纹都凸显出来,说明拍照的技巧很高。”时年85岁的秦怡不仅把这些明星的名字、写法说得清清楚楚,就连典故和细节都信手拈来。“这位白虹,唱歌也很好,是明月歌舞团的,那时候的明星不像现在歌、舞、演分开,他们都能歌善舞,这位是于立群,艺名黎明健,和黎明晖、黎莉莉一起都是黎家班的,后来成为郭沫若的夫人。”秦怡还介绍了一些在认照片时容易误认的明星:“顾兰君、顾梅君姐妹长得比较像,她们合演的《姊妹花》轰动了上海滩;徐徕和胡蝶长得也有点像,需要仔细看;这个(后经证实为油画家关紫兰)看化妆有点像阮玲玉,但是阮玲玉的身形很单薄,没有这么丰满,所以这个不是阮玲玉。”
结婚照 红颜永驻,攒下口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开”的拳头产品是结婚照。小捧花、白手套、珍珠项链、拖尾婚纱 时下年轻人拍摄婚纱照时的常用道具,在“王开”七八十年前的黑白老照片中依稀可见。照片上,新人少有浓妆艳抹,清秀端庄,浅浅一笑,布景纵是简单,人物表情却捕捉得纤微毕现,显得优雅而不造作,高贵而不冷峻,温情而不甜腻。
王炽开执拗地认为,一张结婚照关系到新婚夫妻的终身大事,马虎不得,如若拍得好,可为新人增添无限喜气。
中国人结婚历来崇尚红色,五四运动前,新人并不流行穿白色衣服的。王炽开却在结婚照中大胆地吸收了西式装扮,令同行瞠目。“王开”让新郎身着笔挺的黑色燕尾服、白硬领衬衫,胸前系有领结;新娘身着拖曳的白色婚纱,头戴白色长纱,手戴白色手套,手捧鲜花,明媚可喜。画面上出现6个人物也是当时“王开”婚纱照创下的特色:新郎新娘两侧分别站有伴郎伴娘,外加一男一女两个小傧相,拍出来既有派头,又有早生贵子的寓意。
王炽开的又一个惊人之举是夸下海口,公开宣称他所拍摄的结婚照会使新人红颜长驻、永不褪色。时间久了,照片哪能不褪色?然而,历史为王炽开的承诺做出了公允的评价。数十年后的今天,一对青年男女专程到“王开”拍摄结婚照,特地带来男方祖父母当年结婚时在这里拍下的照片。岁月倏忽而过,这张结婚照却仍旧保持光鲜,未曾泛黄或褪色。
人皆言,“王开”的结婚照考究至极。却不知,这不泛黄不褪色的秘密就在于王炽开多年的潜心研究,关键在于照片上的药水一定要漂洗干净,除去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各种诱因。“王开”设有专人负责漂水这道工序,坚持用“四层水洗”过滤药水,直到彻底漂清,照片就能存放很长时间。虽然比一般漂洗费时,但却能使照片历久如新。
又比如,为使照片立体感强、轮廓分明,摄影室采用数十只灯泡并列的“条子光”或“四连灯”作光源,俗称大光,这样一来,光线柔和均匀,层次分明,无明显投影。为使照片形象逼真,店堂内从楼梯到摄影室全部铺上特制的橡皮地毯,工作人员走动时必须轻手轻脚,以免摄影时受到震动而影响质量。
此外,王炽开选用的底片、相纸、洗印药水等照相材料,都是货真价实的进口品牌。为抵制日货,他甚至不惜出高价从美国、德国购买高档原材料,一只专业人像镜头,最贵的达一万美元。而这样的高价原料一旦过期,“王开”一定将之全部报废,坚决不用。
无怪乎,当时“王开”的拍摄费用是上海滩最昂贵的,拍一份照片要3到6块大洋,这相当于一桌饭菜的价格。尽管如此,“王开”常常门庭若市,而王炽开却规定早上9点钟开门,晚上9点钟打烊,一天最多只拍60对新人,力求保证质量,绝不粗制滥造。
“红太阳”再次升起
解放后, “王开”经历公私合营,扩大经营规模,与“中国”、“人民”、“爱好者”一道跻身上海四大特级照相馆之列,虽然当时主打被称作“老三篇”的结婚照:“双全”(新郎新娘全身照)、“双半”(新郎新娘半身照)、“女单”(新娘单人照),看似古板,却为大家记录了,那个年代充满激情的纯朴和融洽的一颗颗跳动的心。
“文革”中,“王开”的婚纱摄影不如解放前红火。直到1979年3月5日,上海各大媒体同时发表了一条消息:“南京路上恢复王开照相馆红火的婚纱摄影”。从此,“王开”拍摄的结婚照再次成为一个时代婚礼场面的重要标志。
上世纪80年代初,彩色胶片刚刚引入中国,“王开”领风气之先,1984年巨资引进柯达彩色扩印机、快速冲印机、放大机,在国内率先推出彩色摄影业务。当时一张彩色照片需要三四元钱,而人们的工资才三四十元。但人们对色彩的追求如潮水般汹涌,“王开”的彩色照片一时间洛阳纸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开”首创用广告摄影用的大幅背景纸拍人像,这就是影楼普遍使用的“连地背景”。最能唤起一代人记忆的“红太阳”结婚照,莫过于“王开”在连地背景中央加了一盏聚光灯,用色光纸附在上面,制造出“旭日东升”的效果。这张照片不仅为“王开”夺得全国婚纱影展金奖,更为“王开”赢来一年200万的净利润。
整个1980年代,王开照相馆的生意极其红火,尤其是“拍结婚照去王开”几成惯例,甚至有人早上5点开始就排队等在门口,倘若下午再来根本就开不着票。一天拍摄260对的行业记录,堪称当时中国影楼业的奇迹。
“老字号”面临新契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港台影楼进驻上海,给以传统技术取胜的老字号“王开”将了一军,吹皱一池春水的更有摄影的数码化。1996年,“王开”的销售额一度下降超过50%,陷入为期几年的低谷期,空守着丰富的摄影经验与文化底蕴,眼看着自己的生意被别人抢走。
21世纪伊始,“王开”放下姿态,踏踏实实走起市场的路子,而不是盲从别人的路子。看到大平光的嫩肤效果和均匀柔和的光影画面受到顾客青睐,“王开”思量着包围式打灯尽管能够使画面柔和匀润,人物柔美年轻,符合顾客的消费心理,但同时失去了反差,人物也就没有立体感。于是“王开”对大平光进行了改良,将几支灯前后距离适当拉开,使光源不在同一平面上照射,这样强弱对比之下反差也就出现了,人物脸部也就产生了立体感和质感。种种适应时代和消费需要的技术方法与经营策略也应运而生。
短短几年,“王开”完成了三级跳:从底片扫描、数码后期制作到艺术照儿童照当场拍摄当场看样,再到全数码摄影,此举意味着“王开”完全融入摄影界数码化进程,正面临着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数十载物换星移,上海摄影行业中,老字号纷纷歇业或是改行,只剩“王开”一家凭着对品质的执着还在南京路坚守。时至今日,仍有老人留恋曾经在“王开”享受过的优质服务,甚至指定儿孙后辈一定选择这里拍照,为的就是一个“放心”。
“王开”的照片上,“王开照相”的字样早已不复存在,不过许多年轻人会刻意嘱咐,这四个烫金大字决不能少,他们就是冲着这块金字招牌而来。
两种照明方式(1) 临界照明(Critical illumination)光源经过聚光镜后,成像于物平面上,如图5所示。若忽略光能的损失,则光源像的亮度与光源本身相同,因此,这种方法相当于在物平面上放置光源。显然,在临界照明中,如果光源表面亮度不均匀,或明显地表现出细小的结构,如灯丝等,那么就要严重影响显微镜观察效果,这是临界照明的缺点。其补救的方法是在光源的前方放置乳白和吸热滤色片,使照明变得较为均匀和避免光源的长时间的照射而损伤被检物体。用透射光照明时,物镜成像光束的孔径角,被聚光镜像方光束的孔径角所决定,为使物镜的数值孔径得到充分利用,聚光镜应有与物镜相同或稍大的数值孔径。 (2) 柯拉照明临界照明中物面光照度不均匀的缺点,在柯拉照明中可以消除。在光源1与聚光镜5之间加一辅助聚光镜2,如图6所示。可见,由于不是直接把光源,而是把被光源均匀照明了的辅助聚光镜2(也称为柯拉镜)成像在标本6上,所以物镜的视场(标本)得到均匀的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