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钢(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官至内阁学士。精金石考证,善鉴定碑帖。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学欧阳询,隶书取法《史晨》、《韩仁》诸碑,为清代翁刘梁王四大书法家之一。
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就像炒得很高的庄家股、绿鸡蛋、野生甲鱼······价格越高,假的越多),价格越高赝品、仿品也越多!!!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藏。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藏。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后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而且他们当时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没有;后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所以说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假若只是收购贵的,即使身家亿万又能收购多少呢? 即使收购得起,能确保升值吗?更甚者,像股票一样,到了低谷时期,还可能贬值!!!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现在市面上很多都是行画和仿品等;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也曾经有人说我废话!除非你懒,光想吃现成的,不学无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即使是恒定不变的,给你鱼就好,你知道是好鱼坏鱼,还是有毒的鱼呢?给你渔,学会了,自己会捕鱼多好!管他好鱼坏鱼毒鱼!你都能分辨!
翁方纲推崇宋诗,提倡“肌理说”。“肌理说”与“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为清代前期诗歌理论的四大流派。翁方纲提出肌理说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翁方纲所提出的诗歌理论是肌理说。
翁方纲论诗的著作有《石洲诗话》,但他的基本见解,则见于专篇论文中。
他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_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
他说:“今人误执神韵,似涉空言,是以鄙人之见,欲以肌理之说实之,其实肌理亦即神韵也。”(《神韵论上》)“诗之坏于格调也,自明李、何辈误之也。李、何、王、李之徒,泥于格调而伪体出焉。非格调之病也,泥格调者病之也。”
意思:
千佛山正对着古老的济南城,人们都说舜帝曾在这里耕作。
晚秋之时,我登上这见证悠悠历史的千佛山作诗凭吊,山间的云雾与几案齐平,仿佛身在仙境。
北宋的曾巩曾在此作文纪念,文章流传久远。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那时佛教延续北朝时兴盛,人们纷纷在千佛山凿石雕刻,于是有了千佛的雕像。
站在千佛山遥望大明湖中的历下亭,山水相依,湖城互绕,美不胜收,日日夜夜都想依着栏杆欣赏这美景。
原诗:
千佛山
清代 翁方纲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
曾巩文传久,开皇像凿成。
历亭遥望处,寤寐倚栏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亦即翁方纲擢内阁学士的第二年,翁方纲出任山东学政。
在济南任职两年中, 翁方纲在任期间,未及半年,他的足迹就几乎遍及全省。特别在济南,他尽情地畅游在湖光泉韵之中,写下不少表现济南景物的清新自然的诗篇。他时而泛舟大时湖,时而游赏趵突泉,留下很多文化遗迹,曾写下很多关于济南景色的诗篇。
这首《千佛山》就是这时的创作。 登临千佛山之巅,使诗人为济南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所折服。千佛山相传为帝舜的躬耕所在,有北宋文学家曾巩的文章流传,并在隋朝凿成了千佛雕像。登临山上,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中,而在历下亭中遥望风光无限,使人日夜想念。
诗句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对千佛山的景仰与喜爱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翁方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