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浆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分类
泥浆泵分单作用及双作用两种型式﹐单作用式泥浆泵在活塞往复运动的一个循环中仅完成一次吸排水动作。而双作用式泥浆泵每往复一次完成两次吸排水动作。若按泥浆泵的缸数分类﹐有单缸﹑双缸及三缸3种型式。 污水泥浆泵是单级单吸立式离心泵,主要部件有蜗壳、叶轮、泵座、泵壳、支撑筒、电机座、电动机等组成。蜗壳、泵座、电机座、叶轮螺母是生铁铸造、耐腐蚀性较好,加工工艺方便。叶轮为三片单园弦弯叶,选用半封闭叶轮,并采用可锻铸铁、所以强度高,耐腐蚀加工方便,通过性好,效率高。为了减轻重量和减少车削量、泵轴是优质碳素钢冷拉园钢制造。泥浆泵座中装有四只骨架油封和轴套,防止轴磨损,延长轴的使用寿命。本泥浆泵可垂直或倾斜使用,占地面积小,蜗壳需埋在工作介质中工作,容易启动,不需引水,旋转方向应从电机尾部看是顺时针方向工作。总机长度备有各种规格,以便使用单位根据用途因地制宜地选用。
参考资料:HICHINE
(1)可输送高浓度高粘度<10000Pa·s及含有颗粒的悬浮浆液。
(2)输送液流稳定、无过流、脉动及搅拌、剪切浆液现象。
(3)排出压力与转速无关 ,低流量也可保持高的排出压力。
(4)流量与转速成正比,通过变速机构或调速电机可实现流量调节。
(5)自吸能力强,不用装底阀可直接抽吸液体。
(6)泵可逆转,液体流向由泵的旋转方向来改变,适用于管道需反正向冲洗的场合。
(7)运转平稳、振动、噪声小。
(8)结构简单、拆装维修方便。
立式排污泵
排污泵根据排污方式的不同,排污泵可分为自吸排污泵、液下排污泵、带刀型排污泵和自动搅匀排污泵。 亿煤集团立式排污泵采用单叶片或双叶片叶轮结构,大大提高污物通过能力,能有效的通过泵口径的5倍的纤维物质与直径为泵口径约50%的固体颗粒。立式排污泵,既可移动,亦可固定安装,为建筑施工,农田排灌,企事业工序中的污水,抽吸与排送,除适用输送污水外,还适用于作疏水泵,纸浆泵,灌溉用等。用途:企业单位废水排放。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系统。地铁、地下室、人防系统排水站。医院、ymjt02宾馆、高层建筑污水排放。住宅区的污水排水站。市政工程,建筑工地中稀泥浆的排放。自来水厂的给水装置。养殖场污水排放及农村农田灌溉。
潜水排污泵
潜水排污泵是一种用于环保行业用来输送含固体颗粒、纤维等固液混合液体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泥浆等的泵类产品。WQ型潜水排污泵由污水泵、密封系统、潜水电机、控制及保护系统、自动安装系统等几部分组成。与一般污水泵不同的是:WQ型潜水排污泵中泵与电机同轴旋转,并同时潜入液下工作。泵的密封系统能有效地阻止液体进入到电机腔中,保护电机安全运行。控制及保护系统使泵在发生漏水、漏油、过载、过热、缺相等故障时,及时报警并停机备修。
自吸式排污泵
自吸排污泵机械密封采用新型硬质耐腐的碳化钨材料,同时又将密封改进为双端面密封,使其长期处于油室内运行,可使泵安全连续运行8000小时以上。自吸无堵塞排污泵整体结构紧凑、体积小、噪声小、节能效果显著,检修方便,无需建泵房,将自吸式排污泵入水中即可工作,大大减少工程造价。自吸排污泵密封油室内设置有高精度抗干扰漏水检测传感器,及定子绕组内预埋了热敏元件,对水泵电机保护。
性能参数:
流量:6-800m3/h;
扬程:14m-80m;
环境温度≤50℃,介质温度≤80℃;
介质重度不超过1050千克/m3;
吸入管总长度≤10m;
通过能力悬浮颗粒直径为泵口径的10%,纤维长度是泵口径的5倍。
自动搅匀排污泵
自动搅匀排污泵是在普通排污泵的基础上采用自动搅拌装置,该装置随电机轴旋转,产生极强的搅拌力,将污水池内的沉积物搅拌成悬浮物,吸入泵内排出,提高了泵的防堵、排污能力,一次性完成了排水、清污、除淤、节约了运行成本,是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用性的环保产品。注:为普通型自动搅匀排污泵;为带不锈钢外套内循环冷却系统自动搅匀排污泵。
1、养鱼用作带水清塘、鱼池增氧等。
2、泥浆泵若与高压水泵,水枪配合,组成水力机械化土方工程机组,就可用作于土地平整,河道与池塘的疏浚、凿开等小型水利工程的挖方与输方,以及城市的防空工程,以下工程。
3、nl型泥浆泵,适用于矿山、造纸、印染、环保、石墨、云母、黄金、陶瓷、炼油、石油、化工、农场、盐场、碘场、染化、酿酒、食品、化肥、焦化选厂、建筑、大理石厂、金矿、泥浆、流沙、泥塘、污塘、污浊液送吸浓浆稠液、装料及悬浮物质的污水作业,也可作煤矿排水及含有泥块的流体。
选泥浆泵列出基本数据:
1、介质的特性:介质名称、比重、粘度、腐蚀性、毒性等。
2、介质中所含固体的颗粒直径、含量多少。
3、介质温度:(℃)
4、所需要的流量 一般工业用泵在工艺流程中可以忽略管道系统中的泄漏量,但必须考虑工艺变化时对流量的影响。农业用泵如果是采用明渠输水,还必须考虑渗漏及蒸发量。
5、压力:吸水池压力,排水池压力,管道系统中的压力降(扬程损失)。
6、管道系统数据(管径、长度、管道附件种类及数目,吸水池至压水池的几何标高等)。
如果需要的话还应作出装置特性曲线。 在设计布置管道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合理选择管道直径,管道直径大,在相同流量下、液流速度小,阻力损失小,但价格高,管道直径小,会导致阻力损失急剧增大,使所选泵的扬程增加,配带功率增加,成本和运行费用都增加。因此应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综合考虑。
2、排出管及其管接头应考虑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3、管道布置应尽可能布置成直管,尽量减小管道中的附件和尽量缩小管道长度,必须转弯的时候,弯头的弯曲半径应该是管道直径的3~5倍,角度尽可能大于90℃。
4、泵的排出侧必须装设阀门(球阀或截止阀等)和逆止阀。阀门用来调节泵的工况点,逆止阀在液体倒流时可防止泵反转,并使泵避免水锤的打击。(当液体倒流时,会产生巨大的反向压力,使泵损坏)
选泥浆泵确定流量扬程流量的确定:
1、如果生产工艺中已给出最小、正常、最大流量,应按最大流量考虑。
2、如果生产工艺中只给出正常流量,应考虑留有一定的余量。对于ns>100的大流量低扬程泵,流量余量取5%,对ns<50的小流量高扬程泵,流量余量取10%,50≤ns≤100的泵,流量余量也取5%,对质量低劣和运行条件恶劣的泵,流量余量应取10%。
3、如果基本数据只给重量流量,应换算成体积流量。
1、泥浆泵的安装位置过高造成吸上高度超出泵的吸程,这种安装方式也会引起泥浆泵泵壳内存有空气,没有完全排出。这时需要降低泥浆泵的安装高度,并且泥浆泵泵在船上的可以压舱,增加船的吃水深度。
2、泥浆泵进口管路进气,进口管路是客户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很容易忽视或者不理解的地方,需要仔细检查泥浆泵进口管,连接处螺丝是否拧紧,胶垫是否破损,发现并及时更换处理。
3、底阀堵塞、进口管路不畅通。有些泥浆泵进口管道最末端会配套底阀,底阀上的过滤网堵塞会导致底阀无法正常打开。这时需要将进口管路吊起检查过滤网是否堵塞,消除杂物,并检查底阀是否灵活打开。
4、泥浆泵的转向不对,很多用户忽略检查转向,特别是在停机维修保养后更需要检查。电机驱动的,要先确认转向是否与泥浆泵转向标识要求一致,柴油机驱动的要确认齿轮箱的档位是否与泵转向标识一致。
5、泥浆泵转速太低没有达到额定转速,通过转速表检查泥浆泵转速是否匹配并调整。
检修
(1)检查柱塞有无伤痕和锈蚀现象,必要时应更换新品。
(2)检查柱塞副配合情况。将柱塞端头插人柱塞套内,倾斜约60°,若柱塞能在自身作用下缓慢地下滑为配合良好。
(3)检查柱塞副的密封性。用手握住柱塞套,两个手指堵住柱塞顶端和侧面的进油口。用另一只手拉出柱塞,感到有较大的吸力,放松柱塞立即缩回原位,表明柱塞副密封良好,否则应更换柱塞副。
(4)检查出油阀副减压环带是否磨损有台阶或伤痕现象,必要时应予以更换。
(5)检查出油阀副的配合情况。用手指堵住出油阀下孔,用另一手指将出油阀轻轻向下压,当手指离开出油阀上端时,它能自动弹回原位,表明出油阀副密封良好,否则应更换出油阀副。
(6)检查挺柱体。喷油泵体和挺柱体之间的标准间隙为0~0.03mm,如超过0.2mm ,则应更换零件。
(7)检查柱塞凸缘和控制套的凹槽之间的间隙,应为0.02~0.08mm,如超过0.12mm,必须更换控制套。
液压泵常见故障及处理
故障现象 原因分析 消除方法
(一)泵不输油 1.泵不转 (1)电动机轴未转动
1) 未接通电源
2) 电气线路及元件故障 检查电气并排除故障
(2)电动机发热跳闸
1) 溢流阀调压过高,超载荷后闷泵
2) 溢流阀阀芯卡死阀芯中心油孔堵塞或溢流阀阻尼孔堵塞造成超压不溢流
3) 泵出口单向阀装反或阀芯卡死而闷泵
4) 电动机故障 1) 调节溢流阀压力值
2) 检修阀闷
3) 检修单向阀
4) 检修或更换电动机
(3)泵轴或电动机轴上无连接键
1) 折断
2) 漏装 1) 更换键
2) 补装键
(4)泵内部滑动副卡死
1) 配合间隙太小
2) 零件精度差,装配质量差,齿轮与轴同轴度偏差太大;柱塞头部卡死;叶片垂直度差;转子摆差太大,转子槽有伤口或叶片有伤痕受力后断裂而卡死
3) 油液太脏
4) 油温过高使零件热变形
5) 泵的吸油腔进入脏物而卡死 1) 拆开检修,按要求选配间隙
2) 更换零件,重新装配,使配合间隙达到要求
3) 检查油质,过滤或更换油液
4) 检查冷却器的冷却效果,检查油箱油量并加油至油位线
5) 拆开清洗并在吸油口安装吸油过滤器
2.泵反转 电动机转向不对
1) 电气线路接错
2) 泵体上旋向箭头错误 1) 纠正电气线路
2) 纠正泵体上旋向箭头
3.泵轴仍可转动 泵轴内部折断
1) 轴质量差
2) 泵内滑动副卡死 1) 检查原因,更换新轴
2) 处理见本表(一)1(4)
4.泵不吸油 (1)油箱油位过低
(2)吸油过滤器堵塞
(3)泵吸油管上阀门未打开
(4)泵或吸油管密封不严
(5)泵吸油高度超标准且吸油管细长并弯头太多
(6)吸油过滤器过滤精度太高,或通油面积太小
(7)油的粘度太高
(8)叶片泵叶片未伸出,或卡死
(9)叶片泵变量机构动作不灵,使偏心量为零
(10)柱塞泵变量机构失灵,如加工精度差,装配不良,配合间隙太小,泵内部摩擦阻力太大,伺服活塞、变量活塞及弹簧芯轴卡死,通向变量机构的个别油道有堵塞以及油液太脏,油温太高,使零件热变形等
(11)柱塞泵缸体与配油盘之间不密封(如柱塞泵中心弹簧折断)
(12)叶片泵配油盘与泵体之间不密封 (1)加油至油位线
(2)清洗滤芯或更换
(3)检查打开阀门
(4)检查和紧固接头处,紧固泵盖螺钉,在泵盖结合处和接头连接处涂上油脂,或先向泵吸油口灌油
(5)降低吸油高度,更换管子,减少弯头
(6)选择合的过滤精度,加大滤油器规格
(7)检查油的粘度,更换适宜的油液,冬季要检查加热器的效果
(8)拆开清洗,合理选配间隙,检查油质,过滤或更换油液
(9)更换或调整变量机构
(10)拆开检查,修配或更换零件,合理选配间隙;过滤或更换油液;检查冷却器效果;检查油箱内的油位并加至油位线
(11)更换弹簧
(12)拆开清洗重新装配
(二)泵噪声大 1.吸空现象严重 (1)吸油过滤器有部分堵塞,吸油阻力大
(2)吸油管距油面较近
(3)吸油位置太高或油箱液位太低
(4)泵和吸油管口密封不严
(5)油的粘度过高
(6)泵的转速太高(使用不当)
(7)吸油过滤器通过面积过小
(8)非自吸泵的辅助泵供油量不足或有故障
(9)油箱上空气过滤器堵塞
(10)泵轴油封失效 (1)清洗或更换过滤器
(2)适当加长调整吸油管长度或位置
(3)降低泵的安装高度或提高液位高度
(4)检查连接处和结合面的密封,并紧固
(5)检查油质,按要求选用油的粘度
(6)控制在最高转速以下
(7)更换通油面积大的滤器
(8)修理或更换辅助泵
(9)清洗或更换空气过滤器
(10)更换
2.吸入气泡 (1)油液中溶解一定量的空气,在工作过程中又生成的气泡
(2)回油涡流强烈生成泡沫
(3)管道内或泵壳内存有空气
(4)吸油管浸入油面的深度不够 (1)在油箱内增设隔板,将回油经过隔板消泡后再吸入,油液中加消泡剂
(2)吸油管与回油管要隔开一定距离,回油管口要插入油面以下
(3)进行空载运转,排除空气
(4)加长吸油管,往油箱中注油使其液面升高
3.液压泵运转不良 (1)泵内轴承磨损严重或破损
(2)泵内部零件破损或磨损
1) 定子环内表面磨损严重
2) 齿轮精度低,摆差大 (1)拆开清洗,更换
1) 更换定子圈
2) 研配修复或更换
4.泵的结构因素 (1)困油严重产生较大的流量脉动和压力脉动
1) 卸荷槽设计不佳
2) 加工精度差
(2)变量泵变量机构工作不良(间隙过小,加工精度差,油液太脏等)
(3)双级叶片泵的压力分配阀工作不正常。(间隙过小,加工精度差,油液太脏等) 1) 改进设计,提高卸荷能力
2) 提高加工精度
(2)拆开清洗,修理,重新装配达到性能要求,过滤或更换油液
(3)拆开清洗,修理,重新装配达到性能要求,过滤或更换油液
5.泵安装不良 (1)泵轴与电动机轴同轴度差
(2)联轴器安装不良,同轴度差并有松动 (1)重新安装达到技术要求,同轴度一般应达到0.1mm以内
(2)重新安装达到技术要求,并用顶丝紧固联轴器
(三)泵出油量不足 1.容积效率低 (1)泵内部滑动零件磨损严重
1) 叶片泵配油盘端面磨损严重
2) 齿轮端面与测板磨损严重
3) 齿轮泵因轴承损坏使泵体孔磨损严重
4) 柱塞泵柱塞与缸体孔磨损严重
5) 柱塞泵配油盘与缸体端面磨损严重 (1)拆开清洗,修理和更换
1) 研磨配油盘端面
2) 研磨修理工理或更换
3) 更换轴承并修理
4) 更换柱塞并配研到要求间隙,清洗后重新装配
5) 研磨两端面达到要求,清洗后重新装配
(2)泵装配不良
1) 定子与转子、柱塞与缸体、齿轮与泵体、齿轮与侧板之间的间隙太大
2) 叶片泵、齿轮泵泵盖上螺钉拧紧力矩不匀或有松动
3) 叶片和转子反装 1) 重新装配,按技术要求选配间隙
2) 重新拧紧螺钉并达到受力均匀
3) 纠正方向重新装配
(3)油的粘度过低(如用错油或油温过高) (3)更换油液,检查油温过高原因,提出降温措施
2.泵有吸气现象 参见本表(二)1、2。 参见本表(二)1、2。
3.泵内部机构工作不良 参见本表(二)4。 参见本表(二)4。
4.供油量不足 非自吸泵的辅助泵供油量不足或有故障 修理或更换辅助泵
(四)压力不足或压力升不高 1.漏油严重 参见本表(三)1。 参见本表(三)1。
2.驱动机构功率过小 (1)电动机输出功率过小
1) 设计不合理
2) 电动机有故障
(2)机械驱动机构输出功率过小 1) 核算电动机功率,若不足应更换
2) 检查电动机并排除故障
(2)核算驱动功率并更换驱动机构
3.泵排量选得过大或压力调得过高 造成驱动机构或电动机功率不足 重新计算匹配压力,流量和功率,使之合理
(五)压力不稳定,流量不稳定 1.泵有吸气现象 参见本表(二)1、2。 参见本表(二)1、2。
2.油液过脏 个别叶片在转子槽内卡住或伸出困难 过滤或更换油液
3.泵装配不良 (1)个别叶片在转子槽内间隙过大,造成高压油向低压腔流动
(2)个别叶片在转子槽内间隙过小,造成卡住或伸出困难
(3)个别柱塞与缸体孔配合间隙过大,造成漏油量大 (1)拆开清洗,修配或更换叶片,合理选配间隙
(2)修配,使叶片运动灵活
(3)修配后使间隙达到要求
4.泵的结构因素 参见本表(二)4。 参见本表(二)4。
5.供油量波动 非自吸泵的辅助泵有故障 修理或更换辅助泵
(六)异常发热 1.装配不良 (1)间隙选配不当(如柱塞与缸体、叶片与转子槽、定子与转子、齿轮与测板等配合间隙过小,造成滑动部件过热烧伤)
(2)装配质量差,传动部分同轴度未达到技术要求,运转时有别劲现象
(3)轴承质量差,或装配时被打坏,或安装时未清洗干净,造成运转时别劲
(4)经过轴承的润滑油排油口不畅通
1) 回油口螺塞未打开(未接管子)
2) 安装时油道未清洗干净,有脏物堵住
3) 安装时回油管弯头太多或有压扁现象 (1)拆开清洗,测量间隙,重新配研达到规定间隙
(2)拆开清洗,重新装配,达到技术要求
(3)拆开检查,更换轴承,重新装配
1) 安装好回油管
2) 清洗管道
3) 更换管子,减少管头
2.油液质量差 (1)油液的粘-温特性差,粘度变化大
(2)油中含有大量水分造成润滑不良
(3)油液污染严重 (1)按规定选用液压油
(2)更换合格的油液清洗油箱内部
(3)更换油液
3.管路故障 (1)泄油管压扁或堵死
(2)泄油管管径太细,不能满足排油要求
(3)吸油管径细,吸油阻力大 (1)清洗更换
(2)更改设计,更换管子
(3)加粗管径、减少弯头、降低吸油阻力
4.受外界条件影响 外界热源高,散热条件差 清除外界影响,增设隔热措施
5.内部泄漏大,容积效率过低而发热 参见本表(三)1。 参见本表(三)1。
(七)轴封漏油 1.安装不良 (1)密封件唇口装反
(2)骨架弹簧脱落
1) 轴的倒角不适当,密封唇口翻开,使弹簧脱落
2) 装轴时不小心,使弹簧脱落
(3)密封唇部粘有异物
(4)密封唇口通过花键轴时被拉伤
(5)油封装斜了
1) 沟槽内径尺寸太小
2) 沟槽倒角过小
(6)装配时造成油封严重变形
(7)密封唇翻卷
1) 轴倒角太小
2) 轴倒角处太粗糙 (1)拆下重新安装,拆装时不要损坏唇部若有变形或损伤应更换
1) 按加工图纸要求重新加工
2) 重新安装
(3)取下清洗,重新装配
(4)更换后重新安装
1) 检查沟槽尺寸,按规定重新加工
2) 按规定重新加工
(6)检查沟槽尺寸及倒角
(7)检查轴倒角尺寸和粗糙度,可用砂布打磨倒角处,装配时在轴倒角处涂上油脂
2.轴和沟槽加工不良 (1)轴加工错误
1) 轴颈不适宜,使油封唇口部位磨损,发热
2) 轴倒角不合要求,使油封唇口拉伤,弹簧脱落
3) 轴颈外表有车削或磨削痕迹
4) 轴颈表面粗糙使油封唇边磨损加快
(2)沟槽加工错误
1) 沟槽尺寸过小,使油封装斜
2) 沟槽尺寸过大,油从外周漏出
3) 沟槽表面有划伤或其他缺陷,油从外周漏出 1) 检查尺寸,换轴。油封处的公差常用h8
2) 重新加工轴的倒角
3) 重新修磨,消除磨削痕迹
4) 重新加工达到图纸要求
(2)更换泵盖,修配沟槽达到配合要求
3.油封本身有缺陷 油封质量不好,不耐油或对液压油相容性差,变质、老化、失效造成漏油 更换相适应的油封橡胶件
4.容积效率过低 参见本表(三)1。 参见本表(三)1。
5.泄油孔被堵 泄油孔被堵后,泄油压力增加,造成密封唇口变形太大,接触面增加,摩擦产生热老化,使油封失效,引起漏油 清洗油孔,更换油封
6.外接泄油管径过细或管道过长 泄油困难,泄油压力增加 适当增大管径或缩短泄油管长度
7.未接泄油管 泄油管未打开或未接泄油管 打开螺塞接上泄油管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