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泵气蚀现象产生的原因?
水泵气蚀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是入口压力小于流体输送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导致的。
泵进水口处的绝对压力减小到当时水温下的汽蚀压力时,水发生汽化。水在入水口形成气体,从而入水口形成许多小气泡。这些小气泡随水流进高压区时,气泡迅速破裂,周围液体立即填充原气泡空穴,由于气泡破裂时间很短,所以形成高达几百兆帕的水力冲击。
气泡不断地形成与破裂,巨大的水力冲击以每秒钟几万次的频率反复作用在叶轮上,时间一长,就会使叶轮的叶片逐渐因疲劳而剥落;同时,气泡中还夹杂有一些活泼气体(如氧气),对金属的光滑层因电解而逐渐变得粗糙。
金属表面粗糙度被破坏后,更加速了机械剥蚀。另外,气泡形成与破裂的过程中,会使过流部件两端产生温度差异,其冷端与热端形成电偶而产生电位差,从而使金属表面发生电解作用,金属的光滑层因电解而逐渐变得粗糙。
在机械剥蚀、化学腐蚀和电化学的共同作用下,金属表面很快出现蜂窝状的麻点,并逐渐形成空洞而损坏,这种现象称之为汽蚀。
汽蚀现象发生后对泵的影响:
1、泵的性能改变
汽蚀初生时,对水泵外特性并无明显影响。汽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水泵的功率、效率、流量和扬程等参数会突然下降。当汽蚀充分发展后,水流的有效过流面积会减小很多,以致引起水流中断,不能工作。
2、引起振动和噪声
气泡破裂时,液体质点互相冲击,产生噪音和机组振动,两者互相激励使泵产生强烈振动,称为汽蚀共振现象。
3、过流部件表面的破坏
汽蚀破坏将大大缩短水泵的寿命,剥蚀和腐蚀严重时,会产生叶片断裂或穿孔等重大事故。
(1)设计、制造方面。
1)改变叶轮形状的设计及优化叶轮的结构参数,改善汽蚀产生的外部条件;
2)叶片及其他水流经的部件应选用抗汽蚀性能良好的材料;
3)减少吸入管的压力损失∑h、吸入管路系统包括底阀、虑水器、管路、弯头、等,使这些部位的安装设计合理,减少损失,也是降低水泵发生汽蚀现象的重要途径;
4)减少泵本身必须的汽蚀余量,为此,可适当加大手级叶轮吸入口直径,或采用无底阀排水。(2)使用方面。
1)在安装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减小泵的吸水高度。这样使泵运行中的允许汽蚀余量更大些。一般情况下安装高度在2~3.5m时,降低泵发生汽蚀现象。
2)降低井水的密度,含煤粉和泥沙的矿井水,为了减小矿水密度以减少泵的汽蚀,应在矿井排水之前做沉淀处理。
3)减小水流进泵吸入口的平均流速。
汽蚀现象是指离心泵安装高度提高时,将导致泵内压力降低,泵内压力最低点通常位于叶轮叶片进口稍后的一点附近,液体以很大的速度从周围冲向气泡中心,产生频率很高、瞬时压力很大的冲击。
危害:会使其表面出现斑痕及裂缝,甚至呈海绵状逐步脱落;发生汽蚀时,还会发出噪声,进而使泵体振动;同时由于蒸汽的生成使得液体的表观密度下降,于是液体实际流量、出口压力和效率都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完全不能输出液体。
扩展资料
现象
1、产生噪声和振动
由于泵汽蚀时,在高压区发生连续破灭产生强烈水击,而产生噪声和振动,可以听到像爆豆似的劈劈啪啪的声音。根据噪音可以检测汽蚀的初生。
2、过流部件的腐蚀破坏
泵长时间在汽蚀条件下工作时,泵过流部件在某些地方会遭到腐蚀破坏。一种是由于气泡破灭时产生高频(600~25000HZ)强烈冲击,压力高达49Mpa,致使金属表面出现机械剥蚀;另一种是由于汽化时放出热量,并有温差电池作用产生水解,产生的氧气使金属氧化,发生化学腐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汽蚀现象
当高温热水泵在汽蚀情况下操作时,即便没有发作壁面资料的浸蚀,也会发现此时高温热水泵的噪声增大,振动加重,功率降低,以及扬程降低。 设备汽蚀余量:又称为有用的汽蚀余量。设备汽蚀余量是由于吸入设备供给的,在高温热水泵进口处单位分量液体具有超过汽化压和水头的富余能量。国外称此为有用的净正吸头,即泵进口处(位置水头为零)液体具有全水头减去汽化压和水头净剩的值,用NPSHa表明。它的巨细与设备参数跟液体性质有关。由于吸入设备的水力损失和流量的平方成正比,所以NPSHa随流量添加而减小。NPSHa-Q是降低的曲线。
多级高温热水泵汽蚀余量与设备参数无关,只与泵进口有些的运动参数有关。运动参数在必定转速和流量下是由几许参数决议的。这即是说NPSHr是由泵自身(吸水室和叶轮进口有些的几许参数)决议的。对既定的泵,不管何种液体(除粘性很大。影响速度散布外),在必定转速和流量下流过泵进口,因速度巨细一样故均有一样的压力降,NPSHr一样。所以NPSHr和液体的性质无关(不考虑热力学要素)。NPSHr越小,表明压力越小,请求设备有必要供给的NPSHa小,因此泵的抗汽蚀性能越好。
高温锅炉给水泵对泵体结构、抗压性、稳固性要求比较高,良好的流道设计和叶轮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气蚀对锅炉泵的损害,这也是对水泵行业提出的有一个新的考题。
高温锅炉给水泵汽蚀或汽蚀过程就是流动的液体产生气泡并随后发生破裂的过程。当流体的绝对速度增加,由于流体的静压力下降,对于一定温度下流体的某些特定质点来说,虽无热量自外部输入,但它们已达到了汽化压力,使得质点汽化,并产生汽泡。沿着流道,如果流体的静压力随之再次升高,大于汽化压力,汽泡就会迅速破裂,产生巨大的属于内向爆炸性质的冷凝冲击。若汽泡破裂不是发生在流动液体时,而是发生在导流组件的壁面处,则汽蚀会导致壁面材料受到浸蚀。
当高温锅炉给水泵在汽蚀状况下操作时,即使没有发生壁面材料的浸蚀,也会发现此时高温锅炉给水泵的噪声增大,振动加剧,效率下降,以及扬程降低。
装置汽蚀余量:又称为有效的汽蚀余量。装置汽蚀余量是由于吸入装置提供的,在高温锅炉给水泵进口处单位重量液体具有超过汽化压和水头的富余能量。国外称此为有效的净正吸头,即泵进口处(位置水头为零)液体具有全水头减去汽化压和水头净剩的值,用NPSHa表示。它的大小与装置参数跟液体性质有关。因为吸入装置的水力损失和流量的平方成正比,所以NPSHa随流量增加而减小。NPSHa-Q是下降的曲线。
多级高温锅炉给水泵汽蚀余量与装置参数无关,只与泵进口部分的运动参数有关。运动参数在一定转速和流量下是由几何参数决定的。这就是说NPSHr是由泵本身(吸水室和叶轮进口部分的几何参数)决定的。对既定的泵,不论何种液体(除粘性很大。影响速度分布外),在一定转速和流量下流过泵进口,因速度大小相同故均有相同的压力降,NPSHr相同。所以NPSHr和液体的性质无关(不考虑热力学因素)。NPSHr越小,表示压力越小,要求装置必须提供的NPSHa小,因而泵的抗汽蚀性能越好。
高温锅炉给水泵汽蚀余量(NPSHr)和泵内流动情况有关,是由高温锅炉给水泵本身决定的平衡泵进口部分的压力降,也就是为了保证泵不发生汽蚀,要求在泵进口处单位重量液体具有超过汽化压力水头的富余能量。国外称此为必需的净正吸头。泵汽蚀余量的物理意义表示液体在泵进口部分压力下降的程度。所谓必需的净正吸头,是指要求吸入装置必须提供这么大的净正吸头,方能补偿压力下降,保证泵不发生汽蚀。
当泵的入口压力低于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力时,液体就汽化,同时还有可能有溶解在液体内的气体从液体中逸出,形成大量的小汽泡,这些小汽泡随液体流到叶轮的流道内,叶轮旋转时产生的压力大于饱和蒸汽压时,这些小汽泡重新凝结、馈灭,形成一个空穴。这时周围的液体以极高的速度向这个空穴冲来,液体的质点互相撞击形成局部水利冲击,使局部压力可达数百个大气压。汽泡越大,其凝结馈灭时产生局部水击越大,这种水力冲击的速度很快,频率可达2500次/s,在叶轮表面发生猛烈的撞击,产生机械腐蚀。上述这种液体的汽化、凝结、冲击和对金属剥蚀的综合现象就称为汽蚀。
汽蚀危害
汽泡馈灭时,液体质点互相撞击,会产生噪音,汽蚀严重时会产生振动,流量、扬程、效率会明显下降,甚至会出现“抽空”现象,同时叶轮会因汽蚀剥蚀减薄,甚至叶片和盖板被穿透。
发生汽蚀的基本条件
发生汽蚀的基本条件是叶片入口的最低液流压力低于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力。
有效汽蚀余量是指介质自吸入罐经吸入管道到达泵入口后,所富余的高出汽化压力的那部分能头,这个富余能头习惯上称为有效汽蚀余量,用符号Δha表示。它的数值大小与吸入管路优劣有关,与泵本身无关。当NPSHa数值大时,表示吸入管路设计合理,其值愈大愈好,要强调的是上述都是指泵在输送液体为水且又在常温时。当输送液体为烃时,其汽化压力和烃的化学结构有关,要进行必要的修正。当非常温时,就是输水也要进行饱和蒸汽压的修正。在高原地区因大气压低,也要进行必要的修正。 有效汽蚀余量数值的大小与泵吸入罐的压力、温度、吸入管道的几何安装高度、介质的性质等操作条件有关,与泵本身的结构尺寸无关,因此有效汽蚀余量又称为泵装置的有效汽蚀余量。泵的必需汽蚀余量表示介质从泵入口到叶轮内最低压力点处的全部能量损失,用Δhr 表示。这个值越小,泵越不容易发生汽蚀。
离心泵的有效汽蚀余量与必需汽蚀余量关系的关系
离心泵入口处的富余能量Δha若能克服这个能量损失Δhr还有剩余,即Δha>Δhr,则表示介质流到叶轮最低压力点时,其压力还可高于介质的饱和蒸汽压力而不至于汽化,所以就不会发生汽蚀,反之Δha<Δhr,介质就汽化,泵就会发生汽蚀。
这是因为:离心泵工作时的扬程、功率和效率等主要性能参数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流量的变化而变化。把其变化关系画在一张座标纸上得出的曲线称离心泵的工作性能曲线或特性曲线。
当流量降低时,会产生哪种情况?节流调节的缺点是泵流量较小时,叶轮容易引起汽蚀。这是因为离心泵的叶轮在原动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当阀门开度减小,流量太少时,不能将叶轮与液体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完全带走,使泵内液体温度升高。因而引起液体汽化,形成汽蚀。尤其是发电厂中锅炉给水泵更为显著。所以采用节流调节时要设置再循环系统,加大泵的输出流量以防止汽蚀。当给水流量降到最大流量的1/3时,就应开启再循环门,使通过给水泵的流量适当增加,以保证给水泵内液体温度不至上升。
节流调节就是在输送流体的管道上改变阀门的开度来调节泵的流量,即改变管路特性曲线。常用出口端节流调节,因为入口节流调节会使进口压力降低,有引起汽蚀的危险。
):
ΔQ1=m1(TCP12-60CP11)
ΔQ2=m2(170CP21-TCP22)
m1=Vρ60 =983.2V
m2=ρ170(17.5-V)=897.3(17.5-V)
饱和蒸汽的绝对压力为0.7377MPa时见前面计算,T取168.13℃。
CP11=0.988;CP12=CP22=1.0445;CP21=1.046
令ΔQ1=ΔQ2,代入各参数数值:
983.2V(1.0445×168.13-60×0.998)=897.3(17.5-V)×(170×1.046-1.0445×168.13)
解出V=0.31m3
加入冷水时,P0降低,蒸汽流量会加大,不单纯是两种温度的水混合。可以放宽估计,当短时间内加60℃的补水达1m3时,可能
引起汽蚀。
(4)泵
出口流量增加多少时可引起汽蚀
当生产负荷突然加大,管网上管阻突然减少或管网上有大量泄漏,都会导致泵出口流量增大。
这些情况发生时,会使稳态运行中的除氧器液位突然降低,同时有冷水补入。冷水补入的影响,前边已讨论过,在此不考虑这一因素
,只按流量增大所引起的泵入水口处静压降低来推敲。
流量突然加大,泵进水管内流速加大,水的漏流程度提高,动压头和阻力损失都会加大,所增大的部分要由静压头转换。
在流量为150m3/h,原输入侧管路损失:
Σhf(1-2)=1.1m水柱高,据Σhf=ξu2/2
U=Q/S=150÷3600/π÷4×0.082≈8.29m/S
ξ=2Σhf/U2≈0.032
前面已知现有10m的安装高差,相当于9m水柱高,这9m水柱高扣除汽蚀余量及原有阻力损失计5m水柱高,剩4m水柱高。
令ΔU2/2+ξΔU2 /2=4
得ΔU ≈2.784m/s
又ΔQ=ΔUS=2.784×π/4×0.082=0.014m3/S=50.38m3/h
即流量突然增加大于等于50.38 m3/h 情况下,有产生汽蚀的可能。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三项定量分析结论:半个汽压壹方水、五十流量可捣鬼。
2 预防和消除汽蚀的对策
据上述分析,汽蚀的原因就在于除氧器内汽压的突然降低、水温的突然降低或泵流量的突然增加。由此,提出以下对策:
(1)若汽源压力和供应能力皆富裕,应设置除氧压力自控装置,保证P0的稳定。
(2)若汽源压力和供应量不富裕,应在提压增量后再配压力自控装置,保证P0的稳定。
(3)减少硫化机、罐同时入线台数,即减小流量增长率。
(4)减少以致杜绝管线泄漏。
(5)提高补水水源水温。
(6)在保证最有效除氧换热效果前提下,除氧器液位控制点尽量设高。
(7)水泵的供水能力要大于生产最大负荷,以考虑局部泄漏问题。
(8)在水泵出口设置排汽阀门,当汽蚀发生时,开阀排放所生成的汽体。或可同时提高除氧器供汽压力。
(9)设置除氧器内汽压同水泵入口水压之间的差压测量显示仪表,以监视其变化。若该差压大于某一数值,则预警汽蚀的发生(此差压不是定值,水温愈高、流量愈大,差值愈小)。
(10)发生大量跑水时,增加供水泵台数,这样,每台泵的流量就会小些,泵入口处静压损失也会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