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显微镜价钱
一般实验室用的几百到几万都有。一分钱一分货。
显微镜的价格?
金相显微镜这个要用到金相显微镜,价格在4500元到300000元左右,具体是要看您需要什么样的配置!
显微镜的价格?
这款显微镜在显微镜行业中叫做示教显微镜,除单目观察外可外接摄像装置接电脑观察图像拍照片等。看你这款显微镜应该是中低端的,采用3只物镜,载物台也不是中高档显微镜所采用的双层平台,只看出可以左右移动标本片...
电子显微镜除了包括亚显微镜还包括什么?
电子显微镜的分类 1、透射电镜 (TEM) 样品必须制成电子能穿透的,厚度为100~2000 Å的薄膜。成像方式与光学生物显微镜相似,只是以电子透镜代替玻璃透镜。放大后的电子像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TE...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应用
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原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观察物体表面微观形貌的新型实验技术.它有一根纳米级的探针,被固定在可灵敏操控的微米级弹性悬臂上.当探针很靠近样品时,其顶端的原子与样品表面原子间的作用...
普通的显微镜需要添加显微镜摄像头,必须添加一个数码显微镜接口。如果是三目显微镜的话,就可以用第三目镜上面的标准C接口直接和显微摄像头的C接口连接(一般正规的厂家生产的显微摄像头都是标准C接口的)当然,添加摄像头后亦需添加一台电脑,这样也就是把普通的显微镜改造成一台高性价比的数码显微镜。
显微镜摄像头在工业、农业、生物、医疗领域均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用来配套生物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设备、监控设备使用。工业上,显微镜摄像头配合金相显微镜可以用来 工业材料的表面纹理。农业上,配合专业的光学设备用来 等。生物上,显微镜摄像头可用来很好的对 进行观测和分析。 等。
电子显微镜按结构和用途可分为透射式电子显微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反射式电子显微镜和发射式电子显微镜等。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常用于观察那些用普通显微镜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物质结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固体表面的形貌,也能与X射线衍射仪或电子能谱仪相结合,构成电子微探针,用于物质成分分析;发射式电子显微镜用于自发射电子表面的研究。
全息光栅的制作(实验报告)完美版 (2009-10-12 23:25:34)转载
标签: 光栅 干片 发散镜 双缝 白屏 教育
设计性试验看似可怕,但实际操作还是比较简单的~
我的实验报告,仅供参考~
实验报告封面
全息光栅的制作
一、 实验任务
设计并制作全息光栅,并测出其光栅常数,要求所制作的光栅不少于每毫米100条。
二、 实验要求
1、设计三种以上制作全息光栅的方法,并进行比较。
2、设计制作全息光栅的完整步骤(包括拍摄和冲洗中的参数及注意事项),拍摄出全息光栅。
3、给出所制作的全息光栅的光栅常数值,进行不确定度计算、误差分析并做实验小结。
三、 实验的基本物理原理
1、光栅产生的原理
光栅也称衍射光栅,是利用多缝衍射原理使光发生色散(分解为光谱)的光学元件。它是一块刻有大量平行等宽、等距狭缝(刻线)的平面玻璃或金属片。光栅的狭缝数量很大,一般每毫米几十至几千条。单色平行光通过光栅每个缝的衍射和各缝间的干涉,形成暗条纹很宽、明条纹很细的图样,这些锐细而明亮的条纹称作谱线。谱线的位置随波长而异,当复色光通过光栅后,不同波长的谱线在不同的位置出现而形成光谱。光通过光栅形成光谱是单缝衍射和多缝干涉的共同结果(如图1)。
图1
2、测量光栅常数的方法:
用测量显微镜测量;
用分光计,根据光栅方程d·sin =k 来测量;
用衍射法测量。激光通过光栅衍射,在较远的屏上,测出零级和一级衍射光斑的间距△x及屏到光栅的距离L,则光栅常数d= L/△x。
四、 实验的具体方案及比较
1、洛埃镜改进法:
基本物理原理:洛埃镜的特点是一部分直射光和另一部分反射镜的反射光进行干涉,如原始光束是平行光,则可增加一全反镜,同样可做到一部分直射光和一部分镜面反射光进行干涉,从而制作全息光栅。
优点:这种方法省去了制造双缝的步骤。
缺点:光源必须十分靠近平面镜。
实验原理图:
图2
2、杨氏双缝干涉法:
基本物理原理:S1,S2为完全相同的线光源,P是屏幕上任意一点,它与S1,S2连线的中垂线交点S'相距x,与S1,S2相距为rl、r2,双缝间距离为d,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L。
因双缝间距d远小于缝到屏的距离L,P点处的光程差:
图3
δ=r2-r1=dsinθ=dtgθ=dx/L sinθ=tgθ
这是因为θ角度很小的时候,可以近似认为相等。
干涉明条纹的位置可由干涉极大条件δ=kλ得:
x=(L/d)kλ,
干涉暗条纹位置可由干涉极小条件δ=(k+1/2)λ得:
x=(D/d)(k+1/2)λ
明条纹之间、暗条纹之间距都是
Δx =λ(D/d)
因此干涉条纹是等距离分布的。
而且注意上面的公式都有波长参数在里面,波长越长,相差越大。
条纹形状:为一组与狭缝平行、等间隔的直线(干涉条纹特点)d= L/△x
优点:使用激光光源相干条件很容易满足。
缺点:所需的实验仪器较复杂,不易得到。
实验原理图:
图4
3、马赫—曾德干涉仪法:
基本物理原理:只要调节光路中的一面分光镜的方位角,就可以改变透射光和反射光的夹角,从而改变干涉条纹的间距。
优点:这种方法对光路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实验效果不错,易于学生操作。
缺点:这种方法对光路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实验可能不够精确。
实验原理图:
图5
五、 仪器的选择与配套
综合考虑各方面条件,本次试验采用马赫—曾德干涉仪法,所需的实验仪器有He-Ne激光发射器1架、发散镜1面、凸透镜1面、半反半透镜2面、全反镜2面和白屏、光阑各一、拍摄光栅用的干片若干、架子。
六、 实验步骤
(一)制作全息光栅
1打开He-Ne激光发射器,利用白屏使激光束平行于水平面。
2调节发散镜和激光发射器的距离使激光发散。
3调节凸透镜和发散镜的距离使之等于凸透镜的焦距,得到平行光。
4 调节2面半反半透镜和2面全反镜的位置和高度,使它们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5)。
5调节半反半透镜和全反镜上的微调旋钮,使得到的2个光斑等高,且间距为4-6cm。
6 测出实验中光路的光程差△l。
(在实验中我们测得的光路的光程差△l=15cm)
(二)拍摄全息光栅
1挡住激光束,把干片放在架子上,让激光束照射在干片上1-2秒,挡住激光束,把干片取下带到暗房中。
2把干片泡在显影液中适当的时间(时间长度由显影液的浓度决定),取出,用清水冲洗,在泡在定影液中约5分钟。取出,冲洗后晾干。
3用激光束检验冲洗好的干片,若能看见零级、一级的光斑,说明此干片可以用于测定光栅常数。
(三)测定所制光栅的光栅常数
实际图:
此图参照老师所给实验内容报告上的图来画
图6
原始数据表:
x
1
2
3
4
5
6
r(cm)
2381
2412
2393
2424
2365
2366
h(cm)
14436
14465
14384
14403
14452
14411
计算过程:
七、实验注意事项
1、不要正对着激光束观察,以免损坏眼睛。
2、半导体激光器工作电压为直流电压3V,应用专用220V/3V直流电源工作(该电源可避免接通电源瞬间电感效应产生高电压的功能),以延长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寿命。
八、 实验总结
设计型实验,原先并没有接触过。以前的实验,都是了解了书上介绍的实验原理后,严格按照书上的详细步骤来做的,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和研究太多的东西。这一次准备设计型实验,让我锻炼了好多方面的能力。首先,书上给出的只有简单而概括的指导,所有的东西都要自己去查资料,去想办法解决。连试验究竟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要先去网上大概了解实验内容和原理,然后查阅相关文献,具体研究实验方案。尤其,这次的试验,需要我们自己提供三种以上的不同实验方案,进行细致比较之后选定一种。这就要求我们熟悉和掌握每种方案的原理、具体操作步骤和对应的优点缺点,逐一分析比较之后,在将自己的选定方案展开。这一系列过程要花费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因为要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对于我这个还没上完科技文献检索课的学生来说,真的有点困难。我的报告中,有一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然而网上的东西又不完全符合我的要求,修修改改,总算弄得差不多了。其实,自己明白了原理,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问题并不大,可以说,做让人费神的是预习时候的实验报告的书写。现在,实验已经基本做完,感觉收获却是很大。以后,对于设计型实验,也可以更熟练的进行了。
想说,在进行实验的全部过程中,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不可以在不明白的情况下进行试验,不可以在数据有问题的情况下继续试验,后期的实验数据处理,也要认真对待。
全息照相是利用波的干涉记录波的振幅和相位的照相。这与普通照相不同,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把一束相干光(通常用激光)分解成两束:一束照射到被摄物体上,从物体反射的光照射到感光片上;另一束则从不同的方向直接照射到感光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用感光片记录下参考光和物体反射光互相干涉形成的干涉条纹,即记录了反射光波的全部信息(振幅和相位)。这种照相称为“全息图”,全息图没有被摄物体的形象,用显微镜可以看出其上布满了干涉条纹。这种干涉条纹十分细密,所以须用高分辨本领的感光材料作全息照相的记录介质。如用与原来参考光相同的光束照射全息图,则光束通过全息图上的干涉条纹(相当于衍射光栅)发生衍射,若对着原来的物体光波传播的方向上观察,可见物体的虚像,好像物体仍在原处。衍射后还有一会聚的光波,可在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称为“共轭像”。这种重新构成原光波的效应称为“波前重建”。全息照相再现的图像具有三维立体感。这是因为在波前重建过程中再现了具有原来的三维空间特性的物光波。
全息摄影是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的新型照相技术,普通的照相利用透镜成像原理,在感光胶片上记录反映被摄物体表面光强变化的表面像。
全息照相记录了被摄物体的反射光波强度,而且还记录了反射光波的相位。通过一束参考光束和一束被摄物体上的反射光束在感光胶片上叠加而产生干涉图样,可以实现上述目的。
全息摄影就是通过一组辅助参考光束配合来表现立体感的一种照相记录。
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它在传播中带有振幅和相位的信息。普通照相是用感光材料(如照相底片)作记录介质,用透镜成象系统(如照相机)使物体在感光材料上成象。它所记录的只是来自物体的光波的强度分布图象,即振幅的信息,而不包括相位的信息。因此普通照相只能摄取二维(平面)图象。为要同时记录光波的振幅和相位的信息,可借助于一束相干的参考光,利用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差,以确定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因此借助参考光,便可记录来自物体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的信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全息摄影
1947年,匈牙利人丹尼斯 盖博 (Dennis Gabor)在研究电子显微镜的过程中,提出了全息摄影术(Holography)这样一种全新的成像概念。全息术的成像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以条文形式记录物体发射的特定光波,并在特殊条件下使其重现,形成逼真的三维图像,这幅图像记录了物体的振幅、相位、亮度、外形分布等信息,所以称之为全息术,意为包含了全部信息。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全息图像的成像质量很差,只是采用水银灯记录全息信息,但由于水银灯的性能太差,无法分离同轴全息衍射波,因此大量的科学家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却没有使这一技术有很大进展。
全息学(Holography)自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问世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62 年,美国人雷斯和阿帕特尼克斯在基本全息术的基础上,将通信行业中“侧视雷达”理论应用在全息术上,发明了离轴全息技术,带动全息技术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技术采用离轴光记录全息图像,然后利用离轴再现光得到三个空间相互分离的衍射分量,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所需的图像,有效克服了全息图成像质量差的问题。
1969年,本顿发明了彩虹全息术,能在白炽灯光下观察到明亮的立体成像。其基本特征是,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一个一定宽度的狭缝,限制再现光波以降低像的色模糊,根据人眼水平排列的特性,牺牲垂直方向物体信息,保留水平方向物体信息,从而降低对光源的要求。彩虹全息术的发明,带动全息术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全息技术采用卤化银等材料制成感光胶片,完成全息图像信。
定影等后期处理,整个制作过程非常繁息的记录,由于需要进行显影、琐。而现代的全息技术材质采用新型光敏介质,如光导热塑料、光折变晶体、光致聚合物等,不仅可以省去传统技术中的后期处理步骤,而且信息的容量和衍射率都比传统材料较高。
然而,采用感光胶片或新型光敏介质,都需要通过光波衍射重现记录的波前信息,肉眼直接观察再现结果,这样难以定量分析图像的精确度,无法形成精确的全息影像。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古德曼和劳伦斯等人提出了新的全息概念———数字全息技术,开创了精确全息技术的时代。
1971 年,由于全息摄影术的发明,丹尼斯 盖博获得了诺贝尔奖。
20世纪80年代后,激光全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异军突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激光全息技术中,全息显示技术由于更接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倍受关注。由于白光再现全息技术可在白昼自然环境中或在普通白光照射条件下观看物体的三维图像,一直研究全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运用,期待自身的努力使得全息显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到了 90 年代,随着高分辨率CCD的出现,人们开始用 CCD 等光敏电子元件代替传统的感光胶片或新型光敏等介质记录全息图,并用数字方式通过电脑模拟光学衍射来呈现影像,使得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真正实现了数字化。
·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全息术的发明
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的匈牙利裔物理学家伽博(Dennis Gabor,1900—1979),以表彰他发明和发展了全息术。
伽博是在激光器还未出现前的40年代发明全息术的。当时他正在一家公司的研究室里工作,该公司制造电子显微镜需要提高分辨率。
当时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已比最好的光学显微镜提高了一百倍,但仍不足以分辨晶格,其中球差和衍射差是限制分辨率的主要因素,要减少衍射差就要加大孔径角,把孔径角增加一倍则衍射差减少一半,但这时球差则增加了8倍。为了兼顾两者,不得不把电子透镜的孔径角限制为0005弧度,从而算得分辨率的理论极限约为04nm。而分辨晶格起码要02nm。面对这样的难题,伽博苦苦思索。1947年复活节的一天,天空晴朗,伽博在网球场等待一场球赛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一道闪念,想到:“为什么不拍摄一张不清楚的电子照片,使它包含有全部信息,再用光学方法去校正呢?”他考虑到电子物镜永远不会完善,若把它省去,利用相干电子波记录相位和强度信息,再利用相干光可再现无像差的像,这样一来,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就可以提高到01nm,达到观察晶格的要求了。
伽博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发明了全息术。
应该说,全息术的基本概念是波动光学的产物。17世纪末,惠更斯在建立光的波动说时,就提出了他的“次波”原理,这是理解波前和衍射的有力武器。19世纪初,托马斯·杨用波动说解释他的双缝干涉实验,菲涅耳用光的干涉思想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完善了光的衍射理论。应该说,在这样的基础上,早就该有人发明全息术了。可是,为什么要等到20世纪中叶,才由一位研究电子显微镜的专家无意中对全息术作出发明呢?关键在于伽博抓住了了全息术的核心思想:波前重建。
而伽博之所以会把握住这一关键,就像他自己曾经说过的:“在进行这项研究时,我站在两个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肩膀上,他们是劳伦斯·布拉格和泽尔尼克”。也就是说,伽博发明全息术的思想是受到他们的启发。
在发明全息术的前几年,伽博看过劳伦斯·布拉格的《X射线显微镜》一书,布拉格采用两次衍射使晶格的像重现。尽管X射线无法利用透镜成像,但原子的间距与X射线的波长同数量级,周期性排列的原子对入射X射线散射的相互干涉,会产生衍射点阵;用相干光对这种衍射图样作第二次衍射,便可恢复晶格的像,这就是伽博两步成像法的由来。然而他注意到,布拉格的方法还不足以记录傅里叶变换的全部信息,虽然振幅可从强度的平方根得到,但相位已被丢失,所以只适用于那些晶体点阵到衍射场的绝对相位能预先判断,使得入射线与衍射线之间发生的相位改变量已知的特殊物体。为了解决相位的记录问题,伽博想到了泽尔尼克在研究透镜像差时使用过的“相干背景”。他认为:如果没有什么东西作比较,丢失相位是不可避免的;但加上一个标准,即用“相干背景”作为参考波,那么参考波与衍射波相互干涉,用照相底片记录干涉图样,便可得到包含相位信息在内的干涉图像。衍射波又称物波,包含相位信息在内的干涉图伽博称之为“全息图”。在全息图上两个波相位相同处产生极大,相反处产生极小。若制作的是正片,则仅在极大处透光。因透光的狭缝处参考光与物波的相位相同,故用参考光照明全息图可重建物波的波前。由于过去没有人掌握波前重建的概念,所以直到1947年伽博的脑子里萌生“波前重建”时,全息术才有可能被人们发明。
伽博用重建波前的方法考虑他的电子显微镜方案,提出了两步过程的建议。第一步为电子分析,即用电子束来照明物,被物衍射的电子束与相干背景(即入射电子束的未衍射部分)之间产生干涉,再记录在底片上;第二步为光学综合,即用光学系统来再现,并校正电子光学的像差,然后在照相底片上拍摄再现的像。伽博和他的助手威廉斯(JWilliams),首先在光学的范围里进行全息实验。
他们用汞灯作光源,经滤光片使入射光单色化,借助一个针孔滤光器使这束光达到所要求的空间相干性。他们的实验是很不容易做的,因为高压水银灯提供的单色光仅有01mm的相干长度,也就是只有200个条纹。但是,为了得到空间相干性,他们必须用一根水银谱线照明直径为3μm的针孔,这光足以制作直径为1cm物体的全息图。他们用直径为1mm的显微照片作实验物体,由于光源很弱,用当时最灵敏的照相乳胶也要几分钟曝光时间。相干长度小逼使他们把每件东西都布置在同一轴线上,根据这个特征,这种实验称为同轴全息实验,在当时来说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他们在相干长度和强度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因素中间力图找到最佳的折衷方案。再现的图像不大理想,照片中尚有系统性缺陷。另外,同轴全息术还会受到不可避免的孪生像的干扰。伽博力图用聚焦来分离同轴的孪生像,但是不可能完全消除。尽管如此,伽博这次实验首次实现了全息记录和重建波前,得到了第一张全息照片。
由此开始,出现了研究全息术的第一次热潮。罗杰斯(GLRogers)制作了第一张相位全息图,对全息理论作了全面论述;他还提出全息术也适用于无线电波,可用于检测电离层;
巴兹(ABaez)进行了X光全息术实验;柯帕特里克(PKirpatrick)指导研究生爱尔-松(Hussein El-Sum)写的博士论文成了当时研究伽博全息术的重要文献。
然而在全息术早期的工作中,人们最关注的还是在电子显微镜中的应用。从1950年开始,海恩(MEHaine)、戴森(JDyson)和马尔维(TMuivey)等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伽博当顾问。可是,取得的成果不大。
至于纯光学的全息术研究,由于当时还没有理想的相干光源,因而受到伽博同轴全息孪生像的干扰,有成效的工作很少。因此,50年代中期,全息术的研究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几乎没有新的进展。只有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利思(ENLeith)还在把波前重建的理论用于雷达工作。苏联也有一些科学家继续进行着新的探索。
1960年激光器的出现给全息术带来了新的生命。1963年,利思和乌帕特尼克斯(JUpatnicks)发表了第一个激光全息图,立刻引起了轰动,全息术突然复苏了!
由于激光的相干长度比水银灯大几千倍,实验中不受同轴全息术的限制而采用“斜参考波”方法,从而创造了离轴全息术。实验者很容易就消除了孪生像的干扰。另外,由于激光的强度超过水银灯几百万倍,在适当的曝光时间内便可用很细颗粒的和低速的照相乳胶制作大的全息图,并取得非常好的再现效果。利思等第一次发表的黑暗背景上透明字的全息照片、景物照片和肖像照片等,图像都很清晰。1964年,他们又用漫射照明制作全息图,成功地得到三维物体的立体再现像。
利思的成功不仅是由于有了激光,而且也要归功于他从1955年就开始的理论准备。他把通讯理论和全息概念结合起来,用于侧视雷达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电磁波的两维全息术。从而在激光出现以后,便把他所提出的斜参考波法应用于激光全息,取得了全息术的重大突破。
伽博1900年6月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他对物理的特殊爱好是从15岁时突然萌生的。还没有上大学就以两年的时间自学了微积分。他学习到阿贝(EAbbe)的显微理论和李普曼(GLippmann)的彩色照相术。这对他以后几十年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他和他的弟弟在家里建立了一个小型实验室,做一些X射线和放射性之类的实验。不过,伽博在大学里不是选修物理,而是选修工程。因为当时在匈牙利物理还不成为一门专业。1924年他在柏林工科大学毕业,1927年取得博士学位。在那期间,他常去柏林大学旁听,这里有名师爱因斯坦、普朗克、能斯特、劳厄等开设各种物理课程,他工作在电气工程专业,但身心几乎全钻到应用物理上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研制一种新型的阴极射线示波器。他还制成了一台磁电子透镜。取得博士学位后,伽博来到西门子公司,在这里他发明了高压石英水银灯。导致他考虑全息术的是1934年到英国一家公司的研究室工作以后,该公司制造电子显微镜需要提高分辨率,伽博对这项研究课题很感兴趣,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进行许多光学实验的机会。全息术的基本构思就是在这里形成的。
伽博逝世于1979年2月9日。
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刀剑博物馆。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了,大家都看得很仔细,我也认真地看了起来。博物馆共分为:刀剑的历史、刀剑与生活、刀剑的文化、刀剑制造、刀剑欣赏五个部分,里面不仅有历代刀、剑的实物和仿制品,还有机器人模拟演示,小,全息影像,显微镜、放大镜观测,还有许多小屏幕在放与刀剑有关的动画片,如《庖丁解牛》、《莫干剑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机器人对战:两个机器人各拿一把剑,朝对方砍过去,它们模仿人的动作,有点像又不太像,一招一式可真有趣啊!直到博物馆要闭馆了,广播里催了一遍又一遍,我们才依依不舍地随着大家离开了博物馆。参观刀剑博物馆又能增长知识又好玩,小朋友,你也快来参加吧!名师点评:文章开门见山入题,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然后就介绍了博物馆展示的具体东西,让读者长了不少见识呢!小作者能够将自己在博物馆的所见所闻清晰地记录下来,非常难得。这篇文章将博物馆的刀剑文化展现出来了,表达的中心也比较明确,是篇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的好文章。“还有机器人模拟演示,小,全息影像,显微镜、放大镜观测”中的逗号全部改为顿号
谓全息照相,激光技术用于照相,底片记录物体全部光信息,像普通照相仅仅记录物体某面投影底片物体重现,观看者眼显异逼真,产视觉效应,完全与观看实物模
全息照相原理,简单说,主要利用激光颜色纯特点其实,关于全息照相理论早1947由英科家伽波提直亮度高、颜色纯、相干性激光问世,才真拍摄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与立体照相两事尽管立体彩色照片看色彩鲜艳、层明,富立体,总归仍单面图像,再立体照代替真实实物比,形木块立体照,论我改变观察角度,横看竖看,看能照片画面全息照同,我要改变观察角度,看块六面全息技术能物体全部几何特征信息都记录底片,全息照相重要特点
全息照相第二特点能斑知全貌全息照片损坏,即使半损坏情况,我仍剩半看张全息照片原物体全貌于普通照片说行,即使损失角,角画面看
全息照第三特点张全息底片层记录幅全息照,且显示画面互相干扰种层记录,使全息照片能够存储巨信息量
全息照片些特点普通照片没些特性呢要拍摄原理谈起
假用束激光照明微颗粒颗粒反射光波基本断向外扩球面波我向颗粒看,明亮点用照相机颗粒照相,光波通镜底片形亮点,点亮度与颗粒反射光强关照相底片记录点亮点,记颗粒三维空间位置,印照片亮点看起没点立体觉拍摄全息照片,用照相镜,束发平面波激光颗粒反射球面波起照照相底片整底片都受光照,记录亮点,组同圆,同圆间隔,看起,像用刀圆萝卜切片片薄片,叠起,组同环底片经冲洗,放原位置,再用拍摄束发平面波激光,拍摄角度照底片,我看原放置微颗粒位置亮点注意!亮点空间,底片,我看光像亮点发所,全息照片记录仅亮点,包含亮点空间位置,或者说记亮点发整光波全部奥妙于种新奇拍摄,于束平行(平面波)激光束激光束,我称参考光束
,任何物体实际都看数明暗同亮点组立体图像用面拍摄拍全息照片数同圆组复杂图形,看起灰暗片同,张全息照片仅记录物体各点明暗,记各点空间位置用参考光束照射冲洗底片,我看光像原物体发所,我说记录关物体发全部光信息,全息照片名称激光全息照片激光照射,眼睛看才立体形象,激光器种价格较贵设备,张照片要配备架激光器,除科研部门、专门场所能设置外,要普遍、广泛应用能针缺点科家断研究,终于发明种白炽灯光能看全息景象全息照片称白光全息或彩虹全息
激光全息照底片,特种玻璃,乳胶、晶体或热塑等块特种玻璃,型图书馆百万册藏书内容全部存储进
留报纸照片,能发现由点组每点叫做像素,密度约每平毫米内几点全息照相用特种玻璃膜层厚约10微米,像点密度每平毫米内2000点种底片,每平毫米内,装张310平厘米照片块5毫米见薄膜能装本200页厚图书
全息照相机发明,主要意义于照相,作激光技术面,工业、农业、科研等领域具广泛实用价值
照相面讲,种全新技术全息照片逼真立体,用代替普通照片独特效外,已用全息照片做书插页,做商标,做立体广告;博物馆用代替珍贵文物展外家机床制造公司,另家商品介绍,用全息照片代替实物办机床展览展览厅全部各种机床全息照片,些全息照片看起真机床并没两,反更加引起参观者兴趣
构思精巧全息照片件精美绝伦艺术品美等家都全息照片博物馆,集全世界精美作品
全息照相珍贵历史文物记录,万文物古迹遭严重破坏,即使荡存,我仍根据全息照相重建比像北京圆明园名胜,八联军焚毁,现虽打算重建,知道整面貌,难完全恢复全息照相提早100发明,事情办
立体景象全息照片启发,科家想全息**全息电视实验性全息立体**已经前苏联现放映种**,观众看景象并银幕,观众,使身临其境真实觉至于全息电视,涉及技术问题比较复杂,目前研究1982,德电视台播送立体电视,并激光全息电视,原理普通立体**,观看要戴副特殊眼镜预计本世纪末,**电视要换代;,文化娱乐,能由于激光全景立体**激光立体电视现变更加丰富彩
全息照相另项重要应用制作些特殊场合代替玻璃全息光元件种特殊光元件具加工便、巧、轻、薄等优点凹透镜使光束发散,束平行光波照变球面波;我前面谈用颗粒拍摄全息照片平行光参考光束变球面波;全息照片特殊凹透镜用类似制作凸透镜、柱面透镜等光元件种元件纸薄,轻,碎现已经用全息光元件做望远镜,厚度般近视镜片差报道用全息光元件做窗玻璃种奇异窗玻璃影响视线,却能反射量阳光,兼窗帘功能;更趣,反射阳光集装窗檐排太阳能电池,转化电能,供室内使用,真举三
全息照相技术明察秋毫本领全息照片能精确再现原拍摄物体,我用作标准检查原物没变化;事实要1微米变化,用全息照相技术检查科研产部门,让激光全息摄影担任品内质量逗检验员检验,给检物加点压力或加点热;物体内部裂痕、微孔,表面发相应变化尽管种变化程度极细微,肉眼根本觉察,全息摄影逗火眼金睛面,所些瑕疵、隐患,统统暴露遗种除精密检查内质量外,检物丝毫损优点,特别适用于贵重物品,例珍贵文物、古代雕塑品检测希腊科家曾用种查古代塑像受风化程度产用种式检查精密零件、飞机蒙皮、飞机轮胎内质量外飞机轮胎工厂,已经起用激光全息照相逗检验员种用作物研究,比研究脑壳受力产形变,研究蘑菇速度等等
发展全息存贮技术我谈全息照相特点提存贮信息,记录信息能力理论计算,用光盘存贮信息,每平厘米存贮信息约106位,用全息存贮,每平厘米存108位,高100倍!且读信息间百万秒!
现,已经信息存材料面,全息照相用材料薄层底片,整块晶体存入10万册图书,图书馆要保存几块记录晶体看带点幻想色彩,希望做更重要全息存贮发展促进计算机发展、换代
般全息照片,能张张制作,价格高;除科研使用外,能作高级艺术品80代现种新压印全息技术用种式制造全息照片,先要做块金属微浮雕板;作印板,镀金属膜特殊纸张压全息照片比印邮票要便,批产,本降低,应用面越越广
种全息照相仅立体;阳光或灯光呈现种色彩,衬银白色金属背景,显更绚丽用装饰书刊、玩具、旅游纪念品,具魅力
种全息照相包含着丰富信息,且完全取决于制作采用景物拍摄式,像加密码没原始印版,复制,防止伪造效手段已经纸币、、磁卡及外交签证等凭证现各种全息标识防伪造我,已少厂商采用全息照相商标防止伪造商标,欺骗顾客
值提,全息照相项重技术,却与普通摄影毫相干科研领域内发明发明者加伯研究课题目想要提高电显微镜辨率设计种新像,并于1948公发表科杂志,没激光单色光,技术些困难,加伯并没取效,论文没重视
直十1964,现激光器种理想光源,全息照相技术才始发展起快,全息照相术便种用途十广泛,并且具限发展潜力新技术加伯首创全息照相理论,荣获1971诺贝尔物理奖本由世界公认逗全息照相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