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 砂锅居 | 外文名称 | In casserole |
---|---|---|---|
创建于 | 清乾隆六年 | 类型 | 中华老字号 |
历史 | 274年 | 原址 | 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 |
原名 | "和顺居" |
老字号名称:砂锅居
创立时间 : 清乾隆六年 (公元1741年)
现 地 址 : 西城区缸瓦市 西四南大街60号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土砂锅好还是新式砂锅好
当然是土砂锅好了,味道都不一样。不信你可以试试,砂锅熬的汤就象开水泡的茶。电炖锅熬的汤就像用不开的水泡的茶。你是喝过就能区别了。因为砂锅熬汤是小火慢熬,一直保持汤是在滚动的(水开的)电炖锅熬汤是不能一...
砂锅和电砂锅哪个好
当然是砂锅了,不过电炖可以不用人控制。比如头一天晚上把东西炖上,第二天早上吃也可以,即使炖到第二天中午也没问题,功率又低,又安全。所以我觉得不是买电炖锅,当然是里面带砂锅内衬的,这样即有了电炖锅的...
怎么保养砂锅
怎样保养砂锅 砂锅是由石英、长石、粘土等多种原料制成的陶制品,经高温烧炼,锅体形成一种玻璃体。这种玻璃体对温差适应能力较差。砂锅骤然受热受冷,会引起急剧膨胀或收缩,因而造成...
砂锅和紫砂锅的区别谁知道?
紫砂锅也是一种砂锅。只有江苏宜兴丁山出产紫砂陶土,其他都不是,当然颜料染色冒充紫砂的不少。其他砂锅所用陶土产地不限。以上是原料的区别。煲汤方面,用经销紫砂锅的商家自己的话来讲:其他砂锅...
电砂锅紫砂锅哪里有卖的?
大型超市就有卖的,象华润苏果,北京华联都有卖的。价钱在200到300元之间。有空去看一下,当然了,网上款式也很多,你都可以去比较比较,
兰州砂锅用途极广,使用价值很高,为全省城乡人民所喜爱,亦作为特产,被来兰旅客带往全国各地。兰州厨师尤喜用砂锅子烹制出闻名遐迩的"砂锅丸子"、"砂锅豆腐"、"酸菜火锅"等等。在民间和高级筵席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以砂锅所烹者最为讲究。
兰州砂锅子选料谨严,工艺精良。它选用兰州大煤山色青、质细、无杂质、柔软、韧性好、耐火强度高的坩泥、好块煤、白土以及有、无烟煤。其制法是先把选好的坩泥粉碎,把块煤烧成半生的渣子,拣尽釉子,筛尽白灰,粉碎成细末,再把白土磨成细末,制成锅坯,晾干,上釉子,装窑,焙烧而成。
casserole一词来自于法语,直译为"酱汁平底锅"(sauce pan)
砂锅居开业之初叫和顺居,因当年用一口据传是明代年间的特大砂锅,煮卖上好猪肉,肉之肥美不腻,味道极佳,是因它采用了宫廷王府烧、燎、白煮等技法而独树一帜。
当时清宫廷和各王府中都有祭祖制度,祭品多用上等全猪制成。在定王府,祭祖用过的猪肉都赏给更房食用,有的更夫便拿猪肉到府外换钱。
后来更夫们看到有利可图,就与曾在御膳房干过的厨师合作,在缸瓦市附近的定王府更房墙外正式开店经营起砂锅煮白肉,并取名和顺居,后又迁至缸瓦市路东。因店里使用一口直径约13米的砂锅煮肉,人们习惯称为砂锅居,久而久之,和顺居不为人知,砂锅居成为店名了。
开业初期,只是少数官员前来品尝,后来人们不断慕名而来,每天一头猪,不到中午就卖完了,并且在卖完后便摘掉幌子,以示停业,所以,当时北京有这样的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其实,砂锅居真正是因为它的货做不出来。砂锅居卖的白肉,是头天晚上宰杀一头百十斤重的京东鞭猪,拾掇干净后,连夜放在一口直径四尺,深三尺的大铁锅中煮,经一夜煮火靠,次日晨正好熟透,八时营业,一上午就卖光了。
到清嘉庆年间,砂锅居已成为北京著名的餐馆之一,每天清晨宾客们便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当时有人写了一首诗,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己云迟,充分说明了砂锅居买卖兴隆的情景。
没有人能自诩完全了解北京。这座城里有太多的 历史 ,不说六海八水、九坛八庙,单看一条条幽深僻静的小胡同,或许就藏着无数世代相传的古老传说。
大、小酱坊胡同胡同便是如此。胡同地处西单和西四两处闹市之间,有不少酱菜作坊,胡同便是因此得名;又地近西黄城根,红墙之外,高檐之下,曾聚集数座深宅大院、无数王宫贵胄,百年之后,留下无数传奇往事。
清代,大、小酱坊胡同一带就聚集了两座王府、一座贝勒府和一座镇国公府邸,可谓是“风水宝地”。到了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据传傅作义也曾在胡同里居住。财政部原部长吴波也曾住在大酱坊胡同20号。
这两座王府,都位于大酱坊胡同以北(今颁赏胡同和羊皮市胡同之间),东边挨着皇城根的是“满清第一府”—— 礼亲王府 。明代时曾是崇祯皇帝外戚周奎的私宅。
老话讲“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礼亲王代善作为努尔哈赤二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其王府的规制也非其他王府可比,占地约30公顷,其内重门叠户,据传共有房屋、廊庑等480多间。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中的礼亲王府极其周边。当时的府主人为礼亲王代善的孙子杰书,封号为康亲王,因此地图中标注为康亲王府。
礼王府的西边最初是 巽亲王府 ,府主人是礼亲王代善的七子满达海,在他的儿子承袭亲王爵位七年后,便“以父罪降贝勒”。更惨的是,到后来连王府都被内务部收回了。
乾隆初年(1736),皇长子永璜住进了这里。乾隆十五年(1750),永璜去世,乾隆悲痛万分,追封其为 定亲王 。
在他的后人中,最有名的要数毓朗,他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外祖父。
民国六年(1917年)以后,落寞的贵族一家将府第的南半部出售,成为如今缸瓦市的二炮招待所地段。北半部则是建成了一处里弄式的住宅,名为义达里,留存至今。
“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这说的是北京的老字号—— 砂锅居 。这家老店的开设就和定亲王府有着莫大的关联。
据传当时定王府的祭祀结束后,会和府内的奴仆分享“ 神余 ”(即祭祀结束后撤下的供品),包括煮肉、菜肴、饽饽等。因为供品数量多,定王府的更夫们就偷偷地做起了卖祭肉的小生意。
因为地近西四,生意也做得不错。索性,更夫们就和王府的厨师一起在王府更房墙外盖起了三间房,开了家专门仿照王府膳食的“ 和顺居 ”。于是,定亲王府的菜肴和祭品便流到了民间。
因为店里煮肉的砂锅有三尺的深度、四尺的直径,据传是皇室供奉神灵时煮食祭品的神锅。这便吸引了无数来往的客商,再加上大砂锅煮肉的味道确实鲜美,随着和顺居的逐渐走红,其名号也逐渐被叫成了“砂锅居”。
砂锅居的经营颇有特色:“西城缸瓦市有白肉馆,日以一豕飨客,不涉它味,逾午则闭门矣。”每天只宰一头猪,基本上不到中午就已售罄,售罄便闭门不再待客。因此,便有了“ 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这一歇后语。
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以后,砂锅居才“打破旧规添晚卖”,全天营业。
建国之后,砂锅居公私合营,南迁了几十米,扩大了营业规模。上次去吃的已经是去年了,门口有不少等位的,食客们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点。等到天再冷点,老店的人会越来越多吧。
这一座贝勒府,指的则是贝勒尚善。《啸亭续录》载:“贝勒尚善宅在酱房胡同,今废为木厂。”
这位尚善贝勒是庄亲王舒尔哈齐之孙,曾参与征讨李自成,平定江南。康熙年间,被封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征讨吴三桂。
值得一提的是,在征讨吴三桂过程中,他曾写信给吴三桂,大骂吴三桂不忠不孝不慈不义。不管打仗赢没赢,嘴炮绝对赢了,毕竟吴三桂也没给他回信不是。
如此猥琐的打法激怒了康熙帝,诏责其“无功”,尚善最终在军中病逝。三藩之乱平定后,被削爵。
到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中大酱坊胡同南侧、小酱坊胡同西侧,有一座辅国公嵩椿宅,他是贝勒尚善的曾孙,其宅第和尚善的贝勒府不无关联。
到民国期间,嵩椿的镇国公府一度改为 秀贞女医院 。上世纪90年代,医院旧楼被拆除。
如今,您如果来到大酱坊胡同西口,还能看到胡同西南角的成文厚,这家1935年开业、1946年迁至此的老字号,曾经引领了整个账簿行业的改革,不过如今这里已经改为了便利店,其账簿店则是在2019年搬到了西四北大街甲179号。
同样是在《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中,在小酱坊胡同西口北侧,如今的小酱坊胡同31-33号,有一座辅国公特通鄂宅,和辅国公嵩椿宅一墙之隔。
关于府主人的事迹笔者所知不多,只知道最初的府主人是镇国公屯齐,特通鄂是第六代府主人。1924年,屯齐后人变卖房产,迁往白塔寺西廊下3号居住。
关于这位镇国公屯齐,曾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有一些纠葛。原来,屯齐曾和郑亲王为邻,都住在西单牌楼的大木仓胡同(也有叫打磨厂的),《清实录》载贝子屯齐、尚善等人曾联合起来讦告郑亲王:“王遂将所余闲房与我,而以我之房与其护卫。至我往福建出兵后,王以伊子避痘房无厕,遂将我房院隔断为厕。”
这样看来,郑亲王济尔哈朗确实挺不把屯齐放在眼里的。而屯齐呢,趁着济尔哈朗失势,和同僚一起告发他一波,虽不至于扳倒这位王爷,但至少也出了口恶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小小镇国公在“铁帽子王”面前也不是只能忍气吞声。
据冯其利先生《寻找京城清王府》载,镇国公屯齐宅在1995年左右分为了三部分:小酱坊胡同33号,为原煤炭部部长宅;临街一部分为组织部幼儿园;幼儿园东侧为原副总理谷牧宅,已拆除原建筑建起楼房。
据传,谷牧的住宅过去的主人曾是傅作义。作为和平解放北平的功臣,傅作义建国之后出任第一任水利部长,这一做就是23年,到1973年,也就是他逝世的前一年才退休。
他在北京的住所有几处,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傅作义先后将自己在北京东城史家胡同和海淀镇的两处住宅交给了国家,归公分配。
同时,他也将西单小酱坊胡同的住房产权交给了西城区房管部门,自己则按期缴纳房租使用。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他的人生信条——“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真正做到了 公私分明,清白一生 。
本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爱新觉罗恒顺,清代北京宗室王公府第全面考述,满族研究,1998
[2] 翁莹芳,辅国公嵩椿宅
[3] 白鸿叶,辅国公特通鄂宅
[4] 爱国将领傅作义:公私分明 清白一生,党建网
[5] 柯劭忞等,清史稿·列传二·诸王一,民国
[6] 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清
[7] 昭梿,啸亭续录,清
[8] 北京市西城区志,1990
一首胡同谣,从老北京的彰义门说起
彰义门 往里看:南北线阁多大院,报国寺里看墨宝
彰义门 往里看:烂缦胡同多会馆 绳匠比丞相的辈分高
彰义门 往里看:菜市口 骡马市 湖广会馆把戏听
彰义门 往里看:珠市口 南城最繁华的地界儿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您好,六里桥砂锅居离北京火车站约有65公里的距离,步行约需要1小时左右,乘坐公交车约需要30分钟左右,乘坐出租车约需要15分钟左右。六里桥砂锅居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距离北京火车站有一段距离,但是交通便利,可以乘坐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前往。
砂锅居经营的风味菜肴,全以猪肉为原料,厨师们擅用烧、燎、白煮等技法,因材施艺。一口猪从皮到肉从头至尾,乃至心、肝、肺、肚、肠等,可烹制出数十种菜品。如砂锅三白(砂锅白肉、砂锅白肠、砂锅白肚)、筒子肉、糊肘、芝麻丸子、凤眼肝、炸肥肠、炸鹿尾等。特别是砂锅三白,吃时蘸油、蒜泥、腌韭菜花、腐乳汁和辣椒油,汤味浓厚、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保持了该店传统特色。当年的大砂锅如今已被那数不清的小砂锅所取代,尤其是以砂锅白肉为龙头的砂锅系列菜吸引着中外各界人士,人们皆以能品尝到砂锅居的风味菜而为乐事。
北京老字号饭店排名如下:全聚德、柳泉居饭庄、烤肉宛饭庄、烤肉季饭庄、砂锅居饭庄。
1、全聚德
全聚德烤鸭始创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总店位于东城区前门大街30号,是北京著名的烤鸭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号,还被评为京老字号,是北京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饭馆。
2、柳泉居饭庄
柳泉居饭庄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号,是饮誉京城的百年中华老字号饭庄。
3、烤肉宛饭庄
过去,北京人津津乐道于烤肉时,必提及“南宛北季”,这里的“南宛”即是烤肉宛饭庄,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驰名中外的北京清真风味特色饭馆。
4、烤肉季饭庄
烤肉季饭庄有“南宛北季”的美誉,这北季指的就是位于西城区风景秀丽的什刹海银锭桥畔的烤肉季,始建于清朝道光28年(1848年),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5、砂锅居饭庄
砂锅居饭庄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主营宫廷王府菜,以经营砂锅白肉而享誉京城,有“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是北京八大居之一,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号,是北京著名的百年老字号饭庄。
卖北京小吃的老字号有全聚德、爆肚冯、烤肉宛、东来顺、柳泉居、便宜坊、都一处、小肠陈、砂锅居、天福号。
1、全聚德
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老字号,创立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资历老、辈分高,选料实在,厨工手艺精良。
2、爆肚冯
“爆肚冯”开创于清光绪年间,如今已传至第四代,在北京有多家分店,民间有这么一句谚语:“要吃秋,有爆肚”。
3、烤肉宛
创立于1686年,创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一位姓宛的回民,手推着木轮车,在宣武门一带,卖烤制的牛肉。
4、东来顺
创办于1903年,最早以经营羊肉杂面为生,生意渐好,后来又增添了粥、饼子等。
5、柳泉居
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柳泉居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年代比较久远,最早由山东人出资创立,时至如今,柳泉居依然保留着鲁菜为主的做法。
6、便宜坊
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小吃,创办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便宜坊的鸭子很出名,以焖炉烤鸭为主,鲁菜为基础。
7、都一处
主要经营烧麦,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
8、小肠陈
创立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家百年老字号小吃店,北京人爱吃卤煮小肠,小肠陈就是一家标志性的代表。
9、砂锅居
创办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是一家传统的老字号小吃,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经历了时代变迁,砂锅居积累了丰厚的饮食文化。
10、天福号
创办于清乾隆三年,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北京小吃介绍
是北京市井文化的精髓,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北京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