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汇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详细介绍了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规格、性能、用途、尺寸、理论质量、热处理规范以及中外牌号对照等数据。标准新、数据准、查阅方便是本手册的特色。
本手册适宜从事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国防等行业产品设计和材料购销人员使用。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1
1.1金属材料名词解释1
1.1.1黑色金属1
1.1.2有色金属2
1.2金属材料的选用原则2
1.3常用计量单位及换算3
1.3.1长度单位及换算3
1.3.2面积单位及换算7
1.3.3体积单位及换算7
1.3.4质量单位及换算8
1.3.5常用面积计算9
1.3.6常用体积及表面积计算10
1.4金属材料常用性能名词术语12
1.4.1力学性能12
1.4.2物理性能13
1.4.3化学性能14
1.5金属热处理14
1.6金属材料物理性能16
1.6.1常用钢铁材料密度16
1.6.2常用有色金属物理性能16
2各国材料牌号对照18
2.1金属材料牌号对照及其代用的基本原则18
2.2各国材料牌号对照表18
2.2.1碳素结构钢对照18
2.2.2低合金结构钢对照22
2.2.3合金结构钢对照23
2.2.4保证淬透性结构钢对照28
2.2.5易切削结构钢对照29
2.2.6冷镦和冷挤压用钢对照30
2.2.7非调质机械结构钢对照31
2.2.8耐候钢对照31
2.2.9不锈钢和耐热钢对照32
2.2.10弹簧钢对照39
2.2.11轴承钢对照39
2.2.12碳素工具钢对照40
2.2.13合金工具钢对照41
2.2.14高速工具钢对照42
2.2.15建筑用钢对照42
2.2.16汽车用钢对照44
2.2.17船舶用钢对照45
2.2.18桥梁用结构钢对照46
2.2.19锅炉、压力容器用钢对照47
2.2.20电工用钢对照53
2.2.21焊接用钢对照55
2.2.22铸铁对照57
2.2.23铸钢对照59
2.2.24高温合金对照62
2.2.25铝合金对照65
2.2.26铜合金对照68
2.2.27钛合金对照74
2.2.28镍及镍合金对照75
2.2.29锌及锌合金对照75
3铸铁77
3.1中国铸铁标准77
3.1.1灰铸铁77
3.1.2球墨铸铁81
3.1.3可锻铸铁86
3.1.4耐热铸铁87
3.1.5蠕墨铸铁89
3.1.6抗磨铸铁90
3.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铸铁标准92
3.3美国铸铁标准95
3.3.1灰铸铁[ASTM A48/A48M-03(2012年确认)]95
3.3.2球墨铸铁[ASTM A536-84(2004年确认)]96
3.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铸铁标准97
4铸钢100
4.1中国铸钢标准100
4.1.1铸钢牌号和化学成分100
4.1.2力学性能及用途105
4.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铸钢112
4.2.1一般工程用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12
4.2.2耐热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17
4.2.3耐腐蚀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24
4.2.4承压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28
4.3美国铸钢标准136
4.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铸钢标准139
5结构钢142
5.1中国结构钢142
5.1.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142
5.1.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159
5.1.3结构钢的特性与用途187
5.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结构钢196
5.2.1结构钢的牌号与化学成分196
5.2.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13
5.3美国结构钢256
5.3.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256
5.3.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62
5.4日本结构钢276
5.4.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276
5.4.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84
5.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结构钢291
5.5.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291
5.5.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95
6工具钢298
6.1中国工具钢298
6.1.1碳素工具钢298
6.1.2合金工具钢299
6.1.3高速工具钢304
6.1.4硬质合金308
6.1.5凿岩钎杆用中空钢311
6.2欧盟标准化委员会(CEN)工具钢312
6.3美国工具钢312
6.4日本工具钢316
6.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工具钢320
7不锈钢和耐热钢325
7.1中国不锈钢和耐热钢325
7.1.1牌号和化学成分325
7.1.2力学性能340
7.1.3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特性和用途374
7.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不锈钢和耐热钢381
7.2.1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牌号及化学成分381
7.2.2不锈钢和耐热钢的力学性能389
7.3美国不锈耐热钢424
7.3.1不锈耐热钢牌号和化学成分424
7.3.2不锈耐热钢的力学性能429
7.3.3不锈耐热钢的物理性能436
7.4日本不锈钢441
7.4.1不锈钢棒441
7.4.2热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448
7.4.3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和滞材454
7.4.4不锈钢盘条460
7.4.5不锈钢丝461
7.4.6耐热钢棒及线材463
7.4.7耐热钢板和钢带465
7.4.8冷轧弹簧钢带467
7.4.9不锈弹簧钢丝469
7.4.10冷顶锻和冷锻用不锈钢丝470
7.4.11焊接用不锈钢丝471
7.4.12热轧不锈钢等边角钢472
7.4.13不锈钢锻件用初轧坯和钢坯474
7.4.14一般工程用耐热铸钢476
7.4.15一般用途的耐腐蚀铸钢479
7.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不锈耐热钢及耐腐蚀钢483
7.5.1不锈耐热钢及耐腐蚀钢牌号和化学成分483
7.5.2不锈耐热钢及耐腐蚀钢的力学性能4888高温合金493
8.1中国高温合金493
8.1.1高温合金牌号的表示方法493
8.1.2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495
8.1.3高温合金力学性能514
8.1.4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22
8.1.5高温合金的特性及用途530
8.2美国高温合金532
8.2.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32
8.2.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37
8.2.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40
8.2.4高温合金的特性及用途543
8.3英国高温合金545
8.3.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45
8.3.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47
8.3.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49
8.4法国高温合金550
8.4.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50
8.4.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51
8.4.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53
8.5德国高温合金554
8.5.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54
8.5.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58
8.5.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59
8.5.4高温合金的特性及用途560
8.6日本高温合金560
9铝及铝合金561
9.1中国铝及铝合金561
9.1.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61
9.1.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587
9.1.3铝及铝合金的物理性能640
9.1.4铝及铝合金的特性及用途642
9.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铝及铝合金657
9.2.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657
9.2.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668
9.3美国铝及铝合金719
9.3.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719
9.3.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743
9.3.3铝及铝合金的物理性能758
9.3.4铝及铝合金的特性及用途765
9.4日本铝及铝合金785
9.4.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785
9.4.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789
9.4.3铝合金铸件的特性及用途809
9.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铝及铝合金810
9.5.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810
9.5.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817
10铜及铜合金830
10.1中国铜及铜合金830
10.1.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830
10.1.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830
10.1.3铜及铜合金的物理性能891
10.1.4铸造铜合金的特性及用途895
10.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铜及铜合金897
10.2.1铜及铜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897
10.2.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913
10.3美国铜及铜合金947
10.3.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947
10.3.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956
10.3.3铜及铜合金的特性及用途984
10.4日本铜及铜合金989
10.4.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989
10.4.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996
10.4.3铜及铜合金的特性及用途1029
10.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铜及铜合金1035
10.5.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35
10.5.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1042
11镁及镁合金1050
11.1中国镁及镁合金1050
11.1.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50
11.1.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52
11.1.3镁合金的一般物理性能1059
11.1.4镁及镁合金的特性及用途1060
11.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镁及镁合金1061
11.2.1镁及镁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1061
11.2.2镁及镁合金铸件的力学性能1064
11.3美国镁及镁合金1065
11.3.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65
11.3.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68
11.4日本镁及镁合金1072
11.4.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72
11.4.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73
11.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1076
11.5.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76
11.5.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77
12钛及钛合金1080
12.1中国钛及钛合金1080
12.1.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80
12.1.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088
12.1.3工业纯钛在各种介质中的耐蚀性能1097
12.1.4加工钛及钛合金的一般物理性能1098
12.1.5加工钛及钛合金的特性及用途1099
12.2美国钛及钛合金1101
12.2.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01
12.2.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115
12.2.3钛及钛合金的技术规范1138
12.3日本钛及钛合金1140
12.3.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40
12.3.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142
12.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钛及钛合金1145
12.4.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45
12.4.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145
13锌及锌合金1146
13.1中国锌及锌合金1146
13.1.1锌及锌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46
13.1.2锌及锌合金的规格及力学性能1149
13.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锌及锌合金1151
13.2.1锌及锌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1151
13.2.2锌及锌合金的力学性能1152
13.3美国锌及锌合金1152
13.4日本锌及锌合金1154
13.4.1锌及锌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54
13.4.2锌及锌合金的力学性能1155
13.4.3压铸锌合金使用部件实例1155
13.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锌及锌合金1156
14铅及铅合金1157
14.1铅及铅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57
14.2铅及铅合金的规格及特性1160
附录1法定计量单位1165
附录2常用硬度换算1168
作者:郭强 主编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书号:978-7-122-23861-0
开本:16K 787×1092 1/16
装帧:精
版次:1版1次
页数:1171页
建筑金属材料手册的具体内容c
本手册的内容分为基本资料、黑色金属材料及有色金属材料三部分。基本资料包括金属材料的分类、名词解释、标记涂色及重量计算、标准代号以及法定计量单位等;黑色金属材料包括生铁、铁合金、碳素钢、合金钢、型钢、钢...
金属材料有哪些,金属材料价格
有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
求告知金属材料有那些
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 (注: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铝)不属于金属材料) &n...
求耐磨金属材料
1 )国外耐磨金属材料的发展 国外耐磨材料的生产和应用经过了多年研究与发展的高峰期,现已趋于稳定,并有自己的系列产品和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经历了从高锰钢、普通白口铸铁、镍硬铸铁到高铬铸铁的几个阶段,目...
金属材料强度的分类
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包括金属和以金属为基的合金。工业上把金属和其合金分为两大部分: ( 1 )黑色金属材料 —— 铁和以铁为基的合金(钢、铸铁和铁合金)。 ( 2 )有色...
《袖珍金属材料手册》信息准确、查阅方便,可供金属材料的使用和购销人员使用。
《中外金属材料牌号速查手册》是一本中外常用金属材料牌号速查工具书。其主要内容是我国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含标准号和标准年代号)与俄罗斯、日本、美国、国际标准化组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相近似金属材料牌号的对照表。具体内容包括:中外钢铁牌号表示方法简介、中外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牌号表示方法简介、中外常用钢铁牌号对照、中外常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牌号对照、中国常用金属材料新旧标准牌号对照。本手册内容新,数据翔实可靠,实用性强。本手册可供机械、冶金、化工、电力、航空航天及军工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参考。
作者:李维钺,2009年04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本中外常用金属材料牌号速查工具书。其主要内容是我国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含标准号和标准年代号)与俄罗斯、日本、美国、国际标准化组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相近似金属材料牌号的对照表。
《新编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精装)》共分六章。第一章是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金属材料的性能指标、分类、热处理、牌号、标准代号等。第二章是钢铁材料的化学成分、性能及用途,主要介绍生铁、铁合金、铸铁、铸钢、结构钢、工具钢、模具钢、专业用钢等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用途等。第三章是钢铁材料的尺寸及重量,主要介绍常见型钢、钢带、钢板、钢管、钢丝及钢丝绳的尺寸与重量。第四章是有色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性能及用途,主要介绍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等常见有色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用途。第五章是有金色属材料的尺寸及重量,主要介绍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等常见有色金属的棒材、线材、管材、板材、带材、箔材尺寸及重量。第六章是金属材料中外牌号对照,主要介绍常见钢铁材料中外牌号对照、常见有色金属材料中外牌号对照。
1) 热处理 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以下简称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 整体热处理 对工件整体进行穿透加热的热处理。
3) 化学热处理 将工件置于适当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其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
4) 化合物层 化学热处理、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时在工件表面形成的化合物层。
5) 扩散层 化学热处理时工件化合物层之下的渗层和化学气相沉积时化合物溶解并进行扩散的内层,统称扩散层。
6) 表面热处理 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7) 局部热处理 仅对工件的某一部位或几个部位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8) 预备热处理 为调整原始组织,以保证工件最终热处理或(和)切削加工质量,预先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9) 真空热处理 在低于110^5Pa (通常是10^-1-10^-3Pa) 的环境中加热的热处理工艺。
10) 光亮热处理 工件在热处理过程中基本不氧化,表面保持光亮的热处理。
11) 磁场热处理 为改善某些铁磁性材料的磁性能而在磁场中进行的热处理。
12) 可控气氛热处理 为达到无氧化、无脱碳或按要求增碳,在成分可控的炉气中进行的热处理。
13) 保护气氛热处理 在工件表面不氧化的气氛或惰性气体中进行的热处理。
14) 离子轰击热处理 在低于110^5Pa (通常是10^-1-10^-3Pa)的特定气氛中利用工件(阴极)和阳极之间等离子体辉光放电进行的热处理。
15) 流态床热处理 工件在由气流和悬浮其中的固体粉粒构成的流态层中进行的热处理。
16) 高能束热处理 利用激光、电子束、等离子弧、感应涡流或火焰等高功率密度能源加热工件的热处理工艺总称。
17) 稳定化处理 为使工件在长期服役的条件下形状和尺寸变化能够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热处理。
18) 形变热处理 将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结合,以提高工件力学性能的复合工艺。
19) 复合热处理 将多种热处理工艺合理组合,以便更有效地改善工件使用性能的复合工艺。
20) 修复热处理 指对长期运行后的热处理件(工件)在尚未发生不可恢复的损伤之前,通过一定的热处理工艺,使其组织结构得以改善,使用性能或(和)几何尺寸得以恢复,服役寿命得以延长的热处理技术。
21) 清洁热处理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之一的清洁热处理主要包括少、无污染,少、无氧化与节能的热处理技术。它反映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2) 热处理工艺周期 通过加热、保温、冷却,完成一种热处理工艺过程的周期。
23) 加热制度 对一个工艺周期内工件或加热介质在加热阶段温度变化的规定。
24) 预热 为减少畸变,避免开裂,在工件加热至最终温度前进行的一次或数次阶段性保温的过程。
25) 加热速度 在给定温度区间单位时间内工件或介质温度的平均增值。
26) 差温加热 有自的地在工件中产生温度梯度的加热。
27) 纵向移动加热 工件在热源内纵向连续移动或热源沿工件纵向连续移动进行的加热。
28) 旋转加热 工件在热源内(外)旋转进行的加热。
29) 保温 工件或加热介质在工艺规定温度下恒温保持一定时间的操作。恒温保持的时间和温度分别称保温时间和保温温度。
30) 有效厚度 工件各部位壁厚不同时,如按某处壁厚确定加热时间即可保证热处理质量,则该处的壁厚称为工件的有效厚度。
31) 奥氏体化 工件加热至Ac3或Ac1以上,以全部或部分获得奥氏体组织的操作称为奥氏体化。工件进行奥氏体化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分别称为奥氏体化温度和奥氏体化时间。
32) 可控气氛 成分可控、具有氧化-还原、增碳-脱碳效果控制的炉中气体混合物。其中包括放热式气氛、吸热式气氛、放热-吸热式气氛、有机液体裂解气氛、氨基气氛、氨制备气氛、木炭制备气氛和氢气等。
33) 吸热式气氛 将气体燃料和空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于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吸热反应裂解生成的气氛。可燃,易爆,具有还原性。一般用作工件的无脱碳加热介质或渗碳时的载气。
34) 放热式气氛 将气体燃料和空气以接近完全燃烧的比例混合,通过燃烧、冷却、除尘等过程而制备的气氛。根据H2、CO的含量可分为浓型和淡型两种。浓型可燃,易爆,可作为退火、正火和洋火的元氧化、微脱碳加热保护气氛。淡型不可燃,不易爆,可作为无氧化加热保护气氛和使用吸热式气氛时的排除炉中空气的置换气氛。
35) 放热-吸热式气氛 用吸热式气氛发生器原理制备,吸热式气氛的热源是放热式的燃烧。燃烧产物添加少量燃料即可进行吸热式反应。这种气氛兼有吸热和放热两种气氛的用途,且制备成本低和具有节能效果。
36) 滴注式气氛 把含碳有机液体(一般用甲醇)定量滴入加热到一定温度、密封良好的炉内,在炉内裂解形成的气氛。甲醇裂解气可用作渗碳载气,添加乙酸乙酯、丙酮、异丙醇、煤油等可提高碳势,作为渗碳气氛。
37) 氨基气氛 一般指含氮在佣%以上的混合气体、精净化放热式气氛、氨燃烧净化气氛、空气液化分馆氮气,用碳分子筛常温空气分离制氮和薄膜空分制氮的气氛都属此类。当前,后两种气氛使用较多。氮基气氛,即使是高纯氮也含微量氧,直接使用不能使工件获得无氧化加热效果,一般需添加少量甲醇。氨基气氛可用作工件无氧化加热保护气氛,也可用作渗碳载气。
38) 合成气氛 把纯氮和甲醇裂解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可视作吸热式气氛作为渗碳载气,此即合成气氛。碳分子筛和薄膜空分制氮法问世后,配制合成气氛被认为是一种便宜和节能的可控气氛制备方法。尤其在我国,采用合成气氛是解决制备可控气气源的一条主要出路。
39) 直生式气氛 将气体燃料和空气按吸热式气氛的比例配好,直接通入渗碳炉中,在炉内裂解成所需成分的气氛。利用氧探头和微处理机以及碳势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这种气氛的碳势精确控制。采用直生式气氛省略了气体发生炉,可以节约能耗。
40) 中性气氛 在给定温度下不与被加热工件发生化学反应的气氛。
41) 氧化气氛 在给定温度下与被加热工件发生氧化反应的气氛。
42) 还原气氛 在给定条件下可使金属氧化物还原的气氛。
43) 冷却制度 对工件热处理冷却条件(冷却介质、冷却速度)所作的规定。
44) 冷却速度 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在某一指定温度区间或某一温度下,工件温度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前者称为平均冷却速度,后者称为瞬时冷却速度。
45) 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 工件淬火时可抑制非马氏体转变的冷却速度低限。
46) 冷却曲线 显示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工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47) 特性冷却曲线 规定试样的心部冷却速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曲线,它反映了液态介质对试祥在不同温度下的冷却速度。
48) 炉冷 工件在热处理炉中加热保温后,切断炉子能源,使工件随炉冷却的方式。
49) 淬冷烈度 表征淬火介质从热工件中吸取热量能力的指标,以H 值来表示。几种介质的淬火冷却烈度见下表。
搅动静况 空气 油 水 盐水 静止 002 025-030 09-10 20 中等 -- 035-040 11-12 -- 强 -- 050-080 16-20 -- 强烈 008 080-110 40 5050) 等温转变 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 Ar1或Ar3 ) 以下等温保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变。
51) 连续冷却转变 工件奥氏体化以不向冷却速度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变。
52) 等温转变图、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保持时,温度、时间与转变产物所占百分数(转变开始及转变终止)的关系曲线图。
53) 连续冷却转变图、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 工件奥氏体化后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及转变终止的时间、温度及转变产物与冷却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54) 孕育期 工件的不平衡组织在给定温度恒温保持时,从到达该温度至开始发生组织转变所经历的时间。
直接到书店买金属材料手册,买的时候注意翻看内容,各手册的侧重点不一样。
或者直接在网上下载金属材料手册,我最近下了一本叫最新金属材料牌号速查册,很不错,3000页,介绍很详细,而且版本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