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什么是棕色石灰土

周敏

棕色石灰土 584 又称褐色石灰土。石灰(岩)土之一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较为低矮的石灰岩山丘区,以中国广西西北部及北部石山地区面积较大,常见于山麓坡地或微呈起伏的山间谷地。 目录棕色石灰土简述棕色石灰土

三明市场地土类别

三明市场地土类别分为20个。

1、根据相关资料显:红壤

2、粗骨性红壤

3、黄红壤

4、暗红壤

5、水化红壤

6、红土

7、黄壤

8、粗骨性黄壤

9、表潜黄壤

10、黄泥土

11、山地黄棕壤

12、山地草甸土

13、酸性紫色土

14、紫泥土

15、黑色石灰性土

16、棕色石灰土

17、石灰性土

18、潮土

19、沙土

20、水稻土。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哪些

5%灰土(混合料)灰土含量(如是5%,就是005)最大干密度

石灰(岩)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碳酸岩类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多为粘质,土壤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土体与基岩面过渡清晰。

石灰(岩)土土类划分4个亚类,本区均有分布。红色石灰土亚类多发育于厚层石灰岩古老风化壳,是风化淋溶最强、脱钙作用最深的石灰(岩)土,土体无石灰反应,酸碱度中性。

扩展资料:

石灰(岩)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碳酸岩类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多为粘质,土壤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土体与基岩面过渡清晰。石灰(岩)土土类划分4个亚类,本区均有分布。红色石灰土亚类多发育于厚层石灰岩古老风化壳,是风化淋溶最强、脱钙作用最深的石灰(岩)土,土体无石灰反应,酸碱度中性;

黑色石灰土亚类是零星分布于岩溶区的岩隙与峰丛间的A-R型土壤,黑色腐殖质层厚20-40cm,有机质含量5-7%,脱钙程度低,土体有石灰反应,微碱性;棕色石灰土亚类性状介于前二者之间,无或弱石灰反应;石灰土亚类分布于海拔800m以上山区,常与黄棕壤或黄壤交错分布,土体有黄化特征,中性反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灰土

石灰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蕨类植物

玉龙蕨

<!--enpcontent-->

属于鳞毛蕨科,拉丁学名Sorolepidium glaciale Christ。�

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叶柄和叶轴表面都布满覆瓦状鳞片。鳞片棕色,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 ,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无盖。

主要生长在高山冻荒漠带,常见于冰川边缘或雪线附近,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暖季(7~8月)地表解冻后可短期迅速生长。�

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三省区毗邻的高山上,零星分布。为中国特产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华水韭

<!--enpcontent-->

属于水韭科水韭属,拉丁学名Isoetes sinensis。

多年生沼泽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呈2~3瓣。向上丛生着多数为轴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长15~30厘米,宽1~2毫米。孢子囊椭圆形,长约9毫米,直径约3毫米,具白色膜质盖。大孢子囊常生于外围叶片基的向轴面,内有少数白色粒状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于内部叶片基部的向轴面,内有多数灰色粉末状的两面形小孢子。�

适于温和湿润,春夏多雨,冬季晴朗较寒冷的亚热带气候。主要生长在浅水池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6~65。 孢子期为5月下旬至10月末。

分布于江苏南京,安微休宁、屯溪和当涂,浙江杭州、诸暨、建德及丽水等地。水韭属是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残遗属,有重要科研价值。

光叶蕨

<!--enpcontent-->

属于蹄盖蕨科,拉丁学名Cystoathyrium chinense。

多年生草木,植株高约40厘米。根状茎粗短。叶密生,叶柄短,基部有褐棕形小鳞片。叶片长30~35厘米,宽5~8厘米,披针形,向两端渐变狭,二回羽裂,羽片30对左右,近对生。孢子卵圆形,不透明,表面被刺状纹饰。�

分布区属四川盆地西缘,“华西雨屋”的中心地带,气候终年潮湿多雾,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为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pH值45~55。多生长于阴坡林下,晚春发叶,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为中国特产种,仅分布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数量极为稀少。

被子植物

革苞菊

<!--enpcontent-->

属于菊科,拉丁学名Tugarinovia mongolica。

多年生草本。根顶部包被多层棉毛状枯叶柄纤维,无地上茎。叶基生,莲座状,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15厘米,羽状浅裂至深裂或全裂。雌雄异株。雄株头状花序较小,小花的花冠为管状,白色5裂,花药粉红色或淡紫色,基部有丝状长尾;雌株头状花序较大,小花花冠也为管状,白色5裂,有退化雄蕊5枚。被果长圆形,长8~10毫米,密被长柔毛米。

为强旱生植物,主要见于荒漠草原或荒漠地带,分布区年降水量80~250毫米。常生于海拔1000~1200米的石质残丘顶部或砾石质坡地,可形成局部的小形群落。花果期5~6月。

仅分布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布部、巴彦淖尔盟北部、伊克昭盟西部及与蒙古毗邻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带。为内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特有种,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长蕊木兰

<!--enpcontent-->

属于木兰科,拉丁学名Alcimandra cathcartii。

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60厘米。叶革质,长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纯白色,长55~6厘米,宽2~25厘米,无托叶痕,气味芳香。

生长于海拨1200~24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偏阳性树种,多生长在山地上部东南坡或山脊上,幼树需要在全光照下生长。土壤要求为酸性,有机质含量高。花期5月,果期9~10月。

零星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及西藏墨脱。为木兰科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价值。树干通直,木材优良,花美观而芳香,为产区的稀珍造林树种,也可作城乡庭园绿化树种。

藤 枣

<!--enpcontent-->

别名苦枣,属于防己科,拉丁学名Eleutharrhena macrocarpa。

木质藤本。嫩枝稍有柔毛。叶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95~22厘米。雄花序有花1~3枚,簇生状,着生落叶腋部,花瓣、雄蕊都为6枚。果序着生于无叶的老枝上着,核果椭圆形,成熟时橙红色,长25~3厘米,直径17~25厘米。种子椭圆形,长15~17厘米。

为低山沟植物,生于海拔620米低山沟谷季节雨林边缘。土壤为紫色砂岩形成的黄壤,有机质层厚。果期2~3月。

目前仅见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个体极少,经调查只见到唯一结果的一株,在中国属独属独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萼翅藤

<!--enpcontent-->

属于使君子科,拉丁学名Calycopteris floribunda。

常绿蔓生大藤木,高5~10米,最长20米,茎的直径5~10厘米。茎皮灰白色,枝纤细,密被柔毛。叶对生,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5~12厘米。总状花序腋生或集生枝顶,形成大型聚伞状花序;花小,苞片卵形或椭圆形,密被柔毛;雄蕊10,2轮排列;子房1室,胚珠3,悬垂。假翅果被柔毛,长约8毫米,具5棱,宿存萼片5,增大为翅状,长10~14毫米,被毛。

生长于气温较高、雨量丰沛、干湿季明显的亚洲热带山地。土壤为砖红壤,pH值45~55。花期3~4月,果期6~8月。

在中国仅发现于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霸后山海拔300~650米处。缅甸、印度和新加坡也有分布。其在中国的分布,有力地说明中国云南西部属于热带北缘气候,有重要科研价值。叶可用作强壮药和去毒药,果可制兴奋剂。

膝柄木

<!--enpcontent-->

属于卫矛科,拉丁学名Bhesa sinica。

半常绿乔木,高13米,胸径60厘米。树皮黄褐色,有发达的板状根。叶薄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9~17厘米,叶脉线密成格状。总状花序生于枝梢叶腋,长 2~3厘米,花淡白色,花瓣5瓣,长圆形着生于花盘外围;雄蕊5枚;子房球形,顶端具有一丛长毛。蒴果长卵圆形,长25~28厘米。种子1枚,长约2厘米,种皮黑褐色有光泽,假种皮为肉质,全部或近全部包着种子,黄褐色。

近年发现的热带树种。生长于距海岸不远海拔约50米的丘陵坡地上。与其伴生的主要植物有豹皮樟、潺搞木姜子、红枝薄桃和山小桔等。露出地面的板根,能萌发出新植株。

仅分布于广西合浦,产地仅发现一株大树,很少开花结实,林下未见幼树。也是该属分布的最北端,对研究中国植物区系有重要科学意义。�

珙 桐

<!--enpcontent-->

别名水梨子、鸽子树,属于蓝果树科,拉丁学名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深灰色,常呈薄片脱落。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常密集于幼枝顶端,宽卵形或近圆形。花杂性,由多数雄花与1雌花或1两性花组成近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着生于幼枝顶端,雌花或两性花生于花序的顶端,雄花环绕于周围。花序基部有膜质近于长卵圆形的花瓣状苞片2~3枚,几乎与叶大小相等,但稍窄一些,初为淡绿色,继变乳白色,最后变淡而脱落,远看像白鸽,故有“中国鸽子树”之称。核果长卵圆形,倒卵圆形或椭圆形,紫绿色并有斑点。

生于海拔1250~2200米处的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混交林中,偶有小片纯林。分布区的气候冬冷夏凉,多雾多雨。土壤为山地黄壤或黄棕壤,PH值45~60。在土层疏松、团粒结构好、枯枝落叶层厚的地方生长较好。果期在10月份。

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系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也是全世界闻名的观赏植物。因花的形态有别于本科其它各属,有些学者主张另立珙桐科。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也日趋缩小,有待加强保护。

--------------------------------------------------------------------------------

-- 作者:缠来禅去

-- 发布时间:2005-2-19 14:12:10

--

建议管理员应该给楼主颁个奖!

--------------------------------------------------------------------------------

-- 作者:唐朝

-- 发布时间:2005-2-19 14:12:50

--

狭叶坡垒

<!--enpcontent-->

属于龙脑香料,拉丁学名Hopea chinensis。

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75厘米。树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呈块状剥落。叶近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0~20厘米,花瓣5枚,淡红色,长约2厘米,雄蕊15枚,排成2轮。坚果卵圆形,长约18厘米,基部具5枚宿存萼片,其中2枚增大成翅状。

生长于海拔470~700米的山谷、沟边和山坡下部的季节性雨林中,气候夏热冬暖,高温多雨。适于湿润肥沃的酸性土壤。为耐阴偏阳树种,幼苗、幼树期能耐蔽荫,随后逐渐喜光。

分布区极为狭窄,仅产广西十万大山,是中国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特有珍贵树种。材质坚硬,耐腐力极强,有“万年木”之称,可作军工、车船、机械和高级家具等用材。

望天树

<!--enpcontent-->

属于龙脑香科,拉丁学名Parashorea chinensis。

常绿大乔木,树高40~50米,最高可达80米,胸径达15~3米。树干通直,枝下高多在30米以上。大树具板根。树皮褐色或深褐色,上部纵裂,下部呈块状或不规则剥落。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6~2厘米。花序腋生和顶生,穗状、总状或圆锥状,被柔毛,花瓣5枚,黄白色,上有10~14条细纵纹,雄蕊12~15,两轮排列。坚果卵状椭圆形,先端尖,长22~28厘米,直径11~15厘米,密被白色柔毛。

生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向南开口的河谷地区,海拔350~1100米,全年高温、高湿、静风、无霜,干湿季交替明显,土壤属于发育在紫色砂岩、砂页岩或石灰岩母质上的赤红壤、砂壤及石灰土。在湿润的沟谷、坡脚台地上,常组成单种的季节性雨林;在云南常见伴生林。5~6月开花,8~10月为果熟期。

分布于云南南部、东南部及广西西部。树干高大而通直,材质佳,加工性能良好,是热带地区优良的用材树种,同时对研究中国的热带植物区系有重要意义。

普陀鹅耳枥

<!--enpcontent-->

属于桦木科,拉丁学名Carpinus putoensis。

落叶乔木,高达13米,胸径70厘米。树皮灰白色,光滑,小枝灰褐色,疏被长柔毛。叶厚纸质,卵形或宽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5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着生于1年的枝上,长25~35厘米,下垂。果序长4~8厘米,直径4~5厘米。小坚果卵圆形,长5~6毫米。�

生长于海拔240的陵上坡林缘。由于受海洋气候影响,湿度较大,全年冬暖夏凉。土壤为红壤,pH值55~57,土层较厚,肥力较高。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特性。雄、雌花于4月上旬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

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岛佛顶山。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在保存物种和自然景观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掌叶木

<!--enpcontent-->

属于无患子科,拉丁学名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落叶乔木,高达13~15米。树皮黄白色,呈薄片状脱落。小枝黄褐色,有散生皮孔。掌状复叶对生,叶柄长4~11厘米,小叶通常5枚,纸质。花小,至白色,两性。花梗、萼片外密被黄白色棕点,蒴果梨形,红褐色,连柄长22~32厘米,直径5~12毫米。种子卵圆形,黑色,有光泽,有2重假种皮。种子含油脂。

生长于海拔500~900米的中亚热带林中或林缘。土壤主要为石灰岩上发育的薄层黑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PH值65~75。大多生于石灰岩石山的石沟、洞穴、学习漏斗及缝隙等处,根系露出岩石表面,沿着岩石的节理、石隙间延伸生长,以适应水肥分散的喀斯特生境。萌发性强,通常在树干基部或树桩上萌发许多幼枝。喜光,在林内弱光下生长不如林缘或林内空旷处。3月底至5月初开花。10月果熟。

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的石灰岩山地。种子可榨油,也可供食用等。

异形玉叶金花

<!--enpcontent-->

属于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拉丁Mussaenda anomala Li。

攀援灌木。小枝灰褐色,皮孔明显。叶对生,薄纸质,椭圆形,长13~17厘米。聚伞花序顶生,长约6厘米,萼片扩大成花瓣状,白色,花冠通常5裂,裂片长约3毫米。浆果长6~10毫米,直径4~8毫米

主要生长在山谷土壤湿润、但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所在地年平均温17℃,年雨量度1800毫米左右。土壤为黄壤,pH值45~55。樊援在中下层乔木树干之上,密茂的森林或灌丛中都比较少见。

仅见于广西大瑶山。1936年在广西瑶山首次采得标本,但近几年多次去大瑶山调查采集都没再找到。本种是中国玉叶金花属中极少见的种类,形态特殊,有重要科研价值。

天目铁木

<!--enpcontent-->

属于桦木科,拉丁学名Ostrya rehderiana。

落叶乔木,高21米,胸径达1米。树皮深褐色,纵裂。一年生小枝灰褐色,有毛。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5~10厘米,宽24~4厘米,叶缘具不规则的锐齿。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多为3个簇生,雌花序单生。果序长35~5厘米,总梗长15~2厘米。小坚果红褐色,有细纵肋。�

生长于海拔170米的山麓林缘或林旁,土壤为红壤,pH植47~53。伴生植物主要有马尾松、青冈、苦槠、黄檀等。雄花序7月显露,翌年4月开放;雌花序随当年生枝伸展而出,4月中旬叶全展,9月中旬果熟,11月中旬落叶。�

仅分布于浙渐西天目山,目前仅存5株。天目铁木不仅是中国特有种,而且是该属分布于中国东部的唯一种,具重要研究价值。

坡 垒

<!--enpcontent-->

属于龙脑香料,拉丁学名Hopea hainanensis Merr。

常绿乔木,高25~30米,胸径60~85厘米。树皮黑褐色,有浅纵裂。小枝和花序上密生着柔毛。叶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5~205厘米。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小,偏生于花序分枝的一侧,花瓣5枚,雄蕊15枚,排成2轮,子房近圆柱形,花柱基部膨大。坚果卵圆形,为增大宿萼的基部所包围,其中2枚萼片扩大成翅状,倒披针形,长约7厘米,有纵脉7~9条。

生于海拔400~800米山区的沟岭、溪旁和东南坡上。要求炎热、静风、湿润的生长环境,土壤主要为在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山地砖红壤和赤红壤。坡垒较耐荫,林冠下天然更新良好。成年林木8~9月开花,翌年3~4月果熟。

零星分布于海南局部山区。现存大树只有数百余株。是海南热带沟谷雨林的代表和特有种,有较高科研价值。木材坚韧耐久,特别耐水渍,不受虫蛀,为海南树种之冠,适作特种工业、工艺及硬木家具等用。目前已列为禁伐树种进行保护,并有小面积试种,生长良好。

合柱金莲木

<!--enpcontent-->

又名辛木,属于金莲木科,拉丁学名Sinia rhodoleuca。

落叶小灌木,直立,高08~15米。茎不分枝或近顶部分枝。叶互生,狭披针形或狭椭圆形,边缘有密而细的腺状锯齿,两面无毛。花序顶生,狭圆锥状,长6~10厘米,花萼边缘具腺毛,花瓣5枚,白色,椭圆形,退化雄蕊白色,排成3轮。蒴果卵球形,长约5毫米,熟时3片裂。种子小,椭圆形,长仅17毫米。

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亚热带低山和中山上,呈片状分布于密林或疏林下。土壤为山地红壤和谷底冲积土,腐殖质层厚。为林下阴生植物,叶片质薄,不耐强光和干旱,尤以山谷涧边水分经常充足的沙土最为适宜。植株虽然矮小,但根茎很发达,呈匍匐横走状,纵横交错,根茎能不断长出新的植株,所以通常呈小片分散状分布。4月底至6月上旬开花,9至10月果熟。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局部山区,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

伯乐树

<!--enpcontent-->

又名种萼木,属于柏乐树科,拉丁学名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

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约60厘米。小枝有心脏形叶痕。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0~80厘米,小叶长圆形、窄卵形或窄倒卵形,下面有锈色柔毛。花为两性,白色,直径约4厘米,雄蕊棒状,子房狭卵圆形,3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近球形,成熟时棕色,长2~4厘米,木质。种子近球形,橙红色。�

生长于亚热带低山至中山地带,海拔500~2 000米湿润的沟谷、溪旁坡地。土壤属红壤类中的黄红壤,呈酸性pH值45~60,肥力较高。常散生于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为中性偏阳树种,幼树耐阴。深根性,抗风力较强,稍能耐寒,但不耐高温。分布区东部的伯乐树于3月中旬冬芽开始膨大,4月上旬展叶;花于4月下旬开放,5~6月为盛花期;果实于 10月成熟。�

星散分布于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湖北。为中国特有的古老残遗种,有重要科研价值。木材硬度适中,不翘裂,色纹美观,是优良的家具及工艺用材。�

--------------------------------------------------------------------------------

-- 作者:唐朝

-- 发布时间:2005-2-19 14:16:37

--

裸子植物

长白松

<!--enpcontent-->

别名美人松,属于松科,拉丁学名Pinus sylvestris。

常绿乔木,高25~32米,胸径25~100厘米。下部树皮淡黄褐色至暗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鳞片;中上部树皮淡褐到金,裂成薄鳞片状脱落。针叶2针一束,较粗硬,稍扭曲,微扁。雌球花暗紫红色,幼果淡褐色,有梗,下垂。 球果锥状卵圆形,长4~5厘米,直径3~45厘米,成熟时淡褐灰色。种子长卵圆形或倒卵圆形,微扁,灰褐色至灰黑色。�

适于生长在气候温凉,湿度大,积雪时间长的寒温带山地。土壤为发育在火山灰土上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腐殖质含量少,保水性能低而透水性能强,pH值47~62。为喜光的阳性树种,根系深长,可耐一定干旱,在海拔较低的地带常组成小块纯林,在海拔1300米以上常与红松等树种组成混交林。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球果翌年8 月中旬成熟,结实间隔期3~5年。�

天然分布区很狭窄,只见于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北坡。为较好的造林树种,树态美观,又适作城市绿化树。

银 杏

<!--enpcontent-->

别名白果,属于银杏科,拉丁学名Ginkgo biloba。

落叶大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4米。树皮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5枚成簇生状。叶形状似扇,两面均为淡绿色。雌雄异株,偶见同株,花球状,雌球花有长梗。种子卵圆形或近球形,长25~35厘米,直径15~2厘米。假种皮肉质,被白粉,成熟时淡或橙。

适于生长在水热条件比交优越的亚热带季风区。土壤为黄壤或黄棕壤,pH值5~6。一般4月上旬至中旬开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种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叶。寿命长,中国有树龄3000年以上的古树,雌株一般20年左右开始结实,500年生的大树 仍能正常结实。�

是银杏科唯一现存的种类,被称为植物界中的“大熊猫”、“活化石”。野生状态的银杏仅见于浙江天目山,零散分布于海拔300~1100米的阔叶林内和山谷中。又是珍贵的用材和观赏树种,叶、种子还可作药用。�

银 杉

<!--enpcontent-->

别名衫公子,属于松科,拉丁学名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常绿乔木,高达24米,胸径40~85米。树皮为暗灰色,并龟裂成不规则的薄片,叶螺旋状排列,辐射散生,在小枝上排列紧密呈簇生状,线形。雌雄同株。球果卵圆形,淡褐色或绿褐色。种子暗绿色。

生长于海拔940~1870米针阔叶混交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常萌发于陡坡山脊、孤立的石山顶部或悬崖绝壁缝隙中。其胚胎发育与松属植物相似。

中国特有孑遗种。分布于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多见于海拔940~1870米地带。银杉的花粉曾在欧亚大陆第三纪沉积物中被发现,有重要研究价值。树形古雅美丽,可供观赏。

资源冷杉

<!--enpcontent-->

属于松科,拉丁学名Abies ziyuanensis。

常绿乔木,高20~25米,胸径40~90厘米。树皮灰白色,片状开裂。叶在小枝上面向外向上伸展或不规则两列,下面的叶呈梳状,线形,长2~48厘米,宽3~35毫米,树脂道边生。球果椭圆状圆柱形,长10~11厘米 ,直径42~45厘米,成熟时暗绿褐色。种子倒三角状椭圆形,长约1厘米,淡褐色,种翅倒三角形,淡紫黑灰色。�

分布区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凉冬寒,雨量充沛, 雪期及冰冻期较长,终年多云雾,日照少。土壤为酸性黄棕壤,pH值45~5。散生于海拔1500~1850米的针、阔混交林中,树冠高耸于阔叶林层之上,幼树耐阴,大树需要一定的光照,花期4~5月,球果10成熟。结实有间隔期。�

仅分布于广西东北部资源县和湖南西南部的两个县。植株较少,又多属老龄林木,亟待采取保护措施。

苏铁属

<!--enpcontent-->

苏铁属植物均为常绿棕榈状木本植物。茎干圆柱形,由宿存的叶柄基部所包围。叶羽状,叶螺旋状排列,长达05~24米,厚革质而坚硬,羽片条形,长达18厘米,边缘显著反卷。花顶生,雌雄异株,雄球花长圆柱形,雌球花略呈扁球形,花期6~8月份。种子卵形微扁,多为红色,长2~4厘米。

苏铁属为喜光植物,好生于温暖、干燥及通风良好之处。不耐寒,生长缓慢。土壤以肥沃、微酸性的沙质土壤为宜。种子成熟期为10月份。

红豆杉属

<!--enpcontent-->

红豆杉属植物均为常绿乔木或灌木,雌雄异株、异花授粉。球花小,单生于叶腋内,早春开放。雄球花为具柄、基部有鳞片的头状花序,有雄蕊6~14,盾状,每一雄蕊有花药4~9个;雌球花有一顶生的胚珠,基部托以盘状珠托,下部有苞片数枚。种子坚果状,球形,着生于红色肉质杯状假种皮中,当年成熟。

为典型的阴性树种。常处于林冠下乔木第二、三层,散生,基本无纯林存在,也极少团块分布。只在排水良好的酸性灰棕壤、黄壤、黄棕壤上良好生长,苗喜荫、忌晒。其种子种皮厚,处于深休眠状态,自然状态下经两冬一夏才能萌发,天然更新能力弱。从红豆杉植物体内提取的紫杉醇及其衍生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抗癌药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红豆杉属植物全世界有11 种,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至热带地区。中国有4种1变种:东北红豆杉、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 、中国红豆杉、南方红豆杉。

中国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又称观音杉。高达30米,干径达1米。树皮红褐色,长条裂。种子扁卵圆形或倒卵圆形,杯状假种皮红色。性喜生长于气候较温暖多雨地方。

中国特有种。分布较广,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等地。华中区多见于1000米以上的山地上部未干扰环境中。华南、西南区多见于1500~3000米的山地落叶阔叶林中。相对集中分布于横断山区和四川盆地周边山地。木材耐腐,可供土木工程用材;还可供园林绿化用;种子含油率达60%。。

南方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又称美丽红豆杉,为红豆杉属植物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枝垂软、皮红褐、叶子狭长。树姿古朴端庄,因而又被称为“美丽红豆杉”,是一种优美的常绿观果树种。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南岭山脉山区及河南、陕西(秦岭)、甘肃、台湾等省的山地或溪谷。资源储量相对较其它各种红豆杉大。由于其材质坚硬,水湿不腐,是工程优良用材。木质细腻,心材紫红色,也是高级家具和工艺品的特种用材。武夷山区一些树庄中,常有树龄较长的南方红豆杉树,树高十数米、树干要数人才能合抱

东北红豆杉

(Taxus cuspidate)别名紫杉。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1米,树冠阔卵形或倒卵形,雄株树冠较狭而雌株则较开展。产于吉林辽宁东部长白山区林中。阴性树,生长迟缓。浅根性,侧根发达,喜生于富含有机质之潮润土壤中,性耐寒冷,在空气湿度较高处生长良好。木材致密坚硬,材质耐朽,美丽芳香,不易翘裂,是优良建筑用材。

云南红豆杉

(Taxus yunnanensis)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雌雄异株。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和四川西南部,多见于海拔2000米~3500米的杂木林中。其材质优良,可用于建筑、家具、器具等,其提取物紫杉醇有抗癌作用。

西藏红豆杉

(Taxus WallichiannZuc )又称喜马拉雅红豆杉,是西藏特有树种。常绿小乔木和灌木,具开展或向上伸展的枝条。 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吉隆等地和邻近的云南部分地区。生于海拔 2500~3400米的云南铁杉、乔松、高山栎类林中。西藏红豆杉是中国分布区最小,也是资源蕴藏量最小的种类,但资源基本未遭破坏。

百山祖冷杉

<!--enpcontent-->

属于松科,拉丁学名Abies Beshanzuensis。

常绿乔木,高可达17米,胸径80厘米。枝轮生。叶螺旋状排列,线形,先端有凹缺,上面亮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幼树极耐荫。结实周期2至5年,5月开花,11月球果成熟。

为近年来在中国东部中亚热带首次发现的冷杉属植物,中国特有古老残遗植物,仅分布于浙江南部百山祖南坡海拔1700米的林中。对研究植物区系和气候变迁有重要意义。

水 松

<!--enpcontent-->

属于杉科,拉丁学名Glyptostrobus pensilis。

半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60~120厘米。树皮褐色或灰褐色,裂成不规则条片,内皮淡红褐色。枝稀疏平展,上部枝斜伸。叶为鳞形、线状钻形或线形,在宿枝上的叶十分小,为鳞形。种鳞木质,扁平,倒卵形,背面接近上部边缘有6~9个微反曲的三角状尖齿,近中部有1反曲的尖头。种子下部有膜质长翅。

适于生长在

石灰土的特征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表331规定,当路基填料的cbr值达不到表列的要求时,可掺石灰或其它稳定材料处理。

黑色腐殖质层厚20-40cm,有机质含量5-7%,脱钙程度低,土体有石灰反应,微碱性;棕色石灰土亚类性状介于前二者之间,无或弱石灰反应;石灰土亚类分布于海拔800m以上山区,常与黄棕壤或黄壤交错分布,土体有黄化特征,中性反应。

石灰(岩)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碳酸岩类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多为粘质,土壤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土体与基岩面过渡清晰。

石灰(岩)土土类划分4个亚类,本区均有分布。红色石灰土亚类多发育于厚层石灰岩古老风化壳,是风化淋溶最强、脱钙作用最深的石灰(岩)土,土体无石灰反应,酸碱度中性;黑色石灰土亚类是零星分布于岩溶区的岩隙与峰丛间的A-R型土壤。

红色钙质泥岩是古溶蚀残余成土作用的产物再固结形成的

221 风化成土速率慢,土壤侵蚀速率快

碳酸盐岩的风化成土过程首先是碳酸盐岩的化学溶蚀过程,通过对典型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及上覆土壤的矿物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发育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与下伏基岩具有继承性的演化关系(王世杰等,1999)。亦即碳酸盐岩风化成土的快慢除与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成正比之外,还与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含量的高低成正比。据已有研究资料表明,广西碳酸盐岩的溶蚀,形成1m厚的土层需要25万~85万a(袁道先等,1988;王世杰等,1999);贵州碳酸盐岩溶蚀风化形成1m厚的土层需要63万~788万a。若取石灰土的容重为17t/m3,则黔桂地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速率为68~021g/m2·a。而根据流经贵州、广西主要岩溶区河流的悬移质估算的土壤侵蚀模数为56~129t/km2·a(何腾兵,2000)。即土壤侵蚀量是岩石风化成土量的几十至几百倍。为此在评价岩溶区土壤侵蚀对土地危害程度时,不能仅从河流悬移质的多少来衡量(以水利部给出的判断土壤侵蚀强弱划分等级看,岩溶石山地区的土壤侵蚀很轻微)(卢耀如等,1996),而应从土壤侵蚀量与碳酸盐岩的风化成土速率和允许侵蚀量的对比中来认识岩溶山区土壤侵蚀对土地的危害性。土壤是陆地表层系统的基础,在岩溶生态系统中,维系土壤的总量平衡或增长是缓减其脆弱性的关键因素(万国江,1999)。

222 土壤有机碳易于积累,而营养元素供给速率慢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与积累是土壤发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土壤腐殖质的来源则是通过植物的新陈代谢及枯枝落叶分解和重新合成。对西南岩溶地区枯枝落叶的化学组分的测定可知,同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石灰土中的CaO含量要比酸性土中的高3倍,而SiO2含量则仅为酸性土上的1/3~1/5。富钙的枯枝落叶和富钙的土壤环境使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特征也具有富钙性和其他相应的特征。与同纬度地带性土壤相比,石灰土的有机质含量高,根据贵州省的土壤调查统计(贵州省土壤普查办公室,1994):黑色石灰土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5425%;棕色石灰土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3478%;石灰土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3193%;红色石灰土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3444%;比对应的红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721%)、黄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945%)高(表2-6)。具有土壤特征的有机质是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可分为3大类:富里酸、胡敏酸和胡敏素。土壤腐殖质的类型划分与组成比例对植物养分的供给和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易淑棨等,1993)。

表2-6 贵州石灰土与同纬度黄壤、红壤有机质含量的对比(wB/%)

富里酸的分子小,分子量为670~1450,分散性强,即使有钙离子存在也不絮凝,放射性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富里酸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为200~630a;富里酸含有较多的羧基,能离解出较多的氢离子,呈强酸性反应,对岩石、矿物有强的破坏能力,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富里酸结合的营养元素容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释放,供给植物生长所需,但它与铁、铝、铜、锌形成的络合物在中性或碱性的条件下产生沉淀。

胡敏酸分子大,分子量为890~2770,与钙、镁、铁、铝等形成的盐难溶于水,胡敏酸在土壤中存留的时间为780~3000a,它对土壤的物理性质的塑造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土壤离子态养分保蓄的能力较强。

胡敏素是土壤腐殖质中最不活跃的部分,它与土壤粘土矿物牢固结合,并可能含有未经充分腐殖化的植物残体,存储有相当多的N、P、S和其他元素,因此是土壤中极其缓慢地供给植物养分的仓库。

土壤腐殖质是亲水胶体,有很强的吸水力,其最大吸水量可达500%。

新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为47~9a,植物残体中易分解的部分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仅025a。

石灰土中腐殖质的组成特征是:胡敏酸在土壤腐殖质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富里酸,与同纬度黄壤、黄棕壤腐殖质相比,其胡敏酸/富里酸的比值较高(表2-7)。这是因为石灰土中的胡敏酸与钙结合生成不易分解的胡敏酸钙;而黄壤、黄棕壤中的腐殖质中的胡敏酸主要与R2O3结合,形成活性胡敏酸(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8)。因此,石灰土具有高的有机碳积累,但营养成分的供给速率偏低。

表2-7 石灰土土壤腐殖质的组成与同纬度黄壤、黄棕壤的对比

223 营养元素供给的不平衡性

影响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的因子主要是土壤母质(徐尚平等,2000)。岩溶地区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形态、迁移及生物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富钙、镁的岩溶地球化学背景制约。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无论是白云岩、还是石灰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其土壤中的MgO与CaO接近,与母岩中钙、镁含量的比例不成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与钙相比,镁的风化产物除了可生成镁的氢氧化物、氧化物外,还能生成次生的粘土矿物。而据已有的研究表明,石灰岩中主要含云母类矿物,云母类矿物在分解过程中主要形成含镁的蛭石、伊利石及蒙脱石等粘土矿物(Spring A,1993;顾新运等,1963)。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石灰土的分析表明,石灰土中钙主要以交换态形式为主,而且具有表聚性,这表明土壤中钙活跃的迁移状态和生物作用,而镁虽然交换态形式也是其迁移的主要形态,但其比例很小,且与有机质结合时也以紧结态形式为主,因而镁在土壤中相对积累(表2-8)。钙在石灰土中有很高的活度。从配位体的稳定性看,虽然钙、镁有机配合物的稳定性常数低于Fe/Al/Cu/Zn/Mn的,但当土壤中水溶态、交换态的钙含量较高时,尤其在pH值接近中性或中性以上时,钙表现出较强的与其他离子竞争有机配位体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其营养微量金属元素的迁移和植物有效性(杨继镐等,1995)。有资料表明在石灰土演化过程中随土壤中的钙、镁含量的降低,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其土壤环境中微量元素Mn、Cu、Co、Mo的有效率显著提高(杨继镐等,1995),Zn元素的有效率变化不大(图2-6)。王景华(1987)在研究海南岛7种成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中化学元素含量时,发现Zn、Cu、Cd 3种元素在石灰土中的含量最高(图2-7)。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调查研究结果也显示Zn元素在石灰土中的平均含量,在所有的土壤类型中也是处于最高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990)。滕永忠(1996)对桂林岩溶试验场石灰土研究的结果显示,土壤中的锌总量为164~285mg/kg,这高于全国土壤中锌的平均含量(742mg/kg)和红壤锌的含量(801mg/kg),并以晶形铁结合态、碳酸盐岩结合态、紧结态有机态形式存在,其锌的主要迁移形态交换态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即碱性环境制约了锌的有效性。

图2-6 不同石灰土中微量元素的有效率动态

图2-7 海南岛7种成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对比

表2-8 桂林岩溶实验场石灰土中钙、镁存在的形态及所占的比例(wB/%)

224 石灰土粘重,在有机质含量较低时团粒结构性差

由于碳酸盐岩多形成于洁净的海洋环境(刘志礼,1990),使与碳酸盐岩同时沉降的“杂质”多为细小的尘埃或胶体物质,因而现代岩溶作用中,碳酸盐岩风化溶蚀存留的成土酸不溶物多为粘土成分,这或许就是石灰土质地粘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石灰土<005mm的粘粒成分达8946%~9681%,<0001mm的粘粒成分达4749%~4972%(贵州省土壤普查办公室,1994)(图2-8)。质地粘重的土壤对土壤许多性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图2-8 石灰土的颗粒组成及与红壤的对比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它是指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势为-021MPa)与凋萎点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为-15MPa)之间的差值;凋萎点以下的土壤水分为无效水。在土壤水分中,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称为土壤速效水,它是田间持水量与毛细管水断裂量(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明显降低)之间的差值;毛管水断裂量与凋萎点土壤含水量的差值为土壤迟效水〔图2-9(a)〕。随土壤质地由砂变粘,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点土壤含水量随之增高,但增高的比例不同。粘土的田间持水量虽高,但凋萎点土壤含水量也高,所以在相同条件下,壤土的抗旱能力最强(易淑棨等,1993;黄昌勇,2000)〔图2-9(b)〕。

土壤物理结构:由于粘粒具有很大的表面积,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容易形成粘团,粘团在有机质较丰富时,稳定性好,粉粒、砂粒可以通过粘团和有机质团聚在一起形成团粒。团粒结构良好的土壤,其蓄水、透水、通气性能良好,且土壤微生物活性强,有效养分供应较多。但缺乏团粒结构的粘土,团粒结构不稳定,分散的粘粒随水流会使土壤孔隙堵塞,极大地降低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这种土壤在干时硬结,湿时泥泞,很不利于耕作。而且在降雨稍多时即沿地表流走,造成水土流失,而土壤内部却不能吸足水分,在天晴时又会很快发生干旱。

图2-9 不同质地土壤有效水含量

225 石灰土是偏碱性土,具有高的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

土壤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CEC),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决定了土壤可能提供的速效养分容量和土壤保肥能力的大小。阳离子交换量大的土壤能保持较多的速效养分。交换性阳离子的种类可分为两类:一是盐基离子,如Ca2+、Mg2+、K+、Na+、等;二是H+和致酸离子,如Al3+、Fe3+等在水溶液中能水解出H+,使土壤呈酸性。土壤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率称为土壤的盐基饱和度(BSP),盐基饱和度与土壤酸度呈负相关,土壤盐基饱和度愈大,土壤酸度愈小,pH值愈高;盐基饱和度愈小,土壤酸度愈大,pH值愈低。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取决于土壤负电荷量的大小。由于石灰土为质地细的黏性土壤,矿质胶体多;同时,石灰土的pH值多为大于6的偏碱性土壤(图2-10),当土壤pH值大于6时,土壤环境中的蒙脱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晶格表面的-OH群开始解离H+,增加土壤负电荷量和阳离子的交换量。因此石灰土具有高的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表2-9),在盐基离子中Ca2+占据了90%以上。

表2-9 广西石灰土的钙镁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与地带性土壤的对比

图2-10 广西土壤pH值分布(a)与碳酸盐岩分布(b)对比图

226 石灰土的分布与演化

由于石灰土具有显著的岩性特征,因而石灰土在分类上被划为初育土,其发生系列为:黑色石灰土,剖面特征为A-R或A-C型,有机质含量高,颜色为黑色、深棕色;当土层增厚,B层发育,土体颜色呈棕色到棕时,即发育为棕色石灰土、石灰土;如土体进一步受到淋溶,并有弱的富铝化作用,土体呈红色,则演化成红色石灰土。

石灰土的空间分布特征:黑色石灰土多分布于较高的山峰上部的溶裂隙、溶洼、溶盆及凹洼处,土被斑块小,零星分布,土层很薄,常10~30cm;棕色石灰土、石灰土分布位于黑色石灰土的下方,常出露在坡脚、洼地、平缓的山间谷地中,多为农用地,在土壤剖面中常见铁锰胶膜;红色石灰土多分布于峰林平原区、谷地及剥蚀阶地面上,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烈,土壤剖面中常见铁锰结核,土层连续性好。

石灰土发育过程中的淋溶脱钙和复钙:发育初期的黑色石灰土位于较高的地貌部位,主要接受雨水的淋溶,因此在其向棕色、石灰土演化过程中,土壤以淋溶脱钙过程为主;而处于低洼峰林平原及槽谷区的红色石灰土常常受到高处流下的富含钙离子的水溶液或洞穴水浇灌,使土壤中的钙含量再次增加(表2-10)(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1990)。

表2-10 不同发育阶段石灰土的化学成分及与玄武岩发育的红壤、黄壤的对比(wB/%)

227 对石灰土资源有效利用的三点认识

遏制水土流失是保持土壤总量、提高土壤抗旱能力的关键。无论是增加石灰岩地区成土速率,还是降低石灰土的侵蚀速率,提高植被覆盖率都是行之有效的,因为植被的存在可以提高土壤环境中的CO2浓度、有机酸和土壤生物酶(尤其是碳酸酐酶)的浓度和活性,促进碳酸盐岩的侵蚀成土速率(易淑棨等,1993;Liu Zaihua,2001;曹建华等,2001)。同时水源林覆盖率的提高能增强岩溶表层带对水的调蓄功能,这不仅解决了缺水的岩溶石山区的人畜饮水困难,还能解决部分耕地的灌溉需要。

土壤有机质的保持和提高对土壤资源有重要意义。从上文论述的石灰土特征看,在自然状态条件,石灰土土层薄,但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有机质结构稳定、土壤肥力持久,团粒结构良好。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如果不关注石灰土的特征,导致石灰土有机质下降,石灰土的团粒结构失去稳定性,粘粒充填于土壤孔隙中,使土壤有效水分降低,抵御干旱的能力降低,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保持和提高石灰土有机质含量是使石灰土在利用过程中扬长避短的有效措施。

土壤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石灰土成土速率缓慢与在人类不合理的开垦下很容易使原本良好的土壤资源优势失去,这就决定了石灰土资源的脆弱性。为使石灰土资源能有效地发挥生态、经济效应,在岩溶石山地区,应从岩溶学、土壤学与植物学相互协调的角度进行生态经济规划。

桂林晚白垩世红色岩溶建造中的钙质泥岩与现代岩溶区分布的石灰土[18]比较的结果表明,两者在产状、分布及组分特征上具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5421 两者的产状、分布均具有分散、不连续的特点

石灰土:由于石灰土是在母岩溶余物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因此,土层浅薄,在地表常作不连续的分布(表512)。

钙质泥岩:主要在盆地及其周围的峰体中分散出露,已发现红色岩溶建造残存露头共344处。其中,90%以上露头面积小于05km2,最小的仅几至十余平方米。其残留形态多为脉状、斗状、盆状、柱状或囊状,有的构成山体的半边山峰或帽状峰顶[5]。

5422 两者的化学组分均以SiO2、Al2O3、Fe2O3为主

石灰土:在成土作用过程中,碳酸盐岩成分淋失的次序通常为[19]

Ca2+>Mg2+>K+≈Na+>SiO2

据此,尽管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红壤的形成以脱硅富铝化为特征,但在由碳酸盐岩溶蚀风化形成的石灰土中,硅与母岩相比反而是积累的。此外,还有Fe、Al、Mn的淋溶淀积。所以,SiO2、Al2O3、Fe2O3是石灰土的主要成分(表513)。

钙质泥岩:分析结果表明,也以SiO2、Al2O3、Fe2O3为主(表513)。

表513 石灰土和晚白垩世钙质泥岩的化学成分(wB/%)

5423 两者具有相同的粘土矿物组成

石灰土:不同类型的石灰土中有不同的粘土矿物组合(表514)。桂林附近岩溶区中分布的棕色—红色石灰土中的主要粘土矿物为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以及少量蒙脱石、蛭石等,其中,奇峰镇等地的高岭石、伊利石含量可分别达到44%~66%和27%~55%,蒙脱石约有10%[20]。

表514 石灰土的粘土矿物组成表

钙质泥岩:以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偶见赤铁矿[5]。与目前桂林岩溶区内分布的棕色—红色石灰土中的主要粘土矿物组成类似。

上述比较说明,桂林晚白垩世的红色钙质泥岩与石灰土的特征基本相同。因此,红色钙质泥岩的物质组成,实际上就是晚白垩世已经形成的石灰土,而且从钙质泥岩的颜色分布、粘土矿物组成等特征来看,这些古石灰土当时已演化到了以棕色石灰土为主。局部向红色石灰土发展的阶段。诚然,若仅从两者的化学组成上比较,钙质泥岩似乎与黑色石灰土更为接近。例如,它们都含有较多的CaO,较少的Fe2O3和Al2O3。然而,这只不过是成岩作用与成土作用殊途同归所产生的巧合,并不能反映两者具有相同的成因。红色石灰土处于碳酸盐岩风化成土演化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所遭受的化学淋溶作用还比较微弱,故其所含的CaO高,Fe2O3和Al2O3低是自然的。晚白垩世的红色钙质泥岩中常可见到粒序层、纹层和交错层理等各种静水或流水状态下形成的沉积结构构造,表明它们系由古棕色—红色石灰土经水流搬运或冲刷到一些低洼的积水环境(岩溶洼地、盆地等)中聚集,经后期压实、脱水等作用固结而成。由于流经碳酸盐岩的水从岩石中溶解r大量的Ca2+、Mg2+,当这些水冲刷或携带古棕色—红色石灰土汇入某一积(汇)水处后,其中的Ca2+、Mg2+不再流失,并由于有岩溶水终年不断地补充而发生过饱和沉淀,与古棕色—红色石灰土一起成岩。因此,红色钙质泥岩中Ca、Mg的含量自然较棕色—红色石灰上的高。目前中国南方用岩溶水灌溉的水田多呈石灰反应,且易发生板结的现象,也是由于上述原因所致,可视为例证。此外,由于石灰土的形成与演化是持续不断的,因此,在某一岩溶区中分布的石灰土就常是以一种为主,兼有别类。各类石灰土经水流搬运或冲刷到低地中聚集的结果,也是造成钙质泥岩中CaO含量高,Fe2O3和Al2O3含量低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晚白垩世的红色钙质泥岩与棕色—红色石灰土在分布及组分特征上基本相同,但结构构造和成岩度不同。这些异同说明,钙质泥岩的形成早期,也曾经历过碳酸盐岩的成土作用。由于其中发现有晚白垩世的轮藻、介形虫及植物孢粉化石等,加之目前所见露头中未见有保留碳酸盐岩原生沉积层理等交代成土作用的现象。因此,桂林晚白垩世的红色钙质泥岩主要为溶蚀残余成土作用所形成的古棕色—红色石灰土,经重新沉积—堆积后再固结而成。至于古溶蚀残余成土作用的发生时期,主要是在侏罗纪—白垩纪,特别是晚白垩世。其原因为桂林岩溶区中零星分布一些含晚三叠世孢粉组合的印支期岩溶建造(总出露面积不到1km2),主要由灰、灰绿色或灰黑色的溶积钙质泥岩、钙屑灰岩和钙砾岩组成,其化学成分也以SiO2、Al2O3、Fe2O3为主,一些露头中可见其被晚白垩世红色岩溶建造穿切现象。如果说这些灰绿、灰黑色的溶积钙质泥岩亦系古土壤重新沉积固结而成,其颜色及分布范围小的特点充其量只能说明当时只发育了黑色石灰土,成土作用处于初级阶段。侏罗纪与白垩纪期间石灰土的演化过程,目前还不很清楚,但由于在晚白垩世已演化到了棕-红色石灰土阶段,因此,用红色钙质泥岩中所包含的一些信息来恢复晚白垩世的古岩溶环境是比较可靠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