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空心砖名 称:汉代.空心砖 英文名称: 年 代: 尺 寸:78.5*18.5*35cm 来 源: 备 注:汉代.空心砖
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国各地。汉代灰陶容器是继承商周以来的传统而进一步发展,在制作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1000度以上,质地坚实。
灰陶凡属圆形的容器,其坯胎多系轮制,形状规整,表面较光滑。除了随着陶轮的旋转而刻画的少许平行的弦纹及一些局部几何形划纹和印纹以外,基本上是素面的。
西汉前期,少数容器如瓮、罐之类,偶尔还带有一些不甚明显的绳纹;西汉中期以后绳纹则基本上绝迹。有些灰陶器绘有彩色的花纹,称“彩绘陶”,其花纹的陶器烧成后才绘描的,易于脱落。这种“彩绘陶”只发现于墓葬中,不见于居住址,可见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
有些灰陶器表面涂漆,是模仿当时的漆器。战国时期流行的陶豆在西汉前期还偶有所见,但不久即消失。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的陶钫,盛行于西汉,东汉时已不见。
汉代漆器,在战国时期生产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汉代的髹漆器物,包括鼎、 壶、钫、樽、盂、 卮、杯、盘等饮食器皿,奁、盒等化妆用具,几、案、屏风等家具,种类和品目甚多,但主要是以饮食器皿为主的容器。另外漆器还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壶、漆钫等,并出现了漆礼器,以代替铜器。汉墓出土还有漆棺、漆碗、漆奁、漆盘、漆案、漆耳杯等,均为木胎,大部为红里黑外,并在黑漆上绘红色或赭色花纹。汉代漆器的造型比战国更丰富,从实用出发,如漆奁、漆盘、漆案考虑使用的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纹样的多样统一,装饰花纹形象抽象化,使人见到的是线的动感。汉代漆器是实用和美观结合的工艺品典范。
汉代漆器制作精巧,色彩鲜艳,花纹优美,装饰精致,是珍贵的器物。所以,《盐铁论�6�1散不足》说“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汉代宫廷多用漆器为饮食器皿。有些漆器上刻有“大官”、“汤官”等字样,系主管皇家膳食的官署所藏之器;书写“上林”字样的,则是上林苑宫观所用之物。据新莽时期的漆盘铭文,当时长乐宫中所用漆器,仅漆盘一种,即达数千件之多。贵族官僚家中亦崇尚使用漆器,往往在器上书写其封爵或姓氏,如“长沙王后家般(盘)”、“侯家”、“王氏牢”等,作为标记,以示珍重。作为饮食器皿,漆器比青铜器更具优越性,故为汉代统治阶级所爱好,制作极精细。
漆器在各地汉墓中多有出土,一般已腐朽,也有保存较好的。保存较好的现由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和云梦大坟头等地汉墓出土的漆器,而且数量大,种类多。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数量大,品种多,众多的器形说明漆器已在生活各方面广泛使用。其中尤以内装七只耳杯的“漆耳杯套盒”最为人称道。
漆耳杯套盒”套合严密,充分利用了盒体内的有效空间,是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范例。汉代的崛起对于漆器工艺的发展可以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在东汉时期,道家的上位德行论与儒家的个人修养观大行其道,并受到统治者的接受!从汉代流传下来的工艺品与建筑风格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崇尚的古朴,简约之风,以及其装饰图案的朴素、沉稳,而漆器以其稳重朴实,大气磅礴的红黑色调;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实用特性;以及光彩照人又不失古韵的特殊色泽,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喜爱与推崇!
汉之后漆器工业开始走向微衰,漆器质量有所下降,其原因就在于瓷器的兴起,迅速受到人们的关注。
汉代是我国一个比较重要的时代,随着铁制炊具的发明和使用,汉代出现了红案和白案的分工以及炉灶和砧板的分工,促进和加速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在此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特色,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汉代从建国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与民休息”,重农业、减劳役、轻税赋,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工商业也随之活跃起来,为饮食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 烹饪炊具及餐具
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和现代农村的柴灶相似的炉灶,立体长方形,前有灶门后有烟囱,灶面有太灶跟一个,或者小灶眼1~2个,但南方、北方的灶不同。
北方的灶有挡火墙,灶面富于装饰性。
从平面上看,北方多为前方后圆式,南方多为尖尾弧背式。
炉子汉代也比较多,有陶炉、铜炉、铁炉,形式不一,形状多样,可用来烤、煮食物。
除了炉灶之外,还出现了面点用工具——蒸笼。
在《饼赋》中就有用蒸笼蒸面食诀窍“火盛汤涌,猛气蒸作”的记载,另外,在《齐民要求饼法八十二髓饼法》中也记载了“以髓脂。
蜜,合和面,厚五分、广六七寸。
便著明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复”。
蒸笼和烤炉的出现促进了面点制作的发展。
汉代,进入了陶器、原始瓷器向瓷器的过渡时期。
据出土的文物分析,汉代早期的原始瓷,其质量较先秦有明显的提高。
这时的餐具有鼎、壶、敦、盒、罐等。
西汉晚期,鼎逐渐消失,壶、罐、盆、勺增多,东汉晚期,制瓷技术又有了提高,这时的餐具瓷胎较细,釉色光亮,釉胎结合较紧。
二 红案和白案的发展及技术成绩
(一)红案
1 原料
进人汉朝以后,蔬菜和水果的品种较以前也有所增加,长沙马王堆汉墓等处曾有出土。
蔬菜品种主要有韭、葱、葵、姜、芥、蒜、瓜、纯、紫菜、茄子、萝卜、菘等。
张骞通西域以后,开展了中外文化和物质等的交流,引进了一些蔬菜和水果品种,其中有黄瓜、大蒜、胡芫、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大大丰富了烹饪原料,是中国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
用于烹调的禽畜、乳制品、水产品的品种也有所增加。
有史料和考古资料证实在东汉时就出现了豆腐,使豆类和豆制品广泛的应用于烹调中。
汉代的调味料除了酒之外,还有盐、酱、葱、姜、蒜、饴、蜜、油等,使菜肴的口味更加丰富多变。
汉代铁器的出现,为烹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 烹饪技艺
汉代在选料时已注意季节选料,在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原料。
菜肴的刀工也比较讲究,出现了多种刀具和刀法,例如:平刀法、直刀法等,原料通过处理出现了多种形状。
菜肴原料的搭配上开始重视颜色、质感、口味、形状以及荤素等方面的结合。
在烹调技法上,新的烹调方法脱颖而出,铁制炊具的出现使原有的羹、脯、炙等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花式品种有了大的增加,新的烹调方法如烩、炒、消等也广泛的用在汉代的烹调中。
在火候上,已经注意调节火力强弱,如以“微火”“缓火”、“逼火”、“急火”用于烹制不同烹饪要求的原料,还注意掌握用火的时间。
涌现了有代表性的一批名菜。
(二)白案袅展及技术成绩
汉代已出现了象蒸笼、石磨、筛、箩等专业的面点制作工具,面点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除了制作工具外,汉代面点在发酵、面团、成形、调味、成熟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汉代已出现如《四民脍》所载的“入水即烂”的“酒溲饼”,也出现了酸浆和酒酵两种发酵方法。
面团也已经有了冷水面团、热水面团、蜜糖面团和用牛羊脂膏调制的油酥面团。
面团的成型上已学会用各种手法和模具将面团制成各种美丽的形状。
面点的调味技术进步也较快,将调味原料分别掺合到面团中、馅中和烹制的汤汁中,这佯点心的味道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口味也丰富起来,已用水煮、汽蒸、油煎、炸、烤等方法。
出现了一大批在烹饪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名点。
例如:汤饼、胡饼、蒸饼等。
从众多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在汉代已经明显出现了红案和白案的分工。
使得烹调技术和面点制作技术发展提高比较快。
面点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分工明确后,厨师可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上,例如用同一烹调工具创造和发现新的烹调方法。
用刀具研究出不商刀法和原料成型,探索面团的特点种类、成型手法等等,使我国烹饪技术在这一时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 饮食文化特色
在汉代,饮食市场已经相当繁荣,主要有酒店、菜馆、熟食店、饼店等。
酒文化发展也比较明显。
饼店在汉代也已经出现。
汉代的烹饪技艺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出现了较多的节日食俗。
例如:
元旦食俗汉代,元旦活动较多,据《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元旦,是谓正日。
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齐焉。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坐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与其家长,称斛举寿,欣欣如也”。
说明当时元旦食俗比较讲究。
人曰食俗据东汉《风俗通义》记载:困女娲补过天,故食煎饼以纪念其补天和造人之功。
这正是古代天地起源、人类起源的传说在饮食风俗上的反映。
习惯是“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天”。
寒食节食俗在清明前二日或一日, 已有禁火的习俗,在禁火期间常食用酪。
端午节食俗 汉代端午节已有食粽子的习惯。
据汉代杨珲的《报孙会宗书》记载伏日及重阳节食俗: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说明了汉代已有在伏日举行用酒食祭祀的活动。
重阳节作为节日定下最迟是在西汉。
《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续齐谐记》中记载过长房和景言的一段对话,反映了东汉重阳节时的登高、佩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汉代烹饪技术的分工及快速发展,给饮食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铁制炊具的发展和应用,对以后的烹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给烹调水平和烹调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菜肴和点心品种的增多,汉代饮食的方法和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在宴席上已出现了分餐和分席制。
烹饪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饮食文化的进步,汉代先进的烹饪技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一时代人们结束了单一的煮烤食物的历史,迈向了多种方法烹饪食物的时代,炸、炒、煎等方法也已在有关书籍中有了一定的记载,烹饪器具和盛器也有了改善。
汉代结束了陶烹和铜烹的历史。
从汉代开始,各民族和地区间开始出现了原料、物产和技艺方面的交流,加速了各地区的技术提高,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出现,给汉朝和亚洲各国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加大了物产和文化的交流,中原一带也学会了一些西番独有的技术,例如:胡饼。
通过厨师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汉代的烹饪技术成就较大,给后代提供了烹饪宝贵的财富。
另外,汉代在食俗、食礼、酒文化上都有了自己的特色。
汉代,烹饪史上铁烹时期的开始,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一个重要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