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市永锡桥或锡潭风雨桥
光绪二年水覆舟,历六寒暑把桥修。
易舟以桥幸已岁,过河何须觅古渡。
该桥建于洞市乡锡潭村,横跨麻溪河上,桥长83米,高13米,宽4.2米。光绪七年建成。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十五日,锡潭渡口因渡船触石而翻,死亡十余人,陈德慧请示其父陈五芝决心 易舟以桥。于是陈五芝邀集贺孔佩、龙桂成、董祥徵、贺隆益、胡国英、陶径三、陶茂光为主修。、"九乡"百姓捐资修建。
石匠有莫本盛、唐光照,锯匠曾时辉、彭春阑、陈湿阑,木匠佘绍先,瓦匠陈令元。大桥有五墩,桥亭三十四间,当时锡潭湾陶姓公山有一大榔树,桥局负责人商量,欲购之,想作桥亭内坐板,未成。光绪四年五月六日,无风自倒,即购之,为桥亭全幅坐板。
光绪七年(1881)二十二日佃户定居永锡公屋,烧茶以供行人饮用,二十四日撤销桥局。历六寒暑,易舟以桥的理想终于实现,从此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过河何须觅野渡。功在当代,造福千秋。 自发起捐资到动工修建,到大桥竣工建成,越六载寒暑,耗数十万捐资,牵动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大工程。此桥桥墩为纯一色巨石累砌而成。石墩之上为巨大鹊木横卧其上,鹊木上便是由三十九扇木屋互连而成的主体廊桥。洞市永锡桥主体廊桥 屋面盖瓦,以蔽风雨。桥的两头则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正面两只木雕狮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狮子中间是神态安详、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又称笑和尚,弥勒佛正上方则是金光灿灿的"永锡桥"桥名三字。从桥的上游或下游远望廊桥,但见廊桥如龙似虹,横卧麻溪河上。心中快意腾腾而生。
有诗赞日:
熊山一水赴龙山,奔出千岩弯复弯。
画鹢昔曾横野渡,彩虹今忽炫尘寰。
天余缺憾人能补,神著先鞭石不顽。
好是津梁通两岸,行人到此尽欢颜。
今存碑刻今存。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永祥记貔貅怎么样
具了解:1、貔貅忌强光。如果你要去日光强烈的地方度假旅行,那就要注意对貔貅的保护了。另外,镜子的光煞也对貔貅不利,切忌把貔貅头对着镜子。也不能把貔貅对着电视和电脑,屏幕产生的光线也是貔貅所忌讳的,长期...
永祥记貔貅是真的还是假的?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永祥记貔貅,戴左手还能招财,右手戴的避邪气,现在还是选开光的,就是开光的也有几种,有的是一般的法力
无锡永通公馆学区是属于哪个?
属于 新联小学 新联小学 芦村、金星村南(对面巷、高巷、后沈巷、张巷、倪桥头)、中联新村、中桥三村、钻探家舍、新苏新村、新联村、...
无锡永晟楼梯怎么样?
据我所知,无锡阁美楼梯质量很不错,他们是一家集设计、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企业。公司以铜表面图案处理为特色,挟中华文化之传统,汇欧陆艺术之风韵,中西合璧,相得益彰,铜艺产品美轮美奂。公司用诚信和实力赢得...
求解答永祥记貔貅怎么样
我们全家人都在永祥记请的貔貅,我姐还是卖玉的,也戴的永祥记貔貅,你说好不好,另外认准包装防伪码就可以,那些说假的,多半都没这些
清光绪年间(1876年4月)本地善人陈五芝等22人为首、"九乡"百姓捐资修建。光绪七年(1881)十月落成,并设亭方便行人。当时,由于整个县内不通公路,而永锡桥所在地洞市乡锡潭村为"前乡"与"后乡",新化通安化的必经之路。往来过客经此,必须乘船过河。一遇春夏涨水,只能绕道而过,多有费时。而那敢于冒险的急性人,涨水也要船家硬撑过去。于是便有三次翻船死人的悲惨事故发生(桥志有载),乡绅远客闻知此事,便远近倡议,义捐修桥。
自发起捐资到动工修建,到大桥竣工建成,越六载寒暑,耗数十万捐资,牵动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大工程。此桥桥墩为纯一色巨石累砌而成。石墩之上为巨大鹊木横卧其上,鹊木上便是由三十九扇木屋互连而成的主体廊桥。屋面盖瓦,以蔽风雨。
桥的两头则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正面两只木雕狮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狮子中间是神态安详、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又称笑和尚,弥勒佛正上方则是金光灿灿的"永锡桥"桥名三字。从桥的上游或下游远望廊桥,但见廊桥如龙似虹,横卧麻溪河上。心中快意腾腾而生。
今存碑刻记其善举。赞曰:"天余缺憾人能补,神着先鞭石不顽;好是津梁通两岸,行人到此尽欢颜。"
►午后,阳光洒在宁溪镇桥亭居的老街上,洒在街边几间清末明初的老房子上,也洒在卵石矮墙上摆放的绿色植物上。一位老人身穿棉袄坐在屋前的一把老竹椅上,朝着太阳,守着身旁燃烧的火盆,享受这初冬的室外时光。
陈慧萍从老街那头走来,看到老人,便停下来热情地和她打起了招呼,又仔细询问了老人的吃住情况,这才继续往前走。
陈慧萍是桥亭居的村妇女主任,也是土生土长的桥亭人。她的娘家,就在这条老街上,而她现在的家,则在桥亭居的新大街附近。在这里生活了60年,陈慧萍经历了桥亭居的旧年代,也感受着眼下的新生活。
如今的生活真的好,陈慧萍说,村子建设得这么好,路造得这么好,很多老人都拿上了村里发的“工资”,吃穿不愁,他们都说,现在的生活,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
但是,陈慧萍又说,以前的东西也有好的,传统文化当中好的的东西,还是不能丢。
不能丢的东西中有尊老爱老的伦理道德。
陈慧萍作为女儿,对自己的母亲自然是尽孝尽责;作为媳妇,对年迈的公公同样关怀备至——三餐考虑到老人的口味,经常扶老人出去走走。前几年,老人生了几次病,也都是她跑前跑后,安顿打理。
而作为村委员之一,陈慧萍对村里的其他老人也是十分关心,除了日常的关怀问候之外,还为村里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户老人提供义务服务,三天两头上门细心照顾。
她说,谁都有个老的时候,伺候老人,是我们做子女做小辈应尽的责任,这个老传统不能丢。
不能丢的还有谦和好礼的邻里关系。
沿着桥亭老街没走多少路,就到了桥亭居新建的文化礼堂。陈慧萍推门走进一楼的活动室。里面靠墙摆放着两条长长的舞龙道具,门口的长桌上摊着好些花花绿绿的布,桌子后面,则是一盏做到一半的孔雀花灯。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宁溪都会举办灯会活动,这一习俗是从宋末元初就传下来的。虽然最近几年,原先灯会中的游街活动不再举办,但是灯会展依然保留了下来,其自发的主办单位,就是桥亭居村委会。
一直以来,陈慧萍都负责桥亭居的文化活动,这次也不例外。在她看来,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邻里交往减少,而像二月二这样的大型活动,就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最好平台。
“每次搞活动,我们都号召党员、村民一起献计出力,大家也都很配合。像做花灯这样的事,村民们都是义务来做的,也不强求,谁有空就来做一点。人多的时候,说说笑笑,热热闹闹都很开心。”
陈慧萍说,今年,大家打算一起做80盏走马灯,还有孔雀灯、龙灯等花灯,最重要的是,他们今年打算做两座大型的桥形花灯和一座凉亭花灯。
“我们桥亭居的名字,就和这两座桥以及一座凉亭有关”,她说。
桥亭街是宁溪的六条古街之一,建于清代。在当时,它北起兰若桥,向南三折一弯,穿过一亭。该亭的拱门右上方书有“石鼓门”三个黑漆大字,并设圆柱形石鼓四只,两边长凳各一条——遥想过去,桥亭居的人们都喜欢聚在这里谈天说地。再往南,就到了“泥桥岗”,该处有一条泥岗,供流水,上架一桥。这二桥一亭就是桥亭居名字的来源。
如今,二桥一亭已不见踪影,桥亭居也新建设了一条穿村而过的20米宽的新大街。但是陈慧萍和乡亲们忘不掉过去,忘不掉那些在亭下度过的下午和黄昏。他们想要借这次制作花灯的机会,来重现那时的美好和温馨。
不能丢的还有当地独有的文化瑰宝。
《作铜锣》是宁溪特有的民间大型器乐合奏曲,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并已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以及市、区两级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让这一文化瑰宝能更好的传承下去,陈慧萍等人组织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积极开展《作铜锣》的演奏练习,并邀请本村及附近村的《作铜锣》传承人手把手教学。
《作铜锣》不仅是他们不舍得放弃的传统,也是如今的桥亭人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工具,是他们文艺生活的一部分。
舞龙,也是桥亭居人的传统文化之一。陈慧萍说,自己小的时候,村里就有一条长龙,据说是从一个叫马守更的人那里传承下来的。每个节庆日,村里都有舞龙活动。关于舞龙,以前村里还有个说法,就是女人不能舞龙,别说不能拿龙棍,就是摸一下龙头都是不被允许的。
“这个重男轻女的传统就要不得了。”20年前,因为老的舞龙道具破旧了,村里打算新买一条,刚担任妇女主任没多久的陈慧萍就站出来说:谁说女人不能舞龙?这次要买就买两条龙,你们男的舞一条,我们女的舞一条。
就这样,桥亭居有了一支独特的女子舞龙队伍。每逢活动,陈慧萍在龙前拿着龙珠,后面二十几个妇女举着龙棍,一路伴随古乐,翻腾起舞,舞出了桥亭居的传统,也舞出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
这天下午,离开村文化礼堂的陈慧萍走在村里的新大街上。看着又宽敞又干净的街道,她感到挺满意。她说自己就是心直口快,要是看到有人破坏环境,乱扔垃圾,就忍不住要说要管,所以索性就把村里的卫生管理工作也接了过来。
很多人都说,陈慧萍是宁溪妇女的代表,是个热心的好人。但是她却说,自己其实是个很普通的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嫁在这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她都很熟悉;这里的每一户人家,她都视如亲朋;而村里的每一次文化活动,都能一呼百应——这让她在忙碌之余,也感到很幸福。
陈慧萍的幸福也来自于家庭的美满、邻里的和睦、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生活环境的舒心。她由衷地喜欢宁溪,常常感叹宁溪的空气多好,山水多好。而当她将自己的工作和家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份满满的成就感。她说,妇女工作、卫生工作、文化工作其实不好做,但是这20年来,她觉得自己做得也不算差。而且,早在2011年,桥亭居就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作为村里的党员干部之一,她也为此感到很自豪。
海宁新咏·诗话家乡
海塘边人
八一、亭子桥寿
资胜寺前乐寿桥,
龙亭迎圣唱民谣。
四方石柱仁忠立,
横港水流故事遥。
景况曾经车马过,
时逢盛世雨风调。
连杭开放家纺旺,
国泰民安尽舜尧。
沈士亭子桥,镌名乐寿桥,在胜寺前跨横港。桥上原有石柱,并有木亭子。为单孔平板石拱桥,桥面与南北两堍的路面持平,可通车马。据传,桥上木亭系乾隆二十六年(1761)为迎乾隆南巡所建,名“迎圣亭”,曾挂匾额。沈士以胜寺得名。资胜禅寺曾香火旺盛,尤为抗日战争期间,长安商贾避战乱,移此贸易,寺前遂成市集。初名胜寺前,後易名为沈墅,再简化为沈士。与许村合并前沈士镇政府驻胜寺原址。这亭子桥上的石柱,在上世纪90年代,因无木亭相稳固,为行人安全起见,予以拆除。轰动一时的迎圣亭桥,变成了不屑一顾的平板石拱桥了。
看似平常,实不平常。是个胜景,曾迎圣皇。
壬辰五月二十四日於笑斋
八二、跨河桥卧
长山河水送春秋,
萧埭石泉通道修。
两县相连承曲直,
一桥构筑解忧愁。
砖坊廊北清波好,
北塞口南影像留。
翠绿禾苗图画景,
人间何处不温柔。
水乡多桥,凡桥都跨河。唯独长山河上萧埭村的东西向的桥名为跨河。斯桥沟通了海宁与海盐。桥的东堍仍为萧埭村,向东百米馀就是海盐界的百步镇张桥村的砖坊廊了。古往今来,世世代代,采桑栽禾,极为平常,谁都不会想到,这桥改建成公路桥後,便利了海盐的有车一族,西往东来,白天是一番繁忙景像。桥西萧埭路西接农萧路,直通市区农丰桥。这农萧路上走失了一位海宁的文史老人——陈伯良先生。他最後在北塞口走过的时间是2012年8月20日19点22分。直到一周後的8月26日午间,才被人发现,浮在了砖坊廊7号的河埠边了。唉!
清波诱人,清波纳人。清波载人,清波卧人。
壬辰七月十八於笑斋
八三、双桥前步
洛溪日夜水长流,
行善钱婆功德修。
百步前移更重建,
单环纤道促行舟。
飞驰高铁沪杭架,
卓越坦途桐九谋。
新旧双桥相拥衬,
园区兴旺起高楼。
桐九公路上的前步桥跨洛塘河。曾名钱婆桥,原为单环洞桥北堍下有纤道。据传,旧时钱姓老妪募化所造。康熙五十年(1717)重修前移百步,改名前步。1979年西移400米,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2009年桐九公路扩建时西傍新桥,各为东西车道,新旧栏杆成了隔离带。它是桐九公路的枢纽工程,北通桐乡高铁火车站,南达盐官九里桥。桥南为嘉海预拌混凝土公司,桥北不远即为沪杭复线下穿隧道。路北为有名的斜桥蔬菜科技园。这桥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这桥贯通了古今;这桥连接了沪杭。啊!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水卧双桥,穿梭风骚。今来古往,潮乡歌谣。
壬辰巧月十八日於笑斋
1 爽籁亭记的翻译
翻译:玉泉首次如溅珠,注为修渠,至此忽有大石横峙,去地丈余,邮果而下,忽落大声地作品,听到了几里,予来山中,常爱听之。泉畔有石头,可敷蒲,至则跌坐终日。其初至也,气浮意嚣,耳朵与泉不严重,风柯谷鸟,犹得而乱之。以及瞑而息焉,收吾视,返吾听,万缘俱却,嗒焉丧偶,而后泉之变态百出。首次如哀松碎玉,已如昆弦铁拨,已如疾雷震霆,摇荡川岳,已故的予神治愈静,则泉喧也治愈。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冷淡,浣濯肺腑,疏瀹尘垢,洒洒乎忘身世而一生死,已故的泉喧治愈,则我神静也治愈。
应该是吧
2 文言文翻译: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 ,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3 文言文翻译: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斟酒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
’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
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唉,西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
回来啊,西山不可久留。
4 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 ,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 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5 《冷泉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冷 泉 亭 记白 居 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可以导和纳粹 纳:吸纳ؤ B杭自郡城抵四封 封:边界C述而不作 作:做文章ؤ D可胜言哉 胜:尽5下列各项都是对“冷泉亭风景”描写的一项是(2分)①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 ②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③矧又潺湲洁澈 ④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⑤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Aر②④⑤ B ②③④ Cر①③④ Dر③④⑤6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冷泉亭建在灵隐山的下面,石门涧的中央,灵隐寺的西南角。
B冷泉亭虽然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C余杭这个地方共有五座亭子,它们都是当时的太守修建的,冷泉亭是白居易为右司郎中时修建的。
D作者喜欢冷泉亭的原因,一是风景秀丽,二是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就可以摒弃。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4分)(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分)参考答案:4C(作:建造亭子)5B(①这是对冷泉亭的评价;⑤这是对五亭美景的赞美)6C(这座亭子是元藇修建的)7(1)在这种情况下,五座亭子可以相互望见,就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 (注意:“列”“殚”各1分,整句通顺2分)(2)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谨慎取用的缘故(原因)啊!(句式、“所以”、“学者”各1分,整句通顺1分)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4分)(1)起人心情( ▲ ) (2)山树为盖( ▲ )(3)可濯足于床下( ▲ ) (4)可胜言哉(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 (2分)参考答案:10(4分)(1)使……振奋 (2)作为 (3)洗 (4)尽(每个1分)11(2分)C12(4分)(1)就杭州的山水来说,灵隐寺是最好的。
(2)云从冷泉亭的亭梁间生出,泉水和冷泉亭的台阶齐平。(每句2分,其中每小句1分)13(2分)撮奇得要(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侧面描写(每点1分)参考译文إ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优;就郡里而言,灵隐寺最突出;从寺庙看,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两寻(十六尺),宽不逾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的花草芬芳,林木茂盛,在这里可以吐纳清新空气,令人气血舒畅。 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除酒困,令人心旷神怡。
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生于亭梁之间,水漫到亭阶之上。
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
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门中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等那清泉洗涤,见了这里的景致,就会一下子全部消亡。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益处,哪能给你说得完呢?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在这种情况下,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并列一样。
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 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任到这里以后,只是记述其事而不再添造(新的亭子)。
长。
6 山晓亭记 文言文翻译原文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②。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③。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⑤。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⑥。而荒江之渍,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⑦,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也。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问⑧。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⑨。非徒爱之,而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10。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11。虽其势服于巾峰,而岌然无阿附意12。吁13!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释
①小假山:树木(包括树蔸)入水,凶久受湍流激射、虫鱼啮食、沙石磨擦而形状如山者,称为木假山。
②蘖(nie聂):树小的嫩芽,此处作动词用。殇(shang伤):未成年而死。拱:两手合抱为拱,文中指树小粗细而言。
③任:任用,使用。漂:摇荡,引申为冲刷。破折:劈破、折断。
④为人之所材:意谓被人认为是有用的材料。斧斤:砍伐树木的工具,斤为斧之一种。
⑤汩(gu骨)没:沉沦、埋没。湍(tuan团的阴平声)沙:急流和沙砾。一说指挟沙而下的急流,似不切。
⑥仿佛:好像。好(hao号)事者:爱多事的人。强(qiang抢):勉强。
⑦荒江之濆(fen奋):荒凉的江岸。濆:水边高地。濆,一本作“滨”。几何:多少。
⑧予:一本作“余”。三峰:指小假山有三座山峰。每:每每,经常。数:天数,命运。
⑨徒:只,仅仅。
10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踞肆:意谓无所拘束地挺立在那里。踞,蹲;肆,放恣。服:顺从。
11庄栗:庄重、严肃。刻峭:陡峻,挺拔。凛:严厉、严肃。
12岌(ji集)然:高耸的样子。阿(e婀)附:逢迎附和。
13吁(xu虚):叹词,表示惊叹。
翻译
树木生长时,有的刚发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抱那样粗时便被砍死了。那些侥幸长到能作栋梁时便被锯掉,那些不幸被大风拔起,受到水的冲刷,有的被劈开折断了,有的烂掉了。侥幸没有被劈开、折断和烂掉,就被人作为有用的材料,而会有受到斧头砍削的灾难。其巾最为幸运的,是浮沉、埋没在急流、沙砾之间,不知要过几百年。而受到水激沙射鱼啮虫食之后,剩下来的形状类似山峦的小头,便被爱多事的人取去,尽力把它弄成山,这样,它就可以脱离泥沙和远离斧头。可是在荒凉的江边滩头上,像这样幸运的小头又有多少呢?那些未被爱多事的人看见,而被樵夫、农夫拿来做柴火的,哪能数得清?这样看来,在最幸运的小中问,又有不幸的小头。
我家有一座生有三个山峰的木假山,我每当想到它,便怀疑在它身上有一种命运在起作用。再说,它长出了嫩芽却未死去,长到两手合抱那样粗未被锯掉,被人作为栋梁却未被砍伐,被风拔起、受水冲刷却未被劈开、折断和烂掉。未被劈开、折断和烂掉,却不被人当作材料看待而遭到斧头砍削。从急流、沙砾中间脱身而出,却未被砍柴的、种田的人拿去做柴火,然后才能到我这里。这样看来,隐含在它身上的道理,似乎并不能用偶然二字加以解释。
但是我喜爱木假山,并不是仅仅爱它的样子像山,而是因为对它的形态有一些感慨;不是仅仅喜爱它,还对它有一些敬重。我看见巾间的山峰,强壮高大,雄伟恣肆,意气端正庄重,好像在用一种力量使旁边的两座山峰顺从自己。旁边的两座山峰,显得庄重、严肃、陡峻、挺拔,形态严厉不可触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形势是顺从于中间的山峰,却高高耸立、没有逢迎附和的意思。唉呀!这木假山,不真是有可敬重的地方吗!不真是有让人发出感慨的地方吗!
7 古文《沧浪亭记》翻译译文:
沧浪亭记
我因为获罪而遭贬,乘船南游,在吴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里。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得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不能办到。
一天路过学宫,向东看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胜概。我喜爱,来回地走,于是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影子会合于轩户之间,尤其同风月最为协调。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洒脱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人迹罕至,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得到了休息,心灵得到了净化;看到的、听到的没有邪恶,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是动物。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派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8 求白居易的《冷泉亭记》翻译及题目答案注释:1“东南”,唐代人的“东南”概念多指江南东道(包括今浙江、福建、上海全部和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南部分)。2“余杭郡”,指杭州,唐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年)间杭州尝改余杭郡,此处用作雅称。3“寻”,古代长度单位,为八尺。4“薰薰”,指花草的芳香。5“欣欣”,形容草木繁盛状。6“渟渟”,水停滞,水面平静。7“泠泠”,清冷。8“蠲”(读juān),免除。9“酲”(读chéng),指酒醒后疲乏如病的状态。10“矧”(读shěn),况且。11“潜利阴益”,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12“四封”,与“提封”同义,指四周行政边界之内的疆土。13“长庆”,唐穆宗年号,起始于公元821年,终于824年。(钱塘导读、注释)14灵隐寺:杭州著名的佛寺。15导和纳粹:纳入新鲜的空气,使人心情和畅。16蠲烦析酲:解除烦恼,免掉困倦。17濯:洗。1(2005年上海春季试题)下列对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只列错项,略去对项,下同)
C本段篇幅精短,句式整齐,列出各种景观,突出了亭的精巧。
白居易《冷泉亭》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将此段描述比照四个选项不难发现C项的“列出各种景观”纯属无稽之谈,全段并没有列出各种景观,而是写冷泉亭的地理位置和虽“小”而可以揽胜的特点。开头四句由面而点依次点出“东南山水”“余杭郡”“灵隐寺”“冷泉亭”,是列出地名比较评价冷泉亭最优,而非描绘景物奇观。
9 就亭记 全文翻译文言文《就亭记》译文:有适宜于游览观赏的地方,没有动用人力修整的烦难之事,二者常常很难兼备;在官舍中找到,离住处很近,就特别难。
临江土地本来不肥沃出产少,官署破败简陋,没有优美的山坡亭台楼阁。我到了临江就建了几间屋舍作为阁山草堂,意思是与阁皂山靠近。
然而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登高远望,心里常常闷闷不乐。一天,下了很久的雪,天刚放晴,发现草堂旁有一处高地,我翘首向南远望,山色青翠积雪洁白,色彩鲜明,我非常高兴。
于是整理那些荒芜的杂草,在它的上面建了一个竹亭,有序地种植了一些花草树木,又看到那遮挡我视野的屋角就除去它,我为它取名叫做就亭,就是说顺着地势而不必劳累。 古代士大夫在外做官,大都能够寻求山水之景来愉悦自己。
但是有时临近都会,诉讼案件繁多喧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里里外外应酬不过来。虽然在山坡亭台楼阁之间往来,每天酒足饭饱,听音乐演奏,但是胸中欣赏山水的兴致大概已经很少了。
为什么呢?身体倦怠,心情烦闷,而精神因为这些受到妨害。临江作为郡府,远在赣江的偏僻处,寂静得像是穷山荒野。
我怜叹它的破败,那里的百姓也习惯于我的政务宽简,一起休养,相安无扰。这里民俗俭朴打官司的少,宾客很少到这里,属员散去(公务完毕)就关门,于是脱下官服伸腿坐地一段时间,欣赏山水的念头,在我的心中显现出来。
近年打仗,征求军用财物接连不断,距离阁皂山四十里,我没能丢下公务前往一游。姑且试着登上就亭,就亭幽静,靠近城墙,它的位置在官舍的东南,那里,太阳和月亮首先出现。
碧绿的山,清净的水,江上的白帆,沙洲上的水鸟,烟雨或隐或现,橘柚鲜绿夺目,无不变幻形态、极为美好,触击内心掠过眼帘(赏心悦目),这众多美景都聚集在就亭内,大概像是江山风景来取悦我亲近我一样。君子居家就有安息的地方,出游一定要有好的佐游的工具。
用它们来发泄心中的郁积,调节自己的情绪,达到开朗舒畅的境地,不只是游览观赏而已。我私下里想这样做,没有实现,姑且和宾朋饮酒作诗,欣然而醉。
望采纳。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i)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fú)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
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chán)畏讥(jī),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yù)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满井游记:
燕 (yān) 地寒,花朝(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 满井之游
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juān)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而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hài)之二月也
冷泉亭记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冷泉亭记翻译及注释翻译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著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 [1]冷泉亭: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飞来峰下。[2]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3]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4]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飞来峰东。尤:突出。[5]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6]为甲:数第一。[7]山:指灵隐山。[8]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9]累(lěi):累积。不累丈:即不到两丈。[10]撮奇:聚集奇景。得要:获得要领。[11]胜概:优美的山水。[12]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物」,指景物。「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13]薰薰:草木的香气。[14]木:树木。欣欣:生气蓬勃的样子。[15]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16]畅人血气:谓令人血气畅快。[17]泉:指冷泉。渟渟(ting):水止不流动的样子。[18]泠泠(ling):形容风清凉。[19]蠲(juān):消除。析酲(cheng):解酒,使头脑清醒。[20]起:启发,振足。[21]盖:伞。[22]栋:指亭梁。[23]阶:指亭的台阶。[24]床:喻亭似床。[25]狎(xia):亲暱,亲近。[26]矧(shěn):况且。潺湲(chanyuan):水流缓慢的样子。洁澈:水洁净清澈。[27]粹冷:形容水清凉。柔滑:形容水感。[28]道人:指修行出家的僧侣道徒。[29]盥(guan):浇水洗手。盥涤:洗涤干净。[30]见辄除去:谓看见冷泉亭水,便把眼耳心舌的尘垢都清除掉了。[31]潜利阴益:谓冷泉亭给人的好处,有许多并不显露于表面,即指上述对人们思想情操的熏陶。[32]可胜言:岂能说尽。[33]「斯所以」句:谓这就是冷泉亭风景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第一的原因。[34]杭:指杭州,即余杭郡。四封:余杭郡四边疆界。[35]先是:在此之前。[36]领郡者:担任杭州刺史的。[37]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曾任杭州刺史。「君」,对士大夫的一种敬称。[38]韩仆射皋:韩皋,字仲闻,曾任杭州刺史,历官东都留守,镇海军及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39]裴庶子棠棣:裴棠棣,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庶子。[40]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兵部侍郎、给事中。[41]元藇: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在白居易之前任杭州刺史,当时任右司郎中员外郎。此亭:即指冷泉亭。[42]指:手指。[43]殚(dān):尽。[44]能事:指从事山水胜境构筑的能力。[45]继之:继元藇后为杭州刺史。[46]述而不作:谓记述其事而不再构筑这类亭子。「作」,创造。[47]长庆三年:唐穆宗即位第三年,公元823年。
冷泉亭记导读
到杭州游灵隐寺,用得上「热闹」二字。人流、香火、音响,加上 辣的太阳。到哪里找一个凉快清爽的去处呢?那就出寺门往西行,去冷泉亭。
冷泉亭最可人的,是枕在一条潺潺流淌的清溪之上。亭双层方形,黛瓦丹柱,由16根圆柱构成一个开敞、宽阔的空间。来到亭中,会立刻感到心如澡雪、通体舒服。 清代 文人江亢文有两句咏亭的诗,大可玩味:「莫道炎威可炙手,云林尚有冷泉亭。」冷泉亭历史悠久,它最早建于 唐朝 ,大诗人白居易正在杭州做太守。原亭早已不存,现在人们看到的亭是 清代 人仿原物格调重修的。原来的亭建在水塘中央,据白居易记载,它「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位置与环境想来比现在优佳得多。不过,人以文传,物以文传,今天游杭州的人能领略冷泉亭,并且思通千载,想像当年清幽的人情风物,仍然要感念大诗人,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篇极难得的文章《冷泉亭记》。作此文时候,白居易已51岁。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他受朝廷诏命,来到杭州做刺史。他一心要为百姓造福,多做有实效的事,主持修筑了白沙堤,至今西湖的白堤仍是对他精神与业绩的纪念。这时期的白居易,虽然仍怀抱他一生坚持的「兼济」之志,可是经过多年历练,精神倾向上已趋于冷静,崇尚古贤「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能够在对人对事上「寓热于冷」。他认真地操持建冷泉亭,同时把自己的情思志趣映射到实物上,这些都可以在他为冷泉亭所写的文字上透露出来。
冷泉亭记赏析本篇选自《白居易集》。长庆二年(822)至四年,作者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份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所以他不对冷泉亭本身作具体描写,而是强调杭州、灵隐寺本属形胜,指出冷泉亭的位置选择得很好,集中抒写在冷泉亭所感受的情趣和所获得的启发。它结构简洁,层次清楚,夹叙夹议,重在议论,而论从景出,情理交融,读来富于情致和理趣。尤其是第二段从冷泉亭春日夏夜的情趣,写到它在山下水中的地位所具有的形胜和情怀,以及坐卧其上的异趣,然后归结于情操的潜移默化,有情有景,有理有致,清婉美净,娓娓动听,有条不紊,确属一种优美的游记笔墨。这篇题记虽然得体地赞扬了前任的政绩,却更富游记的情趣,而对美好的山水风景给人以健康的情操熏陶,作者的见地显然至今仍是有所教益的。
文中所说"五亭"1虚白亭是 相里君 造的 2候仙亭是 韩皋 造的 3观风亭是 裴棠棣 造的 4见山亭是 卢元辅 造的 5冷泉亭是 元藇(xu)造的
诗词作品: 冷泉亭记 诗词作者: 唐代 白居易 诗词归类: 辞赋精选、山水、游记
《墨池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全文通过记叙、议论的交替出现,显示出不断起伏的层层波澜,突出主题, 实为一篇文情并茂而又议论风生、结构谨严而又笔法活脱的优秀作品。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池水尽黑。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此篇散文《墨池记》。
《墨池记》赏析:
全篇因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据理诲人,逐层深入,说理透辟而态度温和,颇见长者开导后生的儒雅气度。文章一面叙事,一面议论。借事立论,因小见大,言近旨远,十分切题。文中用了不少设问句,而实际意思是在肯定,因此话说得委婉含蓄,能引人深思。
以记为附,以议为主,不多见。《醉翁亭记》灵魂在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的重心不在记楼,在于敞露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触景生情而《墨池记》记“池”文字少,议论文字多。
黄州快哉亭记
[作者] 苏辙 [朝代] 宋代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标签: 散文 议论 叙事 古文观止 文言文 其他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著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黄州快哉亭记》赏析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自号颍滨遗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历来被人推崇备至,公认是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好文章。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从容缓慢)条畅(通畅而有条理)、汪洋(气度宽宏)澹泊(不追求名利)的风格,就同他的为人一样。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要能破理,立论首先要正确,要“贵是而不务华”。(汉王充《论衡·自纪》)《黄州快哉亭记》以人对外物的感受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事实立论,这无疑是正确的。立论“贵是”,就要贵在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破理,在论证过程中还应做到,所“考引事实”必须“不使差忒”。(宋·洪迈《容斋随笔》)苏辙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兰台披襟当风故事,作为论证的例子,故事的出处在宋玉的《风赋》(见·梁·萧统《昭明文选》),确凿无误,足可传信。最难能的是,这篇文章的议论始终带着情韵,故虽有一股愤懑不平之气贯注其间,却不显出伧父面目。“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等等议论就是。这些议论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唯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贬斥。
本文通过记叙取名为“快哉亭”的原因,借题发挥,劝慰在谪居生活的张梦得和苏轼,“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当时苏辙也在贬中,写作此文,亦有 之意。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长江水势落笔,写登临亭子能览观江流之胜,暗寓快哉之意。第二段揭出命名的缘由:一是从俯瞰、昼观、夜间、近睹、远眺诸角度,极言观赏亭子周围的山川胜景,足以令人称陕。第三段直议“快哉”:先引《风赋》中的有关文字,点“快哉”的出典,然后就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联想到“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倔强的情怀。最后从反面收结,进一步衬托出张梦得旷达胸襟的可贵。
全文结构严谨,紧扣“快哉”着笔,一篇之中“快”字凡七见,既做足了题目,又把不以谪居为患,在逆境中自勉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势宏放,笔致委曲明畅,能体现苏辙散文风格。《古文观止》评:“读之令人心胸旷达,宠辱俱忘。”这种评价,决非虚言。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黄州快哉亭记》相关内容简析作者:佚名本文的文体是“记”。本文特点是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发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章在开头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命名由来、并为后文安排伏笔之后,在
《黄州快哉亭记》作者苏辙简介苏辙(1039—1112年),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的其它作品○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 上枢密韩太尉书
○ 怀渑池寄子瞻兄
○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 苏辙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