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自吸泵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一、自吸泵的常见故障
自吸泵的常见故障是轻者出水量减小,重者吸不上水,如果继续通电则泵体发热较快。故障原因有三点:一是泵体密封不严实,造成水泵里面空气排不净,达不到真空度要求二是组装欠合理,机泵不同心,个别部件没有安装到位三是叶轮和泵壳安装的间隙不合理。
二、快修方法
1.检查电机的轴与泵壳的孔是否保持同心这一点很关键。检查是着重检查电机端盖是否恢复原位,转子轴承与端盖整体转动应灵活,掌握的技巧是边组装机泵,边转动着进行调整,因为机泵是共用一根转子轴。
2.正确安装叶轮上下功夫,着重使叶轮与泵壳之间的位置准确无误差,如果有误差,叶轮就会偏离正确位置,造成吸不上水来。
3.检查吸力的大小。先在泵壳里灌满水用手堵住泵的吸水口,看出水口里的水位是否有下降现象。若水位下降,则说明密封性不好,还顺重调密封处,直到泵壳内的水位下降为止。接着检查泵的吸力大小,依然在泵壳里灌满水,用一只手
4、运转时噪声大、振动大。多数是轴承损坏或轴承与机壳的配合不当,需拆开电机检查,若是轴承损坏应更换;若轴承跑外圆,可对泵壳的配合面采用錾花处理;若轴承跑内圆,可对电机轴的磨损部位采用錾花处理,磨损严重的,采用先堆焊后车削的方法修复。
2、机壳带电。多数是水封损坏,水通过电机轴渗入电机内使电机绝缘性能恶化所致,可采用更换水封、烘干电机等方法修复。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水泵长期与水接触和露天工作,极易受潮而造成绝缘性能恶化,为了保证人身安全,电动自吸泵应以8可靠接地
自吸泵不工作的原因以及修理办法:
1、接通电源后无反应,多数是电源插头、电源引出线和电机绕组短路所致。
2、难启动或不能启动,且伴有“嗡嗡”的声音,检修时可用小竹片按运转方向快速拨动风叶,若电机迅速运转起来,说明是启动电容或启动绕组损坏,应更换相同容量的电容或修理启动绕组若电机发卡,多是电机和泵头的机械故障,如轴承损坏、叶轮卡死等。
3、电机能运转,但转速慢,且机壳过热、有烧焦臭味,多数是电机绕组短路所致,应拆开电机,视损坏情况分别采用焊接、跳线、隔离、重绕等措施修复。
4、运转时噪声大、振动大,多数是轴承损坏或轴承与机壳的配合不当,需拆开电机检查,若是轴承损坏应更换若轴承“跑外圆”,可对泵壳的配合面采用錾花处理若轴承“跑内圆”,可对电机轴的磨损部位采用錾花处理,磨损严重的,采用先堆焊后车削的方法修复。
5、电机正常运转但出水量少或根本不出水,这种情况应首先检查水泵的密封,检查时应先拔下电源插头,用手堵住吸水口,把水泵灌满水,用嘴衔住出口使劲往里吹气,观察泵头是否漏水,漏水之处也就是密封损坏之处。常见的故障部位有吸水口垫、出水口垫、叶轮盖垫,维修时应更换。
若无满水现象,多是叶轮损坏、吸水室和出水室之间的挡水内隔蚀穿、泵头挡水隔磨平、叶轮和泵壳的间隙增大等,应更换叶轮和泵壳。更换趺轮时应注意彻底清除泵内残余的铜叶片,以免再次损坏新叶轮。
6、机壳带电,多数是水封损坏,水通过电机轴渗入电机内使电机绝缘性能恶化所致,可采用更换水封、烘干电机等方法修复。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水泵长期与水接触和露天工作,极易受潮而造成绝缘性能恶化,为了保证人身安全,电动自吸泵应可靠接地。
扩展资料自吸泵电机出故障的解决方法:
1、接通电源后泵仍然不工作。有可能是因为电源插头或线路带动不起来、短路等原因造成。
2、不好启动或启动时有噪音。检修时可用小竹片拨动风叶,如果电机可正常运转,说明是启动绕组损坏,应更换相同容量的电容或修理启动绕组;若电机卡死,是电机和泵头的故障所致,如轴承损坏、叶轮卡死等。
3、电机能运转,但转速慢,机壳过热、有烧焦味。有可能是电机短路造成,应拆开电机视看损害的严重性修复。
4、运转时噪声振动大。多数是轴承损坏或轴承与机壳的配合不当,需拆开电机检查,若是轴承损坏应更换;若轴承“跑外圆”,可对泵壳的配合面采用錾花处理;若轴承“跑内圆”,可对电机轴的磨损部位采用錾花处理,磨损严重的,采用先堆焊后车削的方法修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自吸泵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发射升空。巨大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将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发射上天,运行轨道为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222千米,倾角51.6度,运行周期88.5分。
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绕地球长期飞行的空间站,这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的新阶段的开始。人类的航天活动已经从规模小、飞行时间短的载人飞船进入到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应用探索与试验阶段。由于是第一次飞上太空的空间站,所以“礼炮1”号带有试验性质。它也是本着简单性、通用性、渐改性的原则而设计,这样可以缩短研制时间,降低风险,挖掘潜力,为以后空间站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礼炮1”号全长12.5米,最大直径4.15米,总重18.5吨,由3个不同直径的圆柱形舱段构成,即对接过渡舱、工作舱和设备舱。
空间站前端比较细的部分就是对接过渡舱。舱段长3米,直径2米,里面主要装载仪器设备如天文物理望远镜、交会对接设备、交会雷达、光学瞄准仪、电视摄像机、温控系统、陨石探测器、仪表板、燃料泵;外面装有对接天线、姿态传感器、指示灯等。但是它更重要的是起对接作用,在它的前端有一个对接口,可以与其他飞行器进行对接,使得宇航员或是其他飞船运来的物资可以进入空间站。
处在中间的部分就是工作舱。整个工作舱的长度为9米,小舱直径2.9米,称为第一工作舱;大舱直径4.15米,长4.1米,为第二工作舱。在两个工作舱之间有一个长1.2米的连接锥体。工作舱是空间站体积最大、作用最重大的舱段。因为这里不仅有大量设备,更是宇航员工作、生活的地方。由于人是空间站正常运作的保证,所以这里是人类在太空工作的第一个控制中心。
第一工作舱。在第一工作舱内有主工作台和控制仪表,用于控制空间站的各种工作和动作。这里也是宇航员的生活舱,舱内有餐桌、饮水箱、食物加热器等必需品,保证了宇航员在太空的吃饭需要,是太空中的“餐厅”。在舱外还有一对像蜻蜓翅膀一样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它主要的任务是给空间站的各个部分供电。
第二工作舱。在第二工作舱内主要安放科学探测仪器,如X射线望远镜、4块仪表板、陀螺控制系统等。工作舱的上部还备有一个寝室,里面备有睡眠袋。在这个舱内的工作台后面有一个太空体育场,供宇航员进行身体锻炼。所以这里也是宇航员的居住舱和运动舱。舱外有真空防热层,内部为密封工作舱,可以预防微流星的撞击。
看起来工作舱好像很简单,除了一些设备,那里也像我们地球上的房子一样,有餐厅、卧室、健身房等。实际上,这里的一切都是经过反复研究设计的结果,每一样都极为讲究、严格。因为在离地球数百千米的空间,是一个高真空、微重力、高洁净的环境,辐射非常强烈。宇航员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会有常人想象不到的麻烦,甚至是致命的危害。比如:空间强辐射和失重会对人体机能产生各种影响,体内液体可能向上体转移,体内血量减少,骨质的矿物质流失,致使骨质强度降低、肌肉萎缩等等。所以,在第一舱,仪器设备都是有规律地安放在仪器设备架上,可以像抽屉一样,不但拆装、检修方便,而且使舱体中间部分有较大的空间供宇航员活动;第一舱还有多种多样的加工食品的器具,可以做出可口的食品,以保证宇航员的营养、健康。在第二舱有各式的健身器(如跑步机、拉力器、自行车运动器等),使得宇航员可进行活动锻炼,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总之,空间站的一切设计都尽量合理、科学,为人类在太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条件。
空间站最后边的部分是设备舱。设备舱直径与第二工作舱相同,为2.2米,长3.7米。这是一个不密封的舱段,在内部装有轨道修正发动机和姿态控制发动机组,以及燃料储箱、离子传感器。在舱的外部还装有用于交会对接的雷达天线和电视摄像机。
虽然“礼炮1”号空间站主要带有试验性质,但空间站技术比载人飞船要复杂得多。由于开始经验的不足,“礼炮1”号的航行并不是一帆风顺。
“礼炮1”号空间站在发射时不载人。1971年4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沙塔诺夫、阿力克塞·叶利谢耶夫和尼古拉·鲁卡维什尼克夫乘坐“联盟10”号飞船与“礼炮1”号成功对接,但由于机械故障,未能进入空间站,实际上只进行了一次对接试验。1971年6月初,“联盟11”号飞船再次飞向太空与“礼炮1”号空间站进行对接,对接进行得很成功,“联盟11”号的3名宇航员进入了空间站,在里边工作了3个星期。他们检查了空间站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同时进行了医学试验,进行了对天文和大气的观察试验,还有无土栽培植物的技术试验等,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不幸的是,当他们于6月29日再次返回飞船,并且成功地与空间站分离,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快到地面的时候,飞船的返回舱突然发生漏气故障,由于舱内氧气泄漏,宇航员又没有穿宇航服,结果3名宇航员因缺氧而窒息遇难。这起重大事故使人们认识到飞船安全可靠性的重要,“联盟”号飞船被进行重大修改,“礼炮1”号的使命也随之结束。
“礼炮1”号空间站于1971年4月19日发射,10月11日结束飞行,在轨共飞行了175天。其间虽有不足,但它的飞行基本上是成功的。它毕竟是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由它而得的经验教训、太空科研成果对日后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使人类与梦想更加靠近,是人类征服太空的重要一步。
“礼炮1”号之后,前苏联又先后发射了“礼炮2”号至“礼炮5”号,构成了第一代空间站。
1973年4月3日,“礼炮2”号发射升空(运行55天后因失控坠毁)。
1974年6月24日,“礼炮3”号升空。
1974年12月26日,“礼炮4”号成功发射(飞行768天后于1977年坠毁)。
1976年6月22日,“礼炮5”号升空(共飞行412天)。
1971年“联盟”号事故之后的几年是前苏联航天史上的暗淡期。“礼炮2”号失控爆炸,“礼炮3”号至“礼炮5”号外形基本相同,结构有一定局限性,对接成功率低。虽然这一阶段频繁发射空间站,但是接二连三的故障使得这一代空间站成就并不十分显赫。
通过上述5个试验性空间站的建造与运行,宇航员们不仅做了大量试验,而且创造了在轨63天的纪录,其自身作为试验对象为人在空间的长期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验证机会。这些成绩使前苏联朝着建造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到“礼炮5”号为止,第一代空间站的研制和试验任务就算告一段落。第一代的空间站还不算成熟,出现的事故比较多,而且飞行的时间也比较短,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像空间站这样大型而复杂的载人空间飞行器,必须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创新,才能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地源热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指地源热泵作为真正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并开始获得了应用与发展的时期。但是地源热泵的概念(或称新设想)最早出现在1912年瑞士佐伊利的一份专利文献中。之后的几十年,地源热泵基本处于实验研究状态,并开始先后有地表地下水热泵系统、地下地下水热泵系统、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问世与发展。
1.地表地下水热泵
20世纪30年代,地表地下水热泵系统问世,是地源热泵中最早使用的热泵系统形式之一。欧洲第一台较大的热泵装置是1938~1939年间,在瑞士苏黎世市政大厅投入运行的。它以河水作为热源,供热能力175kW;日本于1937年在大型建筑物内安装了以泉水为热源的热泵空调系统。
20世纪40~50年代,瑞士、英国早期使用的热泵装置中大部分是地表地下水热泵。瑞士和英国早期使用的典型的地表水热泵系统列在表3-2中。
表3-2 瑞士和英国早期典型的地表地下水热泵系统
由表3-2可见:
(1)20世纪40~50年代的瑞士和英国的地表地下水热泵系统的供热量比30年代大。一般均大于1500kW,远远大于30年代地表地下水热泵的供热能力。
(2)瑞士和英国的地表地下水热泵的用途也比30年代广泛。除了用于建筑物采暖外,还用于游泳池加热、人造丝厂工艺加热和鞋厂空调等。
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安装地表水地下水热泵系统,例如:
1954年比利时在韦斯德雷的水厂里安装1台地表地下水热泵,供热量为465kW,以河水为低位热源,性能系数为3.3~3.5。
1956年法国在巴黎广播电台大楼安装1台以泉水为低位热源的热泵空调系统,制热量为4.9MW,制冷量为2.8MW。
这个时期的地表地下水热泵系统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它在运行中充分显示节能性,对今后地表地下水热泵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瑞典和原苏联等区域供热较发达的国家开始应用以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为低位热源的大型热泵站,单机容量在几兆瓦。尔后,在美国、日本、罗马尼亚、丹麦、德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单机容量甚至达到30MW,总装容量达到160MW。
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典建立了一批大型热泵站。现将以湖/海水、地下水为热源的热泵站列入表3-3中。到1987年,已有约100座热泵站投入运行,总供热能力达到1200MW,已成为世界上应用大型地表地下水热泵站的代表国家之一。
表3-3 瑞典的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大型热泵站
1987年,原苏联的杨图夫斯基等人对热泵站供热与热化电站、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进行比较,得出可节省燃料29.7%~32%,提出了利用莫斯科河水作低位热源的热泵站区域供热方案。
尔后,大型地表水源、地下地下水热泵在欧洲各国开始兴建。芬兰有6台MW级装置;荷兰有1套1.5MW装置;罗马尼亚有7.5MW的吸收式热泵15套,2.9MW的10套,8.7MW的1台,用于区域供热,连同其他约400套中型压缩式热泵一起,每年节约30000t煤当量。
1982年丹麦建造最早的海地下水热泵站,供区域供热,到1990年,区域供热用热泵装机容量达350MW,热泵台数可达100台。
2.地下地下水热泵
地下地下水热泵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凯姆勒和奥格勒斯贝在他们所著《热泵应用》一书中提到,到1940年美国已安装了15台大型商业用热泵,其中大部分是以井水为热源。表3-4给出截至1940年美国地下地下水热泵系统。1937年日本在大型办公楼内安装2台194kW压缩机带有蓄热箱的井地下水热泵系统,其性能系数达4.4。
表3-4 截至1940年地下地下水热泵供暖系统
美国有20世纪40~50年代里应用的地源热泵主要是地下地下水热泵。1948年地下地下水热泵系统在俄勒冈州运行之后,美国西部乃至全美均开始大量安装地源热泵,华盛顿逐渐成为美国地源热泵安装和使用的领头羊。1950年,美国拥有约600台热泵,其中53%为地下水热泵。早期安装的大部分都是地下地下水热泵,由于采用的是直接式系统,这些系统在建成5~15年都由于腐蚀和生锈失效了。由此地下地下水热泵系统的应用进入低潮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的出现,又引起人们对地下地下水热泵的关注与兴趣,又开始大量安装与使用地下地下水热泵。由于欧洲板式换热器的引入,闭式地下地下水热泵系统系统的安装与使用更为广泛。1983年地下地下水热泵被认为是一种省钱和节能的采暖空调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环保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美国地下地下水热泵系统的应用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能源信息部的调查表明:美国地下地下水热泵的生产量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别为5924台、8615台、7603台、9724台,除了1996年外,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美国在过去的10年内,地源热泵的年增长率为12%,每年大约有5万套地源热泵在安装,其中开式系统占15%。在肯塔基州的路易维尔市的一幢旅馆办公建筑中安装的供热能力为10MW的地下地下水热泵空调系统是全美最大的系统,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地下水热泵系统。
欧洲一些国家由于采取积极的促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减税、优惠电价和广告宣传等),热泵市场等到快速发展。1997年欧洲发展基金会重新提出热泵发展计划。到2000年,欧洲用于供热、热水供应的热泵总数约为46.7万台,其中地下水热泵约占11.75%。一些国家热泵应用情况列入表3-5。
表3-5 欧洲各国热泵的应用
3.地埋管式地源热泵
地埋管式地源热泵技术初始于美、英两国。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日趋成熟,有力地促进了浅层地热能的广泛利用。近几年来,各国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在快速增长。从国外发展趋势看,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蕴藏于地球浅部岩土体中的低温能源),将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流和方向。
王荣首先对范威廉一行访苏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他简要介绍了苏州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王荣说,当前,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这对广大国外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苏州将发挥区位优势和一贯的亲商理念,为外商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范威廉对苏州市政府给在苏投资瑞士企业提供的优质服务表示感谢。他表示,苏州已成为瑞士企业在华投资的首选地,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target=_blank>合作。
据介绍,瑞士苏尔寿公司是世界著名跨国工业集团公司,于1834年创建于瑞士的温特图尔,总部位于苏黎世,已有170多年历史,业务遍及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销售额达55亿美元。苏尔寿泵业公司是一家世界领先的泵业制造商,产品应用广泛,涉及造纸、冶金、石化、电力等多个领域。目前,苏尔寿泵业已在全球11个国家设有生产制造厂,年销售额占集团的一半以上。
2、或使用饮料瓶疏通。将瓶口下方剪掉,之后倒着放在马桶里用手捉住底部进行抽气。
3、使用通厕灵疏浚下水道。先在下水道中放入热水,然后使用通厕灵。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通厕灵带有腐蚀性,使用时需要注意。
4、找专业师傅进行处理。如果上述办法都尝试了,依旧解决不了,可以打电话让专业的师傅疏通下水道。