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质石灰土 362 磷质石灰土又称鸟粪土,指发育于热带珊瑚岛上珊瑚砂母质的土壤。属岩成土。曾称磷黑土,俗称鸟粪土。 目录磷质石灰土形态特征磷质石灰土造价信息磷质石灰土分类磷质石灰土简介磷质石灰土常见问题磷质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一)分类系统
中国地域辽阔,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母质、气候、生物等)差异很大,加上农业历史悠久,人类耕作活动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深刻,因此土壤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和生产特性也各不相同。为了因土利用改良,必须在系统认识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区分,这就是土壤分类。人们一般把土壤区分为沙土、壤土和粘土,这在生产上有一定意义,因为它们的生产性能常有很大差别。例如,沙土好耕好耙,但漏水漏肥;粘土比较保水保肥,供肥性也比较好,但一般难耕难耙,适耕期短;壤土则兼有两者的优点。但是这种分类只是从土壤颗粒大小及其组成比例来划分的,也就是说只是土壤的质地分级,它并不能全面地阐明土壤的性质。例如,中国南方和北方都有沙土,但两地的沙土因为所处地区的生物气候条件不同,成土过程的特点和化学性质常有很大差别,壤土和粘土同样也是如此。
怎样全面系统地认识土壤呢?就是要把土壤的属性与土壤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结合起来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或近似的土壤,分别列为各个分类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这样可以正确反映不同土壤之间,以及土壤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它们的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为因土制宜合理利用土壤、改造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提供依据。这就是土壤分类的目的。
1土壤分类的过去和现在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6000 多年前就开始耕垦土壤,认识鉴别土壤的历史是悠久的。远在4100 多年前的夏朝,禹王治水13 年,治水治到哪里,生产就发展到哪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重视认识土壤,鉴别土壤种类。据《禹贡》记载,当时就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全国九州1的土壤分为壤、黄壤、白壤、黑坟、白坟、赤植垆、坟垆、涂泥及青黎等9 类,并根据肥力的高低,把土壤分为三等九级。按土壤肥力的等级安排农业生产,并制定了适当的田赋(当时称为“贡”,即土地税)。这种土壤分类显然是世界上土壤分类最早的尝试。3100 年前的周朝,国家着重于农业建设,因此对土壤问题很为重视。《周礼》在《禹贡》土壤分类的基础上,把全国土壤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大类,强调根据土宜播种九谷(即黍、稷、稗、稻、麻、大麻、小麦、大豆和小豆)。春秋战国时代的《管子·地员篇》,强调“草土之道,各有其造”,对于土壤的区分更为详细。将九州之土分为18 类,每类又分五级,即所谓“九州之土凡九十物”。
尽管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命名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土壤利用和发展生产出发,以“土宜”为基础,以土壤肥力、性态特征和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它是中国古代从群众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的土壤分类,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有些概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是从群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此后劳动人民在长期__的生产实践中,对识土、辨土又有新的经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致使古代就开始的土壤分类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在本世纪30 年代,才着手进行土壤调查与分类工作。半个世纪来,土壤分类工作不断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不到20 年的那一个时期,主要采用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当时从事土壤分类研究的人员少,设备简陋,工作条件差,但是由于土壤工作者的努力,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在水稻土分类研究方面,中国土壤工作者早在30 年代,就划出了水稻土的特有土层,并从化学性质否定了国外“水稻灰壤”的说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八九年,主要采用苏联土壤分类系统。那一时期,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土壤工作人员增加,设备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大规模开展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土壤调查制图工作,土壤分类也得到了发展。
1958 年全国开始首次土壤普查,在摸清土壤底细的基础上,总结农民群众土壤分类和命名的经验,对耕作土壤分类原则及肥力演变规律,进行了广泛研究。60 年代初期和70 年代后期,为规划农业生产,各地相继开展了农业区划,土壤工作者配合这一工作,进行了土壤调查和土壤分类的研究,特别是1978 年以来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加强了土壤基层分类的研究。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土壤分类系统。在1978 年中国土壤学会召开的土壤分类学术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共划分46 个土类,并概括为11 个土纲,这是多年来土壤分类研究成果的初步整理。
2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类和土纲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本书只就土壤高级分类单元中的土类和土纲,对全国土壤进行简要的介绍。
什么叫“土类”呢?它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或耕作制度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例如江南的红壤,是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土壤,地下水位低(不参与成土过程),风化程度比较强烈,含赤铁矿多,故土壤染成红色,呈强酸性反应。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棕壤及温带草原植被下形成的栗钙土,都属于土类。这几个土类,受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显著,有明显的地带性,一般称为“地带性土类”。另外,有的土壤尽管也受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但是由于受水文条件影响很突出,从而形成潮土、沼泽土、盐土和碱土;或者受母质条件的影响很突出,从而形成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和磷质石灰土;或者受人为耕作活动影响很突出,从而形成水稻土和灌淤土。这些土壤类型也属于土类,称为“非地带性土类”。
什么叫“土纲”呢?它是根据土壤形成过程的共性归纳出来的。我们平常说“南方十一省召开红壤会议”,这里所说的“红壤”,实际上不是红壤一个土类,而是包括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和燥红土等土类在内,是广义的红壤,也有人说是“大红壤”,在分类上叫“红壤土纲”。这几个土类形成__过程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富铝化”作用,所以也叫“富铝土纲”。关于“富铝化”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土壤风化强烈,淋溶也强烈,三氧化二铝在土壤中相对富集,或者说是相对增多了。全国40 多个土类共归纳为富铝土(红壤)、淋溶土(棕壤)、半淋溶土(褐土)、钙层土、石膏-盐层土(漠土)、盐成土(盐碱土)、岩性土、半水成土、水成土、水稻土和高山土等11 个土纲(表l)。
(二)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图1)。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
表1 中国土壤分类简表(土纲和土类)
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
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
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图2)。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图3 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从图4 中便可一目了然。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图5),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2)自太行山横穿华北平原直到海边,依次在山地分布着粗骨褐土及淋溶褐土,冲积扇分布着褐土和潮褐土,平原分布着潮土和沼泽化潮土(夹有盐化潮土和碱化潮土),滨海平原分布着潮土及滨海盐土(图7)。这是褐土地带大地形影响土壤地域性分布的例子。作为地带性土壤的褐土,只分布于山地和冲积扇。广大的华北平原及滨海平原,由于地形变化而引起地下水位、水质变化,而为非地带性土壤——潮土和滨海盐土所分布。
(3)大兴安岭东部属于暗棕壤地带,但暗棕壤一般只见于海拔400 米以上的山地。在海拔400 米以下的各级阶地上却分布着白浆土、黑土和沼泽土。其中,三级阶地(海拔约38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上沙下粘的黄土状沉积物,生长疏林草甸植被,形成白浆土;二级阶地(海拔约320 米)至一级阶地(海拔约300 米),在质地均一的黄土状沉积物上,生长密集的草甸植被,形成黑土;河漫滩(海拔约280~30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河流近代沉积物,地下水埋深在旱季只有50 厘米上下,在雨季则被水淹,生长苔草、小叶樟等草本植物,形成沼泽土。各个土类之间又常有过渡性亚类(如白浆化暗棕壤、沼泽化黑土等)。
(4)前面列举的3 个例子,都位于东部季风区域。而西北干旱区域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新疆焉耆盆地,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只有50 毫米,地带性土类为棕漠土。但它只见于海拔1700 米以下的冲积扇上部。这里地下水埋藏很深,不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而冲积扇的中、下部,地下水埋深仅2~3 米,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加上具有灌溉条件,土壤为灌淤白土和灌淤潮土所代替。在扇形地的前缘或河畔,地下水埋深只1~3 米,其矿化度约1~3 克/升,土壤为盐化林灌草甸土(曾称胡杨林土,或吐加衣土)。在三角洲和滨湖地段,地下水埋深1~2 米,其矿化度由5~10 克/升、10~30 克/升逐渐增加到30 克/升以上,相应分布着草甸盐土、盐土和滨湖盐土。土壤的地域分布,除可受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外,也可受特殊成土母岩(或母质)的影响。四川盆地的黄壤与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的紫色土成为组合;广西丘陵的红壤与石灰岩母质发育的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成为组合,就是由于特殊的成土母岩延缓了成土过程的缘故。
以上所举的4 个例子都是大地形或中地形所引起土壤组合的变化。土壤分布同时也受小地形的影响,而呈现微域分布的特点,这在盐碱土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大家知道盐碱土有“大中洼”和“洼中高”的分布规律。就是说,从大地形看,盐碱土分布在洼地;从小地形着,它分布在洼地的高起部分。
4耕作土壤分布的几种形式
耕作土壤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最深刻,反映在土壤分布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1)同心圆式分布。耕作土壤的肥力与距村庄和城镇的远近有关系,一般以村庄或城镇为中心,距离中心越近越肥,越远越瘦,形状好像同心圆。这种分布形式叫做同心圆式分布。同心圆的大小与村庄城镇的大小成正相关,村前的半圆略大于村后的半圆。耕作土壤同心圆式分布特点的形成,主要是近田施肥较多,耕作比较精细,故熟化程度较高,因此多高肥类型土壤;而远田则相反。目前,有些村庄为了均衡增产,正在改变远田少施肥的状况,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同心圆的分布特点。
(2)阶梯式分布。山岭和丘陵有一定坡度,水土易于流失,垦殖时,一般都修筑梯田,以保持水土。梯田是阶梯式耕地的统称,可分为水平梯田(简称梯田)和非水平梯田(也称梯地)。修筑水平梯田较修筑梯地费工,但保持水土的作用更大。中国劳动人民修筑梯田已有几千年历史。南方红壤和黄壤山区,到处可以见到层层梯田,有的梯田宽仅数米,而长达数十米甚至百米,也有的梯田小到几十块田才有一亩。
耕作土壤的阶梯式分布,表现在土壤肥力上一般是低处比高处肥沃。这是由于在串灌情况下,灌溉水和雨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将高田的一部分养分和粘粒带到低田的缘故。为此,必须采取改串灌为沟灌、高田适当多施肥料等措施。
(3)棋盘式分布。平原地区的耕作土壤在小农经济时期分布比较零乱,但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统一规划,平整土地,出现了棋盘式的分布。棋盘式分布的特点是,河流道路和排灌沟渠统一规划,沟、渠、路、林配套,耕地成方,地面平整,肥力比较均匀。沟洼填平以后,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耕作土壤还有通过挖低垫高形成的“框式”、“垛式”等分布形式。各种不同的分布形式,是在不同的耕作影响下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迅速发展,耕作土壤的分布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金银岛位于中国西沙群岛永乐群岛中,在永乐环礁西端,距甘泉岛约7海里。
该岛四周有沙洲和出水礁石。岛周围高,中间低,中部原是干涸之泻湖。有井数口,水带泥味,可饮用。岛南己疏浚一航道,可通小船。
岛上树木茂盛,普遍有草海桐林,断续有麻枫桐林,成片海岸桐林生长在硬盘磷质石灰土上,北岸有水芫花岩生植被。鸟类繁多,鸟粪资源丰富。
西部有海南渔民挖的水井和种植的红厚壳树(海棠树)。有神庙一座,东西各有石碑一方。
金银岛为中国固有领土,行政上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管辖。
金银岛(Jinyin Dao)在北纬16°27′,东经111°3l′,位于甘泉岛西南约7海里,在永乐环礁之西端。
岛长1275米,宽560米,最高处达8米,面积036平方公里。
岛周有沙洲和出水礁石。岛的周围高,中间低,中部原是干涸之泻湖。有井数口,水带泥味,可饮用。岛南己疏浚一航道,可通小船。
岛上树木茂盛,普遍有草海桐林,断续有麻枫桐林,成片海岸桐林生长在硬盘磷质石灰土上,北岸有水芫花岩生植被。鸟类繁多,鸟粪资源丰富。
西部有海南渔民挖的水井和种植的红厚壳树(海棠树),有神庙一座,东西各有石碑一方。
金银岛长约l275米,宽560米,四周沙堤比中部要高2米,中部洼地形成潟湖,有井数口,水可饮用。沙堤带以东端为广大,且呈尖咀状向东伸延。
金银岛实为一小环礁西面礁盘上的一个沙岛,在岛东南有两个小沙洲, 西南有3个小沙洲。这个小环礁中部有一浅湖,隔浅湖, 东北面礁盘上还有四个沙洲。浅湖并不象羚羊礁那样呈封闭状态,而是有缺在西南面,缺口可入小舟及帆船。低潮时,礁盘水浅,人们可以行走其间。大潮时沙洲每被淹没,因而树木不生,只长耐咸水草。
西沙群岛景点:
盘石屿
盘石屿位于中国西沙群岛永乐群岛中,在华光礁以南7海里、中建岛东北305海里处。
珊瑚环礁内合围封闭潟湖,礁盘长约68公里,宽约35公里,环礁西北有一座沙洲,面积04平方公里。台风大潮时常被海水淹没。
甘泉岛
甘泉岛位于中国西沙群岛永乐环礁上,在珊瑚岛西南2海里处。甘泉岛为西沙群岛中,露出海面时间最晚的岛屿。中国渔民也称该岛为“圆峙”、“圆岛”,因岛上有甘泉井水而著名。甘泉岛为中国固有领土,行政上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管辖。
岛上土壤主要是硬盘磷质石灰土,中部有石质粗骨磷质石灰土。白避霜花不多,草海桐丛生,沙堤上有海岸桐林,且有水质较佳之饮用水井。岛西北有中国渔民建造的珊瑚石庙。1974年3月在岛之西北部发现一处唐宋时期的居住遗址。
鸭公岛
鸭公岛位于中国西沙群岛永乐群岛北部,在全富岛东南1海里处。该岛处于全富岛所在礁盘与银屿所在礁盘之间的“银屿门”的通路上,岛由礁石构成,岛中有一个随海潮涨落的小湖。
全富岛
全富岛位于中国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北缘,因岛区水产丰富而得名。这里珊瑚礁区生物种类丰富,浅水造礁珊瑚一项,即有56种之多。银白色的沙滩,如琉璃般的蓝色海水,是摄影爱好者的最佳拍摄地。
东岛
东岛,位于中国西沙群岛东部的宣德群岛东岛环礁中,在永兴岛东南约50公里,是西沙群岛中面积第二大岛。
该岛呈长方形,岛周围有沙堤环绕,岛中部地势低洼。面积17平方公里。该岛是上升礁和珊瑚贝壳沙体复合组成的岛屿。
经过疏浚航道,在岛西侧建有码头。中国海军守备队在岛上驻防。属于热带海洋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是中国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
中建岛
中建岛位位于西沙群岛的最西最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岛被珊瑚、贝壳和白沙覆盖,原无植被。70年代种植了椰子树、枇杷树等。
石岛
石岛也叫蚱蜢岛,位于永兴岛东北07公里,与永兴岛同基于一梨形礁盘上。面积约008平方公里,海拔13米,为南海诸岛中地势最高的岛。因累累岩石裸露得名。是西沙群岛中除永兴岛、七连屿外,普通人可以到达的岛屿。
永乐群岛
永乐群岛是中国西沙群岛西部岛群,位于永兴岛西南约40海里处,又称西侧群岛、西八岛。主要由甘泉岛、珊瑚岛、森屏滩、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金银岛、中建岛、华光礁、盘石屿、北礁等岛、礁、滩组成。前六者均在同一个巨大的弧形礁盘上,名为永乐环礁。
为了纪念郑和船队在南海诸岛的活动,中国政府在1947年公布西沙群岛西面的一群岛屿为“永乐群岛”,东面的一群岛屿为“宣德群岛”。将南沙群岛中的一个群礁,为“郑和群礁”。
玉琢礁
玉琢礁位于两沙宣得群岛东南边,和华光礁、盘石屿三足鼎立,礁盘广大,没有岛屿和沙洲发育。环礁内浅湖水深在40米以内,环礁外侧是深海,礁盘上下水深相差上千米。此地盛产马鲛鱼,也被叫作“钱筐”。
西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宣德群岛、永乐群岛、华光礁、东岛、中建岛等构成,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另有10多个暗礁暗滩。
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西沙群岛中的珊瑚岛自1956年起由南越西贡政权占领,1974年1月17日越军又占领了甘泉岛和金银岛。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战随即爆发,中国军队收复了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等三岛,越军被驱逐出整个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中有人居住的岛礁有:①宣德群岛里的永兴岛-石岛、赵述岛;②永乐群岛里的晋卿岛、鸭公岛、银屿、羚羊礁有渔民常住,珊瑚岛、琛航岛、金银岛有驻军;③其它的岛礁里,东岛和中建岛有驻军。
西沙群岛(又名:宝石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海南岛东南方,北纬15°40'-17°10',东经111°-113°,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澜港都是330公里。
西沙群岛,中国历史上也叫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西沙群岛宝石岛,国际上称为帕拉塞尔群岛(Paracel Islands),越南称为黄沙群岛。西沙群岛北起北礁,南到中建岛,东到东岛(辽岛),位于南海的中北部,由宣德群岛、永乐群岛和东岛、中建岛等岛礁组成,海域总面积为31700平方公里。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以永兴岛为例,极端高温349℃,极端低温155℃,年平均气温26至28℃,年降水量1800毫米以上。西沙群岛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1]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7—8个,台风雨约占雨量65%左右。年平均风速53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2%,6~9月达85%,此时湿度大,温度高、闷热难耐。海面少雾。海流受季风影响,夏流东北,冬流西南,东部又有北风南流的逆风“冲流”。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为268℃,6月最高29℃,1月最低24℃。西沙群岛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海域宽阔,岛礁星罗棋布,海产十分丰富,珍贵品种较多,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渔民来岛捕捞作业。
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旧唐书》记载从唐朝起,中国政府开始正式管理海南岛以南海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早在隋代,中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僧义净亦由此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这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以永兴岛为例,极端高温349℃,极端低温153℃,年平均气温265℃。年降雨量1505毫米。西沙群岛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西沙群岛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海域宽阔,岛礁星罗棋布,海产十分丰富,珍贵品种较多,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渔民来岛捕捞作业。
西沙群岛虽然全年如夏,但极端最高气温并不高。根据近3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显示,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每年只有4天。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7℃,比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外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低。如果以极端最高气温≥38℃作为酷暑的标准的话,那么西沙无酷暑,这是出乎人们意料的。虽然全年各月岛上的平均相对湿度都在80%以上,体感潮湿,但气温变化比较平稳,月平均气温都在24℃~29℃之间,不像内陆地区冬夏差别很大,所以并无酷暑。西沙群岛最热的时候是在每年的6-8月,这时的月平均气温在29℃左右。而每年的12~2月份是西沙群岛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月平均最低气温在22℃。
西沙群岛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7~8个,台风雨约占雨量65%左右。年平均风速53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2%,6~9月达84%,此时湿度大,温度高、闷热难耐。海面少雾。海流受季风影响,夏流东北,冬流西南,东部又有北风南流的逆风“冲流”。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为268℃,6月最高29℃,1月最低24℃。
西沙群岛的岛屿上鸟粪沉积,通过富磷过程增加土壤养分。
沙洲随着珊瑚礁的生长在不断扩大延伸中,
土壤逐渐脱盐,形成硬磐磷质石灰土,适合植物生长。岛上植被通常为灌丛,主要是银毛树和草海桐。比较大的岛屿如东岛和永兴岛上有高大的乔木,如白避霜花树。
西沙群岛上栖息着鸟类40多种,常见的有鲣鸟、乌燕鸥、黑枕燕鸥、大凤头燕鸥和暗缘乡眼等。海鸟成千上万终日盘旋飞翔,千鸣万啭,自成奇观,素称"鸟的天堂"。红脚鲣鸟在世界上第二大的繁殖种群就分布在西沙群岛的第二大岛东岛上,这也是它们在太平洋西部最大的繁殖种群。
西沙群岛是我国主要热带渔场,那里有珊瑚鱼类和大洋性鱼类400余种,是捕捞金枪鱼、马鲛鱼、红鱼、鲣鱼、飞鱼、鲨鱼、石斑鱼的重要渔场。海产品主要有海龟、海参、珍珠、贝类、鲍鱼、渔藻等几十种。比较名贵的有海龟之王的棱皮龟,海参之王的梅花参,世界最著名的珍珠--南珠、宝贝、麒麟等十几种。
邻近海域可能有石油及天然气等资源。西沙群岛 上栖息着鸟类40多种,常见的有鲣鸟、乌燕鸥、黑枕燕鸥、大凤头燕鸥和暗缘乡眼等。在整个树林的上层及其上空,海鸟成千上万终日盘旋飞翔,千鸣万啭,自成奇观,素称"鸟的天堂"。更有趣的是鲣鸟,它会在大海中给渔船导航,白天渔民根据鲣鸟集结和寻食方向,驾船扬帆前去撒网西沙群岛捕鱼,傍晚跟随它们飞回的路线,把渔船从茫茫大海驶往附近的海岛停泊。渔民们称鲣鸟为"导航鸟"。
西沙群岛是我国主要热带渔场,那里有珊瑚鱼类和大洋性鱼类400余种,是捕捞金枪鱼、马鲛鱼、红鱼、鲣鱼、飞鱼、鲨鱼、石斑鱼的重要渔场。海产品主要有海龟、海参、珍珠、贝类、鲍鱼、渔藻等几十种。比较名贵的有海龟之王的棱皮龟,海参之王的梅花参,世界最著名的珍珠--南珠、宝贝、麒麟等十几种。
2006年,建设包括1100瓦太阳能发电和1200瓦风电组成的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2008年,购置了两台太阳能电瓶车。
2009年,中国海南省财政投资建设“西沙永兴岛风光混合发电系统”,根据规划设计,一期工程将由250千瓦风力发电、100千瓦太阳能发电组成风和光互补混合发电系统,二、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后,系统总装机规模将达3000千瓦。此次先期建成并投入运行的100千瓦太阳能发电装置,由600块太阳电池组成的阵列以及蓄电池、逆变器、控制器等组成,而混合发电系统中的250千瓦的风力发电装置也将于近期建成。
旅游开放
2012年4月4日消息,国家旅游局透露,西沙群岛旅游即将对普通游客开放。从2011年开始,海南旅游部门就开始着手进行西沙旅游的发展规划了。但是,在2012年4月5日,国家旅游局表示未发布开放西沙旅游信息。
海南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邓小刚:规划正在做,具体的方案也正在做,希望年内能够开通到西沙的海洋旅游。第一步先开放西沙的旅游,第二部开发海南岛近海无居民岛屿的旅游。
目前,赴西沙旅游的航线已经确定,即由海口、三亚至西沙北礁及附近岛屿,由“椰香公主号”游轮执行此航段。
永兴岛是我国最大的珊瑚岛
珊瑚礁、珊瑚岛,是一种由珊瑚虫遗骸自然形成的物体。珊瑚虫是一种细小的腔肠动物。珊瑚幼虫随水漂浮到一粒沙、一块礁石或一只贝壳上,都可以固定下来,不断生长,形成群体。这样,即使虫体死亡了,它的群体骨骼就成为一块松疏的生物岩体,叫做珊瑚礁。
珊瑚礁是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的一种石灰质岩礁。主要由造礁珊瑚所分泌的石灰性物质和遗骸长期积聚而成。珊瑚礁构成的岛屿,或在珊瑚礁上形成的沙岛叫珊瑚岛。南海上除了高尖石为火山顶残留小岛礁外,几乎都是珊瑚礁或珊瑚岛。这种岛一般地面低平、多沙,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
南海中我国最大的珊瑚岛是永兴岛(YǒngXing Dǎo),在北纬16°50′,东经112°20′。位于西沙群岛的宣德群岛,西北距海南岛榆林港约182海里,是南海诸岛交通枢纽,也是海南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行政中心。1959年3月成立中共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工委,1969年成立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国务院1981年10月22 日批准在永兴岛设立西沙群岛的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相当于县级),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海南行政区政府直接领导。现隶属海南省。
永兴岛东西长1950米,南北宽1350米,面积1.85平方公里。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岛上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约5米。以西南沙堤最高,达8.5 米。岛上有厚层普通磷质石灰土和硬盘磷质石灰土,有的硬盘被掘而发育成耕种磷质石灰土。历代大陆渔民到南海捕鱼,多由广东、海南出发,先到永兴岛集中,再分赴各岛捞捕鱼、虾、海参、公螺等。
在这个珊瑚岛上热带植物茂密,因此有林岛之称。盛产麻枫桐和三亚树,有连片的麻枫桐(白避霜花)和草海桐灌木丛。农产有高粱、玉米和白菜、萝卜、辣椒等,岛上有常住居民,建国以来,永兴岛人民大力种植树木、瓜果和杂粮。还建设了卫生、交通、码头、邮电、气象站、水产收购站和百货公司等。井水可供洗涤物品,不宜饮食,但筑有地下水池,水可供食用。岛西南原有清代我国渔民建“孤鬼庙”一座,已毁。1946年中国海军竖立的“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石尚存。
1935年称茂林岛,1947年和1983年我国政府更名为永兴岛,是为纪念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该岛的军舰“永兴号”而命名的。我国渔民向称猫注、吧注或猫岛。有些外文图书称为Woody Island。均指永兴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