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水泵汽蚀问题?
(1)设计、制造方面。1)改变叶轮形状的设计及优化叶轮的结构参数,改善汽蚀产生的外部条件;2)叶片及其他水流经的部件应选用抗汽蚀性能良好的材料;3)减少吸入管的压力损失∑h、吸入管路系统包括底阀、虑水器、管路、弯头、等,使这些部位的安装设计合理,减少损失,也是降低水泵发生汽蚀现象的重要途径;4)减少泵本身必须的汽蚀余量,为此,可适当加大手级叶轮吸入口直径,或采用无底阀排水。
(2)使用方面。1)在安装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减小泵的吸水高度。这样使泵运行中的允许汽蚀余量更大些。一般情况下安装高度在2~3.5m时,降低泵发生汽蚀现象。2)降低井水的密度,含煤粉和泥沙的矿井水,为了减小矿水密度以减少泵的汽蚀,应在矿井排水之前做沉淀处理。3)减小水流进泵吸入口的平均流速。
汽蚀余量应该是
泵在工作时液体在叶轮的进口处因一定真空压力下会产生液体汽体,汽化的气泡在液体质点的撞击运动下叶轮等金属表面产生剥落,从而破坏叶轮等金属,此时真空压力叫汽化压力,气蚀余量是指在泵吸入口处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单位为米液柱,用(NPSH)r表示。
吸程即为必需气蚀余量Δ/h:即泵允许吸液体的真空度,亦即泵允许几何安装高度。单位用米。吸程=标准大气压(10.33米)--气蚀余量--管道损失--安全量(0.5)标准大气压能压上管路真空高度10.33米
例如:某泵气蚀余量为4.0米,求吸程Δh
解:Δh=10.33-4.0-H-0.5=5.83米
汽蚀余量应该是泵在工作时液体在叶轮的进口处因一定真空压力下会产生液体汽体,汽化的气泡在液体质点的撞击运动下叶轮等金属表面产生剥落,从而破坏叶轮等金属,此时真空压力叫汽化压力,气蚀余量是指在泵吸入口处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
1、泵在工作时液体在叶轮的进口处因一定真空压力下会产生汽体,汽化的气泡在液体质点的撞击运动下,对叶轮等金属表面产生剥蚀,从而破坏叶轮等金属,此时真空压力叫汽化压力,汽蚀余量是指在泵吸入口处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单位用米标注,用(NPSH)r。
2、吸程即为必需汽蚀余量Δh:即泵允许吸液体的真空度,亦即泵允许的安装高度,单位用米。 吸程=标准大气压(10.33米)-汽蚀余量-安全量(0.5米) 标准大气压能压管路真空高度10.33米。这就是说:允许吸水高度等于大气压力相当于的水柱高度(10.33m)减去汽蚀余量减去0.5米的安全量得到的。
3、汽蚀余量越大,则允许吸水高度就越低。
大气压力(海拔0米处约为10米水柱)﹣泵的必需汽蚀余量-吸上管路的损失-安全余量=吸上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各个量单位需要都统一成多少米水柱。
泵的必需汽蚀余量指的是为了防止汽蚀,泵入口处的最小压力,一般以水柱为单位。
NPSH就是刚好发生气蚀的高度,就是气蚀余量。Pv为当地大气压。这样讲你应该能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