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天盛号石拱桥

周敏

天盛号石拱桥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天盛号拱桥 建于 1170年
长只 5米 4.7米

天盛号石拱桥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天盛号石拱桥常见问题

赏析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 (shi gong qiao) stone arch bridge 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这种拱桥有悠久的历史,现在在石史料丰富的地区,仍在继续修建,但以向轻型方向发展。世界上最...

石拱桥如何建造?

1、拱圈砌筑(1)拱圈放样石拱桥的拱石要按照拱圈的设计尺寸进行加工,为保证其加工尺寸正确,就需要制作拱石样板。小跨径圆弧等截面拱圈,因截面简单,可按计算确定拱石尺寸后,用木板制作样板,一般不需要实地放...

石拱桥与石拱涵怎么区别

石拱桥是桥,石拱涵是工程涵洞;涵洞图片: 石拱桥,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这种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拱涵主要由涵身和洞口构成,拱涵涵身主要由拱圈、护拱、侧墙、涵台、基础伸缩缝等构成;拱涵常用...

永川有哪些石拱桥

 永川城区有永川河(临江河)、玉屏河、东南河、小安溪等溪河交汇,跨越城区河道之上的桥梁既是交通必由之径,也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        永川城区有各类桥梁二十余座,除少数遗存的古桥外,多为建国后...

石拱桥的拱是什么意思

: 弧形 拱就是有一定的弧度 ,但并不是个圆。

石拱桥其他建筑

连江县石拱桥

连江县发现了一座石拱桥。据连江县博物馆专家称,该拱桥的建造工艺和难度不亚于赵州桥。这座石拱桥名叫西贤桥,又名飞虹桥,位于连江县蓼沿乡仙屏村。连江县文物普查队伍在乡普查文物时发现了该桥。该石拱桥也是迄今为止连江县境内发现的唯一的石拱桥。

该桥呈南北走向,系单孔石拱桥,拱呈马蹄状,长14.5米,宽3.4米,高6.4米。桥头用石条纵横垒砌,拱圈用花岗岩块石砌筑而成。一条小溪从桥下穿过,溪边长满了青草。

2005年,村里筹资12万修复石拱桥。古桥多为石结构,最早的建于隋朝大业年间,至民国初尚有135座,因战乱,至1990年仅存46座。连江县博物馆副馆长骆明勇说,虽然县志上记载该桥是在清嘉庆年间所建,但从工艺角度分析,这座桥可追溯到明代,估计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且建造工艺和难度可与河北赵州桥一比。石拱桥的建筑难度是石材越小越难,石材不平整,建筑难度也越大,西贤桥的石材就比赵州桥的石材小,且石材也比较不平整。

临海五孔石拱桥

五洞桥,即新桥,位于临海大洋街道新桥头村。据《民国临海县志》载:" 在县东一十五里。初有渡无桥,明景泰间,一僧渡此,苦舟人索赀,遂建此桥,至今称便。"是临海仅存的古代五孔石拱桥。

桥之北侧是小山似的泥土, 有一小径,可能专为五洞桥而开,如不仔细有意地寻找,的确难以入之眼帘。桥北有"临海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隐身于乱草间,似乎昭示着"不为外人道也"。

桥身全是杂草、灌木、蔓,加上桥南一片空地,未有开发,桥长约五六十米,宽四五米,桥两侧有护栏望柱。护栏高有四十公分,北截雕有各种图案,以梅花鹿为主,可能为"禄"之象征,其它飞禽走兽和人物图画,皆栩栩如生。护栏南截均为素面。

每根望柱柱头雕刻莲花或狮子,莲花样式繁复,有仰莲、覆莲,还有莲蓬,含苞。雕刻手法既有圆雕、浮雕,又有深刻,浅刻。狮子造型多样,有回首翘望、有凝神蹲伏,更有两狮互相遥望,栩栩如生,造型丰富优美,工艺精湛细腻。南面二望柱上有刻字,其一能清晰看出是 "信士赵明望妻颜氏助钱二千",题款第一字为"南",第二字一半剥落,辨析后应该是"无"字,其余则全部剥落,猜测应该是"南无阿弥陀佛",落款则看不清。另一根的题词也是斑驳模糊。从护栏及桥两端辨认,桥两端原先应该有石阶,而桥面则应与桥孔桥墩相应地成波浪形,据当地人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造新房子的家庭越 来越多,为使拖拉机等一些机动车通过,村民们把桥面用土填平了,连五吨车也驶,破坏很严重,后来为了保护文物,才在桥两边立了柱墩。

桥为五孔,南四孔跨度基本一致,所称奇的是北一孔,相对少许多,加上此孔边全是杂草,下则淤泥堆积,如不仔细辨认,则以为是四孔。桥第三墩东侧中间有一龛,右侧上方有几块条石斜着伸出,成梯子状,猜测胆大的可凭条石沿至龛中,至于龛用来做什么的,无人奉告,猜测是以前可能放有佛像等物,为镇桥之"宝"。

这条河是沟通东大河与大田港的通道,涨潮时起到分洪作用,这座桥则是以前新桥头、曹家和山下等村去市区的必经之地。1955年大田港改道,水位遂浅,河之北端逐渐泥沙淤积,村民们开发种了庄稼,河道则缩至原三分之一。至于桥的始建年代,原桥北有一石碑,记载着桥的历史,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大水所毁,翌年由里人章维新、张正礼等发动重建,历四年而成,同治四年(1865年)又曾重修。老人还记得自己十来岁时,新桥也有过一次大修,主修的是一位美国工程师,推算应该是在抗战胜利后一二年。桥南北两端本来各有两座石塔,有二人多高,上世纪五十年代毁于一次台风中,以后村民们就把石塔拆了,塔基中发现藏有几本古书,可惜没多久就毁了。

括苍山麓大岙古石拱桥

台州府城西通仙居,距城约二十里有村名大岙,当括苍山之麓,山高沟深,曲折多致,为古代交通要道。村西通往括苍山深处有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为保存至今的难得"县道"。离村数里有一处古拱桥,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冲刷,山洪激荡而屹立不倒。桥身纯以就地取材的山溪石块垒叠砌筑而成,不见有其它粘合材料为剂,其做工之简单纯朴,然而牢固异常,真有令人叹服之处。

该桥为大清咸丰二年(1852)所建,距今已有近160年的历史。拱桥顶端东侧镶嵌着造桥事由的一块小石碑,由于常年被桥面植被所覆盖,十分隐秘,不易发现。桥碑文字如下:"大清咸丰二年季春吉旦 信士何加玉妻许氏建立 许李氏助钱一千六百文 信士许传坦助工十三日 各信士助工二十日"。

它是一座古代信女善男自发自愿捐资建造的公共设施,不仅可以考察台州府城西向交通道路的情况,考察古代山区民众高超的营造工艺水平,更可以考见古代普通民众心公益事业的道德水平,给后世留下了泽披千秋的石拱桥。

石拱桥特征特点

1.历史悠久(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2.几乎到处都有(既多而且分布广)

3.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大小不一

4.施工技术巧妙绝伦

石拱桥附属建筑

桥梁又多有附属小品建筑,如桥头常立牌坊,著名者如北京北海琼华岛前的石拱桥,两端就各有一座规模甚大而美丽的牌坊。华表、经幢和小石塔也常用于桥梁,如苏州宝带桥、泉州五里桥和洛阳桥等。

凌源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凌源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凌源与建平交界处、努鲁儿虎山谷间绵延十余公里的山梁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位置东经119°31′,北纬41°21′,为半山地、半丘陵地貌,海拔600—650米。 经考古调查与挖掘,在此先后发现红山文化遗址二十多处,包括祭祀址和积石墓群,地址分布以牛河梁〔Ⅰ〕地点(女神庙)大型山台为中心,周围众多积石墓群依山势布局,形成主体范围东西约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加上有关遗址点,分布区域约为50平方公里上下的遗址群,目前已发掘的共有5处地点。在东西约10公里、南北约5公里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一个独立于居住区以外、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玉器。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兴趣及有关方面高度重视。辽宁省专门在牛河梁建立考古工作站,中国考古学会一百余名专家会聚牛河梁进行研讨,英、美、法、日、印等国有关学者纷纷前来考察。他们一致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不仅是中华民族史前圣地(将中华民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也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组织也多次派人评估,并委托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现场考察。专家、学者通过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综合科学研究认为,从神庙的女神塑像可以看出,红山先民已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进入到较高级的祖先崇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神权观念。从积石冢的大小和位置排序,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从积石冢中心大墓和随葬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人独尊”的王权观念。从祭坛和大型祭祀活动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观念。从玉葬之礼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中国传统的礼制观念。考古界权威人士把牛河梁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联系起来,指出“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时空框架可以与之相应”。因此,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址群和大量玉器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她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对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曾两次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新曙光”,被收进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凌云寺 凌云寺(俗称关帝庙或老爷庙)位于市府路东段,建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座北朝南,整体布局采用纵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和大殿主体建筑,东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大殿和天王殿两侧各有配房5间,共20间,天王殿配房是滚龙脊,大殿两侧配房是硬山式脊,山门是歇山翅脊式建筑,钟鼓二楼二层歇山四角主体大殿为硬山式,前为歇山卷棚式建筑,与主体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凌云寺后殿原供奉关羽、周仓和关平,两侧还供火神和药王,山门中间两侧供奉马童,二殿为过廊,屋内四壁饰以内容丰富的壁画。寺庙在凌源及周边地区曾名蜚一时,现游人香火不断,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寺院。 四官营子白塔 此塔位于四官营子镇魏杖子村西3华里的小塔沟大黑山麓。为辽代所建六角六级实心密檐式砖塔,塔外体喷以白灰浆,高约15米,每层出砖檐,檐坡用板瓦和筒瓦建筑,底层每面皆雕一菩萨像。为朝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里堡古塔 此塔位于宋杖子镇境内,为八角七级密檐实心砖塔,顶部已残破,塔基座部有近代石砌保护工程,须弥座上部各面有砖雕菩萨坐像,两侧为胁侍立像,上有砖雕斗拱,此塔位于辽代榆州城址西方,从建造形制和用材推断,当系辽代所建。 天盛号金代石拱桥 位于三家子乡天盛号村,横跨古河床,为五柱头四栏板单孔石拱桥。桥身长5米,宽47米,高34米,桥孔跨度29米。桥有上下拱,上拱呈半圆形,下拱呈半椭圆形。桥身两侧砌出八字拦水翼墙。桥面以90多块条扇形石条彻成,白灰灌缝。束腰用铁链固定。桥拱两面有圆脸石,每段上面有直径28公分的浮雕大莲花一朵,花朵八瓣五蕊,外用30颗圆莲花圈在中间,上下各用5公分粗的弦纹衬托。桥拱中部嵌有修桥志石一方,楷书刻有:“唯大定十年,岁次庚寅,辛亥为朔已卯日,龙山县西50里狗河川刘百通亲笔记,非百通独立而成,赖二刘同心而建,二刘者刘五刘海”字迹。此桥特点采用了上下拱的砌筑方法,以加强桥梁稳固性,使上下拱成为一体,河水从孔道流出。设计独具一格,美观大方。

急需“人口构成或迁移对辽宁多元文化的影响”这方面的资料论据?

朝阳市 - 历史文化

朝阳是一座历史名城,自西汉起就设置了郡县,朝阳古代文化源远流长,“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 10 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境内牛河梁遗址,证明这里早在 5000 年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 1000 多年。近年来,在朝阳境内发现的鸟化石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大量发现的一亿三千万年前的鸟化石,填补了世界生物进化研究的一项空白,它证明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鸟类的祖先是在中国,在辽西的朝阳。朝阳人杰地灵,数以百计的宝塔古刹点缀着山河大地,使朝阳充满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朝阳的历史文化在辽宁省以至于国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优势。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朝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朝阳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喀左县水泉乡大凌河畔发现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北部最早的古人类聚居地。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和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灰烬层表明,当时的远古人类在这里已经从事狩猎、采集并用火熟食,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今建平县发现的古人类上臂骨及肱骨化石表明,距今四五万年前,朝阳大地上出现了与现代人体制征相似的原始“新人”——建平人。 据1979年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生活在朝阳大地上的原始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迈入人类文明社会的门坎,出现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从积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猪龙为首的玉器看,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意识都达到了相当的文明水准。朝阳红山文化大型坛、庙、冢遗址的发现,有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从而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发 祥地之一,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推前了1000多年。

东北最古老的历史名城

朝阳历史古城的发展及其地位,标志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独特的历史优势。位于朝阳城东南郊的柳城历史久远,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被三郡乌桓据为统治中心,曹操北伐乌桓曾挥师柳城,可见柳城在秦汉时期已成为东北重镇。公元342年,前燕王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建都为龙城, 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立国88年期间,龙城为三燕都城达52年之久。一座繁华的都城——龙城也成为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

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朝阳古称塞外辽西之地,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通往东北的古代交通要衢,历史民族活动方面处于中原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互相交流及融合发展的纽带地区,因此中原历代王朝都在此设边关重镇,而东北各族入主中原时也要把这里作为必争之地,使朝阳成为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隋唐时期,朝阳为营州,被称为“隋唐王朝的中央政府与东北各族往来的枢纽”,也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各族继续统一和推行封建制度的前沿阵地。根据战争的需要,还开通了中原到辽西的营州古道,从营州可到辽东、朝鲜、日本,使营州的经济文化产生了交替繁荣的局面。而辽西营州也成为盛唐文学经常描写的边塞题材之一。

辽金元时期,是契丹、女真和蒙古族于中国北方迭起兴盛时期,而地处辽西的朝阳地区,也成为这些北方民族与中原两宋王朝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明清时期,朝阳仍为重要建置之地。清朝时,朝阳为清帝东巡的要路驻跸之所,也是清政府借地养民屯兵蓄锐之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曾从朝阳调集蒙古骑兵开赴沿海口岸驻防。尽管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与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朝阳作为塞外战略要地的作用也相应转移,但历史上多次成为辽西以至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事实,却使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永存史册。

历史上多民族聚居交融之地

朝阳在历史上是中原各族与东北各民族交流的纽带地区。隋唐时期,朝阳是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曾在朝阳境内居住的民族有契丹、突厥、室韦、奚族等。由于隋唐多次大规模东征高句丽,中原汉族随之大量涌入定居。

辽金元时期,北方三大族系——契丹、女真、蒙古族的兴盛发展,都将辽西作为重要基地,因此地处辽西的朝阳在当时也处于一个多民族交替融合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明清时期,朝阳辟有蒙古王公封地,因此居住着大量蒙古族。这时期中原汉族因移民垦荒也大量迁入,且渐居多数。清代以后,由于民族分布没有发生大的动荡迁移事件,民族分布状况趋于稳定,从而形成了近现代朝阳民族分布的基础。

丰富的文物古迹

朝阳的文物古迹,不但以流源长、分布广、类型多、价值大而成为本地悠久历史的标志,而且为中华民族流源及其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人类居住遗址在朝阳分布广泛,各个时期均有遗存发现,计有4000多处,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为喀左县鸽子洞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居住址,这是与北京周口店人文化相一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随着代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度的城镇的兴起,古代建筑迅速发展,寺庙和古塔遍布城乡。朝阳较早的寺庙可追溯到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喀左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这种祭祀建筑为古人祭奠祖先和天地所用。朝阳现存古塔址22处,多为辽代所建,著名遗存古塔有朝阳城内的南塔、北塔、城东凤凰山上的中寺摩云塔、喀左县城的利州塔等,这些古塔造形美观、工艺精巧,堪称古代建筑的珍存。朝阳现存古代寺观址142处,其中辽金元时期的22处、明清时期118处,近现代2处。著名的寺庙宫观有佑顺寺、惠宁寺、万祥寺、天成观、玉清宫等。朝阳还发现古代石桥2座,其中凌源天盛号金代石拱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发现冶炼址4处,最早的一处为春秋时期。发现窑址20处,以辽金元时期陶瓷砖瓦窑居多。发现古墓葬410处,各时期均有遗存。

朝阳市境内出土文物数万件,计总量约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二,而且文物珍品尤多。陶瓷类文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中,金器类文物以商周青铜器最为著名,石玉类文物极为广泛,书画类文物在晋代、辽代及元代壁画墓中多有发现。所有这些蕴藏于朝阳这片被称为“神秘土地”上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巨大的历史财富,将日益显示出更为深远的意义。

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历代社会变革中,朝阳人民都以坚苦卓绝的精神推动了历史发展,特别是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朝阳人民以英勇的斗争精神、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清朝末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朝阳人民,不堪屈辱,不畏强暴,同封建王朝、官府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1836年至1911年的70多年间,朝阳地区爆发了十几起规模较大的民众武装起义。1861年,朝阳县李风奎率部分挖金工人和破产农民起义攻入县城,连破凌源、赤峰,震惊清廷。1900年,朝阳县铧子沟邓莱峰为反抗外国传教士的侵略压迫,组织了联庄会并成立了“抗洋会社”民众武装,与外国侵略者和腐败的清政府军队进行浴血奋战,最后英勇就义。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苛捐杂税重重盘剥百姓,1915年至1917年间,朝阳地区连续发生了建平侯文广、朝阳赵子馥、北票高振英等领导的大规模武装抗捐斗争。1922年,凌源县张明久领导的武装抗捐斗争持续8年之久。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朝阳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特别是1925年中共热和工委建立后,以热察绥早期党的陈镜湖为首的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使朝阳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有了迅速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强占东北,朝阳人民不畏强暴投入了抗日救国的人民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侵占热和的进程中,首先受到了辽西抗日义勇军的沉重打击。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里,北票的兰天林部、朝阳的刘振东部、喀左的李天德部和郭文连部、建平的高体乾部等抗日武装,如尖刀直插敌人心腹。朝阳县石明信沟人民屡遭洗劫英勇不屈,坚守故土不容侵犯直至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朝阳再度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战场。战斗在朝阳地区的党政军民与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进行了浴血奋战,为解放朝阳、解放全中国创造了不朽的英雄业绩。 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进程中,朝阳地区涌现出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出生于建平的陈镜湖,是从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时即已参加革命的早期员,曾任内蒙古特委书记等职,为抗日救国献身而被称为革命先驱。出生于朝阳县的赵尚志烈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优秀将领,他智勇杀敌,令敌闻风丧胆,名震四方,被誉为“北国雄狮”。出生于朝阳县的刘桂伍烈士,在西安事变中为抗日救国荣立“捉蒋”首功,后奋战抗日疆场壮烈牺牲,成为全国人民敬佩的英雄。此外,出生于朝阳县的孟广忠、出生于建平的张耀华、出生于凌源的马瑞馥、出生于喀左的莫德、杜根德、出生于北票的张振堂等革命先烈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英勇献身,他们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

朝阳的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民间性、民族性、民俗性、地方性的特点,形式纷繁,历史久远。

古老传统的泥塑、石刻、木雕艺术一直在朝阳流传,并有新的发展。民间艺术巧匠在复修佑顺寺、惠宁寺、天成观等工程中,显示了古老绝技,其雕刻之精胜过往昔。民间雕刻、泥塑既继承了民间传统,又增添了新的科学技法。

刺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朝阳民间刺绣,据考古发掘,于唐、辽、金已形成了独特风格。朝阳民间刺绣以服装、枕套、台布、门帘、鞋袜等日用品为主体,内容分为花、草、鱼、虫等门类,技法细密,色彩鲜艳,典丽端庄。 朝阳民间剪纸艺术发源于宋代。民间剪纸内容广泛,以民间剪纸艺人自选题材为主,以传统题材最有特色,历史传说、神话和戏曲剪纸也颇有佳作。朝阳的剪纸艺术融化“冀”、“鲁”简练淳厚的韵味,又汇集江南明快、纤巧的情致,染上朝阳的山水风光,形成了独特风格。

朝阳的表演艺术不断发展。京剧于清朝末年传入朝阳地区;二人转艺术也于清末传入朝阳地区,成为朝阳地区主要的曲艺形式之一;朝阳的评剧艺术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话剧艺术于20世纪40年代传入朝阳地区。朝阳的传统戏曲有着广泛的影响。到20世纪60年代,朝阳的戏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辽西的山里红派。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成长起了山里红派作者群。在戏曲革新方面,遵循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突出了辽西山里红派的艺术特征,从剧作到演出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皮影戏源于冀中,在朝阳民间流传历史久远,形成音调高亢、柔美、风趣活泼的风格。如今的皮影扩大了幕面、改进了灯光,利用种种现代手段,把神话故事表演得异常精彩。 朝阳的民间文学底蕴丰厚。在多民族的朝阳,民间神话传说犹如绚丽的珍珠,让人挖掘不尽、采撷不完。这块浸透着古国文明的大地也哺育出了文坛上的几位杰出人物。1837年出生于北票下府的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著述了《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文史巨著,被称为“蒙古族的曹雪芹”。出生于凌源万元店的蒙古族风俗学家、思想家罗布桑却丹,于民国初年著作的《蒙古风俗鉴》被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1847年出生于建昌的画家张 晋,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国画,艺术造诣高深,流传很广。这三位名家被称为朝阳文坛“三杰”。在现代文坛上,以玛拉沁夫、胡景芳为代表的朝阳籍作家也占有一席之地。

努鲁尔虎山自然保护区

努鲁尔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朝阳县古山子乡境内,以溪流、林木、花草、山石见长,面积达二千公顷,山谷长十余里。谷内溪水如光似练,峰回岭转,像北斗而曲折,像长蛇而蜿蜒,明灭可见;谷底巨石堆积,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立有卧,有蹲有坐,有爬有跑,有背有抱,各具其态。山谷四周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蔚然浑秀,郁郁苍苍。一年四时不同,风景各异。春,风和日丽,草木吐绿,红杏枝头春意闹;夏,云蒸霞蔚,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秋,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冬,白雪皑皑,描银点玉,青松挺拔入云天。四季百鸟声喧,雉兔群群,獐鹿驰逐,生趣盎然。谷之深处,天然瀑布有三,特色各异,令人赞叹。

桃花山风景区

龙城区周边景点——桃花山风景区位于北票市桃花吐镇,由桃花山、寺院和桃花山庄三部分组成,是一个集自然、人文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新兴生态旅游风景区。桃花山孤峰高耸,极其雄壮。山腰有许多大岩石、层峦叠起、形状奇特。山南侧为槐树林,开花时节满山芳香。山北侧是大面积松树林,枝繁叶茂,四季长青。山顶有古井。山东侧有无底洞。山西南侧有寺庙,自古就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桃花山寺院建于清末,分上、中、下寺。上寺位置 最高,凭借大巨石下面的天然山洞修建而成,登之远眺,山河尽收。中寺位于山腰,也是凭借天然山洞建筑而成,寺内香火旺盛,游客不断。下寺位于桃花山西南脚下,建筑规模较大,松柏环绕,清幽雅静。寺内供奉玉皇大帝。每年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都有盛大的庙会,唱戏三天,游人数万,远近闻名。

桃花山庄位于桃花山西南侧,占地千余亩,由自然风景林、果园、养殖园、放牧园和休闲度假餐饮园组成,整个庄园重视环境保护,尊重生态与自然,形成了种、养、游三位一体生态系统完善的良性循环模式。2002年被省环保局批准为辽西第一家“省级生态农业庄园”,同时被朝阳市文联批准为“辽西艺术家活动基地”。

每年春天,山庄都举办“桃花节”和“诗、书、画”三会。秋天,山庄举办“采摘节”。山庄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高达98%,果园有桃、李、杏等十几个品种,数万株果树。山庄休闲度假村建筑风格自然古朴,土墙、草房、小桥、流水、池塘、水车,风景独特。还有“采风亭”、“风雨亭”和荷花池、游泳池等休闲设施,餐饮、住宿、娱乐设施齐全。

凤凰山风景区

朝阳大凌河风景

凰山,古称龙山、和龙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景区,位于辽西朝阳市城区东部4公里处。占地5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660米。凤凰山不仅是辽西历史名山,也是燕、辽时享有盛誉的佛教圣地。早在1660年前,燕王慕容皇光就在山上修建了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因此成为东北佛教的“祖庭”,凤凰山之龙翔佛寺成为东北佛教第一寺。后经历代建构,形成了三塔(现存摩云塔、大宝塔,凌霄塔倾圮后重修)四寺(延寿寺、天庆寺、云接寺,华严寺已不存)古建主体,此外还有北魏摩崖佛龛、辽代古道降香十八盘、清代倒座观音洞和卧佛古洞等古迹遗存。凤凰山植被丰茂,是国家濒危珍稀鸟类黑鹳的重要栖息地。自然景观主要有金驼望月、象鼻山、天然大佛等,凤凰山之龙山景区山高壁陡,谷狭壑险,或孤峰独秀,或群峦横黛,或形若苍龙游云,或神似怪兽卧岭,置身其中,奇趣无穷。

朝阳市 - 朝阳特产

麻花布

朝阳麻花布,采用家织大布为坯。以驴皮烫腊制成缕花版,缕花版用圆形、半圆形、水滴形、鸭蛋圆形、对弧形、方形、菱形、柳叶形等为点组成花卉、鸟鱼、葫芦、如意、盘肠等图案。图案构成有二手连续,如散点式、波纹式、折线式和复合式;四手连续,如散点式菱形连缀、波形连缀等。用白土子、绿豆淀纷、蛋清调成浆糊,将大布铺于平整的案板上,固定、放上缕花版,用浆糊漏印出连续的图案。待漏印的图案晾干后,放入靛蓝的锅里煮染,后将浆料漂净,就成了漂亮的麻花布。麻花布由于浆料在浸染过程形成裂纹而浸染出冰裂纹,有如腊染,可谓妙韵天成。麻花布因用靛蓝煮染,色彩鲜艳、不褪色,映衬着白色的国家,古朴典雅。是人们制作被褥、门帘、衣裳、衣裳的好布料。随着旅游市场的开发 , 朝阳麻花布会放出奇异的光彩。

山杏仁

朝阳市是我国特产—山杏仁的主要产地之一。它与河北的张家口、承德和唐山市并称为山杏仁四大基地。朝阳山杏大都为天然林,近几年人工载培林有所发展。山杏仁有甜、苦两种,杏仁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糖及磷、钙、铁,可加成杏仁霜,杏仁茶等滋补佳品。还可加工成工业用油,亦可作药用。山杏仁还是著名的锦州小菜原料之一,杏核可提取栲胶或活性炭,这种活性炭是造纸和高级纤维板的原料。

酸枣仁

酸枣仁堪称朝阳一宝。朝阳地区向阳的山坡、丘陵、平原及路旁,酸枣林及酸枣丛随处可见。酸枣树届蓖李科的落叶灌木和小乔木。据现代医学分析,酸枣仁中含酸枣体皂贰和桦木素、桦木酸及蛋白质、脂肪油和谷甾醇,其生仁可作兴奋剂,熟仁则为镇静剂,是消毒去火之良药。酸枣肉中含有水果中罕见的蛋白质,还合有糖、无机盐及维生素等。

谁知道辽宁朝阳哪里好玩???

历史文化

朝阳的历史文化在辽宁省以至于国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优势。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朝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朝阳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喀左县水泉乡大凌河畔发现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北部最早的古人类聚居地。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和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灰烬层表明,当时的远古人类在这里已经从事狩猎、采集并用火熟食,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今建平县发现的古人类上臂骨及肱骨化石表明,距今四五万年前,朝阳大地上出现了与现代人体制征相似的原始“新人”——建平人。 据1979年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生活在朝阳大地上的原始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迈入人类文明社会的门坎,出现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从积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猪龙为首的玉器看,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意识都达到了相当的文明水准。朝阳红山文化大型坛、庙、冢遗址的发现,有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从而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发 祥地之一,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推前了1000多年。

东北最古老的历史名城

朝阳历史古城的发展及其地位,标志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独特的历史优势。位于朝阳城东南郊的柳城历史久远,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被三郡乌桓据为统治中心,曹操北伐乌桓曾挥师柳城,可见柳城在秦汉时期已成为东北重镇。公元342年,前燕王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建都为龙城, 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立国88年期间,龙城为三燕都城达52年之久。一座繁华的都城——龙城也成为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

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朝阳古称塞外辽西之地,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通往东北的古代交通要衢,历史民族活动方面处于中原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互相交流及融合发展的纽带地区,因此中原历代王朝都在此设边关重镇,而东北各族入主中原时也要把这里作为必争之地,使朝阳成为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隋唐时期,朝阳为营州,被称为“隋唐王朝的中央政府与东北各族往来的枢纽”,也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各族继续统一和推行封建制度的前沿阵地。根据战争的需要,还开通了中原到辽西的营州古道,从营州可到辽东、朝鲜、日本,使营州的经济文化产生了交替繁荣的局面。而辽西营州也成为盛唐文学经常描写的边塞题材之一。

辽金元时期,是契丹、女真和蒙古族于中国北方迭起兴盛时期,而地处辽西的朝阳地区,也成为这些北方民族与中原两宋王朝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明清时期,朝阳仍为重要建置之地。清朝时,朝阳为清帝东巡的要路驻跸之所,也是清政府借地养民屯兵蓄锐之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曾从朝阳调集蒙古骑兵开赴沿海口岸驻防。尽管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与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朝阳作为塞外战略要地的作用也相应转移,但历史上多次成为辽西以至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事实,却使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永存史册。

历史上多民族聚居交融之地

朝阳在历史上是中原各族与东北各民族交流的纽带地区。隋唐时期,朝阳是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曾在朝阳境内居住的民族有契丹、突厥、室韦、奚族等。由于隋唐多次大规模东征高句丽,中原汉族随之大量涌入定居。

辽金元时期,北方三大族系——契丹、女真、蒙古族的兴盛发展,都将辽西作为重要基地,因此地处辽西的朝阳在当时也处于一个多民族交替融合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明清时期,朝阳辟有蒙古王公封地,因此居住着大量蒙古族。这时期中原汉族因移民垦荒也大量迁入,且渐居多数。清代以后,由于民族分布没有发生大的动荡迁移事件,民族分布状况趋于稳定,从而形成了近现代朝阳民族分布的基础。

丰富的文物古迹

朝阳的文物古迹,不但以流源长、分布广、类型多、价值大而成为本地悠久历史的标志,而且为中华民族流源及其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人类居住遗址在朝阳分布广泛,各个时期均有遗存发现,计有4000多处,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为喀左县鸽子洞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居住址,这是与北京周口店人文化相一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随着代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度的城镇的兴起,古代建筑迅速发展,寺庙和古塔遍布城乡。朝阳较早的寺庙可追溯到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喀左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这种祭祀建筑为古人祭奠祖先和天地所用。朝阳现存古塔址22处,多为辽代所建,著名遗存古塔有朝阳城内的南塔、北塔、城东凤凰山上的中寺摩云塔、喀左县城的利州塔等,这些古塔造形美观、工艺精巧,堪称古代建筑的珍存。朝阳现存古代寺观址142处,其中辽金元时期的22处、明清时期118处,近现代2处。著名的寺庙宫观有佑顺寺、惠宁寺、万祥寺、天成观、玉清宫等。朝阳还发现古代石桥2座,其中凌源天盛号金代石拱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发现冶炼址4处,最早的一处为春秋时期。发现窑址20处,以辽金元时期陶瓷砖瓦窑居多。发现古墓葬410处,各时期均有遗存。

朝阳市境内出土文物数万件,计总量约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二,而且文物珍品尤多。陶瓷类文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中,金器类文物以商周青铜器最为著名,石玉类文物极为广泛,书画类文物在晋代、辽代及元代壁画墓中多有发现。所有这些蕴藏于朝阳这片被称为“神秘土地”上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巨大的历史财富,将日益显示出更为深远的意义。

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历代社会变革中,朝阳人民都以坚苦卓绝的精神推动了历史发展,特别是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朝阳人民以英勇的斗争精神、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清朝末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朝阳人民,不堪屈辱,不畏强暴,同封建王朝、官府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1836年至1911年的70多年间,朝阳地区爆发了十几起规模较大的民众武装起义。1861年,朝阳县李风奎率部分挖金工人和破产农民起义攻入县城,连破凌源、赤峰,震惊清廷。1900年,朝阳县铧子沟邓莱峰为反抗外国传教士的侵略压迫,组织了联庄会并成立了“抗洋会社”民众武装,与外国侵略者和腐败的清政府军队进行浴血奋战,最后英勇就义。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苛捐杂税重重盘剥百姓,1915年至1917年间,朝阳地区连续发生了建平侯文广、朝阳赵子馥、北票高振英等领导的大规模武装抗捐斗争。1922年,凌源县张明久领导的武装抗捐斗争持续8年之久。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朝阳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特别是1925年中共热和工委建立后,以热察绥早期党的陈镜湖为首的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使朝阳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有了迅速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强占东北,朝阳人民不畏强暴投入了抗日救国的人民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侵占热和的进程中,首先受到了辽西抗日义勇军的沉重打击。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里,北票的兰天林部、朝阳的刘振东部、喀左的李天德部和郭文连部、建平的高体乾部等抗日武装,如尖刀直插敌人心腹。朝阳县石明信沟人民屡遭洗劫英勇不屈,坚守故土不容侵犯直至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朝阳再度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战场。战斗在朝阳地区的党政军民与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进行了浴血奋战,为解放朝阳、解放全中国创造了不朽的英雄业绩。 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进程中,朝阳地区涌现出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出生于建平的陈镜湖,是从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时即已参加革命的早期员,曾任内蒙古特委书记等职,为抗日救国献身而被称为革命先驱。出生于朝阳县的赵尚志烈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优秀将领,他智勇杀敌,令敌闻风丧胆,名震四方,被誉为“北国雄狮”。出生于朝阳县的刘桂伍烈士,在西安事变中为抗日救国荣立“捉蒋”首功,后奋战抗日疆场壮烈牺牲,成为全国人民敬佩的英雄。此外,出生于朝阳县的孟广忠、出生于建平的张耀华、出生于凌源的马瑞馥、出生于喀左的莫德、杜根德、出生于北票的张振堂等革命先烈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英勇献身,他们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

朝阳的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民间性、民族性、民俗性、地方性的特点,形式纷繁,历史久远。

古老传统的泥塑、石刻、木雕艺术一直在朝阳流传,并有新的发展。民间艺术巧匠在复修佑顺寺、惠宁寺、天成观等工程中,显示了古老绝技,其雕刻之精胜过往昔。民间雕刻、泥塑既继承了民间传统,又增添了新的科学技法。

刺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朝阳民间刺绣,据考古发掘,于唐、辽、金已形成了独特风格。朝阳民间刺绣以服装、枕套、台布、门帘、鞋袜等日用品为主体,内容分为花、草、鱼、虫等门类,技法细密,色彩鲜艳,典丽端庄。 朝阳民间剪纸艺术发源于宋代。民间剪纸内容广泛,以民间剪纸艺人自选题材为主,以传统题材最有特色,历史传说、神话和戏曲剪纸也颇有佳作。朝阳的剪纸艺术融化“冀”、“鲁”简炼淳厚的韵味,又汇集江南明快、纤巧的情致,染上朝阳的山水风光,形成了独特风格。

朝阳的表演艺术不断发展。京剧于清朝末年传入朝阳地区;二人转艺术也于清末传入朝阳地区,成为朝阳地区主要的曲艺形式之一;朝阳的评剧艺术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话剧艺术于20世纪40年代传入朝阳地区。朝阳的传统戏曲有着广泛的影响。到60年代,朝阳的戏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辽西的山里红派。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成长起了山里红派作者群。在戏曲革新方面,遵循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突出了辽西山里红派的艺术特征,从剧作到演出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皮影戏源于冀中,在朝阳民间流传历史久远,形成音调高亢、柔美、风趣活泼的风格。如今的皮影扩大了幕面、改进了灯光,利用种种现代手段,把神话故事表演得异常精彩。 朝阳的民间文学底蕴丰厚。在多民族的朝阳,民间神话传说犹如绚丽的珍珠,让人挖掘不尽、采撷不完。这块浸透着古国文明的大地也哺育出了文坛上的几位杰出人物。1837年出生于北票下府的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著述了《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文史巨著,被称为“蒙古族的曹雪芹”。出生于凌源万元店的蒙古族风俗学家、思想家罗布桑却丹,于民国初年著作的《蒙古风俗鉴》被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1847年出生于建昌的画家张 晋,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国画,艺术造诣高深,流传很广。这三位名家被称为朝阳文坛“三杰”。在现代文坛上,以玛拉沁夫、胡景芳为代表的朝阳籍作家也占有一席之地

朝阳的风光名胜,如凤凰山、云蒙山、大黑山、青松岭、玄羊山、大凌河、小凌河、老哈河、温泉等。尤其是凤凰山,古称龙山或和龙山,别名丹风岭,主峰海拔666米,1600多年前的前燕在山上建龙翔寺,辽代建华严寺、云接寺,元代在主峰建灵霄塔被称为"天柱孤峰",列为兴中八景之一。山上有朝阳古洞,是个山高林密,风光秀丽的游览胜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