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自吸泵,想把它改装成自动的,需要怎么弄,希望知道的朋友告诉我下,非常感谢。
看图片这个泵使用的是双值电容启动电动机,电源使用220伏交流电。不知你要求怎样的自动法,没说清楚。是否是有一个蓄水箱,用这个泵来往里打水,水满了自动停泵,待水箱里的水位下降到一定位置后再自动启动泵来打水?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到电器材料商店买一个液位传感器(当然也可以自制),具体型号和式样可咨询卖货的或电工,再买几个开关、按钮、交流接触器连接起来就可以了,凡是电工都会接这个线路。网上有许多现成的电路,给你提供一个供参考。
当然买一个现成的成品液位控制器最省事,按说明书安装即可。
水箱自动上水控制电路
成品水箱水位控制器
我小的时候,我父亲是一个研究所的所长,他告诉我能量是守恒的,告诫我长大后不要研究永动机。这也就算是启蒙吧。 72年,我有机会接触机械。看到一块有无数孔洞的铁块,竟然能组装出机器,很是惊喜。在这个环境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描述永动机的神奇,以此来表现自己知识的渊博。我开始对永动机失眠了。 那时我发现,还没有一种理想的,只有很小的能量损失、却能有高变速比、大功率的无级变速器。从此,我梦中醒来,不是永动机,就是无级变速器。 下面我们讨论永动机在理论上的误区 理论上的第一个问题是,永动机输出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为了迎合能量守恒的场子,有人说是宇宙能,有人说是地磁能,进而发展成地磁谐振说。这个学说在一所名牌大学里很是轰动。所有能量都是宇宙之中的能量,我们无法否定哪一个能量不是宇宙的能量。地磁能是怎样给永动机提供能量的呢?有人说地磁也有谐波,地磁能的高次谐波在永动机里聚集,高次谐波共振转化形成基波,由基波来补充永动机输出能量的损失。在这里需要证实地磁高次谐波的存在,还要测试出这个谐波的能量大小。此外,还要证实高次谐波能够谐振转化成基波。这里很有意思的是,他们相信共振能量无穷大。其实,一个封闭的系统共振,能量有可能无限的聚集。而永动机是一个能量开放的系统,能量在释放,共振力不可能无限增长。他们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个理论是成立的,他们说汽车在共振时,可以将满载的货车开到山上,而不需要外加能量,仅仅靠的是共振能。我们不必究其共振能量的来源,实际上这是一个夸大事实的描述。老式柴油汽车的发动机在积碳过多时,积碳可以继续点燃雾化可燃气体,使发动机飞速旋转,实践中俗称其为飞车。这里没有人为的继续加油,但系统失效时,油管、油泵、过滤系统中还有很多有可供燃烧的油料。为了不造成更大的损失,有效的方法是用榔头将最贴近发动机的进油口砸碎。我从来没有上过学的舅老爷,提出过能量不守恒的观点,是那时少有的数学教授。后来真的有人证明了微观旋转惯量不守恒,他没有看到这个结论。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迎合能量守恒。客观的想一想,只要微观能量可以向宏观转化,对宏观来讲就可以认为是永动。科学可以发展,认识可以进步。结论是:在理论上,不能排除造出永动机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在理论上,永动机是有可能制造出来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结构上的误区 有很多人在花毕生的精力和金钱来制造永动机,就在此时此刻,倾家荡产的也不计其数。我觉得毛泽东主席很伟大,他伟大在于他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特别是今后该做什么。做什么事,要有理论支持,要有可以实现的方法,盲干是不可取的。永动机的研究重点,主要应该用在永磁场上,那是矫顽磁力给人们的希望。虽然这个看法很简单,它却是一个成果性质的认识。 有一个同学提出要寻找一种能隔磁的材料,这种想法很好,至少他切实的想问题了。问题是一个发明,一定要跳出原有的认识,寻找隔磁材料,说明他还停留在电动机原理的认识里。其实,在他寻找隔磁材料的同时,他手中就有隔磁材料,只是他没有看到而已。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改变一种能量形态所用的能量要比可能得到的能量大,这一点需要研究者细细的品味。 如果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一个空间磁场环,就可以制造出永动机。 而这个空间磁场环是很容易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在结构上讲,永动机也是可以制造出来的。 遗憾的是现在没有人造出永动机。有人拿出专利证书给我看,单凭一个证书,我是不可能相信的(看看专利法就知道为什么不信了)。 既然有可能造出来,为什么又造不出来呢?这是人们忽略了磁场在做功时,是走直线的。 下面的问题是:怎样不让他走直线?这就像苹果掉在地上一样,并不是不可解的题目。 其实,有五种永动机结构,是迷迷中讲得通的。如果你有花不完的钱,花了不心疼,我愿意试一试。 公布这些研究成果,不怕别人抢了头功吗?第一点是不怕苹果掉在地上。第二点是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事业,不应该有私心,谁有本事,谁就去完成它。个人利益算得了什么,我愿意和世界上任何人共同研究,共享研究成果。 还要补充一点,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下争抢注册专利,真是毫无意义。一个盲目的专利,是不会有结果的。有结果的,也不可能是盲目专利所能描述的。何况这属于一个不予保护的专利发明范畴。
质量好的自吸泵牌子:
一、犇炯动力
上海犇炯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德合资企业,有着雄厚的资金及技术实力,公司产品生产上采用高端德国技术,总部直销地设在江苏,主营产品有:汽油发电机、数码变频发电机、静音发电机、家用小型发电机、柴油发电机、汽油发电电焊机、柴油发电电焊机、发电氩弧焊。
二、广丰水泵
水泵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生产问题,都由老板严格把关并与技术人员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方案,产品都严格检验;多年的持续发展,拥有了雄厚的技术力量,蕴含了深厚的企业文化。由于我们坚持质量标准和强大的研发投入使得“羊城”品牌深入人心,远远领先于其它对手品牌深入人心。
三、胜祥
浙江胜祥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各型先进集中润滑给油装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产品种类齐全,拥有稀油、干油、油雾、油气、油冷等各型润滑装置产品。
四、威乐水泵
威乐水泵创建于1872年。历经140年的积淀,迄今为止,威乐的产品和服务已深深植根于暖通空调、制冷、污水处理、供水设备等多个应用领域。是全球领先的水泵和水泵系统制造商之一。
五、超龙机电
台州超龙水泵是一家及研发,制作及销售为一体的机电大型企业,欢迎广大机电批发商前来定购。
六、海潮
公司主营业务是铸造各种一流的零部件、木工机床、压刨机、砂带机、阀门、泵、石油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不锈钢制品等系列化产品,形成多品种、多样化、多元化的战略格局。
七、浩盛
公司有自己专业的微型气泵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自制研发的迷你型空气压缩机、美工喷绘气泵、美容专用气泵、便携式喷涂机、微型真空泵、喷绘吸排机及各种喷笔、喷枪等是我公司的主要产品,并已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专利五十余项,并全部将成果产业化。
八、汉普
上海汉普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检验、销售、售后于一体的产业系统。
九、利欧
利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每一台利欧产品为人类健康生活而竭诚服务。
十、凯仕
凯仕引进德国技术,专业生产高品质工业泵、消防泵、成套给水设备及泵用控制设备—产品畅销国内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的销售网络及办事处,为您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我们品种繁多,规格齐全。
利用水位高低造成的压知力落差,一格一格的流经各格。
鱼缸主要通过底缸I中的水泵3将水从主缸I的底部输送到主缸I内,水流由于受到水压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便沿斜线方向流到主缸I的底角,此种对角进出水可使主缸I内水循环无死角。
一般水泵的生产厂商都会在水泵上的标签中注明水泵的流量和扬程,流量的单位是公升/每小时(L/H或L/Hr),就是每小时水泵的排水量,扬程的符号是HMAX,单位是米(m),即水泵可以把水提升的最大高度,要注意的是这个高度是从水源的水面开始计算的,而不是从水泵的出水口。
如果水泵是用来制造循环水流或带动除滴流式和上部式以外的过滤器的,那么一般只要考虑流量即可,而要带动过滤器还要考虑水泵的扬程,因为水流量相应水被提升的高度而减小。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听到下水管与水流的生意后,不要立即将循环泵打开,需先查看下水管是否有出水,如果有出水,说明阀门在水压的作用下已经被冲开,这时可以继续注水,直至快到达最大刻度的时候方可停止,然后将循环泵打开,这是鱼缸内的水就可以循环了。
2、如果循环水管仍然不无法下水,很有可能是因为水压不够,这种情况下可以继续注水,一般水没过下水管的水帽后水阀就会打开,如果还不能打开,很有可能是水阀坏了,可以找专业人员来维修。
3、鱼缸的水溢流到平衡池,在平衡里经过过滤,然后通过冷暖机调整水的温度,最后用泵抽回鱼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缸
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常识科技篇。
达·芬奇
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也造了一个类似
达芬奇设计的永动机
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
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由杠杆平衡原理可知,上面两个设计中,右边每个重物施加于轮子的旋转作用虽然较大,但是重物的个数却较少.精确的计算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转作用(力矩)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
斯特尔
16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一位机械师斯特尔又提出了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斯特尔在设计时认为,由上面
水槽流出的水,冲击水轮转动,水轮在带动水磨转动的同时,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里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个装置可以这样不停地运转下去,并有效地对外做功.实际上,流回水槽的水越来越少,很快水槽中的水就全部流进了下面的蓄水池,水轮机也就停止了转动.浮力也是设计永动机的一个好帮手.是一个著名的浮力永动机设计方案.一连串的球,绕在上下两个轮子上,可以像链条那样转动.右边的一些球放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设计者认为,右边如果没有那个盛水的容器,左右两边的球数相等,链条是会平衡的.但是,右边这些球浸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就会被水推着向上移动,也就带动整串球绕上下两个轮子转动.上面有一个球露出水面.下面就有一个球穿过容器底,补充进来.这样的永动机也没有制成,是不是因为要下面的球能够通过容器底,而又不能让水漏出来,制造起来技术上有困难呢?技术上的困难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设计的原理上.当下面的球穿过容器底的时候,它和容器底一样,要承受上面水的压力,而且是因为在水的最下部,所以它受到的压力很大.这个向下的压力,就会抵消上面几个球所受的浮力,这个水动机也就无法永动了.
其它方案
此外,人们还提出过利用轮子的惯性,细管子的毛细作用,电磁力等获得有效动力的种种永动机设计方案,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其实,在所有的永动机设计中,我们总可以找出一个平衡位置来,在这个位置上,各个力恰好相互抵消掉,不再有任何推动力使它运动.所有永动机必然会在这个平衡位置上静止下来,变成不动机.从哥特时代起,这类设计方案越来越多.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人们又提出过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有采用“螺旋汲水器”的,有利用轮子的惯性、水的浮力或毛细作用的,也有利用同性磁极之间排斥作用的.宫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图以这种虚幻的发明来挣钱的方案设计师.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这一任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研究者们,但是,所有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转,创造不出任何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机器对外界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机器是无法做功的.这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斯台文、惠更斯等都开始认识到了用力学方法不可能制成永动机.
梦想破灭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在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一切尝试失败之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这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灭了.层出不穷的永动机设计方案,都在科学的严格审查和实践的无情检验下一一失败了.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本科学院以后不再审查有关永动机的一切设计".这说明在当时科学界,已经从长期所积累的经验中,认识到制造永动机的企图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永动机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个想法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了.所以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做出来的.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的,就像热量可以自发的由热的物体转移到冷的物体,但不能自发的由冷的物体转移到热的物体,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所以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能做出来的.还有人认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的前提下,可以依靠惯性无休止的做匀速直线运动,于是想要在外太空实验.但是当时的科技并不允许这么做,而且牛顿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吸引.所以这个物体在运动很久之后——或者只有几分钟——就会停下来,也不能永远运动.
虽然经过许多人的辛劳,但事实证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归于失败. 永动机是一种幻想,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规律,这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著名科学家达·芬奇早在15世纪就提出过永动机不可能的思想,他曾设计过一种转轮,如图所示,在转轮边沿安装一系列的容器,容器中充了一些水银,他想水银在容器中移动有可能使转轮永远地转动,但是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他从许多类似的设计方案中认识到永动机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他写道:“永恒运动的幻想家们!你们的探索何等徒劳无功!还是去做淘金者吧!” 然而,15世纪以后的好几百年里面,制造永动机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
例如:17世纪,英国有一个被关在伦敦塔下叫马尔基斯的犯人,他做了一台可以转动的“永动机”,如图所示.转轮直径达4.3米,有40个各重23千克的钢球沿转轮辐翼外侧运动,使力矩加大,待转到高处时,钢球会自动地滚向中心.据说,他曾向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表演过这一装置.国王看了很是高兴,就特赦了他.其实这台机器是靠惯性来维持短时运动的.
软臂永动机
19世纪有人设计了一种特殊机构,如图所示.它的臂可以弯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滚向伸长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转到另一侧,软臂开始弯曲,向轴心靠拢.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使机器获得转矩.然而,他没有想到力臂虽然缩短了,阻力却增大了,转轮只能停止在原地.
阿基米德螺旋永动机
1681年,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弗拉德提出一个建议,利用阿基米德螺旋(如图)把水池的水提到高处,再让升高的水推动水轮机,水轮机除了带动水磨做功以外,还可使阿基米德螺旋转不断提水,如此周而复始,不就可以无需担心天旱水枯了吗?一时间,响应他的人大有人在,形形色色的自动水轮机陆续提出,竟出现了热潮. 磁力永动机
约在1570年,意大利的一位教授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他的设计如图所示,A是一个磁石,铁球C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滚上去,滚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B落下,经曲面BFC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径连续运动下去.大概他那时还没有建立库仑定律,不知道电场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是成反比变化的,只需多加思索,其荒谬处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我们只要列举一些名称,就足以说明这类徒劳无益的活动是如何广泛、诱人.
例如:表面张力永动机、浮力永动机、永磁永动机、自动车、自动洗衣机,等等. 就在一些人热衷于制造永动机的同时,科学家们从力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
继达·芬奇之后,斯蒂文于1568年写了一本《静力学基础》,其中讨论斜面上力的分解问题时,明确地提出了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观点.他所用的插图画在该书扉页上,见图,图的上方写着:“神奇其实并不神奇.”将14个等重的小球均匀地用线穿起组成首尾相连的球链,放在斜面上,他认为链的“运动没有尽头是荒谬的”,所以两侧应平衡.
1775年,法国科学家郑重的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审理永动机.在《法国科学院的历史》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这一年科学院通过决议,决定拒绝审理有关下列问题的倍立方,三等分角,求与圆等面积的正方形,以及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
并且解释说:“永动机的建造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中间的摩擦和阻力不致最终破坏原来的动力,这个动力也不能产生等于原因的效果;再如设想动力可以连续起作用,其效果在一定时间之内也会是无限小.如果摩擦和阻力减小,初始的运动往往得以继续,但它不能与其他物体作用,在这种假设(自然界不可能存在)中,惟一可能的永恒运动对实现永动机建造者的目的将毫无用处.这些研究的缺点是费用极度昂贵,不止毁了一个家庭,本来可以为公众提供大量服务的技师们,往往为此浪费了他们的工具、时间和聪明才智.” 然而,就是在法国科学院如此明确的警告之下,创造永动机的各种活动仍然未见收敛.
19世纪中叶,能量守恒定律已经确立.
1861年,英国有一位工程师德尔克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成一本名为《17、18世纪的永动机》的书,告诫人们,切勿妄想从永恒运动的赐予中获取名声和好运.可是,德尔克斯这部“警世恒言”却未能阻止永动机的继续泛滥.
19世纪末美国宾州有人想用磁铁代替钟摆的锤,企图用磁力做功代替发条,认为有可能无需发条而能自动维持摆动,结果是徒劳一场毫无成果.进入20世纪,更加复杂的、似是而非的种种设计不断被提了出来.例如有人想“发明”自动车,有人“创造”自动洗衣机,有人想利用水中的“分子吸引力”制造“自动”泵,有人想单纯靠永久磁铁做成发电机,特别是在“能源危机”的刺激下,这类活动竟有增无减,层出不穷.另一类永动机也常被人提出而且还很迷惑人.如19世纪80年代,美国华盛顿地区的一位发明家甘姆埃设计了一种零度发动机(Zeromotor),用液态氨做工作物质,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氨由液态变为气态,在0℃时产生4个大气压的压强,可以推动活塞做功,似乎这样就可以不需使用燃料.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氨气在驱动活塞后因膨胀而冷却,又会自动凝结于容器,于是就可循环地工作下去.1881年他的设计居然得到美国海军总工程师的支持,受到官方赞扬,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也极有兴趣地观看了设计模型.他们也许认为,如果这种发动机真的成功,美国舰队就不需要加煤站,从汪洋大海中就可以取得无穷无尽的热能了.然而,只要科学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甘姆埃的设计是属于单热源的热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类永动机.如果说永动机的“发明”对人类有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一切违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自然规律的“创造”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关于永动机的不可能,还应当提到荷兰物理学家司提芬.16 世纪之前,在静力学中,人们只会处理求平行力系的合力和它们的平衡问题,以及把一个力分解为平行力系的问题,还不会处理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人们把他归结于解决三个汇交力的平衡问题.通过巧妙的论证解决了这个问题.假如你把一根均匀的链条ABC放置在一个非对称的直立(无摩擦)的楔形体上,这时链条上受两个接触面上的反力和自身的重力.恰好是三个汇交力.链条会不会向这边或那边滑动?如果会,往哪一边?司提芬想象把楔形体停在空中,在底部由CDA 把链条连起来使之闭合.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底部悬挂的链条自己是平衡的,把悬挂的部分和上部的链条连起来,斯提芬说:“假如你认为楔形体上的链条不平衡,我就可以造出永动机.”事实上如果链条会滑动,那么你就必然会推出封闭的链条会永远滑下去;这显然是荒谬的,回答必然是链条不动.并且他由此得到了汇交三力平衡的条件.他觉得这一证明很妙,就把它放在他的著作《数学备忘录(Hypomnemata Mathematica)》的扉页上,他的同辈又把它刻在他的墓碑上以表达敬仰之意.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解决,也标志着静力学的成熟.
随着对永动机不可能的认识,一些国家对永动给出了限制.如早在1775 年法国科学院就决定不再刊载有关永动机的通讯.1917 年美国专利局决定不再受理永动机专利的申请.尽管如此,永动机的发明者仍然是前赴后继,顽强地奋斗着.据英国专利局的助理评审员F. Charlesworth 称:英国的第一个永动机专利是1635 年,在1617 年到1903 年之间英国专利局就收到约600 项永动机的专利申请.这还不包含利用重力原理之外的永动机专利申请.而美国在1917 年之后还是有不少一时看不出奥妙的永动机方案被专利局接受.
读了这些发明永动机的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科学规律不容违反,大家万万不要做那种徒劳无功的事!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用在如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而不是去研制永远不能实现的永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