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基础建材 > 正文

什么是新编实用金属材料手册图书信息

周敏

版 次:1 页数:1164 装 帧:精装 开 本:64开 所属分类:图书 科技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T2M5是什么材料

T2紫铜板为国内牌号T2的纯铜轧制板材,相对应的美国牌号为C11000、日本牌号为C1100。T2紫铜棒的铜含量极高达到9990%以上,杂质总含量不大于01%。

紫铜外观呈紫红色,具有极高的导电、导热性,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易加工性。因此,根据不同的用途多被加工成板材、带材、箔材、管材、棒材、线材、盘条、异性铜材及铜铸件等。T2紫铜板就属于铜板材。铜板材又分为热轧板及冷轧板,热轧板的厚度一般在425mm,冷轧板厚度在02mm15mm之间,宽度2500mm,长度可达6000mm。紫铜板的厚度可达50mm。

紫铜的用途:紫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可以熔焊和钎焊。T1、T2紫铜主要用作导电、导热、耐腐蚀元器件,如电线、电缆、导电螺钉、壳体和各种导管等。T3紫铜主要用作结构材料使用,如制作电器开关、垫圈、铆钉、管嘴和各种导管等;也常用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导电元件。

我厂生产经营的紫铜板优势:高纯度,组织细密,含氧量极低。无气孔、疏松,导电性能极佳,电蚀出的模具表面精度高,经热处理工艺,电极无方向性,适合精打,细打,具有良好的热电道性、加工性、延展性、防蚀性及耐候性等。有良好的导电、导热、耐蚀和加工性能,可以焊接和钎焊,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热诚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来人来电咨询!

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如何检测请专业人士回答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的结构材料和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强度、韧性、硬度、弹性等机械性能。

如新型陶瓷材料,非晶态合金 (金属玻璃) 等。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其所具有的电、光、声、磁、热等功能和物理效应。近几年,世界上研究、发展的新材料主要有新金属材料,精细陶瓷和光纤等等。

扩展资料:

能源材料主要有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固体氧化物电池材料等。太阳能电池材料是新能源材料,IBM公司研制的多层复合太阳能电池,转换率高达40%。

氢是无污染、高效的理想能源,氢的利用关键是氢的储存与运输,美国能源部在全部氢能研究经费中,大约有50%用于储氢技术。

氢对一般材料会产生腐蚀,造成氢脆及其渗漏,在运输中也易爆炸,储氢材料的储氢方式是能与氢结合形成氢化物,当需要时加热放氢,放完后又可以继续充氢的材料。储氢材料多为金属化合物。如LaNi5H、Ti12Mn16H3等。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十分活跃,关键是电池材料,如固体电解质薄膜和电池阴极材料,还有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用的有机质子交换膜等。

常用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去哪查是什么手册吗

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检测:是指通过谱图对产品或样品的成分进行分析,对各个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成分分析主要用于对未知物及未知成分等进行分析,通过快速确定目标样品中的组成成分来鉴别材料的材质、原材料、助剂、特定成分及含量、异物等信息。

可按 GB、ASTM、ISO 等标准,承接各种材料和产品(金属、半导体、绝缘体、聚合物和生物材料)的性能检测,进行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组织结构分析、化学成分及元素价态分析、表面及微区的形貌、力学性质及物化性能、复杂体系样品的综合分析等数十项测试。

材料表面成分、结构测定与分析

测试项目:有机物分析

测试范围:反映材料的化学键信息,特别是有机物的官能团鉴定,液体的成分分析

测试项目:表面成分及化学态分析

测试范围:各种固体表面的元素成分、化学价态、分子结构分析和深度剖析

测试项目:样品成分分析

测试范围:各种固体材料的形貌分析、微区化学成分检测,样品成分的线分布和面分布分析

测试项目:微量元素成分分析

测试范围及服务项目:检测特殊元素在表面的聚集,表面改性,等离子表面处理

测试项目:样品相结构、表面应力分析

测试范围:粉末样品、固体样品的物相分析、微量相分析、薄膜分析、高温衍射、应力测量、晶粒度、晶胞参数等的测定

金相测定与分析

测试项目:线路板切片观察;膜层厚度;钢的渗碳层、渗硼层、氮化层、渗氮层氮化物检验、脱碳层测定、淬硬层深度测量

测试范围:晶粒度、相面积分数、涂层/镀层厚度测量、孔隙度评估、球墨铸铁中石墨的球状性、颗粒尺寸分析、铸造铝合金的枝晶臂间距,反射光观察,明、暗场、偏光、微分干涉分析研究,并采用M32镜头,对材料表面、断口进行观察、失效分析、研究和测量

测试项目: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测定;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黑色金属、不锈钢的组织测定;有色金属、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的实际晶粒度测定;产品焊接质量检查、焊缝组织观察

测试范围:晶粒度、相面积分数、涂层/镀层厚度测量、孔隙度评估、球墨铸铁中石墨的球状性、颗粒尺寸分析、铸造铝合金的枝晶臂间距,反射光观察,明、暗场、偏光、微分干涉分析研究,并采用M32镜头,对材料表面、断口进行观察、失效分析、研究和测量

测试项目:制样(普通合金钢;有色金属、PCB板电子产品;硬质合金、高速钢、陶瓷、玻璃等样品)

测试范围: 用于材料的精密切割、冷热镶嵌、磨光、抛光等,制得金相表面,并进行图像分析及图像处理,特别可用于线路板制样

测试项目:钢中非金属夹杂物;钢的实际晶粒度、显微组织测定;产品焊接质量检查

测试范围:大型金属材料产品零件的现场金相检验,产品焊接质量检查,采用数码技术,可直接获取微观,测量缺陷大小,同时可进行复性检验

材料形貌测定与分析

测试项目:样品涂层厚度、定性成分分析

测试范围:测量常见镀层、涂层厚度,并同时进行成分分析

测试项目:微米、纳米尺度观察表面三维形貌

测试范围:材料表面的微结构及形貌,可得到表面原子级分辨图像,测量对样品表面无特殊要求

测试项目:样品粗糙度、涂层厚度

测试范围:半导体器件、数据存储媒体、聚合物、金属、陶瓷、生物薄膜等各种基体材料表面镀层的形貌、台阶高度(薄膜的厚度)和粗糙度

测试项目:样品表面、断面微观形貌,涂层厚度

测试范围:各种固体材料的形貌分析、微区化学成分检测,样品成分的线分布和面分布分析

测试项目:样品颜色、色差

测试范围:采用内置CCD数码目标定位系统、投射、反射、前置或上置式测量方式对各种固体、液体材料进行快捷颜色鉴别、色彩品质控制及样品表面结构(镜面)对颜色影响分析

材料力学特性测定与分析

测试项目:软材料、薄膜(或镀膜、薄涂层)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应力应变测定(0~300mN)

测试范围:实时记录法向力、摩擦力、穿透深度、声发射信号,从而准确可靠地获得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研究薄膜与其它样品表面的摩擦、磨损行为

测试项目:显微硬度测定(10g~1000g)

测试范围:用于测定材料的显微硬度,特别是测定微小、薄型试验以及表面渗镀层等式样的表层硬度和硬化层深度,还可测定玻璃、陶瓷、玛瑙、宝石等脆性材料的显微硬度

测试项目:软材料、薄膜(或镀膜、薄涂层)材料与基底的结合力、摩擦磨损行为测定(10μN~1N)

测试范围:实时记录法向力、摩擦力、穿透深度、声发射信号,从而准确可靠地获得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研究薄膜与其它样品表面的摩擦、磨损行为

测试项目:涂镀层结合力、维氏硬度测定(1N~200N)

测试范围:实时记录法向力、摩擦力、穿透深度、声发射信号,从而准确可靠地获得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研究薄膜与其它样品表面的摩擦、磨损行为

测试项目:摩擦磨损性能测定

测试范围:用于薄膜或者基材对接触针或球的摩擦系数、磨损体积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

材料物理化学性能测定与分析

测试项目:加速腐蚀试验

测试范围:盐雾腐蚀实验箱针对各种材料的表面处理,包含涂料、电镀、无机及有机膜、阳极处理及防锈油等防腐蚀处理后,测试制品的耐腐蚀性

测试项目:样品的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曲线、阻抗谱、腐蚀速率等

测试范围:计时电流、计时电位、计时电量、控制电位电量、循环伏安、线扫伏安恒电位交流阻抗、恒电流交流阻抗、单频交流阻抗、杂化交流阻抗腐蚀行为图,腐蚀电位,循环动电流,循环极化电阻,恒电位,动电位,恒电流,动电流

金属材料热处理手册

常用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去查国家GB标准,如金属材料,具体不太记住了,需得上班去看看

不过,我可以告诉一些:普通碳钢、马氏体不锈钢的热膨胀系数为101,奥氏体不锈钢为16,单位计不住了,但有个简单的说法告诉:普通碳钢1米1度1丝,即1米的钢温度升高1℃放大001mm,而不锈钢为0016mm

1) 热处理 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以下简称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 整体热处理 对工件整体进行穿透加热的热处理。

3) 化学热处理 将工件置于适当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其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

4) 化合物层 化学热处理、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时在工件表面形成的化合物层。

5) 扩散层 化学热处理时工件化合物层之下的渗层和化学气相沉积时化合物溶解并进行扩散的内层,统称扩散层。

6) 表面热处理 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7) 局部热处理 仅对工件的某一部位或几个部位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8) 预备热处理 为调整原始组织,以保证工件最终热处理或(和)切削加工质量,预先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9) 真空热处理 在低于110^5Pa (通常是10^-1-10^-3Pa) 的环境中加热的热处理工艺。

10) 光亮热处理 工件在热处理过程中基本不氧化,表面保持光亮的热处理。

11) 磁场热处理 为改善某些铁磁性材料的磁性能而在磁场中进行的热处理。

12) 可控气氛热处理 为达到无氧化、无脱碳或按要求增碳,在成分可控的炉气中进行的热处理。

13) 保护气氛热处理 在工件表面不氧化的气氛或惰性气体中进行的热处理。

14) 离子轰击热处理 在低于110^5Pa (通常是10^-1-10^-3Pa)的特定气氛中利用工件(阴极)和阳极之间等离子体辉光放电进行的热处理。

15) 流态床热处理 工件在由气流和悬浮其中的固体粉粒构成的流态层中进行的热处理。

16) 高能束热处理 利用激光、电子束、等离子弧、感应涡流或火焰等高功率密度能源加热工件的热处理工艺总称。

17) 稳定化处理 为使工件在长期服役的条件下形状和尺寸变化能够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热处理。

18) 形变热处理 将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结合,以提高工件力学性能的复合工艺。

19) 复合热处理 将多种热处理工艺合理组合,以便更有效地改善工件使用性能的复合工艺。

20) 修复热处理 指对长期运行后的热处理件(工件)在尚未发生不可恢复的损伤之前,通过一定的热处理工艺,使其组织结构得以改善,使用性能或(和)几何尺寸得以恢复,服役寿命得以延长的热处理技术。

21) 清洁热处理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之一的清洁热处理主要包括少、无污染,少、无氧化与节能的热处理技术。它反映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2) 热处理工艺周期 通过加热、保温、冷却,完成一种热处理工艺过程的周期。

23) 加热制度 对一个工艺周期内工件或加热介质在加热阶段温度变化的规定。

24) 预热 为减少畸变,避免开裂,在工件加热至最终温度前进行的一次或数次阶段性保温的过程。

25) 加热速度 在给定温度区间单位时间内工件或介质温度的平均增值。

26) 差温加热 有自的地在工件中产生温度梯度的加热。

27) 纵向移动加热 工件在热源内纵向连续移动或热源沿工件纵向连续移动进行的加热。

28) 旋转加热 工件在热源内(外)旋转进行的加热。

29) 保温 工件或加热介质在工艺规定温度下恒温保持一定时间的操作。恒温保持的时间和温度分别称保温时间和保温温度。

30) 有效厚度 工件各部位壁厚不同时,如按某处壁厚确定加热时间即可保证热处理质量,则该处的壁厚称为工件的有效厚度。

31) 奥氏体化 工件加热至Ac3或Ac1以上,以全部或部分获得奥氏体组织的操作称为奥氏体化。工件进行奥氏体化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分别称为奥氏体化温度和奥氏体化时间。

32) 可控气氛 成分可控、具有氧化-还原、增碳-脱碳效果控制的炉中气体混合物。其中包括放热式气氛、吸热式气氛、放热-吸热式气氛、有机液体裂解气氛、氨基气氛、氨制备气氛、木炭制备气氛和氢气等。

33) 吸热式气氛 将气体燃料和空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于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吸热反应裂解生成的气氛。可燃,易爆,具有还原性。一般用作工件的无脱碳加热介质或渗碳时的载气。

34) 放热式气氛 将气体燃料和空气以接近完全燃烧的比例混合,通过燃烧、冷却、除尘等过程而制备的气氛。根据H2、CO的含量可分为浓型和淡型两种。浓型可燃,易爆,可作为退火、正火和洋火的元氧化、微脱碳加热保护气氛。淡型不可燃,不易爆,可作为无氧化加热保护气氛和使用吸热式气氛时的排除炉中空气的置换气氛。

35) 放热-吸热式气氛 用吸热式气氛发生器原理制备,吸热式气氛的热源是放热式的燃烧。燃烧产物添加少量燃料即可进行吸热式反应。这种气氛兼有吸热和放热两种气氛的用途,且制备成本低和具有节能效果。

36) 滴注式气氛 把含碳有机液体(一般用甲醇)定量滴入加热到一定温度、密封良好的炉内,在炉内裂解形成的气氛。甲醇裂解气可用作渗碳载气,添加乙酸乙酯、丙酮、异丙醇、煤油等可提高碳势,作为渗碳气氛。

37) 氨基气氛 一般指含氮在佣%以上的混合气体、精净化放热式气氛、氨燃烧净化气氛、空气液化分馆氮气,用碳分子筛常温空气分离制氮和薄膜空分制氮的气氛都属此类。当前,后两种气氛使用较多。氮基气氛,即使是高纯氮也含微量氧,直接使用不能使工件获得无氧化加热效果,一般需添加少量甲醇。氨基气氛可用作工件无氧化加热保护气氛,也可用作渗碳载气。

38) 合成气氛 把纯氮和甲醇裂解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可视作吸热式气氛作为渗碳载气,此即合成气氛。碳分子筛和薄膜空分制氮法问世后,配制合成气氛被认为是一种便宜和节能的可控气氛制备方法。尤其在我国,采用合成气氛是解决制备可控气气源的一条主要出路。

39) 直生式气氛 将气体燃料和空气按吸热式气氛的比例配好,直接通入渗碳炉中,在炉内裂解成所需成分的气氛。利用氧探头和微处理机以及碳势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这种气氛的碳势精确控制。采用直生式气氛省略了气体发生炉,可以节约能耗。

40) 中性气氛 在给定温度下不与被加热工件发生化学反应的气氛。

41) 氧化气氛 在给定温度下与被加热工件发生氧化反应的气氛。

42) 还原气氛 在给定条件下可使金属氧化物还原的气氛。

43) 冷却制度 对工件热处理冷却条件(冷却介质、冷却速度)所作的规定。

44) 冷却速度 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在某一指定温度区间或某一温度下,工件温度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前者称为平均冷却速度,后者称为瞬时冷却速度。

45) 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 工件淬火时可抑制非马氏体转变的冷却速度低限。

46) 冷却曲线 显示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工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47) 特性冷却曲线 规定试样的心部冷却速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曲线,它反映了液态介质对试祥在不同温度下的冷却速度。

48) 炉冷 工件在热处理炉中加热保温后,切断炉子能源,使工件随炉冷却的方式。

49) 淬冷烈度 表征淬火介质从热工件中吸取热量能力的指标,以H 值来表示。几种介质的淬火冷却烈度见下表。

搅动静况 空气 油 水 盐水 静止 002 025-030 09-10 20 中等 -- 035-040 11-12 -- 强 -- 050-080 16-20 -- 强烈 008 080-110 40 5050) 等温转变 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 Ar1或Ar3 ) 以下等温保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变。

51) 连续冷却转变 工件奥氏体化以不向冷却速度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变。

52) 等温转变图、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保持时,温度、时间与转变产物所占百分数(转变开始及转变终止)的关系曲线图。

53) 连续冷却转变图、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 工件奥氏体化后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及转变终止的时间、温度及转变产物与冷却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54) 孕育期 工件的不平衡组织在给定温度恒温保持时,从到达该温度至开始发生组织转变所经历的时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